1. 引言
“岭南中医梁氏归脾针法”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有效性,笔者现对岭南中医梁氏归脾针法(调神易象头针)的学术思想及其临床应用进行试探性的总结归纳如下。
2. 梁氏归脾针法的理论渊源
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五立极”体现了重土思想。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认为是人体的“中土”,是升降的轴心,负责精气的生化和输送。脾作为阴土,具有升阳的作用,而胃作为阳土,则具有降阴的作用。这种升降的平衡依赖于中气的调节,体现了河图洛书中“中五立极”的思想,即脾胃在人体中的核心地位。
运气学说中的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是中医六经辨证的基础。三阳之开、阖、枢分别对应太阳、阳明、少阳,而三阴之开、阖、枢分别对应太阴、厥阴、少阴。这一理论揭示了自然之气的开、阖、枢三种运动变化状态,从而化生万物,与归脾思想中脾胃作为升降轴心的理论相呼应。
五运六气学说是《黄帝内经》中气化理论的重要部分,它将人体的气化规律置于自然整体气化之中,提出了五运、六气、三阴三阳开阖枢、标本中气从化的气化理论。这一理论着重揭示自然气化与生命气化的宏观整体关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影响和统一。
升降枢机理论强调脾胃在人体内升降作用的核心地位。脾胃不仅是精气的生化之源,更是所有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营养来源[1]。肝肺的升降作用对脾胃有影响,但脾胃自身的升降才是最为关键的,这与归脾思想中脾胃的重要性相符合。
易经中的卦象卦理与归脾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易经通过阴阳的变化来解释宇宙和生命的规律,其中阴阳的平衡与转化与脾胃的升降功能相呼应。脾胃的升降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这与易经中阴阳平衡的理念相契合。
全息理论认为,宇宙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包含了整个宇宙的信息。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作为人体的“中土”,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功能,还影响着其他脏腑的功能,体现了全息理论中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综上所述,归脾思想的理论渊源涉及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宇宙观和医学理论,它们共同构成了归脾思想深厚的理论基础。
3. 梁氏归脾针法(调神易象头针)简介
梁氏归脾针法(调神易象头针)是岭南中医梁氏流派中的一种独特针法,其理论渊源和临床应用都具有深厚的学术思想和实践价值。
3.1. 因“全息”:调头而调全身
头皮针,又称“头穴透刺疗法”是以针刺头部发盖区内一些特定经穴,用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专门针刺疗法,属微刺系统疗法范畴。目前,中医届内有名的头皮针有方云鹏头针、焦顺发头针、于致顺头针、汤颂延头针、林学俭头针、朱明清头针、俞昌德颅针、刘炳权头针、日本山元敏胜头针、王新明“头发际象”等10种,说明头部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全息区域。
头皮位于头部有发部分,头部有发部分是气血汇聚的部位,素有“头为精明之府”之称,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故针刺头皮特定的部位,能起到运行气血、调和阴阳和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作用。梁氏归脾调神易象头针选穴为百会穴、四神聪穴,共五个穴位。百会穴:位于头部中线和两耳尖连接线的交叉处。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属督脉,又称“三阳五会”。四神聪原名神聪,在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因共有四穴,故又名四神聪。二者协同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多种病证。
3.2. 因“神虚”乃百病之本源:调神针法可治百病
岭南梁氏中医代表性人物梁宏正教授认为[2]:五脏之伤,穷必伤神。五脏藏五神、五志,五脏受损则可致神明失用,人神一虚,诸病丛生。诸病治本之法,在于“调神”。“神虚”乃百病之本源,“神虚”是梁宏正教授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之一。
“调神针法”(梁氏归脾调神易象头针)作为梁氏中医治疗手段之一,其核心在于通过调整和恢复神明的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关注于病症的表象,更深入地探究疾病的内在根源,通过调节精神活动,恢复五脏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梁氏归脾调神易象头针针法作为调神的一个抓手,强调了脾在中医理论中的核心地位。脾不仅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还与神明的功能紧密相关。在梁氏中医的实践中,归脾法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对于那些难治、常法治不好的疾病,归脾法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3.3. 因顺应气机:四神聪针刺方向呈现顺时针
《素问·六微旨大论》[3]云:“帝曰,不生化乎?歧伯曰,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机是人体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脏腑气血津液的功能活动及其相互联系,均有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而情志致病。首先是扰乱气机,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升降出入开阖枢就是宇宙的气化形式和构建中医学系统的关键。
当患者面南而坐,百会穴的归脾针法针刺方向为从前向后刺,而四神聪针刺方向则呈现出顺时针方向。归脾针法四神聪针刺方向是根据顺应气机的原则来选取的,面向患者针刺区域,始终顺时针沿皮刺,没有刻意的补泻手法。患者面南而坐,头部左侧神聪穴向东应春,前侧神聪穴向南应夏,右侧神聪穴向西应秋,后侧神聪穴向北应冬,所以,四神聪针刺方向呈现出顺时针方向时,就是顺应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变化的自然界规律,从而可以达到治病调病的目的。正如《灵枢·官针》所言:“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通过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针刺方法,中医治疗不仅仅是对症状的简单缓解,而是通过调整和恢复气机的正常运动,促进脏腑功能的和谐,以及气血津液的平衡,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深层治疗和健康状态的维护[4]。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和动态观,也展现了中医对于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机制深刻的理解。
3.4. 因运气与疾病相关:多与六气针法合用
运气理论在中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的关系,来指导临床治疗。梁氏归脾针法在运用运气理论时,更加注重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应,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在平衡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使得针法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岭南中医梁氏归脾针法在针刺时多与“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同刺,从而加强了归脾针法的临床疗效。“龙砂开阖六气针法”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所创,他发掘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在全身随处可作开阖枢太极图,于是根据三阴三阳病机,在相应部位进行针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该针法认为人身无处不太极,我们可以在人体以任意一点为中心作出一个三阴三阳开阖变化的圆,在实践应用中感到头顶部最为有效且简便实用。因“圣人南面而立”,故该针法医患均取面南位是天人相应最理想状态,但太极是个圆运动,以医者为主体看到的永远是左升右降。阴阳开阖枢两两相对,我们在临床上看到,太阳和太阴两开相通,少阳和少阴两枢相通,阳明和厥阴两阖相通,故更易取效。
当梁氏归脾针法与龙砂开阖六气针法联合使用时,可以相互补充,增强疗效。归脾针法通过调理脾胃,改善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而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则通过调整人体的六经气血,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岭南中医梁氏归脾针法与龙砂开阖六气针法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中医针刺技术的内涵,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针对特定的疾病进行治疗,还能够全面提升机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在临床上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3.5. 因中药有效:常常针药并用
由于中药在调理身体、治疗疾病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梁氏归脾针法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被智慧地与传统的中药疗法相结合使用,这一创新的综合治疗方法往往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良好疗效。
梁氏归脾针法与中药并用,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中药以其丰富的药材资源和深厚的理论体系为基础,通过内服或外用等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体内部,调整脏腑功能,调和阴阳平衡,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特别是归脾汤,无论是温补脾胃的黄芪、党参,还是活血化瘀的丹参、赤芍,亦或是安神定志的酸枣仁、合欢皮,都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进行个性化配伍,实现精准治疗。
在这样的综合治疗框架下,梁氏归脾针法通过物理刺激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而中药则从生化层面深入调理,两者共同作用,不仅加速了疾病康复的进程,还显著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许多患者在接受这种综合治疗后,不仅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整体健康状况也有了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4. 岭南中医梁氏归脾针法临床应用举例
4.1. 易咏希教授帕金森验案
周某某,男,80岁,2023-8-17初诊。
主诉:渐进性双上肢颤抖,加重伴双下肢肿胀6年余。
病史:双上肢颤抖,伴双下肢肿胀,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靠轮椅辅助运动,口服帕金森药物达极量不能控制,求中医针灸诊治。刻诊:双上肢震颤,说话不清,流涎,睡眠欠佳,耳聋耳鸣,大便秘结,夜尿3~4次。舌淡润,苔薄白,双尺脉弱。
西医诊断:帕金森氏病;
中医诊断:颤病;
中医辨证:脾肾两虚,肝风内动。
处理:
1) 中药方案
治法:温肾补脾,和肝熄风;
处方:方拟还少丹和敷和汤加味;
熟地黄15、山药15、牛膝15、枸杞子15;
山茱萸15、茯苓15、杜仲15、远志6;
巴戟天15、五味子10、小茴香5、楮实子15;
肉苁蓉15、石菖蒲15、大枣15、半夏15;
枳实15,诃子15,干姜10,橘皮6,炙甘草10。
2) 针灸方案:
归脾针法:百会、四神聪;
六气针法:太阴、太阳、少阳、厥阴;
复诊:诸症缓解。
针灸按语:患者出生年运气(五运之化):1944年,六甲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六气针法可配太阴、太阳。又患者渐进性双上肢颤抖,考虑厥阴风木为病,故六气针法取厥阴。患者睡眠欠佳,耳聋耳鸣,大便秘结,夜尿3~4次,考虑为少阳相火妄动,故六气针法可选少阳。按照岭南梁氏中医归脾法“百病不治、求于归脾”的学术思想,本案适用归脾针法,刺百会及四神聪穴。
4.2. 个人咳喘案
患者谢某,女,92岁,2023.12.20以“咳嗽、气喘多日”为主诉来诊,伴有咽喉不适,干痒,略痛,咳嗽时双侧胸胁肋部疼痛。
处理:结合顾植山教授的“六气针法”图,取少阴、少阳、太阴三穴,又结合岭南梁氏中医流派“归脾针法”,取百会及四神聪,针刺后留针20分钟。同时,予以中药汤剂1剂口服(桂枝12 g、赤芍12 g、甘草12 g、半夏15 g、厚朴10 g、苏叶10 g、茯苓15 g、干姜5 g、紫菀15 g、百部15 g、陈皮10 g、麻黄10 g、杏仁10 g、党参15 g)。
疗效反馈:患者扎完针说“舒服了好多”,2023.12.21患者一大早就来复诊,并主动要求扎针及口服中药,陪同家属诉疗效显著,已经不咳嗽了。
针灸按语:咳嗽、气喘等症责之于手太阴肺经,故取太阴,患者咽喉不适、略痒,考虑其年老体弱,多为少阴咽痛,亦有少阳咽痛者,故取少阴、少阳。患者年老体弱,虚证多见,肺虚者,可补其母脏,归脾针法可用。
5. 结论
梁氏归脾针法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融合了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的医学实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针刺技术,而是根植于岭南中医的深厚土壤,融合了易经、五行学说以及岭南地区的气候、地理特点。在临床实践中,梁氏归脾针法(调神易象头针)在治疗各科疾病中取得了显著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体现在症状的缓解上,更在于它对患者整体状态的改善,包括情绪、精神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