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古村落是以当地居民共同的生产生活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一个特殊文化空间,凝聚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智慧,是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古老文化最生态化的记忆[1]。古村落作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体,包含文化遗迹的原真性、延续保存的动态性、村落形态的完整性、历史风情的传承性及遗产资源不可再生性五大固有属性。是人类生产生活、地域风情文化的传承载体。
司莫拉佤族村位于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云南腾冲,其历史文脉深远,是文化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典型代表,村寨建筑风貌、民俗文化保存较为完善,保留着原住居民的传统观念及特有信仰,对生态理念及文化传播具有切实可行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司莫拉佤族村为研究对象,将部分村落就其主要特征及管理体制作为对比依据,利用层次分析法,借助YAAHP软件,将司莫拉佤族村的资源背景及区位状况进行因素层次划分,进一步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因素,并对其未来建设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视角。
2. 司莫拉佤族村概况
司莫拉佤族村是一个具有丰富特色民族文化底蕴的原始村落,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地处西南边陲腾冲市清水乡(见图1)。地理坐标:E95˚-101˚,N22˚-24˚。
村寨所属地是典型的亚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四季雨量充沛,河系水源充足。村寨及周边自然资源禀赋较高,环境优美,梯田景观壮丽,森林覆盖率达75%,是天然的生态氧吧。村寨分布有山泉水系与自然湖泊,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底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云S (2021) 57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ure 1. Geographical location map
图1. 地理区位图
在人文地理方面,世代繁衍栖息于此的佤族人民崇尚自然,将“天人合一,与自然融合”视作信念。当地佤民借助地势建设村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以木质结构作为房屋支撑,房顶铺设茅草以遮风挡雨,同时于周边设立防御体系。佤族人民将勤劳的水牛作为民族图腾,象征吉祥如意,神圣庄严,村寨内牛头图腾随处可见,充满神秘文化色彩。
佤族村寨保留其特有的佤族民风习俗包括祭寨、祭拜山神、祭拜树神、五月二十八赶庙会、六月六妇女过子孙会、达牛丛、新米节及婚、丧、嫁、娶的祭祀仪式,其中祭寨、祭拜山神只允许男性参加,六月六妇女过子孙会只允许女性参加,同时延续了佤族服饰、佤族绘画、大米粑粑等民族特色。
村内可视化景观分布有田园风光观景台、民俗文化陈列馆(见图2)、洗衣沟、佤族民俗广场、寨心桩、礼堂、龙潭、祭祀台、木鼓屋、七子泉、龙王庙、神庙、榕树群、瓜果采摘体验区及部分宅院。其中七子泉由贡阿泉、阿芒泉、贡恩泉、贡酿泉、亚木泉、涅桑泉、司儒泉构成,与村寨建筑群相向而流。寨心柱柱身雕刻人物或者三角形、菱形图案,采用阴刻与阳刻的雕刻手法,极具艺术感。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族村,拿起鼓棒敲响三声木鼓祈福,象征着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此引发“司莫拉”效应。司莫拉佤族村于2019年列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列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Figure 2. Partial landscape map
图2. 部分景观图
3. 部分村落与司莫拉佤族村对比分析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且拥有丰富传统资源的村落,是人类文明发展延续的结晶产物。传统村落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蕴含着独特的城乡文化以及淳朴的风土人情,拥有较为良好的自然环境,具有优越的保护价值[2]。其文化内涵包括保存:完整的传统建筑风貌;村落选址与格局保持传统特色;属于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3]。具有科学教育价值与文化艺术价值。同时。本文以部分已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村落就其遴选标准、特征及管理保护方式与部分我国少数民族村落的主要特征(见表1)为对比依据。结合司莫拉佤族村资源评价分析进行对比,进而为司莫拉佤族村发展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经验借鉴。
3.1. 部分村落发展分析
霍洛克古村落及其周边(Old Village of Hollókö and its Surroundings)是匈牙利的文化遗产之一,于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属于灾后重建村落,保留了传统元素及农村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由住宅楼房、农场建筑、教堂及周围的自然景观构成。该村落以发展可持续旅游业作为长期目标,旨在保护农村传统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Fujian Tulou)在200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核心区面积152.65 ha,缓冲区面积934.59 ha。土制防御建筑及深厚文化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法律体系及管理体制较为完善,实行传统农业、林业景观可持续性发展。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of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于2013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遴选标准主要是(iii)及(v),核心区面积16603.22 ha,缓冲区面积29501.01 ha,是集农业、林业、房屋建筑及传统文化习俗为一体的综合景观。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措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村庄及住宅保护管理措施》和《红河传统哈尼梯田保护、翻新和环境处理指南》保护。
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Xidi and Hongcun)于2000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遴选标准是(iii)、(iv)及(v),核心区面积为52 ha,缓冲区面积730 ha。村落保留着众多有形及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村庄典型元素包括环境、建筑、装饰、传统技术、地区美食等,西递和宏村是国家保护区,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城乡保护条例》《安徽省南部古住宅保护条例》等多款法律保护,其长期规划旨在通过保护村落面貌,进而延续传统。
开平碉楼和村落(Kaiping Diaolou and Villages)于2007年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遴选标准为(ii)、(iii)及(iv),核心区面积371.948 ha,缓冲区面积2738.052 ha,其建筑风格融合多种文化要素,防御建筑也反映了时代特征,受《文物保护法》保护。
陶斯印第安村(Taos Pueblo)是美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遴选标准为(iv),区域面积19.01 ha,其传统建筑群及传统形式具有典型性,下设多个管理层,以监测的方式对历史建筑及景观进行维护。
霍拉索维采历史村落保护区(Holašovice Historic Village)是捷克的世界文化遗产,于1998年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遴选标准为(ii)及(iv),核心区面积11.4 ha,缓冲区面积367.5 ha,传统建筑完整性与保护性良好,村庄周边的农场及锻铁房被指定为文化遗产,受法律保护。大部分建筑遗产私人拥有,部分由政府所有,管理体制具备完善的监管、分区计划。
叙利亚北部古村落群(Ancient Villages of Northern Syria)在201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区域面积12290 ha,遴选标准为(iii)、(iv)、(v)。村落保留着纪念碑、传统建筑、寺庙、教堂、基督教圣地等特有建筑。该古村落见证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其建筑风貌也代表了宗教文化的发展延续。村落受古文物及博物馆总局管理,受一系列法律条例保护。
雨崩村位于梅里十三峰脚下,村落文化景观类型独具藏族特色,包括土木结构式建筑、玛尼堆及经幡、日吹闭关房、息瓦农牧场、些里崩寺,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高山湖泊雨崩冰湖、雨崩神瀑分布于村落中形成壮观的自然景象。于2013年,雨崩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西江千户苗寨在2011年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村寨始终以保护延续民族文化,合理开发优势资源为据,致力打造国家AAAAA级景区,在2020年通过了国家5A级质量景观评审,其主要民居建筑吊脚楼在2005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螺坑土楼是客家土楼群的典型代表,其选址、建筑风格参考了中国风水文化,具有文化保护价值。也是影视剧《古田军号》的拍摄地。土楼于199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福建土楼包含田螺坑土楼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Table 1.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表1. 少数民族村落
名称 Name |
地区 Area |
主要特征 Feature |
田螺坑土楼 |
福建 |
客家土楼,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依山而建,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被称为“世界建筑奇葩”。每座土楼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客家人民的美好愿景。 |
惹巴拉古寨 |
湖南 |
古寨依山傍水,独具特色,拥有冲天楼这一宏伟的建筑景观,保存祭坛、码头、油坊等土家族代表建筑及拦门酒、摆手舞等民俗习惯。该村落也是著名的影视拍摄地。 |
德夯苗寨 |
湖南 |
苗寨周围分布崖壁、瀑布、森林等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丰富,苗族文化活动多样,有苗歌、苗舞、抢狮、上刀梯、敬酒、鼓舞等,当地苗民延续古法榨油、造纸、碾米、织布。其文化民俗底蕴极为丰富。 |
扎尕那村落 |
甘肃 |
村落坐落于三山与巨大的岩壁中,自然景观雄伟壮奇。传统风俗独具一格,以传统的“浪山节”为典型代表,该村落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最佳旅游乡村的典型代表。 |
丹巴藏寨 |
四川 |
村寨依山而建,建筑以碉楼与寨房为主,周边自然环境优越,其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当地传统节日多样包括观花节、赛马节、燃灯节、嘉绒藏族风情节等,是中国最美的古镇古村之一。 |
西江千户苗寨 |
贵州 |
苗寨四面环山,建筑以典型的吊脚楼为特色,其人文风俗底蕴丰富包括农作方式、歌谣舞蹈、银饰服装、苗年节、酒仪等。 |
瑶山古寨 |
贵州 |
该古村落拥有三道门、酿酒坊、铜鼓场、斗鸟场、禾仓群、瑶王府及蜡染坊等建筑景观,有白裤瑶服饰、白裤瑶背牌、铜鼓文化、瑶王宴、陀螺文化、火枪文化等多元文化风俗,是国家AAAA级景区。 |
肇兴侗寨 |
贵州 |
侗寨分五大族,建筑以干栏式吊脚楼、鼓楼为代表,具有历史、科学及民俗文化价值。自然风景优美,梯田景观及建筑景观融为一体,被称为“侗乡第一寨”。是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的典型代表。 |
堂安侗寨 |
贵州 |
村寨三面环山,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资源保护良好。侗族文化及稻作文化深厚,保留风雨桥、吊脚楼民居、戏楼及鼓楼等传统建筑,有民俗及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
落水村 |
云南 |
落水村由依山而建的普米村与依泸沽湖而建的摩梭村构成。村落拥有普米文化遗迹、摩梭传统建筑木楞房、摩梭手工纺织、民族特色美食等人文特色,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价值。 |
凤阳邑村 |
云南 |
该村落是茶马古道大理段的一部分,也是《去有风的地方》的取景地,保存有土库房、马点等传统建筑风貌,白族民族底蕴深厚。 |
雨崩村 |
云南 |
村落坐落于山间河谷中,动植物资源丰度较高。保留着藏族原有的生活方式、宗教文化习俗及节庆活动包括酥油花灯节、藏历新年等;藏族民间文学包括谚语、歌词、民间故事、《格萨尔王传》史诗。 |
图瓦村 |
新疆 |
村落生活着蒙古图瓦人,村落拥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包括酒文化、栅栏习俗、木刻楞、敖包节等,保存着当地的生活习惯与语言。村落坐落喀纳斯湖旁而形成特有的人文景观,是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之一。 |
白哈巴村 |
新疆 |
村落集自然景观与传统人文景观于一体,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物种丰富,四季分明形成各异的秀丽风景。保留着服饰、宗教文化等传统民俗习惯,是我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 |
金达莱村 |
吉林 |
金达莱村以金达莱花作为品牌优势,结合田园风光、民俗美食节、国外艺人表演及特色餐馆、旅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于2019年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及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录;2022年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
3.2. 司莫拉佤族村资源评价分析
司莫拉佤族村集农田景观、文化景观、房屋建筑、佤族民俗风情及红色文化于一体,其资源多样化、特色化,是佤族人民繁衍居所的典型代表。本文基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对村寨的资源进行评价分析即采用美国运筹学家Thomas L. Saaty于1973年提出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4]。结合司莫拉佤族村的现状,从资源背景和区域背景择选出6个因素作为要素层Ⅰ即民俗文化价值、环境教育价值、旅游价值、地理区位、经济区位、交通区位,再根据6个要素的特征细划17个因素包括民风习俗、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特色建筑、科学性、文化性、发展性、生态性、游憩性、社会性、周边区域条件、环境负荷、产业发展状况、区域融合状态、可达性、交通方式、内外交通状况作为要素层Ⅱ,借助YAAHP软件,将司莫拉佤族村发展的多维因素进行层次结构模型构建(见图3)。
Figure 3. Sequence system of resource value evaluation in Simora Wa Village
图3. 司莫拉佤族村资源价值评价层序体系
Table 2. Weights of factors in the resource value evaluation system of Simora Wa Village
表2. 司莫拉佤族村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因素权重
要素层Ⅰ |
权重 (排序) |
要素层Ⅱ |
权重 (排序) |
方案层 |
权重 (排序) |
资源背景 |
0.8333 (1) |
民俗文化价值 |
0.5952 (1) |
民风习俗 |
0.1727 (2) |
历史文化 |
0.2254 (1) |
红色文化 |
0.1530 (3) |
特色建筑 |
0.0442 (8) |
环境教育价值 |
0.1190 (2) |
科学性 |
0.0287 (11) |
文化性 |
0.0275 (12) |
发展性 |
0.0628 (5) |
旅游价值 |
0.1190 (3) |
生态性 |
0.0939 (4) |
游憩性 |
0.0128 (14) |
社会性 |
0.0123 (15) |
区域背景 |
0.1667 (2) |
地理区位 |
0.0714 (4) |
周边区域条件 |
0.0119 (16) |
环境负荷 |
0.0595 (7) |
经济区位 |
0.0714 (5) |
产业发展状况 |
0.0357 (10) |
区域融合状态 |
0.0357 (9) |
交通区位 |
0.0238 (6) |
可达性 |
0.0171 (13) |
交通方式 |
0.0021 (18) |
内外交通状况 |
0.0046 (17) |
模型检查无误后进行判断矩阵,结合专家意见及笔者的客观判断,通过因素间两两比较即一个因素相较于另一个因素同样重要、稍微重要(有优势)、比较重要(有优势)、十分重要(有优势)、绝对重要(有优势)五种比较方式进而确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判断矩阵一致后通过算术平均的计算方式得出因素的指定权重(见表2)。
司莫拉佤族村资源评价分析结果中要素层Ⅰ显示资源背景相较区域背景权重占比较大;要素层Ⅱ中民俗文化价值权重占比最大,环境教育价值与旅游价值、地理区位与经济区位两两权重占比相同;在方案层中历史文化、民风习俗、红色文化、生态性、发展性因素权重依次占比前五位,交通方式、内外交通情况、周边区域条件因素权重占比较小。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司莫拉佤族村以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为资源核心,其农田景观、佤寨特色建筑、淳朴的民风习俗及宗教信仰具有典型性与原真性。而可达性、产业发展状况等是基于游、购、娱、食、住、行六要素衍生形成的资源因素,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源。
对部分村落分析可知,在资源禀赋方面,古村落遗产及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村落具有完整性,都延续着村落原始风貌,保留着各民族文化风俗包括节庆活动、服饰、美食及宗教信仰与人类发展遗留的物质文明等。村寨自然资源丰富,其房屋依地势而建,与周边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多元化风格建筑,具有极高的文化教育、美学艺术及科学研究价值。在管理保护方面,以霍拉索维采历史村落保护区为代表的世界遗产古村落,其管理体制相对完善,且受到不同层级的法律体制保护,通过体系完整的管理计划对村落进行规划建设及管理开发,有效实现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及生态环境保护平衡发展。
司莫拉佤族村民俗文化价值非凡,是佤族人民发展延续所保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目前,佤族村结合文化景观与农田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效益与旅游效益发展初见成效,但在管理体制、文化传承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巨大挑战。村寨发展旅游产业应注重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关系,尤其加强对历史文化、民风习俗、红色文化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以保护优先为原则,对其特有文化资源、宗教习俗及周边区域生态进行圈地保护,同时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进行行为约束,加强环境教育及文化旅游模式开发,使文化资源得以宣传与传承,进而实现乡村旅游的永续性发展。
4. 可持续发展分析
古村落作为聚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传统,成为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5]。村寨由“古村落”变为“景区”,文化景观及建筑的完整性及原真性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威胁,显现村落商业化、同质化态势。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工程,涉及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以表现形式为原点的民俗传统、村落群体周期性、特定时间下的文化场所和地域文化特性等多方面[6]。村落的保护性发展需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尊重自然生态,遵循自然、社会伦理[7]。对其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及景观生态多维度综合分析,实现文化传承、教育科普及民俗旅游融合发展,进而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1. 弘扬民风习俗,赓续佤族文化
民俗文化经长期发展与积淀而演变成区域独特的符号标志,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8]。司莫拉佤族村民族习俗文化的真正发展需正向传递,一方面,将活态传承作为文化延续的核心,将民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文明与多元素融合,利用旅游产品互补性及统一性,以发展带动传承。同时紧扣“司莫拉——幸福的地方”这一主题,结合其历史性、地域性及民族性凸显特有文化IP。另一方面,引入现代化元素,利用科学手段,以AR、VR等数字化模式生动展示文化内容。将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同时加强文化传承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保护赓续意识,拓展传承道路,使特色文化永续保留,让民族特色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达到共建共享、共生共融的态势。
4.2. 深化文旅融合,促进产业联动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促进的协调关系,文化通过渗透效应与辐射效应,赋予旅游精神文化内涵,增强其差异性与多样性,为旅游注入新活力;旅游通过引致效应为文化的传播交流提供了平台,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挖掘,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规模化[9]。文旅融合是实现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重要推动力[10]。司莫拉佤族村发展乡村旅游需明确民俗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民俗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中定位民俗文化内核,保护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是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的关键[11]。其一,司莫拉佤族村其民俗特色是吸引游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引入佤族元素,将佤族风情带入旅游产业发展中。加强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旅游产业的文化体验建设,以佤族人家、大米粑粑厂、幸福餐厅为例,将特有民俗风情融入美食、民宿建设中,鲜明展示佤族风情,避免同质化、单一化现象的发生;其二,整合司莫拉佤族村城乡环境不同特质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优越的区域条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佤族民俗文化及周边区域富集的旅游资源[12]。结合周边景区如: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顺古镇、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及其他热门景点,采用借位引流的方式实现产业拓宽延长。其三,融合多元文化,实现大文化背景旅游发展业态,将佤族民俗文化与地区红色文化、抗战文化、“走夷方”文化、侨乡文化、翡翠文化及其他多民族文化融合,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的有效延续与传播。其四,拓宽居民就业渠道,同时开展人才培养与青年返乡计划,推动当地居民及高质量人才队伍参与乡村旅游建设中。
4.3. 完善管理体制,建设法律保障
落实古村落保护包括村落整体风貌、格局形态、人居环境、建筑遗存、语言习俗、精神信仰、传统技艺等需管理体系与法律制度的有效供给[13]。从宏观上看,乡村旅游具有自发性、盲目性,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14]。传统村落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与特有资源,是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行业,国家出具相对应的保护政策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根据村落的状态制定旅游保护发展规划[15]。从微观上看,在管理体制方面,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服务业发展,重视特色酒店民宿、交通设施的建设,打造独立型景区,提高游客粘性。合理引入外资企业,在保障原真性的前提下发展其他产业,以促进村寨的经济效益。在法律体系构建方面,古村落发展旅游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区域环境的影响;原住居民的居住损坏;旅游业发展、人流量增加导致承载力问题;自然环境的天然侵蚀。司莫拉佤族村在发展保护中应以法律手段进行行为约束,避免人为因素而使村寨受到二次破坏。对于特色文化应申请列入中国文物或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而受国家层级的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对于村寨的其他物质文明与文化民俗可出台景区管理条例,采取严格的管理方式,进而对其进行有效保护。
4.4. 拓展游憩功能,推动宣传赋能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是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每个地域,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注意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加以特出,可以起到抓住要点、带动全面的效果[16]。一方面,通过开拓民俗文化游憩功能,既以文旅赋能的方式延续文化发展,也推动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共同发展。文化民俗具有特色性及代表性,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功能,但亦存在单调枯燥的特质,静止化文化体验缺乏创新性,难以迎合公众旅游动机。司莫拉佤族村在教育、科学、社会、生态、文化功能发展中嵌入游憩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活化文化,更利于公众理解接受,实现民俗资源深度开发。同时结合乡村农业优势资源开展系列活动增长产业链与游客吸引性,例如农事节庆活动、农业生态研学、农业观光体验等,既延续了当地佤民世代农耕的生活习性,又为其拓宽了销售渠道。开展游憩功能在旅游经济效益方面也有明显体现,通过游憩所衍生的游、购、娱、食、住、行各类产业扩增,对带动当地居民就业,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有深刻意义。另一方面,强化宣传推广对于提升民俗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及吸引更多游客来体验具有重要意义[17]。结合线上线下双渠道方式以司莫拉佤族村的品牌效应强化宣传。借助周边景区辐射效应,借位引流。使村寨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成为共识。
5. 结论
古村落是人类历史延续的宝贵财富,标志着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古村落的发展关系到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及融合产物的延续。聚焦司莫拉佤族村,层次分析法权重分析中村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及生态性数值最大,应作为村寨发展核心,将可持续发展视为建设目标,以村寨活态性、传承性、协调性为朝向,通过文旅融合、产业联动的发展态势,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的体系保障,游憩功能的文化交融及多样化宣传赋能,进而实现司莫拉佤族村乡村旅游的永续性发展,使佤族文化延续之际有效增强当地经济效益。
致 谢
本文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孙克勤教授指导下完成,特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