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高校党建工作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自2008年国家启动职业水平考试以来,始终以“助人自助”为专业核心价值观。高校党建工作和社会工作在优化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层面有非常高的契合度,高等院校作为教育系统的前沿阵地,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我国人力资源储备。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与党建工作深入融合,促进党建引领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互嵌,是高校持续推进教学改革、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目标[1]。
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社会工作教学工作深度融合,理论层面,一是有助于补充我国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研究,提升高校党建成效;二是补充社会工作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促进社会工作教育进一步走向本土化。实践层面,一是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当前研究成果已经充分证实:高校党建工作与教学改革可以深度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可以有效践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内容,在此过程中,加强党建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领效果,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二是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质量。在高校基层党建融合过程中,可以打造优质课堂,强化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和培育学生学习主体性。三是服务于地区社会发展,有效链接社区资源,积极回应居民需求,助力核心家庭、核心社会建设,提升地区城乡基层社区“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
2.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社会工作教学概述
2.1. 社会工作支部党建工作特点
G高校社会工作本科生党支部成立于2017年,设立支委会,支部书记考取中级社会工作师证书,担任《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工作综合实训》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在近年支部建设中,支部书记和支委成员,通过“三会一课”,不断加强支部标准化建设,认真落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增进支部成员“四个意识”,坚守“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此外,支部书记注重发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价值观的引领,着力打造支部特色活动,如“党建与科研共融,深入推进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与专业实践共进,激活育人引擎;强化志愿服务意识,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等。通过常规活动+特色活动,切实将高校基层党建和社会工作本科教学有效结合,实现加强学生支部建设和服务社会的双重目的,在2020~2023年基层支部考核中,考核结果均为优良,2024年获批学校党建研究项目。
2.2.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介绍
2017年,G高校社会工作本科生专业获批并开始招生,目前有专职教师10名,其中4名教师考取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基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助人性、应用性、协同性等特点,G高校在社会工作教学中,始终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探索“3 + 1”培养模式,构建了“课程实验+基地实训+专业实习”的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拥有专业综合实验室,配备社会工作教学案例库和专业实训软件,与十余家教学实习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依托实习基地,开展青少年儿童、老人、社区走访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实务活动过程中,专业教师注重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结合时代背景和大学生学情特征,围绕“大学生团结合作、心理健康;青少年儿童安全意识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等主题,开展一系列服务,得到周边居民认可和好评,为地区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同时,以实务为导向的社会工作教学,也有效激发和培育了G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深度融合的效果。
3.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和社会工作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
G高校社会工作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和高校基层党建过程中,始终注重提升将两者深度融合的意识,充分利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方法和相关知识与技巧,围绕大学生健康发展,青少年儿童保护,老人生活质量提升等主题,引导社会工作本科生选择恰当的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实务选题(见表1),继而开展“高校基层党建+社工行动”实践活动。通过将高校基层党建和专业教学有效结合,既切实增强了支部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又有效提升了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实现了提升专业教学效果、加强学生支部建设、服务地区社会的三重目标。
Table 1. The topic selection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work
表1. 社会工作实务选题和党建工作融合部分选题
序号 |
小组选题 |
备注 |
1 |
党旗引领担使命,同心协力抗疫情——大学生缓解焦虑小组 |
2022年兰州新冠疫情期间选题 |
2 |
儿童安全,守护同行——儿童安全意识提升小组 |
获甘肃省第一届高校社会工作案例大赛优秀奖 |
3 |
“关爱青少年,预防校园霸凌”个案服务 |
|
4 |
打造社区老年文艺圈——兴趣发展小组 |
获兰州市第二届社会工作实务技能大赛优秀奖 |
5 |
大学生职场礼仪能力提升小组 |
|
6 |
以我之行筑牢安全防线——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小组工作 |
|
3.1. 凸显“大学生”主人翁责任与担当,开展多元主题活动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2]。大学生是高校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自我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动手能力普遍提升,业余爱好丰富多元。但依据埃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处于18~22周岁的大学生,容易出现价值观层面的混淆,不能完全明辨是非。因此,就必须将高校党建工作和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在学生培养方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培养“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新时代大学生。
社会工作注重实务教学,在近年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时代背景和地区发展特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活跃、爱好多元、动手能力强,运用互联网能力提升”等学情特征,围绕大学生健康发展,开展“缓解大学生焦虑,提升大学生团结合作能力,提升大学生职场礼仪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面试能力,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大学生防诈骗能力,大学生DIY手工兴趣小组,环保保护之大学生行动”等系列主题活动,开展实务选题、设计策划书,实际开展服务活动,通过活动评估与成效总结,活动开展效果良好。笔者通过在2021和2022级,共108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开展课程调研,数据结果显示:在课程思政引导下,认为实务课程总体上课氛围“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学生占比分别为45.37%和51.85%。53.7%和11.1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提升较大和非常大。另有76.85%,75.93%、61.11%和49.0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沟通、组织、应变、演讲能力得到不同程度提升。
3.2. 关爱青少年儿童,助力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处于第十四五发展阶段末期,距离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余留11年;距离2049年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余留25年。可以说,目前成长的青少年儿童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但其因年龄低,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价值观未统一,初始社会化未完成,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引导。
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发展后期,开展青少年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相对容易,更易和服务对象同频共振,在寓教于乐过程中,关爱、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儿童,帮助其提升生活技能,遵守社会规范,培养道德品质,提升其对社会角色的了解和认同,同时,对一些特殊青少年儿童,提升其避免伤害的能力。同时,高校周边社区儿童人数较多,在近年G高校实务教学中,在青少年儿童领域,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方法和技巧,开展“儿童安全,守护同行——儿童安全意识提升小组”“‘关爱青少年,预防校园霸凌’个案服务”“单亲儿童健康发展个案服务”“小学生使用搜题软件辅助完成家庭作业现状调研”等主题活动。在这些实务活动中,有效调动服务对象参与积极性,激发儿童自我发展和成长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
3.3. 老年社会工作开展——意识引领促进观念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97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11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15.4% [3]。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关注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发展“为老”服务,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G高校社会工作本科生党支部书记,结合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内容,在专业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老龄化发展背景,在《个案工作》课程学习中,如老年人相关理论、老年社会工作运用的原则、技巧和方法等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身边老年人予以分析,通过梳理身边老年人生活特征,形成老年人个案服务案例;在《小组工作》课程授课中,引导学生关注G高校周边老年群体,开展“打造社区老年文艺圈、G高校家属院老年人养生知识交流、乐龄芳华——开展老年人多姿多彩生活行动小组,老年人自我价值意识提升小组”等主题活动,在实务活动中,有效融合小组介入理论、领导与沟通技巧、小组策划书设计、小组初期、转折期、成熟期、结束期的组员特征和工作者任务等知识点,并在每期实务活动结束后,及时开展总结和评估,提升学生理论和学习融合学习的能力。
在实务活动中,注重以增权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结合老年人年龄增长,身体素质下降,精神孤独感、精神需求难以满足等需求,帮助老年群体重新评估自身需求和能力,建立生活信心和勇气。此外,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老年人社会网络,从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实务活动,有效拓展了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范围,扩大社会支持网络,激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以文化行动为老年人赋能,增强老年人在社区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4. 党建工作和社会工作教学深度融合成效分析
高校基层党建通过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工作,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着重从情感层面——技能层面——知识层面,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努力营造良好政治氛围,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和党性修养,自上而下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社会工作教学侧重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情感层面,自下而上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下社会工作者(见图1)。在此过程中,党建工作注重政治引领,教学工作侧重专业综合素质。将两者有效融合,既可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政治素养,又可以提升其专业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work and social work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图1.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社会工作教学深度融合示意图
4.1. 提升课程改革质量与成效
在近年社会工作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提升社会工作教学改革质量。一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通过实务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实务汇报等多元教学方式,打造优质课堂,强化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促进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双向提升、成长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目标。二是凝练可推广、可复制的教学模式。社会工作实务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社区居民、社会工作机构联系,提升教学和实务融合,并在此过程中,凝练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模式,从而促进社会工作专业高质量发展。
4.2. 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培养质量
通过将高校基层党建和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可以让大学生有效体会理论和实践融合的意义。一是通过案例教学,实务开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接案与访谈、问题评估、方案设计和实施、结案等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和技巧。二是在实务活动开展中,充分发挥支部成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导支部成员“吃苦在先,享乐在后”,通过“帮扶带”,引导学生衔接地气,关注民生,和社区群众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生活中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社工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在基层党建和教学实务全过程中,强化支部成员的责任意识,纪律意识,红线意识,强化支部纪律既是高度,也是底线,以纪律意识为着手,坚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政治站位,提升专业素养。通过实务教学和支部建设,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社会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能,提高专业素质,巩固专业知识,掌握专业实操技巧,全面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树立理性的个案工作职业理想、职业素养、职业品格,为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储备优质人力资源。
在G高校高年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有多人考取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同时,有多名同学考取或保送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这有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和就业信心,树立社会工作的职业理想,为社会工作专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3. 助力构建地区和谐社会
以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为基础,以社会工作本科生党支部建设为依托,将教学和党建有效融合,积极回应当前社会建设中的热点、难点议题。结合“大学生、青少年儿童、老年”等重点群体,开展一系列“具体、丰富、聚焦”的实务活动,传递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落实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导社会公众履行社会责任。如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亲子关系构建、普法”等服务,为青少年儿童开展“安全意识提升”等小组活动,为老年人开展养生、智能手机使用等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服务,得到服务对象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在社会工作实务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践行“服务地区、服务群众”的专业使命,以专业服务为抓手,强化专业服务技巧和方法,提升不同群体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助人自助。这有助于提升地区城乡基层社区“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促进地区和谐稳定,继而推动西部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5.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社会工作教学深度融合策略
5.1. 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目标引领效果
践行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是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是体现高校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依据。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觉悟、情感态度对于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具有重要影响。党建引领作为一种理念和实践,以党的理论创新为指导,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类党建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社会工作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目标引领效果。一是从价值观层面,引导学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进“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切实增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结合国家大政方针和地区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社会工作教学改革中,注重加强对社会工作本科生意识形态领导的政治目标,将党建目标融入实务教学全过程中,提升高校服务地区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实现高校基层党建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双向互动[4]。
5.2. 高度重视思政元素与教学元素的有机融合
在社会工作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目标引领的“溢出效应”,促进社会工作课程“思政元素”思想入心,行动见效,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等贯穿相应知识点,促进“理论课堂”与“价值引领”深入融合,实现课程育人的时代功能。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原则,树立理性的职业理想、职业素养和职业品格。始终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始末,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和地区发展热点话题。在实务教学过程中,将社会工作所提倡的“无条件接纳、尊重、同理心”等价值观融入生活中,提升对社会工作理论、技巧、原则、方法等的理解和应用,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继而与服务对象产生心理共振和情感交流,树立“衔接地气,关注民生”的风向标,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专业人才。
5.3. 营造良好的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融合环境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和社会工作教学在优化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高度一致,提升其深度融合成效,除需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和教学工作“互嵌”发展外,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一是选聘热爱党建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教师担任支部书记,“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高校教师具备将“党建工作和专业教学融合”的内生动力,探索“典型+支部”“团队+支部”“项目+支部”等工作模式,才能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多元方式,激发基层党建融入业务工作的动力和活力,发挥“1 + 1 > 2”的效果。二是赋予专业教师更多自主权。允许教师探索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多元方式和方法,鼓励创新授课方式,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演绎等,实现党建与教学的自然转化。三是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和教学工作融合”纳到考核体系中,当前高校基层支部主要成员多由专业教师、辅导员或高年级学生担任,但在考核中,党建考核和业务考核却基本是独立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和教学工作深度融合”的进展和成效。如将两者考核统一在一起,构建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的“五同”模式[5],形成“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党组织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体系[6],应能有效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落实思政育人目标,凸显高校党建工作对教学的引领作用,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基金项目
2024年甘肃农业大学党建研究项目第8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社会工作》教学深度融合研究”。2024年甘肃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行动案例教学法融入社会工作课程的实践探索与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AUJXYJ202417)。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