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面临办学特色不足、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欠缺,以及协同育人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难题,需以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为目标,通过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和师资团队建设的系统性改革,从而推动专业的全面升级。本文针对新文科战略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建设展开分析,探索和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工作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jors face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school characteristics, lack of cultivation of composite talents in new liberal arts, and insufficient play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role.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aim at cultivating composi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nd promote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upgrading through systematic reforms in training programs, teaching systems, and faculty team build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osit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strategy,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posite talents, which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ing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work adaptability,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of graduates major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引言
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引领,积极探索“守正创新”的发展路径,充分彰显专业优势和特色。在当前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背景下,培养复合型文科人才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类人才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特长性和较强的专业复合性。专业特长性意味着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掌握该领域的前沿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和创造性工作。而专业复合性则要求学生掌握两门或更多学科的知识,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融合,为解决复杂的社会和文化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培养不仅能增强个人的综合能力,还能满足社会对多元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创新发展。结合思政复合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应紧密结合行业实际需求,打造高质量的一流专业“金课”,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应建立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成长的全过程,从本科教育到博士研究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专业建设应主动适应“行业 + 思政”的多元化需求,深化与行业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推动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
2. 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综合能力强、适应性高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探索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强调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还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旨在培养能够胜任多种岗位需求的创新型人才[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培养社会价值观导向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特殊意义,通过优化培养目标,合理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提升课程内容的协调性和实用性,可以更好地平衡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2]。
2.1. 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新时代社会需求的背景下,探索“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关键,以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渗透为核心,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跨界交流,为学生构建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习体系[3]。培养过程需围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大纲,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并加强组织与管理,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推动课内与课外、基础课与核心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有机整合,从而提升教学的系统性与实效性[4]。此外,为了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需要通过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和管理创新,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持续动力[5]。教育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式都需进行全面优化,以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知识视野和突出的综合能力[6]。
2.2. 有利于拓宽专业面
实施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前期强化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程,能够夯实学生的知识根基,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多学科视角[7]。通过后期灵活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课程注重专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实现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这种模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还能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其应对复杂工作环境的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具有多领域发展潜力的复合型人才[8]。
3. 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障碍
3.1. 基于分类的学科理念阻碍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
当前的学科分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科之间的分割与排斥,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知识体系,这种分割不仅源于学科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理论、研究范式和方法论上的显著不同[9]。尤其是学科内部的专有术语和技术,使得不同学科之间形成了难以逾越的话语体系障碍。这些障碍限制了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阻碍了知识的融合与创新[10]。同时,高校普遍采用基于学科划分专业学院的模式,过于强调单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学生在这一模式下容易形成知识视野狭窄的问题,难以适应复杂社会需求。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倾向于具备多学科交叉视野的复合型文科人才,要求他们能够在多样化的知识背景中综合应用不同学科的方法和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2. 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难以供给复合型文科人才
基于分类学科理念的单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化教育为核心,强调本学科理论知识的深度和结构性输入,这种模式在构建学科体系和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过于聚焦单一学科的培养方式容易导致专业壁垒的形成,使学生难以跨越学科界限,限制了其多元能力的培养和适应社会多样化职业分工的需求。在高等教育背景下,这种模式虽能满足特定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跨学科协作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对人才培养的整体结构优化形成制约。当前的专业化教育模式,在学科分类建制下呈现出一种“箱格化”的倾向,即学科之间彼此割裂、各自为政,导致专业教育过程中“合而不融”的问题。传统的单一学科教育更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度,而忽视了跨学科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时,从而缺乏综合性视角与多维度解决能力。
3.3. 现行学科建设与管理机制与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不相适应
当前,以分类为主导理念的学科建设、管理及评估机制已固化为支配性政策,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的方向,这种固化机制不仅成为管理机构的惯性行为方式和制度规范,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推进。学科分类的明确边界导致资源分配、研究方向和评估标准过于单一,不利于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社会对跨学科综合能力的需求。目前,国家学科制度以学科目录为基础,通过严格的学科审批和刚性学科分类,构建了相对固定的学科框架,这种刚性的学科建设机制对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限制,随着社会对复合型文科人才需求的增加,单一的学科划分显得难以适应。当下,许多新兴交叉学科难以在传统学科体系中获得充分的支持,学科之间的长期隔阂进一步局限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在这样一个强调学科界限的环境中,学生容易形成僵化的学科意识,难以融会贯通不同领域的知识,这种现象不利于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培养,也难以满足外部环境对综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4.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建设策略
4.1. 树立智能时代的新文科观和人才质量观
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脱节问题,尤其是在文科专业,传统的文科人才需求逐渐减少,而新兴领域则急需复合型文科人才的供给,从而改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
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培养核心在于实现“人文学科+”的跨界融合,即通过将人文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社会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相结合,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人才。第一,必须明确新的目标定位,确保文科教育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紧密对接,尤其是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第二,课程体系需要进行全面升级,整合多学科内容,教学团队应具备跨学科背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能力,推动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实践。第三,优化文科专业结构、推动知识结构的重建,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文科教育内容和形式,能够培养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职场环境。思政专业教育要关注社会需求,特别是在社会治理、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有利于提升思政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从而增强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4.2. 探索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思政复合型人才建设要求打破传统学科与院系之间的壁垒,需要构建跨学科、跨院系的培养体系,可以针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开展。
第一,宽口径的专业设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通过拓宽专业口径,打破以往专业限制,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背景。同时,设置多元化的学科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使其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灵活调整学习方向。第二,灵活的专业设置时间与空间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在本科阶段,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时间来探索和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推迟专业定向的时间,避免过早的专业选择限制了其未来的发展,这种设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选择弹性,也能帮助学生在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后,做出更加符合自己兴趣和职业规划的决策。第三,跨专业、跨院系的学习模式应当得到大力推广,鼓励学生在本科阶段及研究生阶段选择跨专业、跨系、跨院的课程,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与融合。例如,思政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合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提升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思政课程设计中,需要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复合课程群,这种设计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还能为其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团队应具备交叉学科背景,能够理解和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框架。
4.3. 深化制约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改革
深化学科建设、科研评价和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培养需模糊学科界限,从而适应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创新需求。因此,要求在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增强主动布局意识,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的学科发展视野,鼓励学科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对于高水平的学部和院系,应赋予更大的自主权,以促进其在交叉学科领域的实验性探索和发展。同时,交叉学科在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中,需要扶持和保护性政策,尤其是在资金、平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支持。为确保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正确且可持续,需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通过总结和提炼发展规律,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大类招生、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模式进行,大类招生能够在培养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帮助其发掘兴趣和潜力,避免过早的专业局限。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增强他们跨学科思维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跨学科选修课程和双学位项目,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他们提供跨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机会。多学科联合培养制度的实施将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出具备多学科视野的优秀人才,形成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氛围。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发展和新文科战略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亟需培养具备应用型复合型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跨界整合能力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构建结合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设计类人才知识体系,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融合能力。此外,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关键,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对变化和挑战。为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培养出具备高质量设计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基金项目
校级“四新”项目,课题名称:新文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XWK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