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的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期刊和博硕论文,对我国2018至今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进行格式转化并对其发文量、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网络、关键词演进、关键词突现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共获取有效文献1324篇。关键词聚类分析表明,研究热点从2019年的“大数据”演变为2021年的“数字金融”,再到2024年的“数字农业”,反映了政策倾向和研究领域的实际状况。整体来看,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持续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在数字金融和大数据方面,显示出较强的研究活力和政策支持。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iteSpace software is used to carry out a visu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n digital economy empowered agriculture in China. The data comes from CNKI database journals and Bosh papers, 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digital economy empowered agriculture in China from 2018 to now is analyzed. CiteSpace was used for format conversion and visual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documents, author cooperation, keyword co-occurrence network, keyword evolution, keyword emergence, etc. Results: A total of 1324 valid literature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Keyword clust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focus has evolved from “big data” in 2019 to “digital finance” in 2021 and then to “digital agriculture” in 2024, reflecting the policy orientation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field. Overall,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continues to receive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especially in digital finance and big data, showing strong research vitality and policy support.
1.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趋势,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给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已经开始向农村渗透。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要求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这对于推动乡村治理模式转型和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2]。随着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升了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需要依托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合各类数字信息资源,激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3]。而数字化改革实现地方整体智治带动社会各个方面改革[4]。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CiteSpace是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种专门用于学术文献分析的可视化应用软件,该软件可以实现文献数据挖掘。通过大量直观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用于展示和分析该领域学科前沿的演进趋势和热点走向[5],从而方便研究人员从文献中发现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新动态[6]。本文根据CiteSpace分析工具对2018年至今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为主题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绘制该领域研究知识图谱,梳理研究热点,研究数据来源于文献覆盖面最广、数量最多的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是2024年9月26日,时间跨度定为2018年1月1日~2024年9月26日,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为主题进行初步检索;其次,删除会议报道、报纸、图书等无关条目,获取有效文献1324篇;最终导出为纯文本文件形成样本数据库。通过计量分析直观显示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关键词突显图谱等,结合文献探讨研究主题,希望可以分析其发展趋势。
3. 我国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状
3.1. 发文作者可视化分析
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了作者分析,得到重要作者合作关系图谱,即图1。可以用来分析此领域不同作者的发文数量与合作关系。如果发文多,则作者的节省点字号就大。从发文数量上来看,其中发文量为前6的作者是夏杰长(9篇)、任保平(8篇)、文丰安(6篇)等等(见表1)。各个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用连线表示,如果关系强,则连线的宽度和密度就大[7]。从图中可以看出来连线宽度和密度都比较小,表明该领域学者很多,但各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还是比较少。合作多为两三位学者间的少量合作,期待未来在此领域内能有更多作者进行更多更广的合作研究(图1)。
Figure 1. Visual map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ers empowered by digital economy
图1.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研究者可视化图谱
Table 1. Authors whose digital economy has enabled agriculture to publish 5 or more papers since 2018
表1. 2018至今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文数量在5篇及以上的作者
序号 |
作者 |
发文量 |
作者首次发文年份 |
1 |
夏杰长 |
9 |
2021 |
2 |
任保平 |
8 |
2022 |
3 |
文丰安 |
6 |
2022 |
4 |
张嘉实 |
5 |
2022 |
5 |
朱海华 |
5 |
2024 |
6 |
陈柳钦 |
5 |
2024 |
3.2.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分析
研究热点可以探寻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与方向,而关键词作为热点的主要特征词非常重要。关键词是论文的核心概括。一般认为,对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则代表这两个主题的关系越紧密[8] [9]。所以本文运用CiteSpace将关键词设置为节点类型分析后得到共现知识图谱,即图2。
Figure 2. Network map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in agriculture-related papers enabled by digital economy
图2.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相关论文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如上图中出现了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数字乡村等字数较大的词,表明了它们在所研究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高。其他关键词也是学者研究的话题,如数字化、绿色发展等等。
3.3. 关键词聚类分析
运用关键词的聚类图谱对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研究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展现研究热点主题,其中图谱中显示的#0~#15代表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领域中各聚类名称,数字越小表示聚类中所涵盖的关键词越多,反之亦然。图3图谱参数模块值Q = 0.7279大于0.3,平均轮廓值S = 0.8921大于0.7,表明此聚类图结构显著,结果可信度高[10] [11]。16个主要聚类有空间效应、数字经济、实体经济、优化路径、数字乡村、共同富裕、数字化、动力机制、数字技术、城乡融合、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制造业、质性研究、空间杜宾模型、人力资本。
Figure 3. Clustering knowledge map of agricultural keywords enabled by digital economy
图3.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3.4. 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词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被引频次骤增的关键词。使用CiteSpace软件“突现词探测”功能,对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领域研究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共绘制出14个突现词见图4,数据信息分别从突现强度、持续时间、突现时间三方面对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分析,厘清各阶段主题词演变情况。
Figure 4. Emergence of agricultural keywords enabled by digital economy
图4.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关键词突现图
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其突现值1.76,为突显强度最高,说明“数字金融”是2022年此研究领域的热点。[12]随着信息化进程,我国越来越重视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13]。近年来,数字金融在我国飞速发展,使得面向普惠群体的金融服务变得更加可行[14],使数字金融成为当年研究的热点话题。从持续时间来看,“大数据”的时间最长即3年,表明学界对此持续关注。
3.5. 关键词时间线图
关键词时间线图可以表明某一主题随时间的变化,运用CiteSpace生成的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可以见图5。
Figure 5. Time map of agricultural keywords enabled by digital economy
图5.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关键词时间线图
关键词时间线图和关键词突现图存在密切相关性,因此结合图4与图5根据关键词的演化,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研究时期,将我国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分为早期研究阶段和实践研究阶段两个发展阶段。
首先,早期研究阶段(2018~2020)这一时期随着数字化发展,研究方向和范围不断增加,以数字化为主要内容。在这一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进行了以数字治理推进大数据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颇具特色的探索实践,使“大数据”在2019年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其次,实践研究阶段(2020~2024)从突现时间看,在此阶段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十四五”规划也表明提高数字技术在乡村领域的普及程度是实现农村复兴的重要途径。因此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演变为更加注重数字化技术的实践,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15]。
4. 结论
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可视化分析,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热点变化。主要发现如下:
夏杰长、任保平、文丰安等作者在该领域的发文量较高,表明他们在该领域的研究较为活跃。尽管学者众多,但各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较少,合作多为两三位学者间的少量合作,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更广的合作研究。关键词如“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数字乡村”等出现频率高,表明这些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通过关键词聚类图谱,展示了16个主要聚类,包括“空间效应”、“数字经济”、“实体经济”、“优化路径”等,这些聚类清晰地展现了研究热点主题。根据关键词的演化,将我国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分为早期研究阶段(2018~2020)和实践研究阶段(2020~2024)。早期研究阶段以数字化为主要内容,而实践研究阶段则更加注重数字化技术的实践,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的分析,揭示了“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正在从理论探讨向实践应用转变,特别是在数字金融和大数据的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学者间的合作,关注政策导向和实际应用,探索数字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中的具体实现路径。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本文仅检索了中国知网数据库,未对其他数据库进行检索。另外,本文仅就我国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缺少与国外的对比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