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是由东盟十国在2012年发起的,目的在于降低关税和建立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陈淑梅和全毅(2013) [1]以及刘欣欣(2016) [2]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东亚国家认为TPP缺乏对东亚地区多样性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出于遏制美国一方主宰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计划,RCEP更加符合日本提出的东亚共同体的概念,肯定了东亚国家集体对RCEP的认可态度。另外在和TPP的比较中对RCEP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RCEP的产生是有效整合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现实需要,同时能够和目前独占东亚经济主导权的美国势力达成平衡。在2020年的11月15日,东盟十国和中、日、韩、新、澳六国正式签署RCEP。RCEP的成员国覆盖全球约30%的人口,拥有全球28.9%的GDP,覆盖世界两大最具潜力的中国市场和东盟市场,因此RCEP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2022年1月1日,RCEP协议正式生效。
在RCEP的成员国中,只有日本和中国之前从未签订过自由贸易协定,且中日曾经历过多次的经济和政治上的摩擦,所以两者在众多行业上的经贸合作被很多障碍所限制,RCEP无疑为中日的进一步经贸合作增加了新的可能性,也可以被当作中日两国签订的首个自由贸易协定。在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中,对日本的出口量排名第四,RCEP的签订,将会极大地刺激纺织品出口这个依赖出口的行业,其实施将会降低中日之间的纺织品的关税率和非关税壁垒,这些措施在理论上来说将会大大促进中日纺织品贸易发展,并且将有助于两国纺织业的产业升级。因此,在RCEP框架下对中日纺织品贸易的影响研究就很有必要了。因此,本文将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分别为RCEP对中日纺织业的经济效益分析和GTAP模型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2. RCEP对中日纺织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2.1. 静态效应
2.1.1. 贸易创造效应
由于中日在签订RCEP之前,中日两国未曾达成过任何自由贸易协定,因此存在着较高的贸易壁垒,尤其是关税壁垒。韩景华和张思卿(2020) [3]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纺织业等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巨大合作潜力,加深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在RCEP实行后,中日纺织贸易的关税将会降低到0,并且非关税壁垒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因此中日纺织品之前不存在的贸易得以产生,中国的纺织品来源地从之前的低效率的,成本较高的其他国家转移至效率更高,科技含量更高和成本更低的日本,日本也会因为中国产品价格的降低,对其的需求显著提高,中日两国的贸易接近帕累托最优的自由贸易状态。因此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地配置,对于中国还是日本来说都会产生贸易福利的提升,因此具有正面的贸易创造效应。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生产的低级纺织品的供需弹性较低,由于贸易壁垒降低引起的需求上升在产品供需弹性较低时,只会导致福利的下降,而低级产品的快速增长甚至会导致中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贫困化增长,这些都会导致贸易创造效应的减少。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高端纺织品的研发投入,推动行业向技术密集型和品牌化发展,借助RCEP框架加强技术合作和技术外溢,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改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定位。
2.1.2. 贸易转移效应
在RCEP实行后,中日纺织业将会达到“零关税”,而中国或者日本对RCEP以外的国家的关税壁垒不变,因此中日进出口商为了规避关税,会增加两国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但是,如果中国或日本的生产效率低于之前的合作伙伴,则资源的配置从效率高的地方转移到了效率低的地方,因此产生了负面的贸易转移效应。
对于贸易转移效应需要分为不同的主体来看,对于中国来说,由于贸易伙伴转换为发达国家日本,由于日本的纺织业的技术和劳动生产率在世界范围内都较高,所以对中国来说贸易转移效应较低。而中国作为日本的新的贸易伙伴,生产率和技术能力略逊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相对于中国,日本受到的负面贸易转移效应更加严重,当然,中国纺织业也在逐步建成完整的上下游纺织品供应链体系,RCEP造成的贸易转移效应也会逐渐降低。
因此,RCEP对于中日纺织品贸易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有很大的可能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因此RCEP是可行的。
2.1.3. 贸易扩大效应
根据前文,无论是贸易创造效应还是贸易转移效应,从需求方面来看,RCEP的实行都会扩大中日两国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从中中国和日本都能获得衍生的优势。第一,通过比较中日韩三国纺织业的出口技术高度指标(TL),卓露晞(2017) [4]得出日本在纺织业中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水平显著高于中韩两国,其中中国的技术能力和专利意识最弱,对高端产品的进口依赖最大。因此,中国会从与日本的贸易中获得技术外溢和规模经济,促进产业的升级,从而缓解前文中提到的比较优势减弱和竞争力较弱的压力;第二,扩展与日本的贸易,能够促进市场多样化,降低中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风险;第三,两国之间扩大的贸易能在产业产生连锁反应,扩大对纺织品制造设备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两国的福利都能产生正面的影响。
2.1.4. 其他静态效应
第一,由于RCEP协定中有着详细的贸易救济和争端解决机制,在制度上,RCEP为中日双方的纺织品贸易提供了便利,节省了谈判时间和成本,从而也降低了行政费用和管理成本。第二,漆莉(2013) [5]和张天桂(2021) [6]通过定性分析后得出在RCEP的生效会使得中国的区域贸易投资环境和制度保障相对公平和稳定,同时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改善和其他成员国的政治外交关系和提高抗风险能力等。因此,RCEP的建立使得中日两国在对区域外国家的纺织品交易中也获得了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谈判力量,从而改善贸易条件。第三,RCEP对原产地规则的一系列创新,如原产地累计规则,使得中日纺织品在经济合作时能更多地让其他成员国参加进来,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2.2. 动态效应
2.2.1. 规模经济效应
根据前文可知,RCEP的实行会带来中日纺织品市场的扩大,更大的市场将使得各国在特定的出口产品上获得规模效应,分为内部规模效应和外部规模效应。
第一,市场的扩大将会带来需求量的扩大,中日纺织业的各个公司面对扩大的需求也会有相应地扩大的产量,当产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单位平均成本就会有规律的下降,从而获得内部规模效应。
第二,RCEP的实行将通过引进外资和新创企业的方式增加中日纺织业企业的数量,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运输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将会降低,从而获得外部规模效应,并且从外资企业中获得技术外溢或产品多样化的好处,实现经验曲线和范围经济。
2.2.2. 竞争效应
RCEP对贸易壁垒的降低将会促进中日双方在纺织业的经济合作,也会引起双方对市场的竞争。一方面,中国存在日本抢占其高端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日本存在中国抢占其中低端市场的风险,在TPP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提出后,李爱文和黄雅宁(2017) [7]就提出了日本和越南等TPP成员国的合作会严重挤压中国产品在日份额的观点。龚建雯(2004) [8]通过1990到2003年的日本纺织业对华投资与中日纺织品服装贸易额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在中日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中,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量大于进口量,从而体现出日本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实现自身的纺织品服装产业转型的目的。因此,更强的产业内竞争将会促进中日双方的企业进行机构重组、管理更新和产业升级,尤其是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同时,更强的国内市场竞争能有效削弱原先的国内垄断势力,为国内市场引入新的市场活力,获得竞争效应。
2.2.3. 刺激投资效应
RCEP作为自由贸易协定,将全球分成区域内和区域外两部分。
对于区域内,第一,由于竞争的加大和追逐规模经济的意愿,中日纺织业将会增加对技术和设备的投资量;第二,由于原材料和设备进出口受到的贸易壁垒的降低,也同时增加了引进外资的便利程度,中日两国将会提高相互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如新设企业和并购等。
对于区域外,由于非成员国仍然面对着较高的贸易壁垒,因此会通过贸易替代型投资以规避关税壁垒和抢占市场,因此刺激了非成员国对中日纺织业的投资力度,同样也会带来显著的外部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加速经济发展。
3. 模型设计
3.1. GTAP模型介绍
本文采用了普渡大学开发的GTAP软件,该软件能够通过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GTAP模型模拟出自由贸易协议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该模型能够在世界市场受到冲击后失去均衡后,模拟出新的市场均衡,以此分析自由贸易协议的实行对世界贸易情况和福利变化的影响。本文采用了普渡大学最新公布的GTAP10数据库,该数据库以2014年为基准年,涵盖141个国家和65个行业部门,并且有着详细的税收、供需弹性、资本存量等宏观数据。因此,通过GTAP软件和数据库,可以模拟出RCEP对中日纺织品贸易情况、福利、产业产出等变化,从而进行分析。
3.2. 部门和区域划分
本文根据需要,将GTAP10数据库中的141个国家分为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东盟十国和世界其他部分七个部分。其中,中国包括香港地区,但是不包括未加入RCEP的台湾地区;为了方便冲击,将东盟各个国家组成一个整体,另外,由于缅甸经济体量和贸易规模较小,在GTAP数据库中未曾涉及,因此在模拟中东盟区域没有涵盖缅甸。
在部门划分方面,本文对GTAP数据库的部门划分不做变化,分为10个部门,分为谷物和作物、畜牧业和肉制品、矿业和资源开采、加工食品、纺织及制衣业、轻工业、重工业、公共事业和建设、交通与通讯、其他服务业十个部门,其中纺织及制衣业包括纺织品和服装。
3.3. 数据动态递归
由于GTAP10数据库的基准年为2014年,其数据和现在的情况还是有一定的偏差的,赵佳慧[9] (2016)运用静态GTAP模型对RCEP对中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的潜在影响进行了估计,其模型包括了已经退出RCEP的印度,且RCEP的更新尚处于签订之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本文采用Walmsley (2010) [10]和蔡松锋等(2015) [11]的动态递归法将GTAP10数据库的数据更新,由于2022年1月1日RCEP协定正式实行,于是将基准年设置为2021年。本文将人口、GDP、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和资本存量五个变量向后递归,其中人口和GDP数据收集自IMF数据库,熟练、非熟练劳动力和资本存量数据收集自法国国际信息和展望中心(CEPII),并且将这些数据递归至2021年的水平,使被冲击的数据更加精确。
3.4. 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设置
在关税减让方面,根据RCEP的关税承诺表,RCEP的各个成员国将在20年内在各个部门贸易中基本实现“零关税”,因此在模拟的关税减让设置中不考虑敏感产业,以2042年的关税水平进行冲击,也就是把成员国在各个部门的关税水平设置为0;在非关税壁垒设置方面,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将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便利化程度(ams)设置为提高3%。
4. 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以上的设置,通过GTAP软件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的实证结果,并进行分析。
4.1. 宏观经济变化
Table 1. Changes in GDP and welfare of member countries under RCEP
表1. RCEP下各国GDP和福利变化情况
|
GDP变化率(%) |
福利变化(百万美元) |
中国 |
0.398 |
52563.51 |
日本 |
4.281 |
49421.55 |
韩国 |
3.915 |
25202.95 |
澳大利亚 |
2.165 |
12173.66 |
新西兰 |
2.079 |
1890.15 |
东盟 |
1.447 |
32987.97 |
其他地区 |
−0.847 |
−61533.73 |
数据来源:RunGTAP模拟结果。
在宏观经济方面,主要分析GDP和福利的变化。由表1可知,在完全实施RCEP协议,市场受到冲击后再恢复新的均衡后,各个成员国的GDP都处于上升的状态。中国的GDP的增幅最小,增加0.398%,因为经济体量最大,而日韩两国的GDP增幅较大。另外,在福利方面,中国净增长最大,达到了52563.51百万美元,另外日本和东盟的增长也很显著。因此,RCEP协议的实施对中日两国的宏观经济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之前未曾达成过自由贸易协定,因此关税较高,而RCEP协定大幅降低了中日贸易的关税水平和非关税壁垒,使得中日之间的贸易逐渐趋于自由贸易,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故产能和福利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全国产能和福利的提升预示着经济上行趋势,经济的上行将会对纺织业等各产业起到提升作用,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稳定的货币汇率等。
另外,世界其他地区的GDP和福利则都下降,这是因为RCEP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成员国之间可以做到商品和部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对外界的关税则不变,对非成员国造成贸易壁垒、投资障碍和贸易便利化的减少,对它们产生不利的贸易转移效应。非成员国可能通过与RCEP成员国谈判双边协定或调整关税政策以减少损失;中日则可通过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
4.2. 中日纺织品贸易变化
Table 2. Change rate of textile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of various countries under RCEP (%)
表2. RCEP下各国纺织品进出口额变化率(%)
|
中国 |
日本 |
韩国 |
澳大利亚 |
新西兰 |
东盟 |
其他地区 |
纺织品出口额变化率 |
2.21 |
39.15 |
29.94 |
6.93 |
−19.8 |
2.97 |
−1.64 |
纺织品进口额变化率 |
17.23 |
11.81 |
21.37 |
13.6 |
7.24 |
7.44 |
−1.07 |
数据来源:RunGTAP模拟结果。
表2的出口额数据以fob价格表示,进口额数据以cif价格表示。
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额增长率较低,为2.21%,低于除新西兰的其他RCEP成员国,而中国的纺织品进口额增长率较为显著,达到了17.23%,仅次于韩国的21.37%的增长率。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一直以来是纺织业的出口大国,位于纺织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价值较少,且需求价格弹性较低,RCEP生效后,价格的降低并不会带来出口价值的显著增加。
而在进口方面,由于中国的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还未达到高水准,根据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中国对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高端纺织品的需求受收入水平的约束,所以在RCEP成立前需求较少。而在RCEP协议生效后,需求弹性较高的高端产品降价后会面临来自中国的大量提高的需求,因此中国纺织品进口额增幅远远大于出口额增幅。对高端产品的需求提升,将会提升消费者的需求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变革。
在日本的纺织品进出口方面,日本的出口额增幅位于RCEP成员国最高,高达39.15%,进口增幅相对较低,但也超过了10%。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日本纺织服装业倾向于利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使得发展中国家加工后再出口回日本,因此造成了出口少和进口多的贸易逆差局面,从而实现产业转型的目的,而RCEP实现后,一方面,日本将会面对更大的市场,出口显著提升,贸易逆差将会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日本可以利用东盟的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或者进口其他发达国家的高端纺织品,这都将提高其进口量。
表3和表4的纵轴国家为出口国,横轴国家为进口国。
从表3和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日本的纺织品贸易在RCEP协议实行后,出口额增幅达到了23.63%,其中对日本的净出口增额达到了7186.99百万美元,远超于对其他RCEP成员国的净出口增额。而日本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增幅达到了84.78%,对中国的净出口增额达到了2949.89百万美元,仅次于韩国。
Table 3. Change rate of textile trade in RCEP countries (%)
表3. RCEP下各国纺织品贸易变化率(%)
|
中国 |
日本 |
韩国 |
澳大利亚 |
新西兰 |
东盟 |
其他地区 |
中国 |
3.43 |
23.63 |
47.46 |
29.31 |
11.4 |
14.3 |
−4.26 |
日本 |
84.78 |
−44.06 |
34 |
−9.94 |
19.73 |
−6.76 |
−7.42 |
韩国 |
88.79 |
10.82 |
−38.7 |
−3.77 |
14.21 |
24.96 |
−2.82 |
澳大利亚 |
102.05 |
−1.25 |
37.61 |
−44.53 |
−11.15 |
−11.17 |
−9 |
新西兰 |
−7.16 |
−4.28 |
61.76 |
−34.57 |
−28.62 |
11.37 |
−11.29 |
东盟 |
15.6 |
−19.89 |
−12.77 |
−10.77 |
53.32 |
−10.27 |
9.42 |
数据来源:RunGTAP模拟结果。
Table 4. Variations in textile trade by country under RCEP (US$ million)
表4. RCEP下各国纺织品贸易变化差额(百万美元)
|
中国 |
日本 |
韩国 |
澳大利亚 |
新西兰 |
东盟 |
其他地区 |
中国 |
60.76 |
7186.99 |
4551.73 |
2117.39 |
154.21 |
5431.78 |
−11774.63 |
日本 |
2949.89 |
0 |
95.55 |
−2.25 |
0.79 |
−83.84 |
−166.97 |
韩国 |
3420.8 |
47.31 |
0 |
−3.25 |
2.92 |
1043.78 |
−163.75 |
澳大利亚 |
61.62 |
−0.05 |
3.95 |
−0.04 |
−8.42 |
−6.3 |
−22.78 |
新西兰 |
−0.58 |
−0.15 |
1.61 |
−35.84 |
0 |
0.59 |
−10.38 |
东盟 |
793.57 |
−1096.54 |
−467.37 |
−82.06 |
57.05 |
−425.63 |
4403.63 |
其他地区 |
−1951.35 |
−1424.88 |
−818.8 |
−657.26 |
−65.69 |
−1984.74 |
4049.34 |
数据来源:RunGTAP模拟结果。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首先,中日纺织品贸易的潜力将在RCEP协议实行后会得到有效的激发,中日双边贸易额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且相对于其他成员国增额更加显著,所以在纺织业贸易领域,中日两国在各成员国中受RCEP影响最大,两者将从资源的更有效配置和自由贸易中获得大量的利润。
其次,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增幅远大于中国对日本的增幅,也就是说中国对日本的纺织品贸易顺差将会得到缓解,一方面,日本可以缓解纺织品长期逆差带来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促使加工产业回流国内以利用核心能力和打造规模经济,或者将加工流程转移至劳动力更加低廉的地区以进一步减少成本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中国将会以更低的价格进口来自日本的高端纺织品,进一步促进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和扩大进口政策的实行。并且,中国从中获得更加高端的纺织品知识和能力等技术外溢,从而缓解比较优势减弱的压力;同时,减少对日本的纺织品贸易顺差,有利于改变中国作为日本的纺织品加工者的角色,有利于中国实现产业升级,通过供给侧的升级打造国内经济内循环和满足内需,并将以前的低端流程转移至RCEP其他成员国或者非成员国,达到边际产业转移的目的。由于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增长率显著高于出口增长率,中国对日本的纺织品贸易顺差将有所收窄,这一变化有助于缓解长期以来的贸易摩擦,并增强两国经贸关系的稳定性。总而言之,RCEP协议的实行将对中日两国的纺织品贸易和产业升级起到了明显的正面效应。
4.3. 中日纺织品产出变化
Table 5. Changes in textile output by country under RCEP
表5. RCEP下各国纺织业产出变化
|
变化率(%) |
RCEP前 |
RCEP后 |
变化量(百万美元) |
中国 |
0.09 |
1504517.75 |
1,505,929 |
1411.25 |
日本 |
−5.64 |
29178.21 |
27533.65 |
−1644.56 |
韩国 |
2.98 |
44931.2 |
46269.33 |
1338.13 |
澳大利亚 |
−17.95 |
6950.81 |
5703.47 |
−1247.34 |
新西兰 |
−12.42 |
1614.34 |
1413.84 |
−200.5 |
东盟 |
−2.62 |
137594.48 |
133990.09 |
−3604.39 |
其他地区 |
0.09 |
1137732.13 |
1138784.25 |
1052.13 |
数据来源:RunGTAP模拟结果。
从表5中可以看出,中国纺织业产出增幅为0.09%,增额为1411.25百万美元;日本纺织业产出降幅为5.64%,降额为1644.56百万美元。可以看出,中国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自由贸易的影响,纺织业产业产出继续增长,日本等成员国对中国纺织品的依赖程度只增不减。同时,除了韩国和中国的各个成员国的纺织品产出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其中包括日本。这体现了相对于让加工产业借RCEP这个机会回流本国,日本将会更加倾向于通过RCEP寻找比中国更加廉价的生产地,以获得区位优势和成本的降低,这无疑也给中国提供了新的转型机会。
通过RCEP,中国的纺织品产业福利来源主要来自更大的市场,提高产出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初级产品的快速增长很有可能带来贫困性增长,因此面对更大的市场机会,中国纺织品产业努力向高端攀升才能真正地从RCEP中获利,并且发掘新的产业优势;而日本的产业福利来自于更多的供应商选择和贸易便利化,方便日本能够继续坚持边际产业转移的计划,从而也达到获得产业福利的目的。但是日本快速地迁出纺织品产业等低级产品产业,也存在着一定的产业空心化的风险。日本需要通过政策扶持高端纺织品研发,集中资源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以保持国际竞争力。
5. 研究结论
根据前文的经济效益分析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研究结论:
第一,从经济效应来看,RCEP对中日纺织业经济合作是有利的。
首先从静态效应来看,中日纺织品贸易的贸易创造效应因贸易壁垒的降低和日本本身的高效率而显著,而贸易转移效应也因为中日两国较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率而较小,因此贸易创造效应理论上高于贸易转移效应。另外考虑到贸易扩大效应和其他静态效应,RCEP理论上将通过更频繁的经济合作对中日纺织业产生积极作用。
另外从动态效应来看,RCEP将通过扩大两国之间的纺织品市场,在长期中产生正面的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和刺激投资效应,这意味着中日纺织业将会从经济合作中获得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高的产量,更加强大的产业升级动力和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机会。
第二,通过GTAP模型实证研究发现,RCEP将对中日纺织品贸易各方面产生显著的正面效应。
首先,RCEP协议的实行将会提升中日两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如GDP和经济福利,宏观经济的上行也将会对纺织业产生正面的作用,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稳定的汇率。
其次,RCEP协议的实行将会提高中日纺织品进出口贸易额。对于中国,RCEP对进口的提升幅度大于出口,对日本的净出口增加额大于对其他RCEP国家,一方面有利于中国纺织业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国纺织业通过技术学习和边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对于日本,RCEP使其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增幅明显且大于进口增幅,将会改善中国长期以来的纺织业逆差,并且进一步利用RCEP其他成员国的廉价劳动力实现边际产业转移。
最后,RCEP协议的实行将会增加中国纺织业的产出,减少日本纺织业的产出,说明在RCEP下日本等成员国将会更加依赖中国纺织业的供给,同时日本也会继续在RCEP内寻找比中国成本更低的供应者。相应地,中国纺织业可能存在贫困化增长的风险,日本则存在产业空心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