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五育并举”这一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体系的完善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使教育更加符合社会需求,还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和实践“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为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五育并举”背景下,要求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同时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1]。“课程思政”是党中央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提出的新要求,是对课程德育的政治提升。为了发挥《医学免疫学》专业课在“课程思政”中的协同作用,创新“五育并举”课堂主渠道,高校教师需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要载体,在不同的章节课程中通过结合真实案例、追溯学科历史、学习先锋模范等方法,寻找思政切入点,实施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创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当中,实现学生的思政观念和专业素养的双重提升[2]。本文将对于课程思政的涵义做进一步讨论,深度挖掘并衍生各章节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五育并举”背景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2. 课程思政的涵义
2.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与联系[3]
“思政课程”一般是指高校中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制度的坚决拥护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信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课程观,本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校内专业课程当中。它要求每个教师在每堂课上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专业知识的传递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争取让所有教学活动都能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同时它也要求教师认真履行学生品德引领者与塑造者的职责,构建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育人”[4]。在“课程思政”的要求下,教师的“育人”不再是曾经的个体行为,而是变成了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更规范的系统性行为。
2.2. 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
此前高校中的思政工作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负责开展,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引导主要依靠每周为数不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然而当今世界格局变幻莫测,社会高速发展,随着社交平台和网络媒体的普及,迎面而来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理想信念还未完全树立、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的学生们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法明辨是非,或断章取义、囫囵吞枣;或因盲目跟风,误入歧途;或被社会的浮躁吞噬。显而易见,大多数学生的理想已经不再是当一名科学家、不再想成为报效祖国的医生、老师或者军人,更多的是想走捷径,一夜暴富,成为网红或是流量明星,不再具备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想轻轻松松地快速赚钱。还有很令人痛心的是如今有一些学生对中华文化不了解、不自信,却对国外的一些传统活动有浓厚兴趣,更有甚者出现了对祖国统一无所谓的麻木情绪。因此,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各高校不应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而应该在各专业学生培养教育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即是“课程思政”[5]。
2.3. 课程思政的意义
如果设计合理,“课程思政”不仅可以使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正向合力,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最终有效提升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成效。而在免疫学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内容,可以加强对生物医疗领域全方位育人的体现,满足专业课教学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社会中更高需求的能力[6]。
目前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环节已成为高校教学的常态,如何有效地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之间的融合,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究和完善。
3. 医学免疫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探索策略
3.1. 相关研究现状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学习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和免疫疾病,研究机体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并清除异物,以及免疫学诊断与防治的学科。不像数学、英语等作为全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医学免疫学的受众群体比较少,一般是面向生物和医学专业方向的学生,未来学生的发展方向大多是做基础研究或者是成为一名医学生。医学免疫学是生物学方向的选修课和医学院校各专业第二学年的基础必修课,是医学领域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也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生物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存在对医学免疫学专业知识兴趣不浓、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教学模式单一、内容复杂枯燥,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缺乏生命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未明确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内驱力和自觉性[7]。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思想指导下,“五育并举”背景下医学免疫学思政元素融合的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至关重要。
202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加强“五术”医学教育[8]。由于医学免疫学课程面向的学生群体对象的特殊性,因此,通过深入挖掘医学免疫学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和思想政治内容,将学科教育和思想政治理念有机融合,使德育教育渗透并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以期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疗卫生人才[9]。
各大高校在探索和设计免疫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过程中,首先提出了“1233”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代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2”代表线上和线下一体化设计;“3”代表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结合在一起;“3”代表教、学和做“三位一体”的教学环节。培养学校育人大格局的形成[10]。
目前对医学免疫思政元素的探索仍有限,为此,本文将对医学免疫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度挖掘和衍生,同时根据网络热点事件和讨论设计了以下几种可执行的模式进行探索,以期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效果。
(一) 使免疫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正向合力,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二) 借助案件分析讨论,吸引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最终有效提升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 加强对生物医疗领域全方位育人的体现,满足专业课教学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社会中更高需求的能力。
结合免疫学学科发展前沿和临床应用实例,在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力的同时,以“大思政观”和“大教学观”为思想引领,以“滴灌育人”和“融通育人”为行动路径,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远大目标[11]。
3.2. 策略方向
(一) 调整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尤其历代中国科学家在其中的伟大功绩,增强文化自信,结合民族复兴的新时代背景及后疫情时代全民“大健康”的社会需求,运用免疫预防和治疗的知识服务社会,树立投身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远大理想,激发建功立业使命感,弘扬家国情怀精神。
(二) 挖掘教学内容:深度挖掘医学免疫学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结合免疫学学科发展前沿和临床应用实例、时事热点、政治新闻、网络资源等拓展思政内容,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对于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或者辩论,树立爱国情怀,培养辩证意识。
(三) 丰富教学形式:传统授课形式过程中,将思政案例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邀请中心医院临床医生对某个特定章节内容进行案例分析,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结合网络资源,适当引入课程讨论或者课后思考中,例如一起观看2021年电影《中国医生》,带领学生重温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疫的画面,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通过融入诺贝尔奖相关知识和人生经历、科研历程,汲取精神财富,培育学生创新和奉献精神;通过英雄模范陈薇教授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通过科学家顾方舟等事迹弘扬无私奉献、大医大爱、为科学奉献的精神,培育学生的爱国和科学精神;通过孟晚舟回国的实例让学生看到祖国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信心和决心,培育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古代著名医学例子: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明代医生闵自成、赵梦弼、朱丹溪等引出问诊中对患者态度的问题,引出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的概念,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观念;以新冠疫情抗击战中志愿者为例,引导学生树立“责任、义务、奉献、担当”的精神信念。
增加小组讨论或者小型辩论模式,围绕一些热点话题,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搜集资料讨论,课间论述观点,课后反思总结。同时和临床、数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老师进行交流研讨,结合国情发展需要,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向学生讲解政策实施的现实意义。例如对如今医疗反腐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新医保政策的改革;围绕2023年电视剧《问心》里面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和决策进行讨论,搜集资料发表观点,促进学生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国情发展需要,培养学生人文主义思想,将专业和思政结合,提升专业能力和思政素养。
(四) 改进教学评价:通过文献查阅、课堂展示、课堂小组讨论、阅读报告、考试、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综合评价。
根据以上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改革策略,具体实施过程如下(见图1),以期实现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之间的融合:
Figur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sign ideas of medical immunology course
图1. 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4. 深度挖掘医学免疫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4.1. 融入历史案例——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见表1)
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以及文化,在讲授过程中适时加入我国医学相关历史,不仅可以提起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还可以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对于医学研究的科学精神和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激发学生爱民族的自豪感:通常在免疫学绪论当中,为了引出免疫学的历史和来源,我们首先会让学生观察自己胳膊上留下的疤痕,讲授疫苗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意义,随后会利用骨髓灰质炎疫苗(即“糖丸”)作为案例进行导入。介绍顾方舟团队如何克服重重阻力研制出骨髓灰质炎疫苗,为消灭我国脊髓灰质炎做出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在人民富足安康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生活环境在医疗和科技上高度发达,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让学生了解现如今国家的传染病控制情况,在历史到现如今的发展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国家的付出和进步,要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不能放松对传染病的警惕:积极宣传计划免疫的重要性;洁身自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改掉不良生活习惯,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提高学生爱人民的责任感: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群众身上有着勤劳、朴素、善良、智慧等各种优秀品质,在公元303年我国就率先提出防治狂犬病的手段;随后在16世纪,我国发明了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后来接连涌现出如闻玉梅、杨贵贞、王良、伍连德、汤飞凡、余贺等一批知名学者,同时分享诺奖事件;在讲解MHC章节的时候可以和器官移植联系起来,通过分析我国器官移植的现状和数量差距,以及无私奉献的榜样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医学发展和现状。学医是一个漫长枯燥的过程,要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结合思政教育,树立榜样意识,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怀[12]。
培养学生国防安全的使命感: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机体免疫系统的四大功能——免疫防御、稳定、监视和调节,进行启发式提问并引出思政切入点:我国的国防系统就像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当遭到威胁时,国家也会失去稳定。要结合历史战争和现如今国际政治,提高学生们的国防观念,树立“居安思危”的思想。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的能力,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当今世界依然动荡不安,国际局势中不确定性和潜在冲突持续存在,另外从国内形势看和平统一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和领土完整,高校需要培养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Table 1. The course cont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medical immunology under the strategy of historical cases
表1. 融入历史案例策略下医学免疫学课程内容、思政案例及思政元素
章节 |
课程内容 |
思政案例 |
思政元素 |
绪论 |
免疫学历史和发展 |
天花、狂犬病的病症和防治 |
爱国教育、生命教育 |
绪论 |
免疫学历史和发展 |
知名学者:闻玉梅、杨贵贞、王良、伍连德、汤飞凡、余贺 |
榜样意识、爱国教育 |
MHC |
器官移植 |
器官捐献 |
无私奉献、法制教育 |
免疫系统 |
免疫系统的四大功能
——免疫防御、稳定、监视和调节 |
启发式提问——国防系统 |
国防教育 |
4.2. 辩证法思想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见表2)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实践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胜利总是属于那些既有大胆设想,又能勇往直前的人,他们心里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并始终对生命心生敬畏,当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
通过认识医生琴纳花了20年克服天花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中学到认识的反复性、上升性和无限性。作为未来的医学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时,我们要向琴纳学习,要将所有的可能性都做尝试,这是一个作风严谨的科研工作者应有的素质。
通过学习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它们既相互分工又互相协作,引起思政切入点:机体免疫水平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和程度,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以此为切入点思考努力的意义,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免疫力,才可以免于困在疾病困扰中,将自己的未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免疫是把“双刃剑”,其可以保护机体免受外来病原物的感染和侵害,维持宿主的稳定性,但过度的免疫反应也会导致过敏等自身免疫疾病。并且抗体和补体在功能上同样也存在着“有利”和“不利”的两面性。在讲解免疫作用的利弊时,通过引入辩证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免疫系统的靶向目标通常是“非我”的,但是免疫中的“自我”和“非我”又是相对的,在发育过程中存在复杂的角色变换,这也体现了辩证法[13]。
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无论是在专业课程当中还是生活中都存在相对立而又统一的两面或者多面,要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解决问题。
Table 2. The course cont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medical immunology under the strategy of dialectical ideas
表2. 辩证法思想融入教学策略下医学免疫学课程内容、思政案例及思政元素
章节 |
课程内容 |
思政案例 |
思政元素 |
绪论 |
免疫学历史和发展 |
案例——医生琴纳 |
敬业教育、创新教育 |
固有免疫 |
固有免疫的功能 |
思政切入点——内因和外因 |
辩证教育 |
适用性免疫 |
适用性免疫的功能 |
超敏反应 |
过敏反应的原理 |
辩证法讨论——免疫是把“双刃剑” |
辩证教育 |
抗体 |
抗体的功能 |
补体 |
补体的功能 |
4.3. 融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应用免疫学知识和正确医疗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见表3)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或者医生,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怀。通过学习交叉反应和超敏反应等章节,让学生意识到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培养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职业使命感,注重细节问题,耐心对待患者,避免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通过讲解免疫器官和组织一起抵抗外来病原物的入侵,保护机体免受侵害,引申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通过讲解抗原提呈细胞章节,当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经过加工处理后,将信息呈递给T细胞,完成自己的任务,随后被内吞消化降解,引申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和奉献的精神;通过讲解感染与免疫章节,分享新冠病毒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新冠病毒为例讲解病毒感染的原理及致病机制,以及治疗策略,一边让学生消化吸收并理解章节内容外,还可以通过视频电影等形式分享新冠爆发期的荣誉事迹,鼓励学生们向“人民英雄”陈薇院士学习,引申到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14]。
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时事政治,紧跟热点话题,更要学会如何将专业课方向知识融入其中,发散思维。例如通过重点分析长春长生疫苗事件根本原因,不仅引出专业方向思考:疫苗的作用以及不合格的疫苗有什么危害,更需要引起学生对诚信的重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像国家积极开展医疗反腐,但其中的困境复杂很多,目前最主要的困难在于如何对待大专家或者科室、医院领导,因为“千里驹”和“害群之马”在医疗行业可能重叠率不低。可以通过在课程中融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出其他潜在思政问题和解决方法,从根源上避免学生未来的错误发展。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改革,社会中也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声音,高校教师也可以融合该案例,和临床、数学、经济等其他专业方向老师进行合作研讨,结合国情发展需要,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向学生讲解政策实施的意义,还可以组织学生发挥自己专业优势进行社区宣讲,将专业和思政结合,提升专业能力和思政素养[15]。
通过讲解抗体抗原的免疫学原理,向学生科普:我国大量单抗药物仍依赖于进口,一些罕见病症仍需要支付昂贵的药费来购买进口药物,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实际案例和数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在竟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能力,运用我们的创新思维来研发我国本土的单抗药物,满足人民对于药物的效果及价格等方面的需要。老师们通过让学生学习免疫性疾病的种类以及免疫学诊断、预防和治疗,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理念。通过结合免疫疾病章节,邀请医院教师同时授课,讲解目前国家临床疾病发展规律和治疗策略,分享临床案例,让学生有敬畏之意,深刻理解健康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个人,更对家庭、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外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加医院义诊志愿者活动,向患者普及健康理念,培养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患者的道德素养。
Table 3. The course cont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medical immunology under the strategy of real-life examples
表3. 融入实际案例策略下医学免疫学课程内容、思政案例及思政元素
章节 |
课程内容 |
思政案例 |
思政元素 |
交叉反应 |
输血原则、排斥反应 |
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
敬业教育、生命教育 |
超敏反应 |
过敏反应的原理 |
免疫系统 |
免疫器官、组织和细胞 |
临床疾病与治疗 |
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 |
抗体 |
抗体的分类和功能 |
单抗药物;进口 |
创新教育 |
细胞因子 |
抗病毒作用 |
新冠疫情;陈薇院士、吴尊友 |
爱国教育、敬业教育、生命教育 |
免疫应用 |
疫苗 |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 |
诚信教育 |
免疫应用 |
临床治疗应用 |
医疗反腐;医保政策 |
诚信教育、法治教育 |
5. 教学效果
针对本院2023级临床医学专业330名同学,围绕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的效果,采用课堂访谈形式以及问卷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
(一) 对课程思政的态度:超过80%的学生对课程思政保持积极态度,认为该策略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提升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在访谈中有部分学生提及课程思政内容应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避免过于理论化或与实际脱节。
(二)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超过90%的学生对专业课教师在课程中讲授思政内容的评价较高,认为教师能够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访谈中有部分学生建议增加一些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案例、布置有挑战性的作业以及增加实验项目或体验项目,以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三) 对教学方法及内容的建议: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结合专业课程具体知识点或案例穿插性地讲授思政内容。学生对形式多样化、互动性强、课外活动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较为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6. 总结与展望
本文讨论了三个免疫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方向,但真正可以融入课程思政的地方远不止这些。高校教师需要结合时政,剖析热点,探索医学免疫学思政元素融合的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一方面借助案件分析讨论,吸引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最终有效提升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加强对生物医疗领域全方位育人的体现,促进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共同实现课程专业目标和德育立人目标。
加强专业课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是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坚持教书与育人结合,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创新,深入挖掘医学免疫学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将免疫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通过专业课加强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诚信、敬业、合作精神;树立大健康理念及对国家安全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此举对教师亦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需要高校教师主动探究、积极进步,积极讨论和合作,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在知、情、行、意方面把握正确的方向,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统一。
基金项目
湖北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五育并举背景下医学免疫学思政元素融合的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2023XY056);湖北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背景下案例式教学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023XY059)。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