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工智能在短短60余年里,从生产领域深入日常生活,成为现代科技进步的标志,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解决时代问题的科学指南,其中人学思想是关键部分。人工智能发展引发了诸如威胁论、技术决定论等讨论,尤其是围绕其是否有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争议。在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深刻变化会导致人类被“奴役”还是与人工智能“共存”?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剖析人工智能对人的实践、自由、本质、价值和发展的影响,从人学维度理解人机关系和人工智能的现实意义,可为人工智能的构建提供新方向。
Abstract: In just over 60 year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penetrated from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into daily life, become a symbol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rofoundly changed the surviv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mode of human beings. Marxist philosophy is the essence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the scientific guid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Times, among which the humanistic thought is the key part.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triggered discussions such as threat theory and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especially the controversy over whether it has self-consciousness and subjectivity. In the age of intelligence, will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human-machine relationship lead to humans being “enslaved” or “coexisting”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human practice, freedom, nature, value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Marxist humanology thought, and understanding human-machine relationship and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om the humanology dimension can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独有的鲜明时代特质和开放属性,如思想灯塔持续照亮人类认识世界的道路,并不断推陈出新。在当代科技浪潮中,人工智能如同一把双刃剑,利弊交织,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其中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人学思想。将哲学争议和现实效应进行深入挖掘,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剖析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以及其中的深层内在根源,对于人工智能今后的发展趋势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自身的创新意义重大。对人工智能哲学问题的反思,已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支柱,为人类在科技与伦理的迷宫中指引方向。
2. 当代人工智能的理论阐释
2.1.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内涵与关联
智能涵盖智谋与才能,“智”体现实践中的心理认知能力,“能”代表实践能力。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科学领域的璀璨之星,专注于对模拟、拓展人类智能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系统进行深度研究与挖掘。它是利用机器和大数据算法程序凝结而成的智慧结晶,包含“思维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其中至关重要的算法,使人类的技能和方法在机械设备层面得到了延伸和模拟[1]。而人类智能,是人类于实践沃土里萌生的认知反映与实践能力,人类意识镶嵌其中,成为其核心所在,反思性则是人类智能的关键特质。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视域下进行审视,人工智能是人类利用自身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产物,通过实践长时间千锤百炼而成的制造机器的高科技智慧综合体,是人类智能实践的丰硕成果。人类智能,以人作为主体,承载着自我创造、自我开发和自我突破的非凡能力,自主性、反思性与无限性在其中交相辉映,这种思想的自由,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瑰宝。相较而言,人工智能只是用于实践活动中的中介工具,它的运作是建立在数据算法对人类智能模仿与延伸的基础之上,就如没有灵魂的木偶,在人类赋予的逻辑和指令的丝线牵引下起舞,因深刻植根于人类智能而无法独立发展,缺乏创新之魂与主体性的光辉。
2.2.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工具诞生的初衷是简化劳动,减轻人类在复杂、高耗能社会劳动中所带来的沉重压力与负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图灵提出倘若机器在与人交流的时候未被识别成机器,则可视为智能机器,这一设想启发了人工智能研究。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的人工智能研讨会确立了这一概念和学科地位[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研发资金短缺和成果不足,研究陷入困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重新激发了研究热情。21世纪,人工智能成果频出,比如清华大学的华智冰、中央电视台的AI手语播报员、特斯拉公司的无人工厂、百度公司的无人驾驶和小米公司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从科技领域走进大众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2.3. 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剖析
当前,学界把人工智能大致划分为初级、高级和超级三个层次[1]。初级人工智能依凭大数据算法展现出“智能”表象,而“意识”尚未萌生,谷歌Alpha Go便是此阶段的典型。高级人工智能具有和人脑一样的思考能力,包括判断和推理等方面的能力,另外还同时具备感知能力。超级人工智能则具有完备的自我意识和超越人类的思维,能够独立于人类之外,甚至掌控人类命运,就如《复仇者联盟》中的“奥创”一般,成为一种令人警醒的存在,引发我们对人类与技术关系的哲学思考。部分学者断言人工智能将于50年内对人类构成威胁,亦有学者持怀疑态度。当下,人工智能迈向高级智能之途面临思维和技术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即使在初级智能应用方面有一定的进展,但是在主体思维和抽象推理等高级智能领域发展迟缓,人类能否实现人工智能“奇点”,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对于驾驭人工智能发展至关重要。
3. 人工智能引发的两个哲学争议
3.1. 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问题
智能机器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危险,其危险的关键在于是否会产生自我意识[2],即人类能否掌控其演变。若人工智能拥有“思想”,对人类而言将是巨大灾难。意识源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劳动是意识产生的根源,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人脑作为意识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人类认知世界的奥秘。人类,在已知的生物范畴中,是独一无二拥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创造具备自我意识的物体,必然要扎根于人类的思维、语言和劳动这三重基石。然而,人类对自身思维的认知仅能触及有限的范围。基于这种有限的认知维度,妄图塑造出具备无穷认知能力的存在,不过是痴人说梦。所以,超级人工智能的前路阴云笼罩,难以让人乐观视之。
3.2. 人工智能的主体性问题
人工智能的主体性问题,既是法律与道德相互纠葛的难题,也是哲学思辨的核心焦点。乐观主义者笃定人工智能能够获得主体性,这种变化会对人类存在状态产生深刻变革,随之而来的便是甄别人类与人工智能这两个主体,以及确定人工智能于法律和道德范畴地位的棘手难题[3]。而悲观主义者则认为,从技术与思维的维度去考量,人工智能很难实现主体性。以伦理视角来看,它仅仅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化产物,并不存在为自己谋利的私欲;从意识层面剖析,其自我意识发展阻碍重重,思维能力亦无法超越人类。另有观点表明,人类与人工智能能够实现共生发展,只是这需审慎对待二者之关系。因为人工智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危机,实质是人类自身不确定性的映射。人类本性善恶并存,这要求我们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应对之策。
4. 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的多维度影响
4.1. 对人类实践的影响
人的存在是多元属性的统一体,蕴含着物质、精神、社会与历史等多重维度,而实践活动则是物质与精神活动相互交融的动态过程,深刻展现了人类存在的丰富内涵。近年来,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应运而生,人类实践中的艺术创作工作也逐渐被代替[4],基于BBC的报道,一个由60多位编辑和作家组成的团队,负责为科技公司撰写和编辑文章,因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团队只剩下1个人和1个ChatGPT。人工智能改变了人类实践,进入实践领域后,人类实践受到冲击。人工智能作为高效工具逐渐取代人类在生产领域的地位,人类劳动价值实现面临困难,可能沦为单纯消费者,当物质实践这一人类存在的基石出现缺失时,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便如失去根基的大厦,将发生根本性改变,这是对人类存在范式的巨大挑战。进一步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侵蚀着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它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使人类在进步之路上逐渐迷失方向,削弱了人类通过自身实践探索和创造的原始动力,使人类的发展面临深刻隐忧。劳动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流的基本形式,推动人类进步,它生产物质精神产品、促进财富积累和技术创新。当人工智能取代劳动这一人类发展的关键要素,人类发展将面临重大挑战。
4.2. 对人类自由的影响
自由,是人类灵魂深处矢志不渝的追求。而人工智能,这一现代科技的产物,对人类自由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在物质生产与日常生活的画卷上留下痕迹,体现为对二者的解放与满足,为人类追求自由的漫漫征途开辟了新的路径,赋予了新的意义。在物质生产方面,人类将从异化劳动中解放,人工智能使人类摆脱低效率工作,投身喜爱之事,缓解异化现象[5]。实践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基础和途径,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智慧结晶,其应用是追求自由的条件。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尚处一定阶段,人们仍有束缚感,这与人类认识和实践水平有关。在日常生活领域中,人类有望挣脱各种束缚与枷锁,从而使自由时间需求得以满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看,人的活动时间由必要工作时间以及自由闲暇时间所构成,自由时间为人类自主掌控,助力人类走向全面发展之境。剩余劳动决定自由时间长短,人工智能推动生产力发展,使人们从繁杂工作中解脱,自由时间增多,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4.3. 对人类本质的影响
劳动,作为人类核心的社会属性,是一种自由且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6]“一旦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开始是把自己和别的动物区别开来。”[7]这说明生产生活资料这一行为恰是人类与动物分野的鲜明标志。如今,人工智能掀起的劳动分工变革浪潮,深刻地重塑着社会关系,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形式,使社会关系在历史的进程中展现出全新的风貌。如电影《她》中展现的人机恋爱故事,虽为虚构,但其中人机社会关系值得深入思考。虚拟实践技术的应用如智慧的灵光,创新并丰富了社会关系,塑造出人类本质的多元形式。人机关系并非单纯机械性的连接,而是一种深邃的虚拟社会关系。人工智能的发展如同一把思想之槌,敲响了重新审视人机关系和人类本质的警钟,它改写了人际交往模式,拓宽了社会关系构建的路径与范畴,其中虚拟情感关系的构建,是人类本质深度拓展的独特映照。
4.4. 对人类价值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深刻指出,人的价值深深镶嵌于社会之中,体现为一种能动作用以及由此展现出的有用性。在社会的宏大舞台上,人类如熠熠生辉的星辰,以自身价值之光相互映照。正是基于这种价值诉求,人们构建起复杂而多样的社会关系,形成了社会这张紧密相连的价值之网。人工智能作为实践手段,对人类价值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人工智能促进人类价值实现。人的价值涉及主客体和实践中介关系,主体是实践中的人,客体是改造对象,实践手段是工具。工人通过劳动实现个人价值,工资是价值体现,社会为个人价值展现提供平台,而人工智能是新型虚拟实践中介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助力工人完成困难工作。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推动了人类价值的跃升。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或致使人类价值实现的可能性被剥夺。“羊吃人”这一现象,是对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原始积累之血腥性的真实刻画,它无情地碾碎了农民的生存根基,使其失去土地。而在现代智能社会,智能机器人正逐步取代人类劳动,这与“羊吃人”的情形相似,如同无情的浪潮,将人类从劳动领域逐渐驱逐[8]。当人类失去劳动这一价值实现的关键渠道,仅剩下的精神活动就像在狂风中摇曳的烛火,能否支撑文明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严肃且沉重的哲学之问。
4.5. 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人处于社会关系中,社会发展即人类历史发展。人工智能对人类发展有以下影响:
首先,人工智能作为新型生产力,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关键要素。它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生活与生产结构变革之门,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进而满足人类多样的物质需求。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人工智能成为高效的引擎,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的同时,节省了大量人力,彰显出其对人类物质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其次,人工智能是人类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工业领域之中,它如同一位智慧的解放者,降低劳动消耗,把那些高强度、损害健康且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托付给机器人,使人类劳动得到解放,人类的自由发展成为可能[9]。在此过程中,人们得以利用空闲时间,竭力追寻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为人类迈向自由发展的伟大征程点亮希望之光。最后,务必对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思维造成的“侵蚀”保持高度警惕。智能化算法犹如具有迷惑性的迷雾,可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信任的陷阱,进而削弱人类主体性思维和主体能力,这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自主性构成了潜在威胁。
5. 人工智能未来构建的可能性路径
人工智能拓展了人类机能、实践领域,变革了人机关系,走进大众生活。因此,需以辩证理性态度审视其未来构建,强调以人为本。
其一,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人学思想的核心要旨,从历史观与实践观两个视角剖析人工智能的复杂表象。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其利弊展开系统评估,坚决摒弃片面之见,进而全面剖析其发展路径与制度安排。例如各国因对伦理问题的深刻洞察而禁止克隆技术,我们亦需树立正确世界观,从各方面严谨的角度来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
其二,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将人视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发展人工智能需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类福祉当作核心目标,使其契合社会价值与伦理道德。同时,要设置外在约束机制,保障其沿着人类价值观、道德与法律的轨道发展,进而造福人类,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其三,正确理解人机主客体关系,需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10]。人是客观世界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且始终是唯一主体。而人工智能作为实践的产物,属于客体范畴。若此关系被突破,科学理性与伦理道德必将遭受冲击,把握好这一关系对人类命运意义重大。
6. 结语
人工智能在为我们的生产生活缔造高效便捷的同时,也触发了大量关乎人类存在的哲学之思。人工智能如一股汹涌的浪潮,将持续冲击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对传统认知形成颠覆之势。我们需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慧眼审视人工智能,充分发挥人类主体性,对其发展予以规范和治理,让它成为助力人类迈向新文明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