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的现实困境剖析与实践路径探索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Practical Path of Subject-Based Moral Education
摘要: 学科德育是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体悟或在教师引导下感悟,逐步内化生成的具有学科特质的道德与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要义是“立德树人”,然而,学科德育在有效实施中面临许多困境,比如学科德育的价值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学科教师参与德育的程度急需提高等。因此,文章认为可从三条路径入手,即优化学科课程评价以彰显学科道德教育价值、完善教师教育机制以提高教师学科育德素养、依托学科知识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力求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Abstract: Subject-based moral education is the moral and qualit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rough self-reflection or guidance from teachers during their subject learning, which is gradually internalized and genera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The core of socialist education in China is “moral education and character cultivation”, however, subject-based moral education faces many challenges in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such as the lack of widespread recognition of the moral education value of the subject and the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involvement of subject teachers in mor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ree approaches can be taken, namely, enhancing the evaluation of subject courses to highlight the moral education value of the subject,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teacher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moral education literacy of teachers, and relying on subject knowledge to integrat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order to better achieve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haracter cultivation”.
文章引用:张佳慧, 代禧嫒. 学科德育的现实困境剖析与实践路径探索[J]. 教育进展, 2025, 15(1): 103-10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5

1. 引言

() 教育政策导向下的德育重视

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目标,[1]为教育事业中的德育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彰显了德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一直以来,德育在我国教育中被给予高度重视。在小学阶段,德育课程的精心设置,如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立,体现了教育体系对学生道德观念培养的高度重视。同时,学校内部“教导处”、“德育处”等专门负责德育工作的部门组建,以及专业德育师资队伍的构建,均表明学校积极致力于德育工作的开展。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学科德育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其落实效果与国家政策所期望实现的目标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这一现象迫切需要深入剖析与解决。

() 当前教育现状与德育发展需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个体的综合素养,使个体有修养、有品德,有知识、有技能。[2]但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社会强化了通过教育进行人才筛选的机制,这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一方面,教育目的变得日益狭隘,教育手段趋于单一化,而以“应试升学”为终极追求的传统教育观念就此形成。[3]学生的人格品质与道德修养发展备受忽视。尽管知识和分数在个体成长进程中确实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在当今社会,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迫切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教育应重视培养孩子的品德,而非仅仅局限于让孩子掌握简单的读写算技能,或者仅仅着眼于帮助他们考入理想大学。[4]

这些现象清晰地表明,教育必须紧密贴近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只有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更能使其在未来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并积极贡献,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因此,如何在现有教育体系中强化德育工作,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2. 学科德育的现实困境

鉴于德育培养所具有的长期性以及内蕴性特征,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若仅依赖于每周两三课时的德育课程教学,显然是远远不足的。实际上,还需将德育元素充分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当前,这种德育培养模式在教育领域内外已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在基础教育范畴内被称作学科德育,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被称为课程思政。[5]学科德育是依托学科学习而衍生出的德育形式,它与学科之间存在着颇为紧密的内在联系。具体而言,它是学生在参与学科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对知识理解的不断深入,进而产生更为深刻的体会与感悟,并逐步将其内化的产物。因此,学科德育具备较强的附着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然而,由于受到考察与评价机制、重视程度以及实施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学科德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严峻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为落实难度较大,容易被忽视,常常陷入形式化的困境,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与学科智育之间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科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并加以解决。

() 学科的德育价值未获广泛认同

长期以来,学科教育价值的评判常常过度聚焦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将其视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种片面的评判方式不仅致使学科教学呈现出单一化、功利化的不良倾向,而且严重忽视了学科所蕴含的道德教育价值,从而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背道而驰。尽管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然而,应试教育以及超前教育的现象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仍然较为普遍,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过度重视知识和分数的学科教育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正常发展,硬生生地割裂了儿童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儿童学科情感以及正确学习观的培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举例来说,在众多学生的眼中,数学学科往往被视为枯燥乏味且毫无实际用处的学科,学习数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学习语文和英语仅仅局限于机械的背诵和默写;他们普遍认为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应对考试,只是为了达到家长和老师的期望。

受到分数等考评机制的强烈影响,学科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科课程的知识逻辑体系上。在教学实践中,他们专注于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学科道德教育的价值。由于学科课程道德教育价值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这种现状无疑给学科德育的有效落实设置了重重障碍,严重制约了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顺利推进。

() 学科教师德育参与度待提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实践者,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新时代,教师更是实现中国梦的“筑梦人”,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受他们影响。[6]然而,部分学科教师意识不到道德教育,他们的德育参与度也有待提高。

一些教师存在着更狭隘的观点,认为道德教育的发展应该建立在特殊的道德教育课程和活动的基础上,但这种看法有明显的局限性。事实上,在教育的五个分支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德、智、体、美、劳,每一个方面都在中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根本和不可缺少的作用。学科德育的核心要义在于倡导各个学科的教师均积极投身于德育工作当中,主动将自己塑造成为德育工作者,而非将德育工作狭隘地归属于德育课或者德育教师的专属领域,其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全方位、无死角的德育影响。德育绝非仅仅局限于学校德育处、班主任的工作范畴,也不只是思想品德类课程的任务,而是全体教师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需要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全过程。

究其原因,教学本身就是一项承载着价值内涵的事业,它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道德教育的深刻意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这一教学要求与赫尔巴特所倡导且被广泛认可的“教育性教学”原则高度契合,也与当前教育实践领域中普遍应用的“学科德育”概念的本质相一致,同时还与教学道德性的内在本质要求相吻合。这种内在要求具体体现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均蕴含着对学生智力与道德实现双重发展与完善的不懈追求。唯有全体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践行学科德育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在知识增长与品德提升方面协同共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学科德育形式化问题突出

在教育实践的具体情境中,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常常由德育课程组与政教部门集中承担。然而,在部分德育课程以及德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说教式道德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这类教育方式着重强调学生的行为规范,即学生应该如何行动以及需要怎样去做,却严重缺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认同自身行为背后原因的环节。这种单纯的讲述与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不仅全然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且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场景严重脱节。从本质上讲,这属于一种单向性、形式化的德育模式,难以促使学生将道德观念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其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无法实现预期的德育目标,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为了改进这一状况,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的德育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与,让德育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实现道德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深化,切实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 学科德育在学校生活的辐射范围狭窄

实际上,学科德育的核心要点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构建起积极良好的互动关系。这种良性互动能够对学生的学校生活予以优化,使其更加充实且富有意义。倘若德育工作脱离了学生的学校生活实际,仅仅孤立地进行,那么它将会被严重局限,仅仅沦为短暂的一堂课、若干个抽象的道德概念以及少量的道德知识碎片,无法全方位、深层次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基于此,德育工作绝不能仅仅被束缚在一两节专门的德育课程之内,而应当拓展延伸至学校生活的各个角落和层面。因为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都在无形中对学生施加着德育影响,这种影响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它有效地拓宽了学校德育的范畴和边界,使得德育能够切实渗透到学生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实现对学生整体学校生活的全面覆盖,从而确保学生在学校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个经历中都能受到积极的德育熏陶,促进其全面发展。

3. 学科德育的基本特性

当前,学科德育通常仅仅关注课程中明确的德育要素,却忽视了学科德育的规律和特征。

() 学科德育的间接性

学科德育的第一个特性是间接性。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过程中,积累了知识,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唯有实现知识增长与品德塑造的协同共进,才堪称完整的育人流程。另一方面,各个学科内部本身蕴含着丰富多样的道德元素。例如,语文课程中那些生动感人的英雄事迹、富有哲理的道德故事,历史课里伟人们所展现出的崇高道德品格等。这些蕴含于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道德元素,通常能够借助各科教学活动,以一种间接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进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种间接性的德育特性,强调了学科知识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非直接呈现,而是需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思维启发以及情感共鸣等环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道德的熏陶。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学科知识背后的道德价值,并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与方法之中,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品德的自然成长。

() 学科德育隐性特征

一般而言,专门的德育课程属于显性德育,在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方面均有明确的外显性特征。而学科德育是隐性德育,首先,学科德育并没有明确设定的德育目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德育影响往往是难以预先精准确定的,呈现出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态势。这种非预期性并非意味着学科德育缺乏目标导向,而是强调其德育效果的产生是在知识传授与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的,而非通过刻意的、直接的目标设定来达成。

其次,德育内容的隐蔽性是学科德育的又一重要特性。在学科德育中,其蕴含的价值内容巧妙地隐匿于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内部。例如,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对真理的追求和认知观念,政治学科所涉及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思想观念,以及语文学科中丰富多样的榜样人物事迹和道德故事等。这些具有价值导向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传授与学习并非以直接、明显的方式进行,而是随着学科知识的讲解与学习,悄然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最后,学科德育在德育方式上体现出非系统性特征。系统的德育教学方法是专门德育课程的常见模式,然而学科德育并不依赖于这种系统性的方式来开展德育工作。而学科德育主要是在各科教学中,自然地融入价值教育元素,巧妙地传递价值观。这种融合并非是按照固定的、系统的德育教学步骤进行,而是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和教学情境的需要,灵活地、自然地实现价值观的传递与渗透,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渐领悟和接受道德教育,从而实现品德的培养与提升。

() 学科德育“渗透式”特质

学科德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科德育在教学的同时融入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促进道德品质的发展。此外,各项课外活动中也渗透着学科德育,如历史课的烈士陵园参观、美术课的国画创作、音乐课的爱国歌曲演唱等,这些活动不仅多样,而且蕴含着道德价值,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4. 学科德育的发展路径

在当前“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德育实践的有效方法。这包括通过优化学科课程评价来凸显学科道德教育的价值,以及通过完善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体系来增强教师的学科德育能力。此外,我们还需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核心作用,并利用课外活动的灵活性和知识整合性,以有效实现学科道德教育的目标。

() 优化学科课程评价,学科德育的价值

课程评价不仅检验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和实施成效,而且主要体现学校课程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导向意义。因此,学校教育需要构建一个完整且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开展适宜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提升。然而,当下的学科课程大多过度聚焦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评判标准主要围绕是否契合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且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评判标准往往直接体现为考试分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发展状况。

德育是学校教育核心目标与课程的重要部分,应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在学生的课程评价中,适当增加品德发展的评价指标。学科教师评价体系要强调育德素养,并作为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缺乏学科课程人文精神、道德品质等德育元素可能被削弱或忽视,可能会导致学科育人这一教育根本目的在教学实践中难以达成。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课程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完善,确保其能够准确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多元目标,引导教育活动朝着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行。

() 完善教师教育机制,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是落实学科德育的关键。其学科育德教育观的强弱、对本学科可培育学生道德品质的了解、学科知识储备、筛选组织育德素材及设计实施教学的能力等,极大影响学科道德教育成效,这些内容组成了教师的学科育德素养。

教师若要具备高水平的学科育德素养,不仅要深刻理解学科德育的价值,还必须树立坚定的学科育德意识。意识到德育在学生全面成长中的关键作用,明白学科除知识传授外还能带来积极启示,且应重视推动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德育发展。多数教师认同德育重要,但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与德育关联、学科对学生其他积极影响及自身职责等方面认识不足,在如何践行道德教育上存在困惑。实际上,教师只有深入理解学科德育内涵,才能更好认同学科德育价值,产生融入意识,敏锐捕捉教学与德育融合契机。

教师要深入把握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理解知识点逻辑关系等,在教学中融入学科德育。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育德素材,课前挖掘德育知识点元素,设计教学时合理设定目标、选择素材、设计流程,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落实德育元素,课后布置相关任务促进学生品德素养的发展。

() 推动课堂内外融合,增强学科德育实效

赫尔巴特指出,缺乏学科知识支撑的道德教育,只能塑造儿童表面服从的行为,难以培养内在道德品格,学科知识教学无道德引领会沦为机械行为,他认为真正的教学是“成人”的伦理活动。[7]。因此,道德教育是学科教育固有的一部分,它体现在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时自然形成的情感和品质上,远不止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目前,学科教育的智力培养属性得到了广泛认同,然而其德育属性却常常被忽略,导致中小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发展不均衡,仿佛成了两个独立的领域。[8]学科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扮演关键角色,以有效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应明确道德教育目标与学科知识的关联,精心选择、安排教学内容来达成这些目标,并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实现目标。然而,课堂教学通常是面向全班的统一模式,且主要关注学科知识传授,这可能无法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限制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和更广泛的体验。

教师应当重视在学科课程之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道德教育目标。通过积极组织项目化活动或探索性的学科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在学科德育方面,学生通过实践的小组活动和互动,能获得更丰富的内心体验,进而更有效地激发道德行为和实践能力。因此,结合学科知识,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学科教学的道德教育目标。

5. 总结与展望

学科德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学科德育的现实困境和基本特性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优化学科课程评价、完善教师教育机制、推动课堂内外融合的发展路径。这些措施旨在强化学科德育的实施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未来,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应继续探索更有效的学科德育实践策略,特别是在如何更好地整合学科知识和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以及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等方面。此外,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学科背景下德育实施的异同,以及如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道德责任感。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期待学科德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021-10-16.
[2] 黄友初. 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知识的解构与建构[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8(2): 106-113.
[3] 王鉴. 课堂研究概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65.
[4] 檀传宝. 再论“教师德育专业化” [J]. 教育研究, 2012, 33(10): 39-46.
[5] 葛卫华. 厘定与贯连: 论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5): 25-27.
[6] 朱宁波, 崔慧丽.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品质提升的要素和路径选择[J]. 教育科学, 2018, 34(6): 49-54.
[7] 王凯. “教育性教学”的误读——兼论赫尔巴特教学伦理思想[J]. 全球教育展望, 2007, 36(11): 33-37.
[8] 王仕民. 平衡与渗透: 德育和智育关系的现代走向[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6(5): 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