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榜样力量经久不息,“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1]从古代的孔子到近代的黄继光、雷锋等,再到现代的张桂梅、陈祥榕等。他们的道德品质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更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榜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相比于在小学和中学时期的懵懂、稚嫩,大学生对于生理上是越来越成熟的,但是在三观的形成上还不是成熟的,还需要在校园内继续进行学习。但是现如今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面临着困境,应试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脱节,许多大学生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其合格的重要标准,而道德素质的培养则被忽视。这种现象使得道德教育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网络空间的道德失范,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下降,虚拟交往的隐蔽性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减弱。这种现象导致大学生在面对道德选择时容易受到负面影响;道德挫折对大学生的冲击,“好心没好报”是“道德挫折”中屡见不鲜的一种形式,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该因素对道德冲击较大[2]。
2. 什么是道德榜样
榜样,常指一种理想人格。以某个人为榜样,就是领会运用某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榜样人物同主观自我高度融合,在具体问题面前,运用榜样人物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形成观念设想,从而指导支配自身的言行。道德榜样就是指在道德人格和行为举止方面,要与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保持和谐,这与我们弘扬的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美德、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符的,这些都是可以被我们借鉴或者效仿的,道德典范通常都是积极的、正面的。道德榜样对我们的思想道德素养起着激励和引导作用,我们在接受道德榜样教育以后,会自觉向道德榜样靠拢,唤醒内心对道德言行的接受和认知。致使我们不再局限于道德言论中,而是积极投身于道德实践中去。
张桂梅校长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她的事迹令每一个人动容,她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大家。即使张桂梅校长满身伤痛,她也没有放弃孩子们的教育,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送一个又一个的孩子走出大山。像张桂梅老师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例如张定宇,即使身患渐冻症,他在新冠疫情时期也在争分夺秒的救治病人,为抗击疫情做出重要贡献;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计个人得失,把自己奉献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之中,他们品德高尚,道德素质极高,是我们要学习的道德榜样。
3. 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榜样教育理论
马克思主义榜样教育的思想内核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价值是人类赖以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榜样教育是一种形象、具体的价值教育,始终需以高尚的价值理论为指导。榜样代表着先进、美好、崇高的价值取向,具有引导、激励、示范的效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榜样教育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并充分肯定了榜样的思想引领和行为示范的社会效用。他们认为,榜样教育是一种形象、具体的价值教育,始终需以高尚的价值理论为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属性和主体地位,倡导尊重人类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榜样教育的价值导向。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榜样教育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榜样教育思想是多元而深刻的,这种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榜样在个体人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榜样的力量可以激励和矫正个体的行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许多关于榜样教育的观点,如“其身正,不令而行”“见贤思齐焉”“择其善而从之”和“行不言之教”等。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是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培养,强调气节与操守,以及人的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种教育思想不仅关注道德教育,也强调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与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如孔子和孟子等,都将道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榜样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榜样教育有着指导作用。
3.3. 中国共产党的道德榜样教育理论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道德榜样建设,在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都坚定不移地把道德榜样看作社会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不怕牺牲,敢于战斗,把人民的安危放在最高的位置,这样的英雄是全人民的模范榜样;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有创新性、积极性和活力的代表成为当时实行市场经济的道德榜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习近平提出“广大青年要……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3]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道德榜样产生的背景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精神,为当代的大学生提供道德榜样学习资源。
4. 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意义
4.1. 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
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与当代文化、大众与精英文化、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等存在冲突的形势下,当代大学生被认为是价值观不稳定的一个群体。网络媒体经常会提出大学生对道德认同感降低,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上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等思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快速发展起来。这些负面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因此,在大学阶段进行道德榜样教育,通过道德榜样的事迹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会极大地使大学生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榜样潜移默化的熏陶时,会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其道德素养。
4.2. 有利于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纵观我国历代道德榜样所体现的优秀传统美德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这八个方面。在当今社会,我们党和国家都大力提倡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传统道德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在提出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中都体现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传统美德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4]大学生进行道德榜样教育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让大学生在一个个道德榜样中领悟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魅力,自觉地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3.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才成功
大学生自从进入大学校园以后,没有哪个大学生是不想成才成功的,但是成才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所以较为重要的是在大学期间对学生们进行引导,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用道德榜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是最正确的,因为道德榜样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责任和道义的坚守,以及他们的浩然正气、忘我精神、大爱情怀……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美好的道德品质正是大学生成才成功路上所需要的,大学生通过向道德榜样学习,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和智慧。大学生可以学习“铁人”的拼搏精神,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奋力拼搏,奋勇争先,锐意进取;学习张海迪顽强乐观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放弃,不妥协,微笑面对苦难和苦难,勇敢面对挫折,不断进取;向钱学森和袁隆平院士学习其务实和创造精神,努力工作,不断改进,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创造;向徐虎,王顺友学习奉献的态度,他们勤奋努力,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很认真……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都是一股温暖的力量,能够滋养大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激励着他们,让他们从中得到指引和激励。奋发向上;坚定不移的走向自己的成才成功之路。
4.4.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榜样之间相互影响且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形态,需要通过具体的载体或媒介实现自身的大众化、具体化和生动化。道德榜样通过自身的感人事迹、良好形象和优良品质,生动体现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榜样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可以从道德榜样的情感方面来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对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再单纯是理论概念,而是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他们也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榜样教育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实践路径
5.1. 科学选择和树立道德榜样
首先,大学生群体有自己发展的特点,在进行道德榜样教育的时候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选择道德榜样。要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独立性和自主性等特点,要从各个方面出发来契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只有抓住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才能使道德榜样所代表的价值观为大学生群体所接受,道德榜样教育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其次,榜样人物只有与时代的特征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活力,才能对学生产生感召力。选取榜样人物,要遵循时代性原则。榜样人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不同时代的榜样人物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6]。在给大学生群体选择道德榜样时,要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的事迹,这样的榜样教育才具有现实价值。最后,道德榜样的选取要具有真实性,贴近大学生群体的生活,道德榜样人物来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不是随意杜撰出来的,也不是吹捧出来的人物,而是经过时代和人民的检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和事迹,是有血有肉具有灵魂和力量的真实人物。
5.2. 拓展道德榜样教育渠道
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不要只局限于课堂,要拓宽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渠道,除了校园教育外,还要加强社会和家庭教育。在校园里进行道德榜样教育一般都是在课堂上进行,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举例让学生对道德榜样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对其产生引领和指导作用。这种教育方法是最直接的方法,让大学生集体接受教育,这种教育也会有积极的成效,但是如果学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道德榜样教育会更加卓有成效。
如果通过社会层面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榜样教育,不仅大学生会得到启发,整个社会的风气也会更加和谐向善。首先社会进行道德榜样教育可以通过大力宣传我国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感召人心的亲和力、凝聚人心的聚合力和规范人心的规约力,当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熟记于心,那么这种美好的品质便会体现在人们日常的行为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7]。
5.3. 对受教者因材施教
传统的道德榜样重心一贯是以教育者为主体、学习者为客体的教育模式,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也是如此。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也发生了变化,在面对以往的教育模式时需要重新审视一下,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榜样教育时。我们深知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得到启发,如果不对其因材施教,对于大学生来讲,再好的道德榜样教育也只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一堂课。道德典范中的“自我期待”与“别人期待”的内涵有很大的不同,“自我期待”通常是一种对自我的感受,个人会比较注重自己能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状态,而他人期待会存在一种独断式的关系状态。道德模范的作用是为个人提供一个价值载体,从而使其具有内化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受教育者目前的层次为出发点。不能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道德模范教育,而是要在进行道德榜样教育时不断激发学生回忆自己的过往并获得自我感悟。
5.4.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道德榜样教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平台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以公众号、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为大家熟知。而且这些软件也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部分闲暇时间,高校要认识到新媒体平台对学生的影响,利用好学校的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道德榜样教育。首先高校可以在自己的公众号、微博等软件开设一个关于道德榜样教育的板块,定期发布一些道德榜样的先进事迹。首先,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道德榜样教育,高校所在地的道德榜样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因此高校可以做一个板块来宣传高校当地的道德榜样及其事迹。其次,对于道德榜样教育不仅发布相关文章,也要发布一些相关视频,制作一些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视频合集,通过此类视频能够让大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最后,学校也可以通过定期收集学生哪种道德榜样最为动容,并定期收集大学生对道德榜样的看法和认识。通过这些方式,让大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道德榜样的力量及其道德指引作用。
6. 结语
道德榜样教育这项工作不是一时的工作,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道德榜样教育也会随之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但是大学生榜样教育这项工作的开展将有利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使得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我们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变化,不断研究道德榜样教育对他们的积极影响,要把道德榜样教育的正面影响发挥出来,让大学生群体真正地理解道德的含义,并且内化于心,外化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