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质课视频的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导入研究
A Study on the Introduction of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Based on High-Quality Lesson Videos
摘要: 本研究以2023年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的20节优质课视频为研究对象,采用视频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对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研究内容包括导入方法、导入时长、媒体资源使用和学生的导入互动参与等方面。研究发现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导入方法多样化导入时长较为合理、导入时综合使用多种媒体、注重课堂提问互动。通过本研究为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提供具体的优化建议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20 high-quality lesson videos from the 2023 National Primary School IT Quality Lesson Presentation and Exchange Program,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strategy in the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wa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by video analysis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 The research contents include introduction methods, introduction duration, use of media resources and students’ inter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roduc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introduction method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rimary schools are diversified, the duration of introduction is reasonable, various media are used comprehensively, and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teraction is emphasized. Through this study, it provides specific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in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文章引用:杨珞璘. 基于优质课视频的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导入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 106-11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015

1. 引言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通过引导性语言或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外转移到课堂上,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好认知准备的教学行为。导入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兴趣,因此导入被认为是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课堂导入的研究逐渐从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转向更加多样化且互动性强的模式,包括多媒体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等。肖荣认为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通过精心设计导入材料和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良好基础,有必要将课堂导入环节单独进行研究[1]。樊雅平等认为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首要环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方素琴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学习效率[3]。尽管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不同学科和教学环境下的导入方式的选择和效果仍然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优质课是指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上均表现优异的课堂教学示范课。它通常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精心设计并反复打磨,最终呈现出高水平的教学效果。优质课的研究重点在于总结和推广这些优秀的教学课例从而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优质课的标准也逐渐向着更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互动效果的方向发展,它强调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4]。当前关于优质课的研究多集中于不同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分析以及课堂效果评估等方面[5],但对于如何在优质课中有效实施课堂导入特别是在信息科技学科中的应用研究仍显不足。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优质课视频研究其课堂导入的实际效果从而为教师们提供更加具体和实用的导入策略并进一步提升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质量。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及其有效性。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常用的课堂导入策略有哪些?这些策略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如何?不同的课堂导入策略在教学中的媒体资源使用情况如何?使用不同策略的课堂导入环节中学生的互动参与情况如何[6]?通过探讨这些问题为优化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23年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的20节优质课视频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分析,每节课时长在45分钟左右。这些课例均是来自全国范围内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通过线上线下的展示交流活动让全国教师学习观摩。将这些优质课视频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小学信息科技课中教师的导入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3. 研究方法

视频分析法:收集2023年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的20节课堂教学视频,利用课堂观察量表对教学视频进行反复观察和详细记录,识别并分类导入策略。德尔菲法:依据相关研究成果确定本研究的各级指标初步编制课堂观察量表并先对几节课例进行预观察,根据实际修改补充观察量表并征求专家意见优化。课堂观察法:利用课堂观察量表对20节优质课的导入环节进行系统观察,记录导入环节中导入方法、媒体资源等具体数据。

2.4. 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展开:一是收集并整理与课堂导入相关的文献资料、2023年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的20节优质课视频,确保样本全部来自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具有一定代表性。二是依据研究目的构建课堂导入观察量表,观察内容涵盖导入方法、导入时长、媒体资源等。初步编制完成后先对几节课例进行预观察,根据实际修改补充观察量表并征求专家意见进一步优化。对优化后的课堂导入观察量表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A、B观察者通过分析5节课的数据来测试此量表的信度,结果反映出量表的信度较好,可用于后续的研究。三是将20节优质课按展示顺序编码,采用上述编制的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导入观察量表对每节课例的教学实录由作者一人进行详细观察并填写观察量表。四是根据实录内容与观察量表,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制作课堂导入策略的频次分布图和效果分析图,提炼出适用于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具体的优化建议和实践指导。

3. 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导入研究的结果分析

3.1. 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导入方法分析

1) 导入方法多样

Figure 1. Statistics of introduction methods

1. 导入方法统计

Table 1.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introduction methods

1. 导入方法次数统计

导入方法

优质课编号

次数

问题导入法

1, 2, 3,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9, 20

18

生活实例导入法

2, 3, 6, 8, 9, 12, 19

7

游戏导入法

1, 4, 5, 12, 17, 18

6

情境导入法

7, 13, 14, 17, 20

5

直观导入法

2, 5, 8, 10, 15

5

图片导入法

1, 10, 14, 20

4

视频导入法

2, 3, 6, 8

4

在20节优质课中,教师借助媒体使用的导入方法有问题导入法、生活实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图片导入法、视频导入法。由图1表1可知,在20节优质课中各种导入方法使用次数共计49次,其中问题导入法被使用了18次,占总使用次数的37%;生活实例导入法被使用7次,占总次数的15%;游戏导入法出现6次,占总次数的12%;情境导入法和直观导入法各被使用5次,分别占总次数的10%;图片导入法和视频导入法均被使用4次,各占总次数的8%。使用最多的导入方法是问题导入法、生活实例导入法和游戏导入法。由此可见教师们在信息科技课堂中倾向于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积极性,并且重视通过真实生活实例和互动活动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综合使用多种导入方法

Table 2. Corresponding introduction methods for lesson examples

2. 课例对应导入方法

课例

1

2

3

4

导入方法

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

图片导入法

视频导入法

视频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

生活实例导入法

生活实例导入法

课例

5

6

7

8

导入方法

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

视频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视频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

生活实例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

生活实例导入法

课例

9

10

11

12

导入方法

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生活实例导入法

图片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

生活实例导入法

课例

13

14

15

16

导入方法

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图片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

课例

17

18

19

20

导入方法

情境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

生活实例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

图片导入法

表2可知,大部分教师在课堂导入时选择综合使用多种导入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使用三种及以上导入方法进行课堂导入的有10位教师,例如课例6的教师结合了问题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和生活实例导入。多样化的导入策略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使课堂导入更具层次感和吸引力。使用两种导入方法进行课堂导入的教师有7位,有3位教师在课堂导入时选择了单一导入方法。例如课例4仅使用了游戏导入法,课例11单独使用了问题导入法。这表明在某些特定的教学情境下,当某个单一的导入方法能够直接切合课堂主题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时课堂教学仍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将问题导入法与其他一种或两种导入方法结合使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课例13的教师在情境导入的基础上设置了多个问题,从生活情境引入到课堂主题进而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导入方法的选择和组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调整,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充分考虑如何利用多种导入策略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做到融会贯通。

3.2. 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导入时长分析

在20节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的导入中,导入时长的分布范围较广。由表3可知,最短的导入时长为1分钟,最长的导入时长为9分20秒,平均导入时长为3分44秒。其中有60%的课例导入时长低于平均值,这表明大多数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采用了较为简洁的导入方式,更适合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7]。此外信息科技课堂中导入时长建议控制在5分钟以内,适宜的导入时长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为后续教学内容的深入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由表3可知大多数课例的导入时间均控制在此范围内,具体而言,20个课例中有17个课例的导入时长在5分钟以内,占总数的85%。课例2、13、19这3节课例的导入时长超过了5分钟,过长的导入时长有可能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衰减从而降低导入效果。因此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把握导入时长,实现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Table 3. Introduction duration

3. 导入时长

课例

导入时长

课例

导入时长

课例

导入时长

课例

导入时长

1

2分15秒

6

2分05秒

11

1分55秒

16

1分50秒

2

5分36秒

7

2分40秒

12

2分50秒

17

5分钟

3

2分30秒

8

3分35秒

13

9分20秒

18

3分35秒

4

4分钟

9

3分10秒

14

1分钟

19

7分02秒

5

4分35秒

10

3分45秒

15

4分40秒

20

3分22秒

3.3. 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导入媒体分析

图2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0节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的导入中教师们使用了多种媒体类型,包括文字、图片、实物或模型、视频、教学小工具和表格等多媒体手段[8]。20节优质课中各种媒体类型共计被使用43次,其中文字媒体使用了12次,占总次数的27%;图片媒体使用了11次,占总次数的25%;实物或模型的使用次数为8次,占总次数的18%;视频媒体的使用次数为6次,占总次数的14%;教学小工具被使用了5次,占总次数的14%;表格媒体的使用最少,仅1次,占总次数的2%。使用最多的媒体类型是文字和图片,它们提供文本信息和直观的图像展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此外实物或模型作为一种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也在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的教学情境中被频繁使用。大部分教师在课堂导入中会综合多种媒体类型进行教学。例如课例1教师在介绍三维数字化时先使用模型进行实际演示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利用图片和文字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强化。多种媒体类型相结合使用丰富了课堂的呈现方式,进而实现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Figure 2. Statistics of media types

2. 媒体类型统计

Table 4.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media types

4. 媒体类型次数统计

媒体类型

优质课编号

次数

文字

4, 5,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9

12

图片

1, 4, 7, 9, 10, 12, 14, 15, 18, 19, 20

11

实物或模型

1, 5, 8, 10, 15, 16, 17, 20

8

视频

2, 3, 6, 8, 12, 20

6

教学小工具

2, 4, 13, 17, 18

5

表格

4

1

根据表5的数据,在20节小学 信息科技优质课中教师们使用的媒体资源来源主要有教师自制资源和从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源两种。教师自制资源17次,占总次数的73%。从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源6次,占总次数的27%。教师高频使用自制资源反映了教师在信息科技课堂中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控和个性化设计。自制资源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定制从而确保其内容的适切性和教学的针对性。这种资源的使用,不仅能够体现教师的创造力和专业素养,还能增强教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求。例如在课例18中教师根据“分支结构”这个内容开发了一个“猜球”的互动小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分支结构解决问题”的兴趣。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源主要包括从网络、其他教育平台获取的相关教学材料,使用已有的优秀教学资源教师也能丰富课堂内容和增加教学的多样性。

Table 5. Statistics of media source

5. 媒体来源统计

媒体来源

优质课编号

次数

教师自制资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4, 15, 17, 18, 19, 20

17

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源

1, 2, 10, 13, 16, 17

6

3.4. 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学生导入互动参与分析

Table 6. Number of student interactions during introductory activities

6. 导入活动中学生互动参与次数

课例

主动回答次数

集体回答次数

指定回答次数

总计回答次数

1

6

0

0

6

2

0

0

1

1

3

10

2

0

12

4

0

2

2

4

5

10

2

1

13

6

10

1

0

11

7

10

0

0

10

8

15

5

1

21

9

4

1

0

5

10

15

3

0

18

11

8

0

0

8

12

15

3

0

18

13

8

0

2

10

14

3

1

0

4

15

10

0

0

10

16

6

1

0

7

17

9

4

1

14

18

15

5

0

20

19

10

0

2

12

20

11

2

1

14

总计

175

32

11

218

平均

8.75

1.6

0.55

10.9

表6中的数据可知,在20节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的课堂导入中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平均次数为8.75次,集体回答问题的平均次数为1.6次,指定回答问题的平均次数为0.55次。这些数据反映出在导入环节中教师更倾向于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例如课例8的互动频率是最高的,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达到了15次,集体回答和指定回答也各有5次和1次。这节课例中教师利用生活中的风扇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教师提出的带有提示性的问题,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相反课例2中学生互动次数只有1次,可能是因为这节课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因此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表格中集体回答和指定回答的次数相对较少,分别为1.6次和0.55次。集体回答的低频次是由于集体回答通常用于简单确认性的问题,不需要深入思考。而指定回答的较低频率表明教师在导入环节中更倾向于鼓励学生自愿发言而非通过点名方式强制参与。因此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要多以认识冲突的方式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差异和想要揭开“谜底”的欲望、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9]

4. 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导入研究的教学启示

4.1. 创新导入方法

在提高导入方法的多样性方面,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为教师提供了多项启示[10]。在同一种课型中教师可以交替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例如本研究中分析的20节优质课虽然都属于信息科技课程,但每节课的导入方法各具特色。教师在使用同一种导入方法时应注意变换其形式和内容进而丰富课堂呈现方式。为了更好地完成同一种导入方法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转化,信息科技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并积极参与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教研或观摩活动,多渠道多维度学习积累同一导入方法的不同应用形式。不同的导入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进行有效组合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4.2. 丰富导入素材

多种导入素材有机结合能增强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和有效性[11]。教师应在更大的导入素材范围内精心挑选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的多媒体资源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实物教具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通过触觉和视觉体验加深理解。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导入素材鼓励他们分享相关经历和看法,拉近课堂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从而让学生更有信心参与讨论,降低学习的情感过滤效应。

4.3. 合理控制导入时长

大多数优质课教师将导入时长控制在3到5分钟内,这种时长安排能迅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且不影响后续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精炼导入内容,合理控制时长避免冗长的引入。在教学设计完成后教师应对导入部分进行试讲练习,确保正式上课时在规定时间内能够顺利完成导入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导入时间,避免导入过长或过短影响教学效果。保持适度的导入时间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12]

4.4. 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参与和思考的重要手段[13]。在所分析的21节优质课中教师普遍重视导入环节的提问设计。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应设计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问,问题既要能够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又要避免过于困难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焦虑。教师应适度减少集体提问的次数并更多地使用开放式提问和个别提问来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和互动。在提问类型上教师应兼顾展示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通过不同类型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提问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5.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以2023年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的优质课视频为研究对象,以“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导入观测表”为研究工具,通过视频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对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导入中的导入方法、导入时长、媒体资源使用和学生的导入互动参与进行系统观察,从而发现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导入方法多样化导入时长较为合理、导入时综合使用多种媒体、注重课堂提问互动的特点并对如何提高信息科技导入效果提出了具体建议,但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作者一人观察工作量较大,在有限的样本量里只做了课堂导入的基础研究,未来可以扩大研究对象的样本量,深入研究不同导入策略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等,丰富课堂导入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荣, 黄宏新, 车云霞. 论课堂导入及其设计[J]. 天津市教科院报, 2001(2): 38-41.
[2] 樊雅平, 黄生学. 物理课堂导入艺术研究[J]. 科技信息, 2010(4): 125-126.
[3] 方素琴. 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19(4): 107-108.
[4] 白晟. 促进深度学习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庆: 东北石油大学, 2022.
[5] 廖榕榕. 基于优质课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效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20.
[6] 韩思洁, 曹世胜.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导入策略探究[J]. 教师教育论坛, 2021, 34(6): 57-59.
[7] 李曼.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注意力的有效策略[J]. 吉林教育, 2015(13): 102.
[8] 马燕.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化学可视化教学实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宁夏: 宁夏大学, 2020.
[9] 宋欣亚. 高中化学教学环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12): 170-171.
[10] 蒋璐.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 新智慧, 2019(12): 15+19.
[11] 殷寿才. 中职语文教育及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探索[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 2020: 113-114.
[12] 钱红. 巧用导入, 让英语课堂更高效[J]. 英语画刊(高级版), 2019(8): 91.
[13] 王舒雯. 杭州市初中体育教师课堂评价行为的混合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