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写模式培养高中生思维品质的论析
An Analysis of Cultivat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nking Quality through the Reading-Thinking-Writing Model
DOI: 10.12677/ces.2025.13101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柴伟博, 苏能孝: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喀什
关键词: 读思写思维品质英语写作Reading-Thinking-Writing Thinking Quality English Writing
摘要: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写作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当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普遍存在读写之间连接不恰、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发展受挫等问题。本文通过整合深度阅读、深入思考和深思写作一体化的教学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写作教学有效融合,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品质。读思写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增强批判性、创造性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提升高中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emphasiz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quality, and writing, as a comprehensive activity, serves as an important vehicle for fostering this quality. Currently,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ing instruction faces issues such as inadequate integration between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hindered creative development among individual students. This paper integrate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English writing instruction through a teaching pathway that combines deep reading, intensive thinking, and reflective writing. The aim is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anguage use ability, cultural literacy, and thinking quality. The reading-thinking-writing teaching model can guide students to deeply understand texts and strengthen their critical, creative, and logical thinking abilities, making it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improv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nking quality.
文章引用:柴伟博, 苏能孝. 读思写模式培养高中生思维品质的论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 143-14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019

1. 引言

阅读属于理解性技能,写作属于表达性技能,二者在英语语言技能的构成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占据着重要位置。写作是一项综合能力极强的智力活动,故一节完美的写作教学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写”,而是丰富的词汇量、恰当的语法运用、良好的阅读能力、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出色的写作能力的协调统一。在新版高中英语教材单元设计中,写作一般位于单元末,相对来说,因其课时少、位置末、反馈周期长等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其不够重视。罗晓杰(2023)通过课堂观察指出,许多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存在读前与读中活动目标模糊、对写作内容构思与技巧训练重视不足、读写之间连接不当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写作过程缺乏有效指引[1],在写作时无从下手或思路混乱。而读思写教学模式则能有效融合阅读、思考和写作三个环节,通过阅读积累语言素材、思考深化理解与分析、写作实践表达与创造,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2. 概念界定

2.1. 读思写

蒋建国(2018)在其发表的《读思写融合“R-R-T-W”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基于部编本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中,强调了阅读、思考和写作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2]。罗晓杰和黄锡汝(2023)则从高中英语写作的角度则进一步将“三段七步”读思写整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通过优化设计读前、读中、读后、构思、写前、写中和写后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质量。刘林峰(2016)指出读思写教学模式将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强调思维在读写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3]。陈则航(2019)等学者认为该模式是一个循环促进的过程,阅读为写作提供输入和范例,思考促进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转化,写作则是对阅读和思考成果的输出与检验[4]

读思写教学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它包括阅读、思考和写作三个部分。首先,阅读是基础,阅读不仅仅是简单地看字或理解文本的含义,而是一个更深入的过程,包括接触、理解、吸收、剖析和运用各类信息。其次,思考在阅读和写作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思考是对阅读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分析,包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过程。通过思考,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最后,写作是读思写教学模式的终点和成果展示。写作不仅仅是将思考和所见转化为文字,更是表达人的情感和思考的一种方式。通过写作,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自己的理解和知识。阅读、思考和写作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阅读能为思考提供养料,思考能将养料进行加工和分析,写作能将阅读和思考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有效呈现出来,环环相扣,对写作者的综合能力极为考验。

2.2. 读思写教学模式与高中英语教学

教师应优化设计读前、读中、读后、构思、写前、写中和写后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如导读预测、目标阅读、思路探究、写作构思、技巧学练等,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从阅读到思考再到写作。为“写”而“读”,以“读”促“写”,为写作搭建支架。同时,也要为“写”而“思”,以“评”促“写”,促写作目标达成。读思写模式强调深度阅读,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本的逻辑关系和深层含义,锻炼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其次,该模式注重主观思考,鼓励学生挖掘文本背后的观点、态度等,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最后,写作环节让学生将阅读和理解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锻炼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学会如何组织语言和表达观点。

读思写教学模式强调阅读获取信息、思考加工信息、写作表达信息和展示成果,以整合为基本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它强调在阅读素材的基础上,通过主观思考对信息进行处理,并最终以个性化的写作形式进行输出。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还涵盖了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 运用读思写模式培养高中生思维品质的必要性

3.1. 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6]。由此可见,两者都明确地将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都强调思维品质的多维度发展,前者反映学生在多个思维方面(如理解、分析、比较、推断等)的层次和水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还特别指出了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这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描述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这些思维活动正是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所必需的。写作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运用,更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因此,英语写作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3.2. 是适应新高考读后续写的需求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实验省份试用)》要求考生依据所给材料内容、所给段落开头语和所标示关键词进行续写(150词左右),将其发展成一篇与给定材料有逻辑衔接、情节和结构完整的短文(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读后续写题型最早在浙江省的新高考英语中出现,自2016年10月浙江省启动英语新高考以来,读后续写便作为写作新题型亮相。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读后续写将逐渐在全国范围内的新高考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新疆也不例外。蒋建君(2016)认为,读后续写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续编故事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7]。而这三种能力恰与阅读、思考、写作相对应,读思写模式将阅读、思考和写作紧密结合。在阅读阶段,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获取信息和理解内容;在思考阶段,学生对所读、所写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炼出关键信息和观点;在写作阶段,学生则运用所获取的信息和观点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3.3. 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首先,读思写模式强调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这有助于高中生在阅读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信息的获取上,而是能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作者的观点和意图。通过批判性地分析文本,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其次,学生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要求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出既符合逻辑又富有新意的内容。这一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拓展想象空间,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它巧妙地将阅读输入、思维加工与写作输出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深度与广度,最终促进了学生英语写作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这一模式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包括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等方面,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4. 读思写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

读思写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包含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支架,强调通过阅读来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写作来表达和巩固这些思考。阅读是基础,其质量影响着思考和写作的优劣,阅读并非呆读,而是思考性阅读,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有特色的观点;思考就是分析辨别、加工取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成为有想法、存疑问、敢提问的思考者,进而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让学生喜欢学习、会学习、为创造而学习;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土壤,思考则贡献了优质的养料,写作用优美的文字加以呈现,彰显思维品质之美,助力学生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多方面探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基础上、将读思写模式与新疆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在结构完整、框架搭建、内涵丰富等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4.1. 教学内容

本研究选取了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里面的阅读材料“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并明确写作任务“Why do we celebrate the Qingming Festival?”。本文主要讨论庆祝节日的原因。标题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而全文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阅读材料是一篇论述性文章。首先,导语部分阐述了文段的论点。然后,主体部分提供了许多细节来支持,如举例子,排比等写作手法的使用。“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这篇阅读材料,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考价值,非常适合采用读思写这一综合性的教学模式。

本文的内容发展围绕节日的表现方式在不同地域、时间的差异,及其背后对人类社会恒久的正面影响而展开。学生在抓住different和common两个形容词后,根据2、3、4段的信息不断从各个层面剖析节日的异同之处,学生根据主线梳理文本,系统化地处理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一步步探究节日变化的过程中,根据真实的生活经历批判性地思考节日风俗演变、节日商业化的优缺点,进而锻炼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任务中,学生通过设计一个新节日的风俗习惯、内涵,内化本文的语言和思想,体现其创新性思维。在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设计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内涵,并将其写成一篇短文。这一环节不仅要求学生内化文本的语言和思想,还要求他们展现出创新性思维。学生需要思考清明节的起源、庆祝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节日构想。通过写作,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的来说,读思写教学模式通过阅读、思考和写作三个环节的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激发他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兴趣和尊重。

4.2. 教学目标

4.2.1. 语言知识

学生应掌握与节日相关的关键词组,如festival(节日)、origin(起源)、customs(习俗)、celebrate(庆祝)、belief(信仰)和faith(信念)等,以便在描述节日时能够准确使用。学生应能够深入理解并描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包括其起源、习俗以及发展演变过程,从而增强对节日文化的认知。

4.2.2. 语言技能

学生需理解并掌握“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这篇课文的议论文体裁和总分总结构,学会分析文章内容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应掌握写作某个节日庆祝的框架和维度,包括节日名称、总体描述、起源、习俗、社会发展以及点题等部分,以便在写作时能够有条理地展开论述。

4.2.3. 文化意识

学生应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产生浓厚兴趣,并能够在课后主动去了解更多其他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学生应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写作记录下更多的传统节日习俗,积极参与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工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4.2.4. 学习能力

学生应掌握分析文章的技能,包括泛读掌握主要内容、略读查找关键信息、精读解析重难词句以及找主旨句等,以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运用读、思、写流程,重视思考的连接作用,通过深入思考来提炼观点、构建论据,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2.5. 思维品质

学生应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在阅读文章和写作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评价,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应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和创造,展现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应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在写作过程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据,构建严密的逻辑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证有力。

综上所述,这些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巧、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教学过程

以下是基于读思写教学模式所涉及的具体的教学步骤:

阶段:深度阅读

读前导入:播放关于人们制作月饼的动画视频。提问:该视频与哪个传统节日有关?你对此节日了解多少?你认为人们为什么要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整体阅读: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列出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如harvest festival,customs,gratitude,peace,commercialisation等。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的主旨和每个段落的主要观点(topic sentence),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思考一个问题:How do you feel about festival customs that have already faded away?语篇层面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识别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明确文章五个段落中每一个段落的作用及段落之间的联系。提问:你认为本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文章结构是怎样布局的?

该活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所设计的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大意,同时获取写作所需的重要句型,对文章的基本信息、行文结构、主题意义等进行详细的理解。

阶段二:深入思考

独立思考 + 头脑风暴:教师明确写作任务:Why do we celebrate the Qingming Festival?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文章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的写作思路以及传递主题的写作方法。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后,与同学讨论构思。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文章的布局、重点句型、写作技巧等进行整合与回顾,总结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建构自己对清明节写作任务的基本框架。

该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分析、辨别、加工、取舍等形成自己对于本篇文章素材的独特理解,建构自己对于有关传统节日经历的写作框架。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集思广益,帮助同学再次深入的了解写作的基本要素、结构布局、语言句型、逻辑顺序等方面,方便后续的独立写作能顺利开展。

写前准备

教师明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基本框架、文化知识、相关词汇、表达技巧等,结合已有素材,构建思维框架和写作内容。撰写Why do we celebrate the Qingming Festival?的写作提纲。

该活动有助于学生对写作任务形成清晰的认知,对先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构思自己的写作内容,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阶段三:深思写作

写作输出:要求学生独立撰写Why do we celebrate the Qingming Festival,教师在学生求助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注意写作时的用词、语法、拼写、结构等。该活动旨在进行写作输出,将所学知识外化于文,提高学生用英语介绍传统节日的写作能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践行核心素养。

师生共评与小组互评

小组互评:指出小组成员的词汇、语法、句型和常见错误,自我修改打磨自己的文章。教师评阅:进行专业评改,重点关注作文的语言措辞、结构布局、行文逻辑等要点,并推选优秀文章进行全班朗读展示。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借鉴,总结提升。

该活动旨在巩固完善学生的写作成果,基于此实现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的促学功能,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真正做到用英语写好中国故事。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整合深度阅读、深入思考、深思写作一体化的教学路径,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提供一种全新视角,旨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写作课堂有效融合,从而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用英语写好中国故事。“读思写”教学模式与英语写作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切实融入英语教学体系之中,为学生带来有设计、有步骤、有次序的阅读、思维和写作训练。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个人思考和创意,构建自己的写作框架和内容。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总之,将读思写融入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一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服务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喀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KD2023KY028)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 罗晓杰, 黄锡汝. 读思写整合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3, 24(1): 37-41.
[2] 蒋建国. 读思写融合“R-R-T-W”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基于部编本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S1): 41-43.
[3] 刘林峰.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下的有效阅读教学——以一堂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为例[J]. 英语教师, 2016, 16(24): 54-58+63.
[4] 陈则航, 王蔷, 钱小芳. 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及其发展途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 39(1): 91-9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6]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7] 蒋建君. 例谈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6, 39(8): 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