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提出
我国低生育率已持续一段时间,对学前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这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1]。教师职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 PI)概念隐含了对教师职业的积极肯定的评价及在认识、情感体验及行为倾向上的一致性表现[2]。职业认同是个人内化价值的过程,同时塑造个人自我形象。学前教育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涯中,对幼儿园教师所需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以及职业行为等的认同。这可以被理解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情感、态度和认识的融入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专业价值的认同,从而形成接纳本专业的意识态度和思想行为[3]。在学前教育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若学生认可自己所学的专业,就会认认真真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踏实地学习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学生就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4]。随后步入工作岗位,在面临问题时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更好地培养幼儿使其健康成长,所以说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成长离不开高的职业认同[5]。本项研究的目标是深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状况,识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目前,学术界在探讨高校学生职业认同的问题上,研究相对较为有限,尤其是在中部地区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因此,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等工具,对中部地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增强其职业认同感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证基础。
2. 理论依据
2.1.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是由Henri Tajfel和John Turn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主张个体从其所属的社会群体中获得自我概念的一部分[6]。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可能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这种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在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社会认同理论为职业认同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认同理论中的社会比较过程也与职业认同相关[7]。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社会和职业地位,这可能影响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承诺。
2.2.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自我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感知,它包括了个体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以及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识。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涉及个体对“我是谁”以及“我属于哪个群体”的认识。职业认同是自我同一性的一部分,它包括个体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同、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目标。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自我同一性会影响其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职业认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多元因素的综合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职业认同是个体从高等教育学生过渡到职业者的桥梁[8]。因此,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是理解职业认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中部地区某两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样本是大一到大四的大学生。问卷调查采用的是网上发放的方式。本研究共发放了165份问卷,收回150份问卷,收回中无效问卷共17份,有效问卷共133份。
3.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学前教育大学生职业认同的调查问卷”,是在参考魏淑华的《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基础上[9],结合研究对象实际情况改编而成。
本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共计6道题,主要调查学前专业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志愿、入学前对专业的了解情况、成绩、是否是干部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共有20道题,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认同调查问卷主要有三个维度,分别是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其中职业认知8道,对应的是1、7、8、12、13、14、15、18题。职业情感7道,对应的是2、4、5、6、9、19、20题。职业行为5道,对应的是3、10、11、16、17题。20道题均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法,“完全不符合”为1分,“比较不符合”为2分,“不确定”为3分,10“比较符合”为4分,“完全符合”为5分,得分越高表明职业认同水平就越高。
该学者所用的正式问卷有着较好的信效度,各部分结构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在0.8以上,信度良好,具有较好稳定性;各因素与职业认同总分的相关系数呈现中等程度相关,且有相关教授的审阅调整,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故选取该问卷进行参考。本研究运用SPSS26.0和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学前教育大学生职业认同总体状况
为了调查中部地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的总体现状,本研究对两所高校的133份问卷各个维度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1。
由表1可知,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在职业认同的三个维度中职业情感的标准差是最大的,也就是最不稳定的,因此,培养学生稳定的职业情感是提高学生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将三个维度的平均值由低到高排序情况为职业行为 < 职业认知 < 职业情感。首先,职业情感维度得分最高,说明对于本专业学生有着较好的情感及态度但是稳定性不强,当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意义,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后,职业情感就会上升。其次,职业认知得分较高,说明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知较深入。最后,职业行为得分最低,说明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坚持和专业实践不强。
Table 1. Results of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表1. 职业认同描述性分析结果
描述统计 |
维度 |
个案数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平均值 |
标准差 |
职业认知 |
133 |
13.00 |
37.00 |
28.60 |
4.69 |
职业情感 |
133 |
12.00 |
35.00 |
25.35 |
5.15 |
职业行为 |
133 |
7.00 |
25.00 |
17.93 |
3.49 |
4.2. 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认同差异性
4.2.1. 性别方面
Table 2. Differences i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mong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表2. 不同性别学生的职业认同度差异
维度 |
性别 |
N |
均值 |
标准差 |
F值 |
显著性 |
职业认知 |
男 |
51 |
30.8039 |
3.77370 |
20.756 |
0.000 |
女 |
82 |
27.2439 |
4.71813 |
|
|
职业情感 |
男 |
51 |
26.9608 |
4.50316 |
8.493 |
0.004 |
女 |
82 |
24.3537 |
5.30867 |
|
|
职业行为 |
男 |
51 |
19.4510 |
2.77354 |
17.530 |
0.000 |
女 |
82 |
16.9878 |
3.58493 |
|
|
职业认同 |
男 |
51 |
77.2157 |
9.54424 |
17.135 |
0.000 |
女 |
82 |
68.5854 |
12.83798 |
|
|
从表2可知:在职业认同各个维度上,都小于0.05,表明具有显著差异。并且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值上可以看出,男生的平均值均都高于女生。这种现象源于社会对男性幼儿教师的强烈需求,这种需求使得男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感到更加优越。同时,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对男性教师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喜爱,幼儿园对男性教师的需求量同样很大。因此,男同学对学前教育这一专业的认同感往往比女同学更高。
4.2.2. 志愿选择方面
从表3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职业认同各个维度都大于0.05,说明在志愿选择上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职业认同度总分值方面,自主选择 > 调剂专业 > 他人建议。
4.2.3. 入学前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方面
从表4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显著性值为0.019、0.002,小于0。05,说明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职业行为为0.143大于0.05,说明在职业行为维度上没有差异。在职业认同度总分值方面,非常了解 > 有所了解 > 不太了解。
Table 3. Differences i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volunteer choices
表3. 学生是否担任班干部的职业认同度差异
维度 |
志愿选择 |
N |
均值 |
标准差 |
F值 |
显著性 |
职业认知 |
自主选择 |
82 |
29.1707 |
5.05477 |
1.567 |
0.213 |
他人建议 |
36 |
27.6111 |
4.29137 |
|
|
调剂 |
15 |
27.9333 |
3.05817 |
|
|
职业情感 |
自主选择 |
82 |
25.8659 |
5.37429 |
1.057 |
0.351 |
他人建议 |
36 |
24.5278 |
5.01134 |
|
|
调剂 |
15 |
24.5333 |
4.10342 |
|
|
职业行为 |
自主选择 |
82 |
18.3659 |
3.67679 |
2.098 |
0.127 |
他人建议 |
36 |
16.9444 |
3.29454 |
|
|
调剂 |
15 |
17.9333 |
2.54858 |
|
|
职业认同 |
自主选择 |
82 |
73.4024 |
13.13168 |
1.661 |
0.194 |
他人建议 |
36 |
69.0833 |
11.77255 |
|
|
调剂 |
15 |
70.4000 |
8.12228 |
|
|
Table 4. Differences i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understanding
表4. 不同了解程度学生的职业认同度差异
维度 |
了解程度 |
N |
均值 |
标准差 |
F值 |
显著性 |
职业认知 |
非常了解 |
13 |
30.6923 |
4.76768 |
4.104 |
0.019 |
有所了解 |
82 |
29.0366 |
4.46231 |
|
|
不太了解 |
38 |
26.9737 |
4.80702 |
|
|
职业情感 |
非常了解 |
13 |
28.2308 |
4.85032 |
6.695 |
0.002 |
有所了解 |
82 |
25.9390 |
4.89986 |
|
|
不太了解 |
38 |
23.1053 |
5.08197 |
|
|
职业行为 |
非常了解 |
13 |
18.6154 |
3.01492 |
1.976 |
0.143 |
有所了解 |
82 |
18.2561 |
3.61346 |
|
|
不太了解 |
38 |
17.0000 |
3.29619 |
|
|
职业认同 |
非常了解 |
13 |
77.5385 |
11.99733 |
4.984 |
0.008 |
有所了解 |
82 |
73.2317 |
11.98281 |
|
|
不太了解 |
38 |
67.0789 |
12.13301 |
|
|
4.2.4. 成绩方面
从表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知:职业行为显著性值为0.009,小于0.05,说明该维度存在成绩差异,其他各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职业认同度总分值方面,较好 > 一般 > 较差。
4.2.5. 班干部方面
由表6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及职业行为维度显著性值为0.000、0.002和0.000,均小于0.05,说明在这些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上看,班干部的职业认同度高于非班干部。
Table 5. Differences i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表5. 不同成绩学生的职业认同度差异
维度 |
成绩 |
N |
均值 |
标准差 |
F值 |
显著性 |
职业认知 |
较好 |
39 |
29.5385 |
4.96751 |
1.342 |
0.265 |
一般 |
83 |
28.3494 |
4.32360 |
|
|
较差 |
11 |
27.2727 |
6.19824 |
|
|
职业情感 |
较好 |
39 |
26.6154 |
5.89208 |
2.857 |
0.061 |
一般 |
83 |
25.1205 |
4.51933 |
|
|
较差 |
11 |
22.6364 |
6.07079 |
|
|
职业行为 |
较好 |
39 |
19.2308 |
3.32028 |
4.940 |
0.009 |
一般 |
83 |
17.5663 |
3.39725 |
|
|
较差 |
11 |
16.0909 |
3.70012 |
|
|
职业认同 |
较好 |
39 |
75.3846 |
13.07190 |
3.089 |
0.049 |
一般 |
83 |
66.0000 |
11.35722 |
|
|
较差 |
11 |
66.0000 |
15.02664 |
|
|
Table 6. Differences in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students whether they are class officers or not
表6. 学生是否担任班干部的职业认同度差异
维度 |
是班干部 |
N |
均值 |
标准差 |
F值 |
显著性 |
职业认知 |
是 |
52 |
30.3654 |
4.16817 |
13.019 |
0.000 |
否 |
81 |
27.4815 |
4.69604 |
|
|
职业情感 |
是 |
52 |
27.0385 |
4.53726 |
9.719 |
0.002 |
否 |
81 |
24.2716 |
5.26548 |
|
|
职业行为 |
是 |
52 |
19.3269 |
2.95536 |
14.999 |
0.000 |
否 |
81 |
17.0370 |
3.54417 |
|
|
职业认同 |
是 |
52 |
76.7308 |
10.28632 |
14.334 |
0.000 |
否 |
81 |
68.7901 |
12.67548 |
|
|
5. 分析与讨论
5.1. 研究结果总体情况分析
在低生育率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得分居中。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得分较高,职业行为得分相对较低。性别差异对认同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使用问卷和深度访谈探索男女学生的职业认同,结果显示男生的认同程度高于女生。大一学生与大二、大三、大四在均值水平上存在差异。在志愿选择上差异性不显著,但由于自愿选择的学生与调剂和他人建议的学生人数差距过大,对志愿选择这个人口变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入学前对所选专业的认识程度不同,这种差异会在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上产生显著影响,那些对专业知之甚少的学生与那些对专业有较多了解的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在职业认同方面,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平平的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此外,担任班级领导职务的学生在职业认同方面也显示出了显著的差异。
5.2. 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以变量对学前教育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显著性为指标,考察志愿选择、入学前专业了解、学业表现和担任班干部等人口学因素对其职业认同的影响。
5.2.1. 志愿选择
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认同上高于调剂的学生并显著高于他人建议的学生。选择自己专业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已经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市场、大学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由于个人兴趣以及家人和朋友的鼓励,对学前教育专业持有期待和兴趣。学生被分配到学前教育专业可能会感到这是一种非自愿的安排。在他们开始学习之前,可能对学前教育领域的知识掌握不足,甚至可能对学前教育持有一些误解,导致他们内心并不真正接受这个专业。因此,他们对入学后的学习充满了抵触情绪,并可能感受到学前教育专业与自己所期望的专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职业认同感不强。
5.2.2. 入学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
学生在入学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会影响其职业认同水平。在大学生中,对幼儿教育有深入认识的学生在职业认同上显得更为突出。相比那些只有表层认识或对该领域一无所知的学生,这种差异十分明显。在正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之前,许多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尽管他们可能有过一些初步的接触,但这些接触并不深入。学生们带着一定的期望,期望通过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来增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进而增强他们对这一领域的职业认同感。对于那些对学前教育专业知之甚少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对本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兴趣,同时对于自己在这一领域的潜在兴趣和专业技能也感到不明确。研究揭示,那些在入学前对学前教育专业有较深了解的学生,在职业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倾向和职业认同感等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而那些对专业了解较少的学生则在职业认同感上得分较低。
5.2.3. 学习成绩
在正式踏入幼儿教育专业领域之前,大多数学生对该领域的认识普遍较为肤浅,他们的相关知识和理解通常不够深入。对学前教育有基础认知,但尚需深入研究,学生期待学到更多,深入学习后形成更深认知,对专业认同感将增强。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几乎一无所知的学生而言,他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和兴趣尚未建立,同时对于自己可能具备的专业技能也缺乏清晰的认识。研究表明,学生在进入学前教育专业之前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与他们在职业认知、情感、行为和职业认同感方面的评分呈现正相关。相对而言,那些对专业了解不深的学生在职业认同感上得分较低。
5.2.4. 是否为班干部
学校学生干部对学生的职业认同有显著影响,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展现更积极的态度。与非学生干部相比,他们与老师的交流更多,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也比非学生干部更积极,所以他们的职业情感、职业认知和职业行为会有更大的提升。因此学生干部的职业认同维度均值要高于非学生干部。
5.3.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和访谈可知,影响学生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分别为工资待遇、社会地位、个人兴趣、学前行业发展前景与就业形势、社会舆论和低生育率。
5.3.1. 工资待遇
鉴于专业领域的特定性,大学生在寻找与幼儿教育相关的职位时,往往会首先考虑幼儿园的工作机会。然而,幼儿教师的薪酬普遍不高,这可能会削弱学生对这一职业的认同感。通过访谈得知,当谈及幼儿教师的薪资时,许多学生认为幼儿园的薪资水平实在过低,难以激发工作热情。他们指出,尽管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育儿责任,但他们所获得的报酬却异常微薄,难以令人满意。研究数据表明,幼儿园教师的薪资普遍偏低,主要由固定工资和少量额外津贴构成,这种情况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存在直接的联系[10]。在我国,幼儿教育的整体规模目前正经历缩减,公立幼儿园的入学需求正在增加,与此同时,私立幼儿园的入学需求则呈现下降趋势。在这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工资问题备受忽视。
5.3.2. 社会地位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认同受到社会地位的显著影响。由于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外界对其职责的误解削弱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访谈中,许多学生认为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这种看法对他们的职业认同产生了负面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地位通常根据工资水平、职业声誉和社会权益来评估,其中工资不仅是基本生活保障,也是个人价值的直接体现。尽管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日益被认识,但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仍然较低。在访谈中,许多学生表示,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很大程度上受薪酬和社会地位的影响。当谈及外界对幼儿教师的看法时,大多数学生反映,人们普遍认为幼儿教师仅是照看孩子的工作,在心目中,幼儿教师与保姆无异,认为成为幼儿教师的门槛不高。这种观念导致那些已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感到心理落差,对他们的职业认同造成了负面影响。
5.3.3. 个人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兴趣是影响学生职业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C同学表示“我很享受和幼儿相处的时光,和幼儿接触感觉自己的心情会变得更好”W同学表示“我喜欢小孩子”F同学表示“对学前教育的书籍和课程很感兴趣”。这反映出,尽管社会地位对学生的职业认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这一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学习和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11]。
5.3.4. 学前行业发展前景与就业形势
一旦学生确定职业方向,他们的专业选择将深刻影响其职业发展路径。毕业后,他们将投身于寻找就业机会,而社会需求对他们的职业观念和认知有着显著的影响。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指出学前教育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形势等因素对其职业认同产生影响。通过进一步的深入交流,发现那些不愿意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人普遍持有学前教育职业前景不乐观、薪资水平低、日常事务繁杂、工作压力大等观点。C同学认为:“很不满意,原因在于我国的幼儿园数量已接近上限,同时伴随着出生率的不断下降,许多大城市的幼儿园正遭遇着招生的挑战。低出生率也使得许多私立幼儿园不得不关闭,一些公立幼儿园进行了合并,这导致教职工的编制数量减少。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的需求越来越少,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方向较窄,毕业后感觉只能去幼儿园,面对现状,我真的很迷茫。”
这位学生对于幼儿教育行业的职业前景持有较为消极的态度,认为该领域的发展潜力有限,且缺乏足够的职业归属感。在幼儿教育领域,包括从业人员、学生以及相关机构员工在内的多个群体对未来的行业前景抱有不确定性。随着幼儿人数的下降,许多幼教老师面临着转行的压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潜在发展,学生们持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塑造了他们对这一行业的认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
5.3.5. 社会舆论
在进行的访谈里,学生们普遍提到了公众舆论对他们职业认同感的影响,他们尤其关心社会对幼儿教师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的看法。幼教工作者的交流大多发生在同事之间以及与孩子家长的互动中。儿童虐待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紧张氛围。原本应建立在相互支持基础上的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却逐渐展现出对抗的趋势。所以,在与幼儿家长互动时,学生们更多地感受到了一种不信任的情绪,这种经验也让经历过多次实习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深有同感,明显降低了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在这种情境下,学前教育的专业人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使得一些学生不愿意选择这个职业领域,甚至不愿意踏入幼儿园,最终这可能会削弱他们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同感。
5.4. 低生育率对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力分析
调查表明,首先,因为生育率下降,导致了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减少,这可能会导致毕业生数量超过岗位需求,进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初次就业时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他们可能面临更长时间的求职过程,并且可能不得不接受较低的初始薪资,直到他们能够获得理想的职位。此外,如果就业市场不景气,高等教育机构可能会调整课程设置,减少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名额,甚至可能暂时或永久停止开设相关专业,这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产生影响。此外,学前教育机构提供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也可能会减少,这对于大学生积累实际经验而言至关重要,可能对他们的职业准备造成影响。一些大学生或许面临要考虑从学前教育领域转移至相关领域,如特殊教育、儿童心理咨询等,或者转入非教育行业。随着出生率的降低,家庭中孩子的数量减少,这使得幼儿园在招生方面面临的挑战有所减轻。然而,这也意味着私立幼儿园必须在有限的生源中展开竞争,并需要设计更具竞争力的招生方案,以保持现有学生群体并吸引新生加入。因此,学费收入减少,增加了幼儿园的财务负担,可能使教职工薪酬增加困难,设施和设备的更新维护也面临压力。因此,低生育率对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认同的影响是巨大的。
6. 建议
在关于职业认同培养与提高上,既需要国家做好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增强学前教育大学生职业认同水平的建议:
6.1. 激发学习兴趣,关注学习行为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许多学者认为兴趣对学生职业认同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他们从志愿报考的角度进行分析,学者发现与调剂和他人建议而报考学前教育的学生相比,自愿选择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更浓职业认同明显较高。学生在入学前对所选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和期待,这通常会导致他们在职业行为上表现出与那些对专业了解不多的学生明显的差异。这种先前的知识基础和兴趣,对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
因此,学生需善于自省,认知个人兴趣,并积极探索,融合兴趣、知识、技能,以兴趣助学,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热情。此外,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时,需明确目标和制定计划,以便每日观察学习成果和进步,潜心提升兴趣。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也是必要的。最后,学生也可以使用外部强化来培养自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间接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行为的坚持性。
6.2. 自主选择专业,关注学习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揭示,许多学生在正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份子之前,对该专业的认知相当有限。这种对所学专业的不熟悉对他们入学后的职业认同感产生了影响,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职业认同。研究还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通过高中教师、家庭成员或学长学姐来了解专业知识,他们更倾向于信赖这些外部信息源不过,这些信息往往包含个人偏见,有可能导致学生误入歧途,干扰他们职业认同感的塑造和成长。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对自己专业的选择,避免过度干预,让孩子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专业时,不应仅仅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和发展潜力大而替孩子做决定,而应该激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来挑选合适的专业。研究表明,那些基于个人意愿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认同感上明显高于那些非自愿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当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较为强烈时,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专业不仅重要而且值得投入,这种信念能够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乐趣,进而有助于提升学前教育领域师资的专业水平,并促进该行业的积极发展。
6.3. 健全干部轮换机制,加强学前就业指导
研究结果显示,在校园生活中曾担任班级领导职务的学生,在职业认同的多个方面均显著高于那些未曾担任过此类职务的学生,这揭示了担任班干部的经历与较高的职业认同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在访谈中发现,学生提到学生干部任期较长,想竞选但职位不多。针对这一问题,院系应完善学生干部轮换制度,学校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设置一些学生干部的职位,让有为他人服务意识的学生有机会通过竞争上岗。这样的做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成为班级领导者的平台,而且通过实际参与,他们的服务意识得到加强,职业认同感也得到提升,这对于他们未来步入教育行业具有积极的影响。
访谈显示,受访学生普遍缺乏了解专业未来发展及就业形势的意识,普遍认为毕业后只有幼儿园和早教是可选方向。然而发现此观念与学校安排的实习地点密切相关,因为学校一般就将实习见习的地方选在幼儿园或早教。因此,学校重视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全面认识未来可能的职业道路。 其次,教师应扮演更加积极的引导角色,助力学生对当前就业市场和未来职业规划形成明确的认识。最终,学校需要拓展学生的实习和见习场所,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他们积累更多样化的实践经验。
6.4. 提升社会对幼师的认同,提高幼师福利待遇
通过访谈发现,成绩水平较好的学生相较于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有更加积极的向上意识,他们努力奋斗付出,但又有在实习和见习中发现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在教育行业中在中下水平、幼师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等情况,这些情况都潜在地影响学生职业认同水平。职业认同度的降低会使这些优秀人才的流失。同时大家总是会低估学前专业的针对性及专业性,并且还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幼儿教师,这就使得本来就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的、薪资待遇较低的幼儿教师心酸地面对社会上较低的认可。这也是导致幼儿教师流失的原因之一。
因此,为了有效应对当前状况,提升幼儿教师的薪酬水平显得尤为关键,这对于防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流失至关重要。提升教师的薪资不仅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也要重视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因此,社会对教师的观念做出转变,并且国家应通过媒体加强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性的认识,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可度,进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