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前中国女性就业率世界排名第四,但中国男女之间在职业和收入上的差别依然很大,女性受到的隐形歧视并未消失。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从1990的73%连续下滑到2016年的63%,而且和男性劳动参与率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表明原来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女性更容易失业,也难以实现再就业,除此以外,聚焦到家庭的层次,中国的女性也越来越需要再照顾家庭和寻找工作之间进行平衡,不能过多依赖家中其他成员操持家务和养育子女[1]。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的著作“Career and Family: Women’s Century-Long Journey Toward Equity”呈现了女性在事业、婚姻、子女等方面实现理想抱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以及为了突破障碍所付出的各种努力,探究了女性如何在事业和家庭中进行平衡的问题,揭示了为什么双职工夫妇的真正平等仍然遥不可及,同时,作者运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数据,对女性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实证研究,进而洞察经济现象背后的理论逻辑,对性别不平等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对于事业和家庭的平衡给出了良好的解决办法。该书所展现的内容和当前国内女性的事业与家庭问题相互印证,因此,深入研究其英译中版本对解释和改善目前女生在事业和工作中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自此书出版以来,很多学者对该著作在经济学方面的成果进行了剖析,但暂无从翻译学角度对该著作的译本进行赏析的文章。为了推动经典佳作在国际上的传播,促进优秀书籍的中译,为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采用翻译理论从独特的研究视角来分析其中译本在合适不过。常见的翻译理论有功能翻译理论、文化转向的翻译理论、多元系统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四者互有联系。但生态翻译学相比主要关注翻译活动中的某一特定要素或某一方面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所关注更多、包含的要素更多,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关注翻译活动中各种要素(语言、文化、主体等)之间的动态平衡和共生关系,主张以整体系统的眼光来看待翻译。由于其他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单一化,比如: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目的”,文化转向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文化”,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系统”,生态翻译学以“适应选择”和“生态平衡”二者作为核心概念,主张翻译应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三个层面实现动态适应与平衡。不同于功能翻译理论更侧重译文功能的达成,文化转向理论更关注文化层面的转换,多元系统理论更偏重翻译的宏观社会文化影响。生态翻译学关注的层面是整体论的,强调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社会等因素的系统性关系,尤其关注翻译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为此本文采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来分析其中译本,旨在从这一新视角出发,从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来分析其中译本,剖析译者对原文实例和情感的传达。使目的语读者更好的理解该译本所表达的内涵,推动经典佳作的传播。
2.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理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其核心理念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基础,强调翻译活动应与周围的文化、社会和自然环境相协调[2]。生态翻译学提供了综观翻译活动的理论新视界,并逐渐形成相应的话语体系,迅速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翻译学说”将翻译视为一种生态行为,不仅仅局限于文本之间的转换。它以适应和选择为中心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应”和“选择”主张译者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之间寻求平衡[3]。适应意味着译者必须理解和融入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而选择则是指译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适宜性。这种适应与选择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为此整个翻译活动在复杂的翻译生态环境中需要权衡并兼顾各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体上的平衡。
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是过程中完整的语言生态链,将翻译文本,翻译群落和翻译环境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4]。生态翻译学基于“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核心原则,精准聚焦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语言、文化、交际三维转换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原语和目标语在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强调译者应根据翻译生态环境做出适应性选择,实现译文的动态平衡和生态和谐[5]。语言维主要涉及语言的选择、词汇的选用、句子的结构等问题。然而翻译本身并非简单的语言转化,在这个维度上,译者需要对源语和目标语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准确地进行语言转换;由于译文需要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生态中达成共识,使目的语读者和原语读者都能理解,因此文化维是翻译活动的核心,主要涉及文化的理解和传达。在这个维度上,译者需要对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地进行文化转换,实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促进目标语读者对源文化的理解,搭建跨文化桥梁;交际维主要涉及信息的传递和理解。在这个维度上,译者需要克服目标语读者的理解真空,考虑读者的需求和反应,才能有效地实现信息的交际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关注原文和译文的交际功能,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6]。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所处的生态系统差异甚大,译者要充分考虑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注意在典籍作品中三个维度的结合与平衡[7]。这种突破单一的语言或文化视角,综合考虑语言、文化和交际功能,使得翻译活动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本文正是借鉴了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及其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视角,对颜超凡、颜进宇的译本《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解读译本,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翻译策略,也能进一步领略到生态翻译学的独特魅力。
3. 《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中译本的三维转换
胡庚申(2004)详细论述了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即语言维度转换、文化维度转换和交际维度转换,指出译者的选择与适应维度越广,其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程度便越高,而译者对三维转换原则的遵循程度则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质量[8]。其中“准确”和“适宜”是生态翻译学核心原则“适应与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翻译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准确”指译文在语言层面忠实于原文,保留原文的语义、信息和逻辑完整性,同时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语境,“适宜”指译文在文化和交际层面适应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能够使目标读者感受到译文的自然流畅。因此,“准确”与“适宜”分别关注语言忠实性和文化与交际的适配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译文在不同维度的平衡与和谐。本文选取颜超凡、颜进宇《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的中译本为研究样本从在保证“准确”和“适宜”情况下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入手,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译例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
3.1. 基于语言维的译本分析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生态翻译学所强调的适应/选择,首先体现语言维的适应/选择。从功能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是传递信息最直接的手段。而语言维关注的是作品不同文本之间的语言表达及语篇功能,以保证两种语言之间实质信息的有效传递。中英文隶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的语篇功能、语场、语式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在语言维度,译者需要尊重目标语语言习惯,同时充分传递原文的情感和语义,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
例(1)原文:Some in Group Three must have been caught by surprise as states changed their divorce laws to “unilateral”, meaning either member of the couple could dissolve the marriage.
译文:第三组的部分人想必惊得手足无措,因为这意味着夫妻中任何一方都可以接触婚姻。
原文的句式是被动语态,译文考虑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采用了主动语态,在整体上把握了原文的主旨,使得上下文衔接更加自然,这使的译入语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生存,很好的达到了语言生态的和谐与平衡,“be caught by surprise”翻译成手足无措,为译文增加了一种动态的感觉,体现出译者对原文动态情感的准确传达,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义表达,达到了“准确”的效果,更有助于译入语读者的理解。
例(2)原文:Work, for many on the career track, is greedy. The individual who puts in overtime, weekend time, or evening time will earn a lot more—so much more that, even on an hourly basis, the person is earning more. The greediness of work means that couples with children or other care responsibilities would gain by doing a bit of specialization.
译文:对许多走上职业轨道的人而言,工作是贪婪的。加班、周末或晚上工作的人可以挣更多钱,甚至时薪都明显更高。工作的贪婪意味着,有孩子或有其他照护责任的夫妻可以通过分工获益。通过对工作进行一个夸张的描述,引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想要获得最大的收益,夫妻双方就要进行分工,一方照顾家庭,另一方进行贪婪的工作。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在符合原文的逻辑的基础上,使得文本更加生动、形象,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深刻内涵。另外“specialization”一词在《柯林斯词典》中译为“专门化,专业化;专业范畴”。颜译本选择了“分工”这一词语来替换“specialization”,充分考虑了目的语的语言习惯,放在这里更贴合中文语境。以中文的惯用表达,更能让读者体会到夫妻家庭分工的各司其职,成功地实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3.2. 基于交际维的译本分析
交际维关注的是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能被译者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译者必须清楚源文本中暗含的人物情感、原作者的写作态度、写作宗旨等要素,经语言转换后将这些复杂的要素传递给读者。而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是指在原文的情感交流层面上,译者为适应整体的翻译生态环境,通过特殊的句型句式或是恰当的词语向读者传达源文本的交际意图,从而确保译语的丰满及完整。
在交际维度,译者需重视信息的完整传递和读者的接受效果,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够引起目标读者的情感共鸣。
例(3)原文:Women have been swimming upstream, holding their own but going against a strong current of endemic income inequality.
译文:女性一直在奋楫争先,坚持自己的立场,但与普遍存在的收入不平等的强大潮流抗争。
例(4)原文:Bella Savitzky Abzug, the fiery member of Congress.
译文:热情似火的国会议员贝拉·萨维茨基·阿布祖格。此处“the fiery member”翻译成“热情似火”。
以上两个例句中“swimming upstream”和“the fiery member”对于目的语读者都是较为陌生的,很难体会到原文的语义,容易造成目的语读者的理解真空。为此颜文将它们分别译为“奋楫争先”和“热情似火”,通过在词汇选择上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在交际目的上表达出原文中丰富的人物形象,使译文更加丰满、完整,在交际层面,使译文能够“准确”传递原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既忠实于原文又增强了交际效果。
例(5)原文:Lucas continued to earn more than Isabel, and the earnings gap only expanded after they had children. He got the promotions; she did not.
译文:卢卡斯的收入持续超过伊莎贝尔,而且在他们有了孩子后,他们的收入差距只增不减。他扶摇直上,她原地踏步。
在交际维度,“适宜”强调通过选词、修辞或表达方式,使译文既符合目标语文化又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在这里将晋升一词“promotion”译为“扶摇直上”,将妻子无法晋升译为“原地踏步”,通过使用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四字成语,极大还原了中文的文化意识,增加了目标读者的文化共鸣,使目的语读者更好理解男女在工作上的不平衡,不对等。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习惯,成功实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得译文传达了其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和交际效果,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
3.3. 基于文化维的译本分析
文化维着重强调源文本中的文化意识。在文化维度,译者需注重文化意象的适应性表达,以增进目标读者对源文化的理解。译者必须充分掌握两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努力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障碍,并尽可能地选择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熟悉的语句,将源文本中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识传递给读者,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
例(6)原文:Group Four women were also equipped with a special something that prior generations had lacked as young women: the Pill.
译文:第四组女性还拥有一样特别之物,那就是前几代年轻女性没有的“魔丸”——避孕药。
“魔丸”一词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含义,表达出该药片所含有的特殊魔力,而后避孕药注释的巧妙添加,加重强调了第四组女性相较于前几代女性的不同之处。颜文为了实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表现出中文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巧妙的运用将the Pill译为魔丸和添加注释的方法,不仅保留了原文的韵味,更使得目的语读者直观的了解原文所表达的含义,“适宜”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
例(7)原文:As one of the ancients, she provided a plank in a bridge that linked college-graduate women of the past to those whom I teach today.
译文:作为“古人”之一,玛格丽特起着为一座桥梁添砖加瓦的作用,将过去的女性大学毕业生和我今天教导的女学生联系了起来。
为了克服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目的语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含义,颜文通过联想所熟知的中国文化将provided a plank in a bridge翻译为“起着为桥梁添砖加瓦的作用”,由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通过联想目的语读者所熟知的中国文化进行直译的翻译策略在传达原文含义的同时,通过采用富有深度的四字成语对原文进行了修饰,使得译文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内涵,产生了新的解读层次。
4. 结语
《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书在劳动经济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中译本的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分析,揭示了生态翻译学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价值。译者颜超凡在多维度转换中实现了对原文核心信息、文化内涵及交际意图的忠实与自然表达,为经典书籍的中文翻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从生态翻译学的“适应与选择”核心理念出发,结合具体译例,验证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理论框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应用性。在语言维度上,颜超凡通过精准的选词和修辞手法的转换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律和节奏美,又传达了原文的哲理深度和思想内涵;在文化维度上,颜超凡采用联想目的语读者所熟知的中国文化进行直译的翻译策略传达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使目的语读者能更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文化精髓,从而搭建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交际维度上,颜超凡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习惯,通过巧妙的选词实现了有效的交际,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产生了预期的交际效果。通过分析颜超凡译本,展现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经典书籍翻译中的独特优势,即从整体生态平衡的视角处理复杂文本的翻译问题。凸显了生态翻译学理论的重要性,其作为一个以整体观为核心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经典书籍的中译走向中国,并以国人熟悉的中国文化进行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金项目
本文是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CX2023494)、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重点项目(编号:2022ZDXM10)、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编号:01020201125EB6Z005)以及“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