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游戏会话分析研究——请求和提议的前序列和前序序列的特点
Preschool Children’s Game Conversation Analysis—Characteristics of Pre-Sequences and Goings-in-Front-of-an-Action in Requests and Proposals
摘要: 会话分析作为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目前主要针对成人的社会行为做形式化解释,然而学龄前儿童会话研究并未得到充分关注。本文使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学龄前儿童游戏会话为语料,从序列结构的层面,分析了请求和提议前序列及其前序序列的特点,以考察学龄前儿童的社会行为。研究发现,此两种序列带有儿童发展阶段特征及游戏特征,具体表现为:(1) 频繁使用感叹词作为问题陈述前序列。(2) 问题陈述作为请求和提议前序序列,或者作为提议本身。(3) 打电话的呼叫应答作为请求和提议前序列。学龄前儿童表现出了在请求与提议上的社会行为规范,但同时也具有该年龄段心智创造与行为选择的独特性。本文将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拓展到儿童会话范畴,对儿童会话分析与儿童会话能力发展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Conversation analysis, as a sociological research method, currently focuses primarily on formal explanations of adult social behavior, yet research on pre-school children’s conversations has not received sufficient attention. By adopting the methodology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equence of request and proposal, and goings-in-front-of-requests and goings-in-front-of-proposals based on naturally occurring children’s game conversation,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social behavior of pre-school children. We found three features of children’s game conversation: (1) Exclamations are frequently used as the pre-sequence of problem statement. (2) Problem statements are used as goings-in-front-of-requests or as goings-in-front-of-proposals, or as the proposals themselves. (3) Call responses are used as the pre-sequences of requests and proposals. Pre-school children demonstrate social behavior norms in requests and proposals, while also exhibiting the uniqueness of mental creativity and behavioral choices at this age. This paper expand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into children’s conversations, providing insights for both the analysis of children’s conversations and the study of children’s conversat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张晶. 学龄前儿童游戏会话分析研究——请求和提议的前序列和前序序列的特点[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 49-5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08

1. 引言

请求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社会行为,是会话分析研究的热点[1] [2],而同样作为普遍社会行为的提议,相对而言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从社会行为上讲,请求是一种请求者受益而被请求者付出的行为,而提议是一种提议者和被提议者都付出都受益的行为,都可能威胁被请求者和被提议者的消极面子。为避免拒绝请求或提议的非优先行为,请求者或提议者会根据社会规则安排会话的序列组织结构[3]

从序列组织上看,请求和提议的前序列与前序序列各有特点。首先,请求和提议前序列置于根相邻对前件之前,投射根相邻对,旨在对请求或提议接受的前提进行确认,为相应根相邻对的出现提供条件[4]。前序序列则不一定投射根相邻对,只是为其出现做缓冲和铺垫,避免交际上的突兀。请求或提议的前序序列可以为问题陈述序列,借问题陈述为提出请求或提议提供理据[5]

在儿童游戏中,请求和提议充斥其间。儿童游戏的本质是合作,在互动中共同构建虚拟情景,推进情节发展;如何安排序列结构发起请求和提议,关系到游戏能否顺利进行,合作关系能否维系。这就需要交际双方在对语言社会规则敏感的前提下,对对方的行为意图作出正确理解和回应。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社会规则的试炼,在交际中其社会性日臻完善。

从目前来看,针对儿童会话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语用策略上[6] [7],而以会话分析的范式研究儿童游戏话语方兴未艾。本研究在会话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以真实场景下的儿童游戏会话录音为语料,研究了请求和提议行为的前序列和前序序列,以期对于游戏中儿童的会话特点有所揭示。

2. 语料分析

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一个家庭的妹妹(4岁)和哥哥(6岁)之间的真实游戏场景会话。使用会话分析的转录方法,转录了3个小时的会话。几个频繁出现的语言结构,揭示了儿童对于语言中部分潜在社会规则的认识水平与运用情况。

2.1. 感叹词 + 问题陈述序列作为请求和提议前序序列

2.1.1. 感叹词 + 问题陈述作为前序序列

“糟糕!”“哎呀!”之类的表示负面评价的感叹词,一般出现在话轮起始处,引出需解决的问题或遇到的麻烦。这样的感叹词属于问题陈述的前序列,吸引注意力的同时投射了后面出现的问题。同时,感叹词 + 问题陈述作为前序序列为后面的请求或提议做铺垫,使得请求或提议不至于唐突,在客观上推迟了请求或提议行为的发生,展现了说话者对请求或提议的权利和达成可能性的不确定。若听话者推断后面可能出现请求,即可在感叹词后主动询问,在问题陈述后提供帮助,这样就可以避免请求行为的发起;若听话者判断可能出现提议,则可以等待说话者自行提议。由此体现了社会执行行为的利他性。例如:

语料一

(1) 哥哥:喂,妹妹。

(2) 妹妹:喂,哥哥。

(3) 哥哥:你需要什么现在?

(4) 妹妹:哥哥糟糕!

(5) 哥哥:怎么啦?

(6) 妹妹:坏人把.h嗯白白领走了!

(7) 哥哥:哦!那你现在需要什么?

(8) 妹妹:黑黑还躲在里面。

(9) 哥哥:哦,糟糕!那你现在需要什么,我问你。

(10) 妹妹:需要那个,嗯:

(11) 哥哥:飞速摩托车?

(12) 妹妹:嗯!>是啊<。飞速摩托[车。=

(13) 哥哥:=哥哥马上点它。嘀嘀嘀。>飞速摩托车<准备!

在这个对话中,开始的请求发起似乎是本末倒置的。(3)中哥哥主动给予帮助的问答根相邻对,被妹妹(4),(6),(8)插入问题打断。从妹妹有意阻碍问答序列可以看出她的不配合行为。随即(7)中,哥哥把妹妹的问题陈述理解为请求前序序列,即为请求根相邻对铺垫了客观问题,表明妹妹对问题解决无能为力,希望哥哥帮忙。这样就成为之前哥哥主动提供帮助的理由,也成就了哥哥以援助为由行请求之实。表现为(6),(8)妹妹还在补充陈述问题,(7),(9)中哥哥就迫不及待地追问需求,让妹妹发起请求行为,借对方之口为自己的游戏出场提供理据。说明儿童已经谙熟请求前序序列结构,并假借该结构做出利己行为。

2.1.2. 感叹词后问题陈述的缺失

虽然一般情况下,感叹词预设了问题的出现,但下面的语料呈现了感叹词后的问题陈述缺失情况。

语料二

(14) 妹妹:他今天——哥哥你看他吃食物了。

(15) 哥哥:谁,什么是食物?

(16) 妹妹:你看他吃食物了,看?

(17) 哥哥:哦,哦!哎^呀^!((loud))嘀:嘀:!=

(18) 妹妹:=怎么啦!

(19) 哥哥:妹妹,哥哥按一下,嘀!然后你再摁一下。嘀嘀!

(20) 妹妹:嘀[嘀!嘀!

(21) 哥哥: [嘀!嘀!]准备出发!

(22) 妹妹:哥哥。

(23) 哥哥:超级[摩托车!((loud))

(24) 妹妹: [怎么啦!=

(25) 哥哥:=妹妹快看!这是你的摩托艇。

(26) 妹妹:哥哥,他怎么啦?

(27) 哥哥:()哎呀,肯定有紧急任务啦!翟[书菡()需要我们俩。]

(28) 妹妹: [哥哥!哥哥!

(29) 为什么他不能吃他的肉!

(30) 哥哥:因为他不想吃,因为我们也有派出他任务!>书菡<,摩托船!>书菡<,>发

(31) 射摩托艇<,>我开摩托车<。[呜::::

(32) 妹妹: [哥哥,他吃得很香:!]

(33) 他.h,还想吃呢!他吃完啦![哥哥哥哥,他还没吃完呐好不好!

这个例子中出现了问题陈述的缺失现象。哥哥在(17)中只发出感叹“哎呀”,在(19)提出提议,而有意造成问题缺失。这种情况是因为说话者为避免被拒绝,所以只想让听话者认为存在某个紧急的问题,却不想让对方知道具体是什么问题。在(17)问题前序列“哎哟”后,妹妹预见到有问题存在,所以妹妹在(18),(24)追问“怎么啦”。由于“哎呀”紧接着针对(16)内容回应的“哦”出现,所以妹妹以为是自己感兴趣的“吃食物”情节,于是就在(20)接受了哥哥的提议。但对方只一味提议而对问题故意隐瞒。最后哥哥只好在(27)重复“哎呀”并模糊给出“有紧急任务”的问题陈述,对方在(29),(32-33)果然表现出不赞同提议。这说明儿童对于提议前序序列结构的了解,也表明会利用提议前序序列,尽量避免提议被拒绝的非优先行为。

2.1.3. 问题陈述作为提议

与日常会话不同,在游戏情节推进中,问题陈述往往本身就是提议。提议者不用明示意愿的“我想”提议,而是用感叹词加问题的形式,直接假定某情节即共同面对的问题已经客观存在,希望听话方接受并参与到所提议的情节中来。这是提议者为了增加提议的必然性而伪装成了客观问题描述,提高对方同意的可能性。

语料三

(34) 妹妹:哥哥,喂^,哥哥!((loud))

(35) 哥哥:喂,妹妹。

(36) 妹妹:糟糕!他已经死了。哥哥,我想他已经没有了好不好。[他已经没有了。]

(37) 哥哥: [他,他,他

(38) 他被小偷装到食物袋啦?

(39) 妹妹:嗯。

妹妹在(36)直接用感叹词加问题陈述作为提议,表现了儿童游戏会话的特殊性。此时,客观问题陈述“他已经死了”实则就是后面主观提议本身“我想他已经没有了好不好”,即希望发生的剧情。在游戏中,将主观意愿用客观情况表达,会降低对方反对的可能性。

2.2. 打电话的呼叫应答作为请求和提议前序列

儿童游戏中频繁出现打电话的呼叫–应答序列。相对于日常会话中呼叫应答作为一般前序列,旨在吸引注意确立对话关系;游戏中的电话呼叫应答主要是作为请求或提议前序列,除了吸引注意力、确立交际关系外,其后投射请求和提议的根相邻对。游戏中,儿童往往以打电话为开始表演新游戏情节的标识。一旦回应了呼叫,就意味着听话人同意了进行新的游戏。这是说话人对自己有权利发起请求和提议的确认,也是听话人接受请求与提议的前提。

2.2.1. 呼叫–应答序列作为请求前序列

语料四

(40) 妹妹:哥哥!哥哥我想坏人把.h它弄-哥哥!

(41) 哥哥:嗯,坏人把它弄走啦?

(42) 妹妹:嗯,弄走了,把.h,嗯,白白.h的伤口.h嗯打了一拳,然后呢.h,嗯.h,然后呢把

(43) 她领走了好不好?

(44) (0.5)

(45) 哥哥:喂,妹妹。

(46) 妹妹:喂,哥哥。

(47) 哥哥:你需要什么现在?

(48) 妹妹:哥哥糟糕!

(49) 哥哥:怎么啦?

(50) 妹妹:坏人把.h嗯白白领走了!

(51) 哥哥:哦!那你现在需要什么?

(52) 妹妹:黑黑还躲在里面。

(53) 哥哥:哦,糟糕!那你现在需要什么,我问你。

(54) 妹妹:需要那个,嗯:

(55) 哥哥:飞速摩托车?

(56) 妹妹:嗯!>是啊<。飞速摩托[车。=

在(42~43)中妹妹对提议态度的询问,哥哥直接用呼叫应答来回应,表示同意。这个呼叫应答序列就确认了妹妹请求发起的权利,属于请求前序列。虽然这个例子中,呼叫的是哥哥应答的是妹妹,但(47)哥哥用“你现在需要什么”表明,其实是之前商量好的情节,是妹妹给哥哥打电话寻求帮助。然后妹妹在(48),(50),(52)中先用感叹 + 陈述问题前序序列铺垫,再根据问题发起请求。

2.2.2. 呼叫应答作为提议前序列

语料五

(57) 哥哥:嗯小偷让他-小偷把他给放过去的。把白白给放到大象底下。

(58) 妹妹:.hhh

(59) 哥哥:喂妹妹,怎么啦?

(60) 妹妹:哎呀,大象!(0.5)压到白白身上啦!

(61) 哥哥:(hhenhh)笑死。(hhenhh)有有这回事吗?

(62) 妹妹:我们得让飞库(0.5)跑得快。

提议的发起也同样可以使用先用呼叫应答吸引注意,并且据此确认提议权利,然后发起提议。由于要表演设计好的情节,所以(59)哥哥作为接电话方,省略妹妹的呼叫直接应答,表现自己已经在关注对方并同意开始新游戏,赋予了妹妹提议的权利。并且(59)“怎么啦”表明哥哥预设了后面会出现(60)问题陈述,为后面出现(62)提议铺平道路。

3. 讨论

在游戏交互中,儿童对于请求与提议序列组织的构建上,体现出了对于社会规则的认识与遵从。游戏中经常借问题陈述避免直接请求,或者直接将提议伪装成问题陈述。由此印证了成人会话中请求的微妙性,即请求前序序列通常是问题陈述序列。请求者不直接发起请求行为寻求帮助,而是转换为遇到客观存在的困难,使其要求合理化。由此,陈述问题的人可以在不发起请求的情况下得到对方的建议或者帮助,从而避免请求被拒绝[8]。而提议则体现了更平等的关系,是交际双方共同受益的行为,需要就提议事项与行为决定权达成一致。问题陈述作为提议,属于中立性表达,即在交际双方都明确了客观问题的情况下,共同决定如何解决问题[9]。从受益与付出来看请求与提议,儿童已经明白这种社会行为的微妙性,并能权衡利弊得失。这种运用客观问题铺垫或直接代替主观意愿的策略,表明在游戏中儿童已经了解请求和提议的非优先行为特点,并掌握了这一规避可能否定回应的技巧。

然而,儿童会话不同于成人会话,既表现出儿童发展阶段特征,又带有游戏特征。儿童发展阶段具有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游戏中,儿童在吸引对方注意力的技巧上表现得驾轻就熟,因为这是游戏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本手段。他们会频繁使用夸张的语气词,表明后面陈述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也喜欢利用打电话的呼叫应答序列,迫使对方回应。打电话的呼叫应答序列与感叹词加问题陈述序列常组合依次出现。这是由游戏的特点决定的。打电话常常是正式开始新游戏的标识,儿童借打电话在真实与虚拟场景之间跳入跳出。在呼叫应答后,说话方对于请求或提议的权力得到认可,继而发起请求或提议。这些特征与成人发起和维持会话的方式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日常会话中成人不会频繁发起呼叫应答序列,且维持会话的序列更加复杂。如在请求行为之前,可能会以组合的方式出现请求前序列、请求预备前序列和请求前序序列。一般请求者在获取了对方的注意力后,会尽量延迟请求行为,用前序列反复评估是否可以发起请求,用预备前序列提供请求背景,用前序序列规避请求被拒绝的可能性。当充分构建好交际氛围后,才会出现真正的请求行为[10]。此外,日常成人的提议行为,也会因交际双方关系的非对等性而产生决定性、试探性及撤销性表达。以上请求与提议行为复杂特征的缺失,反映了儿童在游戏会话中特有的心智创造和社会行为选择,说明了学龄前儿童的社会规约意识以及会话能力仍处于发展过程之中[11]

4. 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游戏会话在社会规约下表现出了序列结构上的规律性特点。为了规避拒绝回应,儿童使用感叹词作为问题陈述前序列,将打电话呼叫应答作为请求和提议前序列,将问题陈述作为请求和提议前序序列,将主观提议以问题陈述的方式呈现。这些序列结构特点都体现了儿童对于请求和提议的权利和难易程度的权衡,尽量回避非优先回应,以达到合作的目的。但和成人相比,请求与提议的复杂度不高。同时儿童游戏会话也体现了游戏合作的即时性与即兴性。前者表现为常用感叹语和打电话呼叫应答,概因儿童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需要不断吸引关注;后者则表现为请求与提议的密集出现,需要双方不断地观察推理以满足交际需求。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目前收集到的语料数目较少。即使如此,在交互过程中,双方依然在请求与提议的序列结构上表现出了对社会规则的共识。这样的构建正是会话分析创始人Sacks提出的“社会秩序无处不在”的佐证,也是儿童学习社会规约行为的证明。

参考文献

[1] Clayman, S. E. and Heritage, J. (2014) Benefactors and Beneficiaries: Benefactiven Status and Sta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Offers and Requests. In Drew, P. and Couper-Kuhlen, E., Eds., Request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 John Benjamnins, 1-30.
[2] 于国栋. 会话分析[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 吴亚欣, 刘蜀. 请求行为之微妙性的序列组织研究[J]. 现代外语, 2020, 43(1): 32-43.
[4] Schegloff, E. A. (2007) 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791208
[5] 于国栋, 郝全喜. 汉语日常会话中“要不”话轮构建成分执行的提议行为[J]. 语言学研究, 2020(1): 6-18.
[6] 李宇明. 儿童习得语言的偏向性策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4): 94-99.
[7] 李英姿, 王萍丽. 普通话儿童的交际策略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 2021(4): 60-70.
[8] Jefferson, G. (1988) On the Sequential Organization of Troubles-Talk in Ordinary Conversation. Social Problems, 35, 418-441.
https://doi.org/10.1525/sp.1988.35.4.03a00070
[9] 郝全喜. 会话中平等关系的建构: 提议的话轮设计[J].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2(2): 121-136.
[10] 刘蜀, 于国栋. 汉语言语交际中前序列与前序序列的会话分析研究——以请求行为为例[J]. 外语教学, 2018, 39(2): 30-35.
[11] 程璐璐, 尚晓明, 许文胜. 基于发展语用学的学龄前儿童会话能力发展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44(2): 11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