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学思政课家校协同育人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被视为一种高效的教育范式,它强调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在这一协同育人的模式下,家庭与学校各自发挥优势,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它有助于培养出健康、快乐、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少年。这篇论文探讨了中学思政课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必要性、存在问题及路径分析。文章首先阐述了家校协同育人的含义,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有机结合。接着,文章论证了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其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减轻教育主体负担、提升教育成效,并有助于学生坚定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章指出了当前中学思政课家校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方式缺乏创新和家校共协作机制不完善。最后,文章提出了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包括建立学校和家庭信息共享机制、明确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以及创新教育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Abstrac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concept in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mphasizing the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to jointly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The close integr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is regarded as an efficient educational paradigm, emphasizing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to jointly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thi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home and school each leverage their strengths to form a strong educational force, which helps cultivate a new generation of healthy, happy, and responsible teenage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necessity, existing problems, and path analysis of home and 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article first elaborates on the meaning of home and 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which refers to the joint efforts and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legal awareness, and moral qualities. Furthermore, the article argues for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 emphasizing its contribution to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reducing the burden on educational subjects, enhancing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helping students firmly believe in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home 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middle schools, mainly including the lack of innovation in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the imperfect mechanism of home school collaboration. Finally, the article proposes a path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including establishing a mechanism for information sharing between schools and families, clarify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families and schools, and innovating educational methods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中学思政课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协同育人的含义
中学思政课构成了中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肩负着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法治观念及高尚道德情操的关键使命。在班级授课的框架下,教师们灵活运用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等多种教学策略,旨在向学生灌输积极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进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且坚定的“三观”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塑造出良好的道德风貌与行为习惯。但是仅仅是学校中的中学思政课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有很多学生可能出于对老师的敬畏之心,在学校表现得很乖,但是出了学校,在家里却思想道德素质低下,没有良好行为习惯。因此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在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它的出台对于我国家庭教育事业乃至整个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所以,在中学思政课中应该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中学思政课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培育学生的目标上高度契合,均聚焦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治意识及道德品质。在教育内容上,两者相辅相成,班级教育偏向于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传授与道德规范的树立,而家庭教育则侧重于通过情感互动、日常行为的培养以及道德氛围的营造来熏陶学生。在育人手段上,两者各具特色,班级教育常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集体形式,而家庭教育则倾向于利用生活琐事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个性化引导。当这两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时,能够构建出一种更为周全且高效的育人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中学思政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2.1. 中学思政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教育理念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创新。家校共育,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鲜明趋势,日益凸显其重要性。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协作,为学生适应时代要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校方面,通过持续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等手段,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度和实效性,确保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与此同时,家长们也积极投身于自我提升与教育素养的增强之中,与孩子并肩前行,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深化亲子关系。“双减”背景下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是减轻各教育主体负担的关键举措。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合作能够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通过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与紧密协作,双方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孩子的成长脉搏,并共同设计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以确保教育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家校合作的宗旨在于实现优质家庭教育与优秀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共同育人目标,既强调各自发挥独特优势,也注重相互补充、协同共进,共同推动孩子的全面发展。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合作能够大幅度提升教育的成效。家校双方并肩努力,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与难题,显著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这种协同合作还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2. 中学思政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中学思政课作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课程,在班级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依托系统的思政课程体系,向学生系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国家大事与社会热点,同时激发其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家庭教育则是塑造学生性格与行为模式的重要基石,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当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思政课上实现协同作用时,两者能够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体系。这种协同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坚定地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此外,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还能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方面,通过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如引入实际案例、采用讨论和辩论等互动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家长则通过深入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兴趣偏好,与孩子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解答思想上的疑惑,解决成长中的难题。这种协同育人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获得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还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果和质量。通过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学生能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得到均衡发展,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目前中学思政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 家校双方教育方式缺乏创新
当前,中学思政课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协同育人的征途上,教育方式的创新性不足问题尤为凸显。这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依然占据核心地位,更在于双方在探索与实施新型教育模式时的步伐相对滞后。在班级教育范畴内,尽管新课改政策已实施多年,但众多思政课堂仍深陷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倾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之中。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即便偶尔融入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也大多流于形式,缺乏足够的深度与广度,难以真正点燃学生的思考热情与情感共鸣。而在家庭教育领域,家长们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更是屈指可数。他们大多局限于传统的口头讲授,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的策略。尽管部分家长尝试通过讲述故事、观看电影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教育,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与精准定位,这些努力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对教育方式的共同探索与创新明显不足。双方往往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即便偶尔出现家校合作的尝试,也大多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难以实现深度的融合与互补。因此,加强双方在教育方式上的创新与合作,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家校共协作机制不完善
当前家校协同育人理念共识未能达成,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缺乏,育人平台单一不专业,监督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家校协作机制不完善,导致家校协同育人流于形式,难以发挥育人实效。这一问题不仅削弱了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还可能引发教育资源的错配和教育目标的偏移[2]。首要问题在于,家校之间缺乏稳固且高效的沟通桥梁。尽管一些学校尝试构建家长委员会、家校联系手册等沟通平台,但这些举措往往仅停留在表面,难以促成持续、深入的对话。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等,使得双方在教育观念、教学策略等方面难以达成一致,进而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成效。其次,家校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责任界定模糊。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为战,缺乏清晰的分工与合作框架。学校更多地聚焦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锤炼,而家庭则侧重于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与情感支持。双方在协同育人中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导致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4. 中学思政课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分析
4.1. 学校和家庭信息共享机制
学校可以着手构建官方网站或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公布学校活动、课程规划及教学进展等相关信息,以便家长能够实时掌握孩子在校的学习状况。同时,借助微信、QQ等社交媒体平台,建立班级群与家长交流群,可以实现家校之间的即时通讯与信息共享。此外,学校还可以运营微信公众号,确保诸如师生荣誉、学校成就、即将举行的活动或赛事等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即时性,从而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家长和班级可以借助专业的沟通平台,例如“学习通”“钉钉”等应用程序,这些平台集班级管理、信息收集、通知发布、在线表单提交等多功能于一体,能够充分满足家校之间的沟通需求,并显著提升沟通效率。定期组织家校互动活动,如主题讲座、亲子阅读等,提高家长对思政教育的认知。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思政课的课堂观摩,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方法。
4.2. 家庭和学校明确双方责任
构建良好的家校协同关系,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和家长的教育焦虑[3]。“双减”背景下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是减轻各教育主体负担的关键举措。例如,可以提供实地考察的机会、邀请一些当地大学的思政专家进行讲座或指导,中学思政课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育人,其核心在于清晰界定家校双方的职责,并携手构建协同教育的强大合力。学校,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阵地,需承担起系统传授思政知识、塑造学生正确三观的重任。通过策划并开展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活动,诸如主题班会、辩论赛及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领悟。同时,建立畅通的家校沟通渠道,定期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进展与思想状况,并积极吸纳家长的宝贵意见与建议。家长则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强化孩子的思政观念,鼓励孩子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参与社会服务与体验。家长还应积极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对学校的思政教育决策给予支持,与学校携手并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学校可邀请家长走进思政课堂,分享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独到社会见解,为教学内容注入鲜活元素。家长亦能借助家庭资源,如安排参观工厂、企业及社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平台,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家校双方应秉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视其品德、智慧、体质、审美及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均衡发展。在教育实践中,着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尝试与实践。
4.3. 创新教育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协同化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体制机制,强调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育人场域主体来看,凝聚家庭和学校双方的教育合力是“大思政”教育观的应有之义[4]。学校可积极邀请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步入课堂,通过分享他们的个人经历与独到见解,为思政课程增添活力与创新元素。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紧跟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家庭实际情况,策划并执行多样化的社会实践项目,如参与社区服务、投身环保事业等,以此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借助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力量,学校可以策划并举办线上思政论坛、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此外,学校还可以设计一系列与思政教育紧密相关的实践项目,如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公益活动等,鼓励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自主探索、团队协作,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思政素养与实践能力。为了促进家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让家长更加深入地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与价值,进而给予更多的支持与理解。同时,我们也应积极鼓励家长在家庭环境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与孩子一同学习、共同进步,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总之,在中学思政课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孩子的成长之路,其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校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因此,不断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建立家庭和学校的信息共享机制,家庭和学校都落实双方责任,创新教育方式,不断提升协同育人实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