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主观性视角下“家人们”的语用分析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Family Memb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Subjectivity
摘要: 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网络用语在互联网高速推动下逐渐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甚至一些网络用语因广泛使用而迅速走红。其中,“家人们”就是近年来爆火的一句网络流行语,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反映说话者的主观视角、情感和认知态度。本文通过分析“家人们”所出现的句子位置,内部表意的变化情况,同时结合沈家煊(2001)“语言主观性”理论,总结网络语言“家人们”所具备的语用特点,并结合“语言膨胀”理论,探究网络流行语对于现实生活的影响及启示。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many internet slang terms have gradually entered people’s daily lives in the push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Some internet slang terms even became popular quickly due to their widespread use. Among them, “Jiarenmen” is a popular internet slang term that has gained popularity in recent years. In the process of use, it can reflect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perspective, emotions, and cognitive attitud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ntence position where “Jiarenmen” appears, the changes in its internal meaning, and combines Shen Jiaxuan’s (2001) theory of “linguistic subjectivity” to summarize the pragmatic features of internet language “Jiarenmen”. At the same time, it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popular slang on real life and its implication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inflation”.
文章引用:谭江, 周鑫. 语言主观性视角下“家人们”的语用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 70-7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1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许多网络语成为互联网中的新“宠儿”。本文研究对象“家人们”就是近年来火爆的流行语之一。“家人们”一词源于一个视频,该视频是说话者以西瓜头的形象出现,同时加上“家人们,谁懂啊?”的AI配音,一经出现随着广大网友的转发和点赞而一夜爆红。因此,“家人们”成为了火遍网络的新兴网络用语。

2. 网络流行语“家人们”位置分析

网络流行语“家人们”多用于口语之中,在使用时常常忽视听话者的性别、年龄等外在因素,将听话者自然而然地纳入了说话者的“亲近圈”,拉进了双方交际时的话语距离。具体而言,“家人们”所处位置不同,所具有的作用也不同:

2.1. 位于句子之始

当“家人们”位于句首时,在语法成分上,属于称呼语,预示话题将要开始,能够引起听话者注意,提示听话者留意将要涉及的话语信息,如:

(1) 家人们,平时要多练习,不然学习你们会死的很惨的。(微博)

(2) 家人们,三更半夜不要这样带动情绪好吗!(微博)

(3) 家人们,外出时要注意安全啊。(微博)

这三句话都起到了注意、提醒的作用,能够更快地使听话者了解说话人所要陈述的话语内容。

2.2. 位于句子之中

当“家人们”位于句子中间位置时,前句所出现的情况多为紧急或某些突发状况,而后面分句所表达的内容能够对听话者产生警示或祈望,此时,一方面“家人们”能够承担连接前后分句作用,另一方面说话者通过将重要信息提前,能够引发听话者某些情绪,如:

(4) 我们开业来丢了不少书!家人们,真心希望互相监督,让我们的“四米书吧”越来越好。(微博)

(5) 最后十天了!家人们!加油各位!(微博)

(6) 我们相聚在这里,抽奖继续!每天都有机会!家人们,让激情继续燃烧吧!(微博)

上述三个语料均将重要信息提前,将“家人们”称呼放在句中:语料(4)所出现的情况是目前书店丢书严重,迫切需要来店者监督;语料(5)所出现的情况是距离活动截止还剩十天,提示听话人尽快参与;语料(6)告知听话者每天都有抽奖活动,希望消费者前来购买。重要信息的提前让听话人更能感到紧迫感,而“家人们”的称呼更能拉进说话者与听者心理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完成某种交际活动。

2.3. 位于句子之末

位于句末的“家人们”作为话语结尾具有极高的感情色彩,包含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某种正向情绪,渴望听话者能够与自己产生情感共鸣,如:

(7) 为了胜利!加油!家人们。(微博)

(8) 又到了新的一天,早上好,家人们。(微博)

(9) 嗨起来啊,家人们!(微博)

上述三个语料在形式上将“家人们”放到句子末尾,表现了说话者对于听话者的鼓舞,起到了振奋听话人的作用。

尽管“家人们”的位置比较灵活,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进行移位处理,但它们都能起到共同的语用作用,即信息焦点的明晰性,这一点将会在后文进行进一步分析。

3. 网络流行语“家人们”表意分析

张谊生(2001)指出:“‘通名’ + ‘们’可以表示三种语义关系:群体义、连类义和交互义”[1],而“家人们”的使用符合了其中关于“群体义”的表义功能,即表示“内在具有联系的同义聚合关系”。具体而言,“家人们”在构成方式上,属于合成词中的附加形式,由词根“家人”与词缀“们”构成。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家人”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旧时代的仆人,不过该表意现在已经不用;另一个是指“一家的人”,这个意思沿用至今。至于后缀“们”,《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指出,该词多用于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表示复数形式。因此,两个词组合的表意集合为“表示一家中的很多人”。如:

(10) 家人们1听完我的演说,就走出去,着手办正事。岳母和妻子拿着我的文章跑到编辑部去。(契诃夫《我的家规》)

(11) 男人们来到各自的责任田,在最熟的地方割下一绺绺稻穗子,然后回到家里,同家人们1一粒一粒地剥起来。(《人民日报》)

例句(10) (11)句源于书面语,句子中“家人们1”的语义特征为[+亲人],语义范围上仅仅表示自己具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而与传统的“家人们”相比,互联网中所用的“家人们”在表意上具有新的特点,如:

(12) 家人们2,我的大学有你们真的很美好,我还没做好准备!(微博)

(13) 见过她的人,麻烦告诉我们一声,谢谢家人们3。(微博)

例句(12) (13)句源于口语,常见于日常生活之中,句子中的“家人们”的语义特征为[−亲属],语义特征上并不包含血缘关系上的家人,其中,(12)句“家人们2”语义指向对象为说话者的大学同学,是自己熟悉亲近的人,而(13)句“家人们3”则是指广大听话者中的任意一个。因此,“家人们”一词在词义上的表现可以如下图1所示: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emantic branch of “family”

1. “家人们”语义分支示意图

通过上图分析,可以发现网络流行语“家人们”在以往的含义上出现了新的意义,由原先只指家人转变成现在的陌生人,属于词义扩大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使用方式相关:首先,“家人们”本身就具有亲近、密切的含义,尽管在现实中听话人与说话者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相处中感情日益增厚,不自觉的将对方纳入自己的亲近范围,默认对方成为自己的“家人”;其次,使用“家人们”这种称呼,能够扩大使用范围,增强表达亲切感,拉近与听话者之间的距离[2]

另外,“家人们”其实是一种“语言膨胀”现象[3],这种现象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不相匹配,如果某个词语被随意、频繁地使用,该词语的词义将被弱化”的情况。在称呼语中,“家人们”原先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演变为不需要血缘关系的称呼,这反映了说话者希望得到听话人以亲近方式进行回应的心理状态,与社会心理密切相关,当使用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语义磨损度就越来越高,渐渐与其本义产生了分离。

4. 网络流行语“家人们”主观性研究

通过上文对于表意的分析,笔者发现“家人们”的使用与说话人的态度密切相关。而语言是自我印记的表现,这恰恰反映了语言具有主观化的特点。所谓主观,是指在话语表达中包含了说话人的“自我”表现成分,即立场、态度和情感。沈家煊(2001) [4]结合国外Lyons有关“主观性”的研究,分析Edward Finegan的语言理论,将语言主观化归纳为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与说话人的认识三个方面。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发现本文研究对象“家人们”在表达中也具有语言主观化的表达特征,具体如下。

4.1. 说话人的视角

“说话人的视角”是指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如:

(14) 家人们,小时候我经历过这种事,真的很可怕!(微博)

(15) 天气渐渐冷了,家人们,注意保暖,如有感冒,我来介绍几种不吃药也能治好感冒的七种方法。(微博)

上述两个语料是说话人站在自己的视角进行叙述:语料(14)是说话者从小经历过类似的事件,站在自己的视角上对事件做出评价,在语言表达上呈现的视角与自己现实经历密不可分;语料(15)是说话人根据天气变化劝诫听话者保暖,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自己的现实视角给予听话者指引。因此,“家人们”在实际表达上具有体现说话人视角的特点。

4.2. 说话人的情感

“说话人的情感”包括说话人的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根据情感表达,现有研究比较深入的是“移情”现象,所谓“移情”,就是将自身带入说话者身份,以该身份看待语言结果。本文借助移情的方法,认为网络流行语“家人们”在情感上可以表达祈望、劝诫、鼓励以及感谢的情感。

4.2.1. 表祈望的情感

祈望是指说话者由于某种原因希望、期待听话者能够做出头脑中的预设反应,实现说话者某种心理预期。如:

(16) 家人们!爱他,请理解和尊重他;爱他,请给他自由呼吸的空气!(微博)

(17) 家人们!加油!祝大家能遇到自己的好朋友!(微博)

(18) 家人们,一定要给天王最震撼的尖叫。(微博)

上述语料在表达上都具有祈望的情绪:语料(16)是说话者希望粉丝能够尊重自己所喜爱的明星,不要干涉他们的生活;语料(17)是说话者希望所有的听话人能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生活上不再孤独;语料(18)是说话者希望听话人作为观众能够给“天王”热烈地回应。上述语料都表达了说话者表达希望、期待的情绪。

4.2.2. 表劝诫的情感

劝诫是指说话者因某种原因,必须要对听话人加以警告或提醒,以避免不好结果的发生。如:

(19) 家人们,寒冬将至,请注意暖头、暖足、暖背。(微博)

(20) 家人们,大家要小心这个地方哦!(微博)

(21) 家人们,健康最重要!(微博)

语料(19) (20) (21)在表达上含有劝诫的情绪,说话者劝听话者对天气、地点和身体健康保持警惕,以免产生不好的结果。

4.2.3. 表鼓励的情感

鼓励是说话人通过言语行为引发听话者精神上的积极效果。“家人们”在表达上具有鼓励的作用,如:

(22) 家人们,争取表现哦,争取成为下一批台湾地区婚纱访问团的优秀成员。

(23) 家人们,我们一起加油!2012我们来了!

(24) 家人们,我们一起携手并进!

上述三个语料都表现了说话者对听话人表示鼓励:语料(21)鼓励参与者多加努力,争取能够成为下一批访问团优秀成员;语料(22)是说话者希望和听话人在新的一年中一起加油;语料(23)表示说话者希望所有人一起进步。因此,“家人们”在使用中可以表达鼓励的情感。

4.2.4. 表感谢的情感

感谢是说话者因得到听话者某种帮助而产生的感恩的情绪。如:

(25) 家人们,我的大学有你们真的很美好。(微博)

(26) 家人们,你们好棒哦,好爱你们。(微博)

(27) 感谢你们的陪伴,家人们,我才在工作上感受到温暖。(微博)

语料(25) (26) (27)都是说话者对听话者表示感谢,分别对同学、网友和同事的陪伴表示感激。

通过上述语料分析,利用移情的方法,网络流行语“家人们”能够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流露了说话者的真情实感,体现了语言情感上的主观化。

4.3. 说话人的认识

“说话人的认识”是指说话者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会影响到他的认识水平,因此,说话人在表达时自然就会以自己的认识为主,发表主观性看法。“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也通过说话人认识反映了表达的主观性,如:

(28) 2012就要来了,不管末日是否真实存在,家人们,都要珍惜每一天开心快乐生活。(微博)

(29) 家人们,辛苦了!地球是圆的,所以看似走到尽头,其实是一个新的开始。(微博)

语料(28)所处语境为2012可能是世界末日,但说话者明白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每天开心,正是基于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说话者才能向听话人传达“每天都要开心生活”的语言信息;语料(29)说话人深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即事物的尽头不代表结束,因此说话人基于自己的认识,在表述中结合了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站在自己的视角得出结论。

综上,语言主观性的三个方面在“家人们”的表达中均有涉及且互相交叉,在交际中具有较明显的视角主观性、情感主观性、认识主观性的特点。

5.“家人们”语用情况分析

所谓“语用”就是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所体现的交际作用,通过上文关于位置和主观性的研究,本文认为网络流行语“家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承担了一定的交际作用,具体如下:

5.1. 补救措施的应用

在会话交际中,说话者在说话时由于某些因素会造成犹豫、更改或者词不达意的现象,此时就需要说话人进行语言补救,完善交际形式。“家人们”在会话使用中能够做到补救以完善交际,以商品直播为例,如:

A:现在一盒饼干售价19.9。

B:我们要给我们[所有人] # (家人们)最大福利!一口价,9.99!

在上述话轮中,“家人们”就是说话人使用了补救措施,属于说话人自我补救。在说话者意识到刚刚的回答不够准确时,立刻进行补救行为,用“家人们”替代原先的“所有人”,在语义情感的贴合度上能够拉近与消费者关系,让消费者感受到说话者的话语真诚,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而实现提升销量的目标。这种补救措施起到了积极正向的效果。(符号表示:#是进行修正的标志,[]是说话者原先错误的言语内容,()为进行补救的言语)

5.2. 信息焦点的明晰

上文对于“家人们”已做位置分析,并发现不论位置如何,都能起到聚焦焦点信息的作用。而在表达中,有些信息是需要听话人额外关注的,而信息的明晰能增强交际的便捷度,提升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因此“家人们”在表述上就能够增强表述的明晰性。本文以商品宣传为例:

A:家人们,速速抢购吧!

B: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家人们,我们的活动马上开始!

上述两句表达上,如果删除“家人们”,句子结构并不会受到影响,而表达的意义上也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店铺为出售商品所进行的宣传,但事实上,如果删除“家人们”,听者在感知上会缺少对于说话人信息的关注,认为“速速抢购吧”“我们活动马上开始”都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因此,在表达中加入“家人们”可以帮助听话人迅速关注话语焦点,快速了解说话者想传达的交际信息。

6. 总结与思考

6.1. 文章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家人们”出现的位置,认为:“家人们”位于句首时能够吸引听话者注意;位于句中时,能够承接前后句信息且能够更快激发听话者某种情绪;位于句末时,能够反映出说话者渴望得到情感的共鸣。同时,结合语言主观性理论,本文认为“家人们”能够表现说话者的视角、情感和认知,在表达中充分展现了说话者的情感取向。

6.2. 现实思考

互联网的出现让“家人们”迅速爆火,走入了众多网友的视野中。但是目前,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当部分网友刷到一个以西瓜头形象出现,伴随着AI配音的“家人们”的视频出现时,会立刻跳到下一个视频。同时,很多网友表示,这种视频很“下头”,甚至不值得点开。究其原因,其实是部分以“家人们”为开头的视频内容低质化形成的,如果视频内容很无聊,对于听话者来说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甚至是无病呻吟的矫情时,言语信息所承载的表现形式——语音就会自动归入“情感黑名单”,而这类视频开头如果是“家人们”开头,就会更加厌恶,久而久之,这种文字以视频形式再度出现时就会出现上述情况。

陈梓萌(2024)针对一些例如“姐妹”“宝贝”等由原先特定称呼的词语逐渐演变为大众词语的词语,提出了“文字讨好”的概念[5],即使用一些特定文字凸显说话者对于听话人的尊重或热情,让文字“升温”表达。而“家人们”的“文字讨好”则表现在为了更快吸引听话人关注自己的某些信息,而不分情况,不分场合的随意使用。事实上,过度使用这类“温度”话语有时并不会带来有效沟通,反而会提高沟通成本,给交际双方带来困扰。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在使用如同“家人们”这类特殊的用语时,应该了解使用场合和使用范围,同时在表达上保持一个真诚、实在的态度,不需要过度“讨好”。

参考文献

[1] 张谊生. “N + 们”的选择限制与“N们”的表义功用[J]. 中国语文, 2001(3): 201-211+287.
[2] 陈星. 网络社交背景下“家人们”的语义泛化[J]. 中国故事, 2024(9): 55-57.
[3] 刘永华. 语言也“膨胀” [J]. 语文学刊, 2008(20): 139.
[4]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268-275+320.
[5] 陈梓萌. 语言“通货膨胀”与“文字讨好症” [J]. 今古文创, 2024(25): 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