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视角下高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or Spirit
DOI: 10.12677/ve.2025.14106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玉芬, 张冉冉, 刘冰洋:吉林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高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Educator Spirit University High Quality Specialization Faculty Force
摘要: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高素质建设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教育家精神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高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与重要性。首先,分析了教育家精神的深层内涵,强调其对教师队伍建设乃至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接着,结合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建立健全机制,实现科学管理、规范教师队伍,进行合理分配等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高质量教育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zation,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of educational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or spiri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ly,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 educator is analyzed, and it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eve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s emphasized. Then,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ecific measures such as insisting on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virtue,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guidance,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mechanisms, realizing scientific management, standardizing the teaching team, and rational distribution were proposed. These measures will not only help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but als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provide a solid talent guarante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文章引用:刘玉芬, 张冉冉, 刘冰洋. 教育家精神视角下高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1): 436-443.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1064

1. 引言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教育的角色愈加重要,如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其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和职业发展路径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与职业理想,具有引导教师发展的独特价值。教育家精神体现在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对教学的创新追求以及对自我发展的不懈努力。这种精神不仅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内在动力。

近年来,许多高校愈发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然而,这些措施在实施中常常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教师队伍建设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从教育家精神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旨在系统分析教育家精神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提出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建议,以期为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依据。同时,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关注,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2. 教育家精神的深层内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教育家精神植根于中华传统师道文化,熔铸着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鲜明品格[1]。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描绘了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光辉形象:“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2.1.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综合素质之魂。“心有大我”意味着教师要有广阔的胸怀和深远的视野,不仅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要关注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这种胸怀和视野是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基础。“至诚报国”则体现了教师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在新时代,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作为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综合素质之魂,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这种理想信念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2.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综合素质之根。“言为士则”意味着教师的言辞应当成为学生的楷模。“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2]。教师的语言不仅传递知识,更传递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的言辞必须严谨、准确、富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教师的言辞还应当具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向上、追求卓越。“行为世范”则强调了教师的行为应当成为社会的典范。教师的行为不仅关乎个人的形象和声誉,更关乎教育的形象和声誉。因此,教师的行为应当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作为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综合素质之根,有助于提升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推动他们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同时,这种道德情操也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风气。

2.3.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综合素质之基。“启智润心”意味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灵成长。启智,即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润心,则是通过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情感素养和道德品质,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因材施教”最早由孔子提出,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意义更为深刻。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和潜力,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将“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作为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综合素质之基,有助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这种育人智慧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综合素质之本。“勤学笃行”意味着教师要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同时,教师还要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种勤学笃行的态度,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人成长,更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求是创新”则强调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求是,即追求真理、探求规律,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科学、遵循规律,不断探索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创新,则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敢于打破常规、尝试新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种求是创新的态度,有助于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将“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作为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综合素质之本,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敬业精神,推动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2.5.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综合素质之源。“乐教”意味着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享受传授知识的乐趣,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乐教的教师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面对教学工作,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爱生”则是教师对学生深沉的关爱之情。爱生的教师会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倾听他们的声音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这种关爱不仅体现在学业上,更体现在生活、情感、心理等各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力量。“甘于奉献”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精神。奉献的教师愿意为学生的成长付出一切,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家庭时间甚至个人利益,为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默默耕耘。“仁爱之心”则赋予了中国文化质朴、醇厚的情感内涵和人道、教化的德性意蕴,是修身养性、忠诚践诺的民族特质[3]。无论是孔子提出的“泛爱生”,还是墨子主张的“兼爱”,都说明“仁爱”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作为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综合素质之源,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推动他们在教育工作中更加用心、用情、用力。同时,这种仁爱之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爱心、有担当的人。

2.6.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综合素质之泉。“胸怀天下”意味着教师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能够关注全球发展动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在教育工作中,胸怀天下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以文化人”则是教师通过教育和文化的方式,塑造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他们以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并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德、深厚人文底蕴和广泛兴趣爱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弘道追求”则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追求和坚定信念。他们致力于传播真理、弘扬道义,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教育工作中,弘道追求的教师能够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作为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综合素质之泉,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他们在教育工作中更加关注全球发展动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这种弘道追求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使他们在教育工作中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3. 高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之困

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和奉献精神,这些要素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今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距离教育家精神视角下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还是有一定距离,以下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些主要困境。

3.1. 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效性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是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的重要途径[4]。目前,各高校对于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进行加强,但效果还是不够显著,教师政治思想动摇、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等问题依旧存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组成较为复杂,分属不同部门,由于缺少沟通机制,不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之间难以形成协作,无法达到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效果。这种沟通不畅可能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重复、遗漏或冲突,从而降低其有效性。其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并非科班出身,面对新形势、新变化,他们往往底气不足,难以给学生提供有力的思想引导。同时,一些年轻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人生阅历较浅,对学生所面临的困惑往往无法给予恰当的解答,无法胜任“人生导师”这一角色。这进一步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极大的压力。随着高等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补充虽然得到加强,但教师素质是否良好、是否具有极大的活力成为新的问题。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教学中缺乏有效性。

3.2. 管理机制缺乏实效性

管理机制不仅影响到高校内部机构的协调运作,也关系到高校发展的前途和命运[5]。在目前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实效性仍是当前所面对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管理机制往往与实际脱节,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高校在制定管理政策时,可能未能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同时,管理机制缺乏对新形势、新问题的及时响应,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其次,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完善。在管理机制中,优秀教师的选拔、培养和激励往往存在不足,导致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难以充分发挥。同时,部分教师可能因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督,在教学和科研上动力不足,影响了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此外,评价体系的单一性也是管理机制实效不足的重要原因。目前,部分高校在评价教师时,过分强调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而忽视了教学质量、创新能力等关键要素。这种评价体系不仅无法全面反映教师的实际贡献和潜力,还可能抑制教师的多元化发展。

3.3. 教师队伍结构缺乏合理性

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在2013年提出“灰犀牛”事件这一概念,用来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在爆发前已有迹象,却往往被忽视的事件。在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各类挑战中,教师结构失衡是一个典型的“灰犀牛”事件,它普遍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人们却对它熟视无睹,没有警觉。首先,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在一些高校中,中青年骨干教师数量相对较少,而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占比较大,形成了“哑铃型”的年龄结构。这种结构可能导致教学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同时,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方面可能还有待提升,而老年教师虽然经验丰富,但可能面临体力和精力上的限制,难以持续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其次,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一些高校中,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而低学历和低职称的教师占比较大。这种结构可能导致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整体下滑,不利于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学术声誉。同时,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往往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他们的缺乏可能限制了高校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方面的发展。此外,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一些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可能过于注重某些热门学科或领域,而忽视了其他学科或领域的发展需求。这种结构可能导致学科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不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3.4. 教师发展空间缺乏开拓性

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状况对于高等教育事业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高校教师发展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和探讨。首先,教师的职称晋升渠道相对狭窄。许多高校在职称评审时,往往更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论文数量,而忽视了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贡献。这导致一些在教学方面表现出色的教师,由于科研成果不足而难以晋升到更高的职称级别。这种职称晋升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了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影响了其教学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其次,教师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有限。高校作为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金、资源等方面的限制,许多高校难以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平台。这导致教师的学术视野受限,难以接触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也影响了其学术水平的提升和科研能力的拓展。此外,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许多高校在教师的职业发展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划和指导,导致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感到迷茫和困惑。一些教师可能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认识,也无法获得有效的职业指导和支持。这种职业发展路径的不清晰,限制了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影响了其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4. 高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之法

针对上述提到的在教育家精神视角下,高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些困境,下文将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途径。

4.1.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

在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重要途径。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更要求他们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在教师的培训和考核中,将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标准置于核心地位,确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例如,长春师范大学从顶层设计出发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礼仪培训作为重塑思政教育中教师角色的重要机制,让教师在思政教育教学和实践中发挥榜样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带领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这种培训不仅涵盖对教育使命的认知,还涉及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建立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强化思想引领的重要措施。以长春电子科技学院为例,该校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与师德表现、思想政治素养结合起来,鼓励教师不仅关注学术内容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建设。这样的评价机制促使教师在备课和授课中更深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实例分析、案例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2. 建立健全机制,实现科学管理

在高等教育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已成为关键任务。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管理机制,以确保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明确教师管理目标是基础。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在制定教师发展战略时,充分结合学校整体发展方向,将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提升作为核心目标,从而引导教师的职业发展。优化教师的选拔与招聘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许多高校逐渐采用综合素质考评,除了学术与科研背景,还注重应聘者的教学潜力和沟通能力。此外,建立健全的职业发展体系和多元化的绩效评价机制也必须重视。上海交通大学则采取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研活力。其次,定期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以及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能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最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可以形成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4.3. 规范教师队伍,进行合理分配

在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规范教师队伍并进行合理分配是确保教育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策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教师的数量与素质之间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根据教师的学科背景、教学特长及科研能力等因素,合理规划和分配教师资源,从而形成一支专业化程度高和配置科学的教师队伍。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师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对教师的学术背景、教学效果及个人发展潜力进行全面评估,以便在课程安排和学科建设中进行科学分配。通过这样的系统,该校能够确保每门课程都由最具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学校还根据各学科的需求动态调整教师的职务和职责,鼓励跨学科合作与交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此同时,规范教师队伍的管理也体现在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上。一些高校通过建立细化的任职要求和业绩评价体系,使得教师的职责更加明确,工作目标更加清晰。他们的岗位职责不仅包括教学和科研,还涵盖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指导等多方面,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通过这样的规范化管理,教师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重心,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不断提升。合理的资源配置还体现在对新入职教师的培养与支持上。像河北科技学院则通过导师制为新教师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他们迅速适应教学环境,提高专业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资深教师将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传授给新教师,不仅促进了新教师的成长,也增强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

4.4. 开拓发展空间,提高育人能力

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开拓发展空间、提高育人能力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为教师创造丰富的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例如,可以通过设立“双轨制”职业发展体系,既允许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精进教学能力,也鼓励教师在科研逻辑上不断创新。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励教师追求卓越,还能促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改进方法,提高育人能力。此外,高校还应注重搭建教师与社会、行业之间的联系。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高校可以为教师提供实习、访学和交流的机会,拓宽视野,丰富实践经验。从而鼓励教师参与行业项目和实习培训,进而将实际案例和技术动态带入课堂。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更能增强他们的育人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切实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应鼓励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资源整合。通过定期举办教研活动、讲座和教学比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教师们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案,还能探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种互动催生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更具创意的育人方式,推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5. 结语

在教育家精神的璀璨光芒照耀下,对高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更是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精准把握。本研究从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出发,深入剖析其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通过系统研究,我们明确了教育家精神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包括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完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这些策略的实施,为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全球教育格局的深刻变革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将面临更多挑战与机遇。我们坚信,只要始终秉持教育家精神,不断创新教师培养与发展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2024年吉林省高教科研项目,项目名称:“教育家精神视角下高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长春市高校为例”,项目编号:JGJX24D0528。

参考文献

[1] 郧在廷, 杜明芳.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J]. 北京教育(高教), 2024(10): 91-92.
[2]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J]. 公安教育, 2022(5): 4-5.
[3] 刘凤彪. 教育家精神与新时代教师文化建设[J]. 中小学校长, 2024(9): 9-15.
[4] 王霞, 慕振东.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N].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4-09-19(008).
[5] 王丽, 王益聪, 李祥. 对高校管理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8(5):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