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等文件中要求强调基层治理及其重要性说起。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场域,也是邻里效应发挥作用的现实场所,邻里环境本身是影响在该环境中产生的人类行为的质和量的重要因素,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伴随着环境因素影响的改变,产生越来越多的邻里效应相关的研究,研究领域从病理学到社会生态学、犯罪学相互交织。为了提升研究质量,有必要对国外邻里效应研究进展及热点主题进行梳理,为邻里效应研究提供体系化的视角。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考虑到文献的科学与质量性,本文以外网数据库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以下简称WOS)中的期刊文章为分析对象。在数据库中运用高级检索功能,固定搜索领域为SSCI,按照主题为“neighborhood effect”和“neighborhood effects”检索并限制语言为英语进行检索,因最早文献出现在1968年,且到1991年检索到的文献为13篇,文献数量较少,故而剔除。随后通过阅读文献标题、关键词摘要等剔除相关程度低、非期刊类文献,共得到1150篇英文文献。完成数据筛选与整理后,本文将通过对筛选到的文献进行可视化数据分析得到可视化图谱,用来了解“邻里效应”研究中作者、关键词共现网络、以及关键词聚类图等,结合对邻里效应主题和具体文章经典著作的内容分析,挖掘文献背后的系统性发展进程与研究贡献。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的分析工具为在数据可视化背景下兴起的CiteSpace软件(6.1R2版本)。作为目前最为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CiteSpace能够深刻阐释某个学科领域文献引文聚类的形成、积累、扩散、转换进程,解释其知识领域研究前沿的突现与演变。为此,软件提供了聚类视图(cluster)、时间线视图(timeline)和时区视图(timezone)三种可视化方式,分别具有关键节点及重要连线结构化、聚类类别化和文献发展纵深化的功能[2]。
本文在利用软件对搜集的1150篇文章进行分析前,初始设置如下:一是将时间区间(time slicing)固定在1991~2021,因时间较长,所以选择两年为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二是对网络类型(node types)选择关键词(keyword),网络节点的关联强度为默认的Cosince方法,节点阀值按照(g-index, k = 25)提取;三是对网络密度进行调整以便美观和观察。
3. 文献总体情况
根据所选文献分布的年份,得到近30年来邻里效应文献的分布图(如图1)。由文献分布数量可知:邻里效应研究相关文献发表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从发表时间的分布特征来看,国外的邻里效应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991~1999年)发表数量在两位数以下,属于探索引入阶段;第二阶段稳定发展(2001~2009年),每年发表的文章在两位数且有较快增长,说明这一阶段对于研究对象邻里效应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三阶段属于研究兴盛期(2010~2021年),年均发文量较上一阶段翻了一番,说明邻里效应的学术关注度不断提升,成为研究中的热点。
Figure 1. Map of the number of retrieved documents by time (2009~2021) (Unit: article)
图1. 检索文献时间数量分布图(2009~2021) (单位:篇)
Table 1. Top 10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information table
表1. 前10位高被引文献信息表
序号 |
作者 |
文献名 |
年份 |
被引次数 |
1 |
Sampson, R.J.; Morenoff, J.D.;
Gannon-Rowley, T. |
Assessing neighborhood effects: Social processes and 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 |
2002 |
2430 |
2 |
Kling, J.R.; Liebman, J.B.; Katz, L.F. |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neighborhood effects |
2007 |
1131 |
3 |
Roux, A.V.D. |
Investigating neighborhood and area effects on health |
2001 |
1107 |
4 |
Brooksgunn, J.; Duncan, G.J.;
Klebanov, P.K.; Sealand, N. |
Do neighborhoods influence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
1993 |
1037 |
5 |
Crane, J. |
The epidemic theory of ghettos and neighborhood effects on dropping out and teenagers childbearing |
1991 |
702 |
6 |
Kwan, M.P. |
The uncertain geographic context problem |
2012 |
671 |
续表
7 |
Elliott, D.S.; Wilson, W.J.; Huizinga, D.; Sampson, R.J.; Elliott, A.; Rankin, B. |
The effects of neighborhood disadvantage o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
1996 |
521 |
8 |
Oakes, J.M. |
The (mis)estimation of neighborhood effects: Causal inference for a practicable social
epidemiology |
2004 |
500 |
9 |
Messer, L.C.; Laraia, B.A.; Kaufman, J.S.; Eyster, J.; Holzman, C.; Culhane, J.; Elo, I.; Burke, J.G.; O’Campo, P. |
The development of a standardized neighborhood deprivation index |
2006 |
450 |
10 |
Leventhal, T.; Brooks-Gunn, J. |
Moving to opportunity: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neighborhood effects on mental health |
2003 |
442 |
关于“邻里效应”的核心文献最高被引篇名为“Assessing neighborhood effects: Social processes and 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1]即评估《“邻里效应”:社会过程和研究的新方向》,该文章研究与问题行为和健康相关的社会过程,评估了社会互动和制度机制的显著性,分析青少年中有关犯罪、暴力、抑郁等其他高风险行为的邻里层面差异。同时文章强调对于邻里效应的研究不应只满足地域层面的影响,而应更加关注社会地位、机构资源、日常活动模式对邻里效应的影响。该文章至今已被引用2462次,表明文献在当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影响力深远。其他具体高被引文献见表1。
4. 邻里效应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主要进行关键词共现、频数与中心中介性分析、突现度检测、关键词聚类、时区图与时间线绘制操作,揭示邻里效应近30年的研究热点与主题变化、演进路径和前沿议题。
首先是对搜集到的1550篇英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邻里效应关键词贡献图谱(见图2)。图谱可知共有575个网络节点,4397条连线,密度为0.266。图形中圆形代表的节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研究热度越高;关键词所在节点颜色越丰富,代表关键词研究持续时间越长。图中连接节点的连线代表共现频次,表示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连线越多说明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次数越多、联系越紧密。
Figure 2. Neighborhood effect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图2. 邻里效应关键词共现图谱
由图2可以看出,与邻里效应关键词相关的研究涉及各个邻域,从研究时间持续长的地域方面视角“社区”、“美国国家层面”到人员对邻里效应的影响例如“家庭”、“青少年”等,说明有关邻里效应的研究呈现多方向、多角度的发展状态。
4.1. 研究热点:高频关键词和中心中介性分析
在CiteSpace图谱中,关键词的频数和中心中介性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关注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心中介度(Betweeness Centrality)代表一个关键词在整个网络中占据其他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能力,一个节点如果能够与其他节点多次连接则表明这个节点具有较高的中介性,用具体数值体现出关键词的重要程度。利用软件自带的功能则可以得到相关数据,由表2可知,中心中介度受检索主题邻里效应影响较大。观察非检索主题词的中心中介度可以发现以邻里效应为主题的研究热点聚焦在不同学科邻域,如犯罪风险、精神健康对邻里效应有着怎样的作用;社区地域环境、家庭环境交互的邻里效应对青少年未成年人群的影响等[3]。由此可见,近30年邻里效应的相关主题研究从最早的时间空间层面转入分析社会层面对其中人员的影响。
Table 2. High-frequency keywords and their central mediation
表2. 高频关键词及其中心中介性
序号 |
关键词 |
频数 |
中心中介性 |
序号 |
关键词 |
频数 |
中心中介性 |
1 |
neighborhood effect |
364 |
0.16 |
12 |
disadvantage |
67 |
0.04 |
2 |
health |
112 |
0.04 |
13 |
mental health |
66 |
0.03 |
3 |
crime |
105 |
0.05 |
14 |
inequality |
62 |
0.09 |
4 |
model |
99 |
0.11 |
15 |
united states |
60 |
0.09 |
5 |
context |
90 |
0.09 |
16 |
socioeconomic status |
57 |
0.06 |
6 |
poverty |
87 |
0.08 |
17 |
behavior |
56 |
0.09 |
7 |
community |
87 |
0.07 |
18 |
children |
55 |
0.1 |
8 |
collective efficacy |
84 |
0.04 |
19 |
risk |
53 |
0.03 |
9 |
impact |
81 |
0.06 |
20 |
environment |
52 |
0.06 |
10 |
neighborhood |
71 |
0.05 |
21 |
mortality |
51 |
0.05 |
11 |
multilevel |
70 |
0.03 |
22 |
family |
49 |
0.08 |
4.2. 研究前沿:关键词突现分析
Table 3. Keyword emergent vocabulary
表3. 关键词突现词表
序号 |
关键词 |
突现强度 |
时间跨度 |
1 |
black adolescent |
5.45 |
1991~2005 |
2 |
lexical access |
4.31 |
1994~2008 |
3 |
family structure |
4.14 |
1996~2005 |
4 |
united states |
3.95 |
1999~2005 |
5 |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 |
4 |
2000~2008 |
6 |
community |
3.79 |
2000~2011 |
7 |
socioeconomic status |
4.58 |
2009~2011 |
8 |
health disparity |
4.04 |
2012~2018 |
通过搜集相关发表文献,科学解释研究前沿才能更好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CiteSpace软件为我们提供关键词突现度探测(Burst Detection)功能。在关键词突现中,突现时间较早的词为早期受关注的主题;中间出现突现强度高的词可能为转折点;突现时间较近的词为近几年受关注的主题;突现时间越长表明关键词时间跨度越长,周期越长,持续影响力越大。
根据关键词突现词表(表3),研究热点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1~2005年,研究重点关注黑人青少年、家庭结构,此时的邻里效应研究集中在不同语境下的词汇含义和影响以及在美国国家结构中,不同家庭状况产生的邻里效应对黑人青少年行为的影响[4]。说明邻里效应逐渐从语言学中的概念脱离出来,向着社会学中的具体场域进行探索。
第二阶段为2006年至今,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从最初较为宏观的国家层面,划分到更加微观的社区层面;对于青少年群体进一步细分;同时加入了社会层面的经济收入阶层差异、身体健康状况等来观察邻里效应的变化。
5. 邻里效应研究的主题分析
在前文关键词共现图谱上,可以对其进一步聚类以便更好地揭示各个研究热点之间的主题联系。按照关键词聚类,得到邻里效应主题研究的聚类图谱(见图3)。聚类图谱显示,模块值(Modularity Q)值为0.3736,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为0.7493。Q值用来衡量模块化程度,当Q值大于临界值0.3时,证明划分出的模块结构显著;S值代表网络同质性,当S值大于0.7时,表明该聚类效果是高效且令人信服的。因此,本文研究生成的聚类图谱具有说服力,能够进行下一步分析。由图3可知,图谱中共形成7个主要聚类,分别为:#0 obesity、#1 neighborhood effect、#2 cellular automata、#3 neighborhood change、#4 visual word recognition、#5 outcm、#6 sexual activity、#7 multilevel analysis。
Figure 3. Clustering map of neighborhood effect topic research
图3. 邻里效应主题研究的聚类图谱
每个聚类情况及其包含的高频关键词(见表4),根据样本关键词与标签词,结合高被引文献的研究热点分析,得出了关于邻里效应研究的重要结论:
一是邻里之间存在较大的社会不平等,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族裔隔离方面。
二是劣势环境的聚合常常与少数族裔和新移民群体在地理上的孤立耦合[5]。
三是与犯罪和健康有关的很多问题在邻里层面经常捆绑,它们还能被邻里的特点预测到,如贫困、种族孤立、单亲家庭和小范围的居住和住宅不稳定率[6]。
四是众多的被认为是象征进步的高端社会指标,如富裕、计算机知识和精英职业素养,也在地理上集群。
五是社区这一概念始终贯穿邻里效应讨论中且不断尝试与其他关键词的耦合关系。
Table 4. Cluster table
表4. 聚类表
聚类编号 |
聚类大小 |
单聚类S值 |
聚类内高频关键词 |
#0 |
141 |
0.678 |
physical activity; obesity; socioeconomic statu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ocioeconomic factors |
#1 |
102 |
0.733 |
residential mobility; income; segregation; opportunity; impact |
#2 |
70 |
0.694 |
spatial econometrics; social influence; cellular automata; spatial analysis; health inequalities |
#3 |
67 |
0.924 |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frequency; orthographic neighborhood; lexical decision; neighborhood effects |
#4 |
66 |
0.685 |
social disorganization; neighborhood effects; substance abuse; urban neighborhoods; clinical-administrative data |
#5 |
66 |
0.83 |
neighborhood effects; substance use; acculturation; crime; socioeconomic status |
#6 |
53 |
0.801 |
behavior; human capital; sexual activity; adolescent development; child |
我们不难发现,在相关文章中提及和运用邻里效应时较少将其作为解释变量或被解释变量,更多是作为造成某种现象或结论的影响因素,因此会发现运用邻里效应的文章包含多种学科。
福斯特(Forster)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词汇实验的方式,发现邻域密度对视觉单词识别的影响对单词有促进作用。但对非单词有抑制作用。在地理学研究方面,Kwan认为在邻域效应的影响下,任何关于区域属性研究的问题结果都有可能受到人的活动行为偏离真实地理环境的程度影响[7]。
早期的社会学家用情境化的方法研究犯罪模式。当时主导的理论认为犯罪分布是随机的,随后安德烈–米歇尔·盖里证明了犯罪和其他社会行为在一定的地区和地区不成比例出现,随后分析了犯罪在地理单位(行政部门单位)分布与一些社会学变量相关,例如:教育收入、城市化和密度等。
威尔逊(Wilson)提出的“集中效应”概念从宏观层面描述完全贫穷的邻里生活,他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内城市地区的社会转型导致城市黑人人口最弱势群体部分不断集中增加,这种种族化的集中贫困源于中心城市不成比例分布[8]。
6. 邻里效应主题热点的演进路径
CiteSpace生成的每个聚类都代表着一个研究主题,通过绘画时间线图,能够更清晰解释每个主题的活跃状况。根据时间线图(见图4)进行图例说明:横轴为时间线,节点位置表明各个主体中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节点越多连线越丰富说明该主题研究越活跃。
根据图例显示,邻里效应研究的主题发展演进路径大致经历了1991年到2000年的“萌芽期”、2001~2006年的“发展期”和2007年~2021年的“发散期”。
Figure 4. Time graph
图4. 时间图
6.1. 萌芽期:1991~2000年
萌芽期阶段主要是在芝加哥学派研究邻里效应早期解释的个体视角上,产生了大量利于邻里效应视角的学科成果研究。
芝加哥学派在20世纪后半叶产出大量基于邻里的研究,并尝试从更宏观层面的力量解释成因,代表作品为威尔逊(William Julius Wilson)的著作——《真正的弱势群体》(The Truly Disadvantaged)。威尔逊在此书中提出了“集中效应”(Concentration Effects)的概念并描述了完全贫穷的邻里生活,认为在过去几十年间黑人贫民区邻里社区的收入特点是混合性,然而在今日的社区中不平等已经更明显,因为中、高收人黑人与低收人黑人在空间上的分离越来越大。这一结果造就了黑人贫民区的穷人在主流美国社会中的“社会孤立”[9]。
6.2. 发展期:2001年~2006年
进入21世纪初期,相比于20世纪在城市生态研究传统视角下解释邻里效应——邻里效应作为一种结果和现象的影响因素即从学者们常认为的解释变量逐步变为被解释变量,尝试分析邻里效应的内在机制——学者们更加关注邻里效应本身的社会机制和动态过程。例如在解释“集中贫困为什么重要”的情况下,威尔逊提倡社会孤立属于一种可调节的集中贫困的社会过程,早期研究更倾向于从思想观念层面来解释。两者差别在于发展期的邻里效应研究不再只是个人特质的反应,而是认为存在现象的根源为更宏观的社会互动以及制度性过程。
6.3. 发散期:2007年~2021年
在近15年有关邻里效应的研究中,除了顺应前者研究观点,同时也存在一些反向观点发展。例如从强调机制层面转变为强调从个体层面来解释社会生活,更加细化了邻里效应的成因与层次,此外对邻里效应的定义也做了补充说明[10]。
另一方面,伴随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关于邻里效应的研究更加呼吁实验参与和实证研究。崇尚实验参与的学者认为,实验可以让研究者以没有偏见的方式来评判邻里效应的起因对结果的影响,排除更多干扰项。但是与发展期相比,也有学者认为通过实验方法观察邻里层面现象故意忽视了宏观社会过程,容易出现因小失大的局面。
7. 总结与展望
关于邻里效应近30年的研究,通过对SSC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认为在国外邻里效应研究中,有两大视角主导了当代社会科学家和普罗大众的思考。其一是以个体(或者“选择”)作为分析和解释的单位。个体自主地选择和决定,因此认为邻里是个体选择过程的自然之物。在此推论下产生了优先考虑对个体层面的测量、个体的结果和为个体选择设计的实验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心理学、公共政策甚至社会学学科中,个体作为分析单位主导了人们日常的研究实践[11]。其二是自上而下的视角。无论是由于全球化、传播技术革新还是城市多样化的增加,大规模的结构性进程都被认为打破了各类边界,并产生了一个无本地性的新世界。人们普遍听过这个说法:因为我们哪都能去,所以我们所属之地的情况对我们的日后生活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随着身份的“去中心化”,邻里被视作落伍之物,被具有可相互替换性质的全球网络取代。其他所谓的能瓦解本地背景的因素还包括经济、政治和国家。而在统计的30年的研究文献中,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视角占主导地位的研究为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在21世纪初期强调社会机制在邻里中的作用,近些年也出现了反其道行之的做法,强调人的行为选择。
在未来可以预见,关于邻里效应研究依旧会呈现出多学科发展的状态,同时加强跨学科交流。从研究学科视角看,邻里效应研究主要从病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角度进行研究[12],涉及范围广且有时研究问题属于多重因素交织影响和相互作用,因此需要各学科研究者与研究机构发挥优势,在两种主流视角研究下取长补短地开展跨学科交流;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邻里效应与交叉学科之间的应用,例如利用耦合关系模型或者回归模型,探讨邻里效应与城镇化绿色经济等的协调度,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邻里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