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承担群体性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教学单位[1],是实现专业建设的基础组织保障。早期基层教学组织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基于教学的需求,基层教学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开展教学活动、参与教学研究和推动教学改革[2],即教学功能。然而,教学功能弱化是当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普遍存在的现象。与此同时,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突破激发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冲击原有的产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3] [4],促使高等教育发生深刻的变化。伴随环境变化,国家管理层面也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文件,例如2019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了要创新和发展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模式,激发教学功能回归是当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变革的重要趋势和任务[5]。在此背景下,围绕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源源不断。其中,基层教学组织治理相关的变革转型、跨学科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研究[3]-[7],以及耦合和共生理论的应用研究[8] [9],更是为基层教学组织治理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基础。
当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结构多为“系–教研室”或“系–课程组”的科层组织结构,组织管理趋向于科层制管理,管理模式较为单一。这种科层制的组织管理模式,使得基层教学组织转向以行政管理功能为主,限制了基层教学组织的话语权与运行活力,消解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学术自治、教授治学的基石[10]。一方面,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忙于行政事务性工作,无暇组织实施教学功能相关活动;另一方面,单一的科层制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各类教学功能具体内容的组织管理。“治理”强调组织管理具有能动性行动者的协商合作及不同群体及个人的权利彰显与行使,突出以人为本的柔性特征[4]。因此,以促进教学功能的回归为目标,强调包括教师在内的多主体(成员)共同参与、权力中心多元化[5] [6]的基层教学组织治理理念,可以帮助缓解负责人工作压力,形成柔性的组织管理模式,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管理提供新路径。
2.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治理的问题剖析
基层教学组织治理需要处理好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师、学生、学院等多主体之间的关系。尽管这些主体在促进学校和学院发展、服务人才培养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基层教学组织治理存在运行机制不匹配、考核机制不科学、激励机制吸引力低等问题,基层教学组织治理效能中对教学功能回归的支持力度仍不佳。
教师发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和总结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过程,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可以为教学功能回归提供支持和保障。概括而言,教学功能是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的中介桥梁,良好的教学能力通过高水平的教学和教研教改活动来实现高质量的学生培养。因而,教学功能回归亟需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基层教学组织治理应关注促进教师发展和增强学生培养。
当前,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下,为满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交叉学科的高质量教学,专业课程及体系建设、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在形式多样性和内容高阶性上有更高需求,也就对教师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解决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的矛盾冲突,成为基层教学组织治理的现实逻辑起点。这种矛盾冲突具体体现在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的方向不一致和活动不匹配。一方面,高校教师自我发展呈现自由发展趋势,具有自主性较强、自由度较高的特点。另一方面,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在结构设计、管理运行等方面均是以服务或支持教师为出发点,相对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知识视野拓展等方面的需求和利益[7]。
因此,为实现教学功能的回归,基层教学组织治理应重点解决这种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下的矛盾冲突,从而使得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的方向趋向一致,促进两者相互匹配,共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在此背景下,耦合共生视角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它强调基层教学组织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协同合作与共享,旨在通过优化治理结构,使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的方向趋向一致,促进两者的相互匹配与共同发展。这一视角不仅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内部优化,还注重教学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旨在通过构建开放、灵活、适应性强的教学组织体系,实现教学功能的真正回归。因此,基于耦合共生理论进行基层教学组织治理分析,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协同发展、提升教育组织系统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3. 耦合共生视角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治理的内在逻辑
3.1. 理论逻辑: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的耦合共生关系
基层教学组织治理首先需要明晰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的关系,为解决两者当前的现实矛盾冲突提供基础。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最底层的纵向正式组织,其各功能间存在松散耦合[8]。耦合概念来自物理学领域,在社会科学中指共存于一个系统或结构中的两个及以上个体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的相关关系[11]。在教育领域中,高校作为一类教育组织,是一个典型的松散耦合系统[12]。在松散耦合系统中要素是相呼相应的,但又保持了其自身的分离。从组织功能角度看,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是基层教学组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统一于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因此,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两大功能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进行不断调整从而相互适应。但是,这种相互适应的结果既可能是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也可能是相互抑制、陷入困境的。后者则是当前所表现的矛盾冲突,前者则是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基层教学组织处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之中,教学发展与学生培养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并适应或匹配外部环境。倘若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任一功能缺失,基层教学组织便不再存在,另一功能也自然消解。因此,教学发展与学生培养间存在共生。共生的核心是指多元化共生单元所型构而成的共生关系[13]。一般而言,共生关系则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包括竞争型共生、互补型共生、自主共存型共生等[14]。在高校共生系统中,学校三大职能成为共生单元[15]。不过,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之间既不存在竞争,也不是互补,更不是彼此独立,而是存在既独立又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松散耦合。因此,在由基层教学组织外部环境形成的共生环境中,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两大功能作为共生单元,构成了耦合共生关系。
3.2. 实践逻辑: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的耦合共生过程模型
在耦合共生视角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治理应从组织管理视角探析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的组织管理内容。从组织管理视角看,教师发展包括教师发展的组织与目标要求、教师发展的引导与激励、教师发展的环境支持,学生培养包括学生培养理念与模式更新、学生培养能力提升、学生培养平台优化。这分别构成了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的耦合共生要素。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的耦合共生过程,是耦合共生要素在环境变化中通过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和相互融合来实现协调共生(见图1)的动态过程,以达到共同适应环境变化,具体包括信息沟通、动态匹配、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
Figure 1.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图1. 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耦合共关系
1) 信息沟通。两者动态交互、耦合协调的过程依赖组织内外部相关信息的多层面交流与反馈。在目标或方向层面,学生培养目标影响教师发展方向。组织外部环境信息是学生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调整优化的依据,而学生培养的调整和培养效果等信息作为组织内部信息来引导教师发展方向。在实践层面,教师的自由发展应适应学生培养的要求。教师发展在组织内部共享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先进教学手段与方法等信息,同时教师发展需求、阶段和效果等信息也会用于调整优化学生培养的实践过程。相关信息通过在组织和教师等多主体间的传递与交流,来协调教师发展方向与学生培养目标,促进两者的耦合共生。
2) 动态匹配。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在实践中是双向动态调整的过程,教师发展的相关活动开展与学生培养的具体实践活动需求需要保持动态匹配,并将根据匹配程度来动态调整两者具体实践的活动内容。从组织管理层面,动态匹配是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迅速反应、动态调整,重点通过准确识别变化、正确分析差距、快速调整行动,来实现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最大化两者的效果。在基层教学组织治理中,应重点把握与发挥不同类型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师发展活动中的主要职责和作用,追求教师发展活动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3) 资源整合。围绕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功能需求,在识别现有资源价值和整体情况、确定所需资源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跨学院跨学科合作、校企合作、争取学校支持等途径获取资源,并经过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来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利用,以支撑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的不断创新和有效开展,有利于促进两者相互融合,并共同适应环境变化,实现进一步耦合共生。注重不同基层教学组织在资源获取中的作用,以及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管理权、使用权和话语权,是基层教学组织有效治理的重点。
4) 成果共享。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的耦合共生最终要实现共赢发展,即发展成果应由多主体共享,通过合理分配实现对参与主体的激励,以促进两大功能的持续共生发展和优化改进,从而实现两者与共生环境间不断达到新的均衡状态。为实现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成果共享,基层教学组织治理要注重构建发展成果多元化评估体系,包括对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效果的评估、基于效果评估的面向多主体的成果分配或奖励等,提出多样化成果激励措施。
3.3. 功能逻辑: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的耦合共生的目标与基础
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的耦合共生关系中,耦合是核心,决定了共生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类型共生关系的关键;共生是根本,决定了两者必须通过相互融合、相互适应达到均衡状态,以能够共同适应外部环境。两者的耦合共生过程就是面对共生环境变化,两者通过耦合实现相互适应达到均衡,并通过共生来共同适应共生环境,以实现与共生环境之间的均衡。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进入新的耦合共生过程,以不断达到新的均衡状态,并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在促进教学功能回归的目标下,基层教学组织治理应以实现学生培养和教师发展为基础,以实现教学功能的具体组织管理为抓手,构建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治理机制,提升基层教学组织治理效能。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耦合共生(见图2),为教学功能的有效组织与实践提供了内在动力,为基层教学组织治理机制构建与优化提供了基础。
Figure 2. Objectives and foundations of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 governance
图2. 基层教学组织治理目标与基础
基于此,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治理机制以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耦合共生为基础,通过协调运行、活动引导、考核激励、优化配置等机制创新,构建耦合共生视角下基层教学组织治理机制,解决或缓解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的现实矛盾冲突,实现教学功能的回归,提高基层教学组织治理效能。
4. 耦合共生视角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治理机制设计
如前所述,基于耦合共生理论进行治理机制设计强调教学组织内部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主体以及经费、设备、制度等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共同进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强调基于组织理论优化组织结构,明确职责与权限,并鼓励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与协同;同时,借鉴治理理论完善教学组织功能发挥的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并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此外,结合耦合共生理论中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原则,强化运行保障机制,确保教学资源的充足配置和顺畅运行。
基于上述分析,从耦合共生视角出发构建基层教学组织治理应包含确保教学功能顺利实现的运行、激发主体能动性的激励、引导教学组织有序高效开展工作的分类考核评价、通过信息沟通与反馈进行监督指导的监督反馈,以及提供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的运行保障五个机制维度,具体框架如图3所示。在整体框架上形成以明确职责与权利提供协同工作的运行机制为核心的“四力”模型,即“内在动力–正向引力–积极推力–外在支持力”模型,为提升治理效能提供动力基础。激励机制通过激发各主体主动参与组织自治与教研活动而形成内在动力,分类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考核评价引导基层教学组织有序高效开展工作而形成正向引力,监督反馈机制通过信息沟通与反馈来监督指导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运行而形成积极推力,而运行保障机制则通过组织、经费、资源和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来支撑基层教学组织运行而形成外在支持力。
Figure 3. Framework of governance mechanism for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universities
图3.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治理机制框架
1) 自治与共治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通过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和权利、各项活动的准则和制度,来确保基层教学组织教学功能各项工作和任务的实现。运行机制是基层教学组织运行的根本,是保障教学功能有效开展的基础,是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耦合共生的主要实践环节。考虑基层教学组织类别和级别的多样性,以及主要教学功能的差异化,构建以基层教学组织自治为主、多元主体共治的分类运行机制,并根据组织教学工作任务与目标的不同,建立分类分层的运行模式,并通过学院统筹、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调模式实现共同治理。同时,各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学院和教学工作委员会分别负责要素资源的协调和组织定位目标的协调,各系、教研室和教学中心等负责组织内和组织下属课程组或教学团队的工作任务协调,而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则在组织自治的基础上实现行动协调。
2) 动态监督反馈机制
动态监督反馈机制指多主体参与监督基层教学组织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基层教学组织活动、学生培养、教师发展的全程纪实,通过抓取和分析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数据,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并帮助调整各项活动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开展。在动态监督反馈机制中,学生、教师、基层教学组织、二级学院及相关主管部门均是参与主体,参与相关信息的搜集与反馈。结合教师发展、学生培养,以及教学功能的具体内容,监督反馈机制包括基础监督反馈和日常运行监督反馈以快速有效地发现组织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准确找到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的薄弱点与突破点,以更好地发挥监督反馈机制的作用。
3) 分类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是对基层教学组织工作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和效果的综合评价。考虑到各类型基层教学组织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不同,需要采取多样性考核综合评价的分类考核评价机制,以实现基层教学组织考评的合理化。在考核评价方法上,包括过程性评价、项目进展性评价、目标完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其中,过程性评价是对各组织完成日常管理和工作任务而产生的过程中资料进行汇总和评价的方法,以获取组织和实施各类活动的情况,保障日常管理和工作任务实施的质量。项目进展性评价是对项目实施的实际状态与目标计划状态的偏差的评价,以便分析其原因并及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来改进项目管理,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控制。目标完成性评价是对任务或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对照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指标,检查最终呈现结果的实际情况,以对任务和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的方法。发展性评价是基于一定的远期或阶段性发展目标,收集和分析反映评价对象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其根本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地发展,而不是检查和评比。
4) 多层面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理论化、规范化的制度来激发和鼓励基层教学组织并使其行为继续。激励手段与措施是激励机制的关键,是形成规范化制度的基础。基层教学组织治理中,在激励对象视角下,激励机制包括教师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的激励。在手段措施视角下,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奖惩激励,其中,物质激励包括年度绩效、教学奖励等;精神激励包括教师荣誉称号、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称号等;奖惩激励包括项目优先支持、资源优先配置、评奖评优优先、目标任务未完成的惩罚措施等。具体实践中,激励机制的实施需要基于分类考核评价的结果,因而不同类型基层教学组织的激励措施有所侧重。例如,科层制运行模式的基层教学组织侧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而项目任务制和目标制运行模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则侧重于奖惩激励。
5) 运行保障机制
运行保障机制是指通过资源的有效协调与合理分配,为基层教学组织各项活动开展提供支持。运行保障机制将从人力、财力、物力和制度等方面为基层教学组织运行提供资源支持与保障,以有力支撑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具体而言,基层教学组织运行保障从组织保障、经费保障、资源保障和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形成“四位一体”的运行保障机制。组织保障是从学院层面加强组织建设,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为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和监督,并不断完善基层教学组织的系统性架构。经费保障是指对基层教学组织提供专项经费支持,赋予其经费使用管理权和自主权,确保经费使用管理的灵活性,以发挥经费的最大使用效率。资源保障则包括教学信息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网络交流平台等软件设施,以及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等基础性硬件设施等,以便于教学功能的有效开展。制度保障则是为促进基层教学组织的不断发展与持续改进,而制定完善的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办法和相应的规章制度等,以强化基层教学组织日常活动的规范性。
5. 耦合共生视角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治理的实践效果和建议
5.1. 实践效果
某学院面对近年来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虽一直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然而学院发展迟缓,院内各系室和教师面对发展的需求缺乏有效的发展路径和足够的发展动力。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学院基于耦合共生理念引入“四力”模型,即“内在动力–正向引力–积极推力–外在支持力”模型,对基层教学组织进行治理机制改革。
首先,为了支撑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学院在组织、经费、资源和制度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例如,优化教学组织结构,明确各个系室的职责和权限;增加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和设备;丰富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次,学院通过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主动参与组织自治与教研活动。例如,设立教学创新奖、科研成果奖等,对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再次,为了引导基层教学组织有序高效地开展工作,学院建立了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根据教师的教学任务、科研成果、学生评价等多维度指标,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最后,学院建立了监督反馈机制,通过信息沟通与反馈来监督指导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运行。例如,设立教学督导组,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院基层教学组织治理机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学院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教学氛围更加浓厚,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满意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5.2. 基层教学组织治理的实践建议
1) 注重基层教学组织的分类运行管理
基层教学组织的多样性和教学功能侧重的差异性,意味着不同的基层教学组织具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对基层教学组织分类化管理。不同的基层教学组织运行模式,有利于发挥各类基层教学组织的组织和行动优势,以高效地开展其教学或教研教改任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需要赋予基层教学组织更多的教学自主权、教学事务的决定权和管理权。同时,通过实施分类考核评价来正向引导基层教学组织的分类建设与发展,从整体上促进教学功能的回归。
2) 注重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反馈
教学功能回归要以学生培养为目的,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耦合共生为基础。基层教学组织治理中,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反馈,有助于及时调整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方向。一方面,监督反馈机制要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主要问题和现象为主,来监督和指导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运行。另一方面,要拓展信息搜集和反馈的渠道与途径,发挥多主体在监督反馈中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动态及时反馈。
3) 注重治理成果的共享与激励引导
基层教学组织治理效能的提升离不开治理成果的共享,成果共享对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个人具有较强的激励引导作用。激励机制设计既要发挥传统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优势,也要突破常用激励措施在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中作用发挥不足的桎梏。要关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发展中的瓶颈,以此作为提出激励举措的抓手,并积极落实相关举措,以有效地激发组织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引导基层教学组织向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的耦合共生方向发展、向教学功能的逐步回归发展。
4) 注重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使用赋权
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治理需要建设资源的保障与支撑。要注重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与有效配置,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同时,也要积极开拓并合理运用包括校外资源在内的其他资源,来保障基层教学组织的高效运行。此外,要积极主动赋予基层教学组织资源使用管理权和自主权,包括经费的使用管理等,以充分利用资源的价值。因此,要建设资源的高效配置方式与使用机制,促进基层教学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一般项目“面向应用型专业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工商管理专业(招商引资方向)为例”(B231006908);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重点项目“一流专业建设视角下完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探索与实践”(A201006902);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一般课题“高校中层管理者对基层教学组织变革的承诺:信念的驱动路径研究”(EIE21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