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网络谐音词的研究现状、成词规律、表达效果及其发展带来的影响,并从语音和语义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网络谐音词作为网络交流的一种独特方式,具有简便快捷、幽默诙谐和含蓄避讳的特点,在社交媒体、聊天工具等网络场景中广泛应用。同时,网络谐音词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误用滥用导致交流中断、公众对标准语言感知降低等,对语言规范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文章强调,网络谐音是网络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网民的创造力和幽默感,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加强对网络谐音词的研究和引导极其重要,这有助于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为网络文化的多样化添砖加瓦。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word formation rules, expression effect and the influence brought by it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homophonic words, and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nunciation and semantics. As a unique way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online homophonic word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icity, quickness, humor and implicit taboo, and are widely used in social media, chat tools and other network scenes. At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network homophonic words has also brought some problems, such as communication interruption caused by misuse and abuse, and the public’s perception of standard language is reduced, which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language norms. The article also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above problems.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network homophonic word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network language, have their uniqu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herefo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 guidance of network homophonic words, promote their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 to the prosperity of network culture.
1. 网络谐音词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外,对网络谐音词的研究已成为语言学和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课题,网络谐音词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领域广泛。研究者们首先对网络谐音词进行了定义和分类,以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他们认为网络谐音词是在网络交流中,网友们利用汉字同音或近似发音的特点,对原有词进行替换或变形,从而创造的新词。这些词语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能够反映社会热点和网民的心理状态。
国内研究者还深入探讨了网络谐音词的特点和成因。网络谐音词因具有新颖性、隐喻性、幽默性等特点,能够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和流行。其成因主要包括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网民的创新精神以及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等。研究者还关注了网络谐音词对青少年语言习惯和文化传承的影响,认为应该加强引导和规范,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网络的发展以及网络流行词的扩散,一方面是汉语特点在网络环境的崭新应用,另一方面也助推了当代网络谐音词的蔓延。
2. 网络谐音词的成词规律
谐音,指的是利用汉字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发音,用其他字代替原本的字词,产生不同的意义。网络谐音词通常用于营造幽默诙谐的效果,或是以一种隐晦委婉的方式表达观点,形成独特且有趣的语言表达形式。由此可知,网络谐音词是指网民为了委婉幽默地传情达意运用谐音修辞手法来构建的一种崭新形态词语[1]。本文基于对网络谐音词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基本成词规律。
(一) 语音方面
从语音方面进行分析,网络谐音词是语言变异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独特的发音方式和音韵组合,赋予了这类词汇新的生命力和文化内涵。为了深入理解网络谐音词的语音特性,将从谐音和音译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1) 谐音
谐音指通过改变原词语的声母、韵母或声调来创制新词的方式。
改变声母的网络谐音词有两类,分别是音节粘连改变声母和单纯改变声母。音节粘连改变声母的谐音词有:用“表”表示“不要”,发音时“不”和“要”两个音节紧密相连,渐渐省略了“不”的韵母,使得“要”字音节直接跟在“不”字的声母b后,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单音节词“biao”,这个音节粘连的过程不仅简化了发音,还将“表”保持“不要”的原有意思。用“酱”表示“这样”,在音节粘连的过程中,“这”不仅丢失了韵母,声母也由舌尖后音zh变成了舌面音j,同时“样”字整个音节充当了新词的韵母,这样一来,“这样”这个双音节词就转变为单音节词“酱”,在网络中保持“这样”一词的原有意思。单纯改变声母的谐音词有:真不戳(真不错),改变“错”的声母c;布吉岛(不知道),改变“知”的声母zh;镁铝(美女),改变“女”的声母n。
改变韵母的谐音词有:康康(看看),前鼻音韵母an变为后鼻音韵母ang;小盆友(小朋友),前鼻音韵母en变为后鼻音韵母eng;阔以(可以),韵母e变为介母u加韵母o;帅锅(帅哥),韵母e变为介母u加韵母o。
改变声调的谐音词有:耗子尾汁(好自为之)、蚌埠住了(绷不住了)。
以上这些例子中的新词语没有产生新的含义,与原词表示相同的意思,在网络交流中使用能够增添聊天乐趣。
根据对谐音例词分析,部分谐音方式与方言有关,如:猴嗨森(好开心)、镁铝(美女)、9494 (就是就是)等。在方言中,有些地区f-h、l-n、z-zh难以分辨,这也是谐音构词中声韵调改变的一个客观原因[2]。
2) 音译
音译即通过对外来词的读音进行“拟声”,使用汉字、数字或字母,或相结合构成一个新的汉语词或组合词,这种词又称“拟声谐音词”[2]。音译的网络谐音词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数字音译和外语音译。
数字音译,即利用数字发音与某些词语的发音相似来表达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数字可以通过单击来实现输入,省时又省力,同时增加表达的趣味性和隐秘性,例如:“520”代表的意思是我爱你;“555”代表的意思是呜呜呜,模拟哭声;“7456”代表的意思是气死我了。
网民将较为常见且熟知的英语、韩语等外语中的词语,通过模仿发音的方式转化为与汉语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称为外语音译。例如“欧巴、欧尼”源自韩语,意指“哥哥、姐姐”,随着韩剧在中国大陆的流行,这些词逐渐被广泛应用到网络交流和日常生活中,成为表达亲密关系的常用词。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随着年轻人对外国文化如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的喜爱不断增加,使得这些词语的使用频率久盛不衰。除了上述前几年常见的外语音译词,近几年流行的有:芭比Q,是英语“barbecue”的音译,意为“烧烤、火化”,在网络上还有“完了”的意思;栓Q,是“Thank you”在连读时发音的音译,在网络上表示“无话可说”的意味。
(二) 语义方面
1) 纯语音谐音词
纯语音谐音词是指新创造的词本身没有独立意义,只是借助它们模拟发音,实际是网友们为了特定表达需求赋予了这些组合原词的意思,例如:额滴神呀(我的神呀)、有木有(有没有)等,这些谐音词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趣味性。
2) “语音 + 意义”谐音词
“语音 + 意义”谐音词,即这类词本身具有一定意义,但不一定与被谐音词意义一致,根据例子分析得出,多数网络谐音词与原词之间没有联系[2]。例如:我方了(我慌了),方有方形(与圆相对)、方向、方法等意思,而慌是指不沉着、忙乱;蚌埠住了(绷不住了),蚌埠是一个地名,而绷是指拉紧、勉强支撑;芜湖(呜呼),芜湖是一个地名,而呜呼是指死亡或表示叹息。“语音 + 意义”谐音词又根据感情色彩可以分为褒义词和贬义词,如:哈皮(高兴),“哈皮”是褒义词,英文单词“happy”的谐音,是高兴的意思。
3. 网络谐音词的表达效果及其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 网络谐音词的表达效果
1) 简便快捷
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上,使用网络谐音词比输入完整的汉字更加便捷高效。目前网络上大部分人用“886”表示“再见”,和完全输入“再见”相比,输入“886”显著提高了打字速度,节省了时间。网络谐音词常表示一种约定俗成的含义,在快速发展的线上交流环境中,可以迅速传达信息,接收者能够快速理解表达者的意图。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网络谐音词也可以巧妙地传递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例如“囧”可以传达出尴尬或无奈的情绪,从而提升聊天双方之间的沟通效率。当前各种社交平台支持多种文字输入方式,如拼音输入、手写识别和语音识别,网络谐音词与这些文字输入模式相适应,更加突显了大众在交流过程中使用谐音词的简便性和快捷性。
2) 幽默诙谐
谐音是产生幽默效果常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因此谐音词还具有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例如学生们在网络上将班主任称为“版主”或“帮主”,因其发音相近,创造出一种幽默的聊天氛围,使得网络交流更加轻松愉快。喜剧演员也会使用谐音梗以求达到幽默效果,例如“猫会喵喵喵,狗会汪汪汪,鸭会嘎嘎嘎,那么鸡会什么?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3) 含蓄避讳
网络谐音词不仅凭借便捷和幽默的特点备受网友喜爱,它还具有含蓄避讳的表达效果,巧妙地满足大众在特定语境下的表达需求。汉语传统表达中,谐音如果用于避讳,那么一般在表达中尽量避开某音,属于消极避让,网络谐音词却以一种积极态度,在表达中积极寻找谐音的另一种书面符号形式,以音同音近的谐音形式(全拼或者缩略),创造出同音异形词代替[3]。例如,用“河蟹”表示“和谐”:在某些情况下,直接使用“和谐”一词可能会涉及政治或社会,用谐音词“河蟹”,既表达了意思,又避免引起误会和争议的可能,避免直接提及敏感话题,委婉传递信息。用“夺笋”表示“多损”:直接使用“多损”一词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被尊重,而使用谐音词“夺笋”,不会让表达过于尖锐,聊天氛围也轻松起来。网络谐音词通过巧妙的谐音转换,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处理尴尬或敏感的话题,帮助人们在特定语境下更安全、更灵活地交流。
(二) 网络谐音词发展带来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网络谐音词巧妙地利用了汉字的谐音特点,通过创造新词汇替代传统词汇,不仅使语言的内涵更加丰富,在表达方式上实现了创新。例如在表达“我喜欢你”这一情感时,除了常规的表达方法外,还可以用“我稀饭你”“我宣你”等谐音词,这样的表达既幽默又富有创意。相同的意图或情感采用不同的谐音词进行表达,避免了语言的单调重复,还能增加幽默趣味。在网络时代,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巧妙利用谐音词可以有效地简化信息传递过程,降低了完整文字输入的复杂性和时间成本,比如用“酱”表示“这样”,这就是一种简洁高效的表达方式。
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网络谐音词的形成过程中,其往往与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结合。这些元素涵盖词语、古诗词、历史故事等。在这些元素中,网络谐音词“辣么”来源于四川方言中的“那么”,同时与“辣椒”中的“辣”这个独特的谐音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程度强烈的“非常”的意思,还将四川的地域文化和饮食习惯融入其中,使得传统文化凭借这种新颖的形式在网络时代得到传承和发扬。
网络谐音词在宣传和推广中也体现出很高的价值,因其简便快捷和幽默诙谐的特点,使网络谐音词成为广告、宣传语等商业活动中的热门选择。例如:步步糕升,将产品名“糕”与祝福语“步步高升”相结合,适用于食品广告;咳不容缓,通过谐音将“刻不容缓”的紧迫性与治疗咳嗽的药品联系起来,适用于医药广告,强调及时治疗的重要性;柿柿如意,利用柿子的谐音表达出事事如意的美好祝福,适用于各种喜庆时刻的产品推广,特别是春节期间。这些例子表明,通过巧妙地运用网络谐音词,广告和产品的特点完美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更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宣传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 消极影响
在语言使用中,误用与滥用网络谐音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问题。网络谐音词凭借方便快捷、幽默诙谐等特点,流行于各类聊天平台之间。但这些词在语法规范性方面存在不足,长期使用会对公众的标准语言感知产生负面影响。在网络语言中,为了追求更快的表达速度和更轻松的交流氛围,许多网民在使用这些词语时并不遵循语法规则。这种随意的语法使用习惯容易在日常语言中渗透,比如青少年受网络谐音词的影响,甚至在考试时用“偶”替换“我”,用“系”替换“是”,这些不规范的用法不但影响了语言的规范性,对青少年的语言习得也有产生消极影响的可能。
交流中断是使用网络谐音词产生的又一重要问题。双方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对某个词的理解不同,从而产生误解和冲突导致交流中断。这种情况尤其在跨年龄段或跨文化背景的交流中更为常见,以下是具体例子。我稀饭你:在经常上网的人眼中“稀饭”是“喜欢”的谐音,但在某些人看来可能只是稀饭这种食物的字面意思;酱:熟悉网络语言的人用“酱”表示“这样”,不太熟悉网络语言的人会把它误解为调味品“酱”。这种差异会导致交流中产生误会,最终造成交流中断,所以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对象的选择。
4. 结语
通过分析网络谐音词的成词规律、表达效果以及其发展影响我们可以了解到,网络谐音词不仅在表达方式上实现了创新,还体现出了网民的创造力与幽默感。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为了减少网络谐音词带来的消极影响,建立绿色的网络环境,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大对网络谐音词的监管和引导的力度,让大众明确网络谐音词的使用界限;还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减少网络谐音词的使用,如向大众推广使用自带纠正错误功能的拼音输入法。
提升公众对网络谐音词的认识和理解也至关重要。可以定期组织学校、社区举办相关活动,如加强网络谐音词的科普宣传,举办网络文明用语大赛,发起文明用语倡议等,让大众清楚地认识到网络谐音词的优点和缺点,引导大众在使用网络谐音词时注重准确性和规范性,鼓励大家使用规范、文明、得体的表达形式,共同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网络谐音词不仅是语言创新的结果,也是社会文化和民间智慧的结晶。通过深入研究和整理网络谐音词,我们不仅可以发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也可以借助这种充满创意的创作形式,将网络谐音词融入现代艺术创作中,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