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生命周期视角下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实践进路研究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Life Cycle
DOI: 10.12677/ass.2025.141013, PDF, HTML, XML,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黄雪英, 崔 娟*: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组织生命周期发展Non-Profit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al Life Cycle Development
摘要: 非营利组织在城市社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以参与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访谈为抓手,以广西L市一家非营利性自闭症康复机构为例,研究发现该组织在多年发展过程的实践进路中,需求驱动是其发展源动力,环境规制和机制筛选则保障了其稳定性和持续性。其实质是社会组织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成长与变革过程,体现了适应性和动态调整的能力。最后,本文提出了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策略并总结了研究的局限与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洞见与参考。
Abstract: The important rol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i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life cycle, with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un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the gripper, taking a non-profit autism rehabilitation institution in Guangxi L city for an example.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in many years, demand drive is the source of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mechanism screening to ensure its st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Its essence is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growth and chang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a specific social environment, which reflects the ability of adaptability and dynamic adjustment.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imitation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research, and propose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insight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文章引用:黄雪英, 崔娟. 组织生命周期视角下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实践进路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 94-10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13

1. 引言

非营利组织主要是以基金会、社团或者民办非企业的形式存在,涉及的项目领域非常广泛,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稳定性和自愿性[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非营利组织(NPOs)在教育、健康、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以其独特的组织特性和运作模式,对社会资源的分配、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公民参与的促进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我国政府提出了社会组织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旨在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2]

然而,非营利组织在其成长轨迹中,遭遇了多方面的挑战与困境,这些难题既植根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动态变迁,诸如筹资渠道单一[3]、法规框架模糊不清[4]、监管体系尚待完善[5]等,也深嵌于组织内部的治理与运作机制之中,包括内部控制机制失效[6]、预算管理效能低下[7]、专业人才高频流动[8]等现象。在此背景下,非营利组织面临着迫切的任务: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维系组织活力,并探索在不同时期中非营利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为剖析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轨迹提供了一个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此理论基于生物学视角,将组织视为一个历经诞生、成长、成熟直至衰退的动态生命体。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组织展现出独特的属性和发展特征,促使其采取相应策略以适时适应。本文以X自闭症康复机构(以下简称X机构)为研究对象,将组织生命周期理论融入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之中,旨在了解组织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要素,揭示其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遭遇的具体困境,并指引其采取适宜的应对策略,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定位组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组织效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公众。

2.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分析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适用性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最初由马森·海尔瑞在1959年提出,他指出组织的发展轨迹可以类比于生物学中的“生命周期”观念,即组织作为一个社会实体,会历经诞生、成长、成熟乃至最终可能面临的消亡阶段。海尔瑞进一步强调,在组织演进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发展停滞或甚至走向解体的情况,这往往归咎于组织内在管理机制的局限与不足。

1972年,哈佛大学的Larry E. Greiner教授在其著作《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中,系统地阐述了组织生命周期的核心理念。Greiner教授从组织变迁中危机浮现与应对的视角,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组织发展模式,即增长与危机相互交织的演进过程。他主张,组织的生命周期可被细分为若干演化阶段,每一阶段的转折均源于一场根本性的危机,而这些危机的涌现,则标志着组织前一个发展阶段的落幕。Greiner教授的模型精炼地概括为:初创期的创新→成长期的指导与控制→成熟期的授权→衰退期的协调→以及可能的再生或转型期的合作[9]。在这一连串的阶段更迭中,每个转折点都伴随着特定的危机挑战,而组织正是通过这些危机的克服与应对,实现了自身在结构、功能及规模上的成长与蜕变。在葛瑞纳教授之后,众多学者围绕组织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耶鲁大学的金伯利和米勒思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利用生物类比的方法提出了组织生命周期概念,进一步强调了组织会经历产生、成长和衰退等阶段,并指出组织在衰退后可能复苏或消失。

本文基于葛瑞纳教授的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核心要义,融合X机构的实际发展轨迹,构建了一个贯穿全文的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由需求驱动、环境规制与机制筛选三大支柱构成,旨在深入剖析非营利组织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演变逻辑(如图1所示)。在组织的初创阶段,即X机构的孕育期,其核心动因源自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的深切需求。这些需求,根植于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服务的迫切渴望,驱动了机构从无到有的诞生。此阶段,个人与家庭的直接需求成为推动组织形成的根本力量,体现了社会需求如何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微观过程。随着组织的成长步入发展期,X机构开始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政策环境的导向、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社会认知的提升,共同构成了环境规制的主要维度。这些因素不仅影响着机构的运营策略,还促使其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外部规范,实现由非正式向正式、由非法向合法实体的转变,确保组织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进入成熟期,X机构面临的是从“公益性”为主导向“专业性”为核心的战略转型挑战。这一阶段,机制筛选成为关键,包括评估体系的建立、监督机制的完善和竞争机制的引入等。通过这一系列筛选机制,机构逐步建立起以专业化为导向的运行体系,确保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增强了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Figure 1. Analysis framework

1. 分析框架

学界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外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区营造[10]、职业教育评价[11]、老旧工业区更新[12]等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保障作用,并根据非营利组织成功的案例经验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建设提供有效建议[13]。国内非营利组织研究方向由表及里讨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规程、适应组织需求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机制,以及有效的内部控制培训和知识分享体系,共同构建起了风险防范的坚实防线[14]。由内而外论述政府–非营利组织的互动逻辑与机制,发现政府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会成为信息输出,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政策执行方式、组织吸纳和政治吸纳等行为发出的积极信号促进政社互动[15]。再从微观视角出发,有学者从SWOT分析中,发现广西某高校附属民办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机构存在部分管理制度未完善、服务对象范围有限、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劣势,并提出融入学校发展大局、完善并落实内部管理体系、拓宽资金收入渠道、建立特教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加强与卫生教育和残联系统的合作等路径[16]。也有学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工作面临着资源总量不足、政策体系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完善、融合教育理念得不到充分认可等困境,提出扩大融合教育资源、加强政策体系建设、畅通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外部环境等建议[17]

综上所述,近年来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然而,尽管这一领域实践活跃,但学界对于非营利组织具体形态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视角的探讨,仍显得相对匮乏。鉴于此,本文采取实证研究方法,聚焦于一家具体的自闭症康复机构,旨在深入剖析非营利组织在其生命周期各阶段所展现的特征与面临的挑战,从而为该类型机构的发展路径提供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参考与洞见。

3. 案例概况

本文案例选取位于广西L市一家非营利性质的X自闭症康复机构,专门为各种心理、精神等发育障碍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儿童康复训练和家长培训服务。其前身是自闭症家长互助小组,2003年转为成立L市家长资源中心,并于2011年在市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2003年至2011年间,机构在创始人的坚持与民间志愿组织的零星支持下艰难前行。2008年,L市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为机构带来了转机,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的提案推动了市级康复中心的成立。2013年,中心积极参与社会组织服务评估,并顺利通过,次年,省民政厅将机构评为“四星级机构”。2015年,随着中心发展的日益成熟,Y家长资源中心的成立,与X机构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家长喘息服务、慰问活动以及融合教育等多元化服务,不仅丰富了中心的服务内容,也进一步增强了家长与社会的参与度与认同感。至2019年,X机构已发展成为拥有一百五十余名在读学生、四十余名专业教师的综合性康复机构。该机构目前拥有两大校区,教师40余人,占地约3000平方米,配备单训室、感统训练室、多功能培训室、评估室和音乐游戏室等多个专业治疗室。

4. 组织生命周期视角下X机构的演化样态分析

4.1. 需求驱动:组织孕育期的内在型动力(2003~2011年)

社会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和需求,需求是驱动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从经济角度来看,社会需求推动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促使企业的成立与发展。而当社会个体和群体的某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人们意识到需要组织起来以更好地解决面临的共同问题,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有序的社会关系体系,在需求的孕育下应运而生,体现了社会结构与个体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

政府与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的失灵是非营利组织产生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18] X机构在正式成立之前,国内的康复机构寥寥无几,患儿和家长们求医无门,社会未能提供足够的支持与资源。从个体层面说,患儿有康复治疗、学习技能和融入社会的需求;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有缓解压力、学习技能和寻求支援的需求。从社会层面来说,存在着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与支持的需求,以及对康复教育的普及和推广的需求。正如X机构的创始人所讲:“我们开始是没有办法,为了自己的孩子去不断地学习康复技术,才有那么一点希望支撑我们前行,后面是在社会的需求与责任中成长起来的。”患儿家长因对患儿治疗的共同需求抱团,共同探索康复之路,积极交流经验,相互扶持,逐渐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社群,该机构在满足需求中应运而生。

4.2. 环境规制:发展期的合法性塑造(2011~2019年)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政府政策和产业政策对于组织竞争力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合理的政策可以促使组织在竞争中获得优势[19]。在组织发展过程中,政策层面的规制能够确保组织行为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战略,避免组织行为对社会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2011年7月,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暨民政论坛上,民政部相关负责人在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拓宽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民政部门对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类社会组织可履行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一体化职能。”政策环境的放宽,为社会组织的合法化发展提供了条件。2011年,随着登记程序的简化,X机构在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把握住了发展的机遇,正式注册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是否合乎法律是极为重要的。法律和法规作为规范组织行为的基本框架,确保组织的活动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法律规制是组织发展的基础,它能够通过规范和制约组织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减少组织运营中的法律风险。社会组织有关准入机制从正式制度层面作为催生社会组织产生的制度环境而存在,为社会组织产生提供了法律保障。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对社会组织的身份越来越认同,态度越来越积极,定位越来越重要[20]。这种认同和积极态度,体现在政策支持上,为社会组织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生存空间,使得它们能在各自的领域内更好地发挥作用。

从社会认知层面来说,其包括公众对组织的理解、评价和期望。根据贾兴平等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利益相关者压力可以提高企业价值,即通过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可以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进而提高企业价值[21]。随着社会信息的透明化和舆论的广泛传播,组织的行为和发展会受到社会认知的直接影响,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面对来自社会认知的压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确保其发展不偏离社会期望。通过引导和规范组织的社会责任行为,提升组织的社会声誉和公众形象,这种社会认知的规制可以增强组织的社会资本,提升其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总之,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保障、法律规制和社会认知的保障。

4.3. 机制筛选:成熟期的专业化路径(2019~2024年)

不断涌现的组织有的走向衰亡,有的俞发繁荣,而其自身的专业化一定程度决定了它们的兴衰存亡。推动组织走向专业化的一大推力是“评估”,上个世纪60年代,针对企业效能的评估研究开始涌现,同时也催化了社会组织效能评估研究。菲利普·库伯认为,为公众提供服务,不只取决于服务事项和服务对象,更取决于从头至尾的服务过程以及服务效果。[22]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机制是促进服务专业化的重要因素。X机构在评估中获“四星”机构称号,这使得它在一众同类机构中脱颖而出,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非营利组织更注重服务流程的优化与效果评估,以实现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通过评估机制,组织能够识别行业的新趋势、新技术和新的需求,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23]

竞争机制是指通过外部竞争或内部竞争的方式,促使组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不断创新。对于社会组织来说,竞争机制不仅仅是市场中的竞争,还包括与其他组织在资源争夺、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竞争。据X机构的李姐说;“近几年该市出现大大小小的同类机构有二十多家。为了生存,要比别人更专业。”在外部竞争的推动下,组织会努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竞争机制促使组织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不断优化其服务或产品,提高专业化水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组织通常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这有助于其进一步发展壮大,达到更高的成熟阶段[24]

监督机制是确保组织规范运行和长期发展的手段和程序,对组织行为、资源使用以及目标实现等方面进行监控,确保组织按照规定的目标和标准执行。社会组织在进入专业化阶段时,面临更复杂的任务和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完善的监督机制至关重要。良好的监督机制能够增强组织的透明度,确保组织行为的规范性和问责性[25]。通过定期审计、报告和公开检查,组织的决策和运营能够更加符合公共利益,有助于构建信任和获得外部支持,从而提升组织的专业性和公信力。通过外部监督和内部审查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时,其运营效率和竞争力也会得到提升。

评估机制促进组织的自我反思与持续改进,竞争机制则激发创新和提升组织的效率,而监督机制确保组织在规范运行中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综合而言,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估、竞争与监督机制,社会组织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活力,并向更高的专业化与成熟阶段发展。

5. 组织生命周期视角下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实践路径

5.1. 识别与回应社会需求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在组织的孕育期,通常面临着资源和影响力的双重限制,此时的核心动力来自于社会需求和内部使命的驱动。首要任务是要识别与回应社会需求,组织应深入了解目标群体的具体需求,可以通过定期的社会调研和需求评估来调整其服务内容,这有助于确保组织的成立是基于真实的社会问题,而非单纯的理念。并且确保组织的使命和愿景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并能够清晰、简明地传达给利益相关者,这个时期需要聚焦组织使命的塑造,构建信任并获取初步支持。

5.2. 建立合法性和社会认可是发展期的重要任务

在早期发展阶段中,组织需要在更复杂的环境中获得合法性和稳定性。首先组织应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透明的运营和财务报告等手段赢得政府、公众和消费者的信任。同时,组织要关注所在领域的政策变化,积极响应政策变化。而获得社会认可可以通过塑造社会形象与影响力,例如通过媒体宣传、社会活动和案例分享等方式提升组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要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品牌形象,强调组织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与贡献。

5.3. 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是成熟期的关键任务

成熟期需加强专业化运作,组织需要根据目标群体的需求和组织的核心能力进行专业化发展。包括设置专业化团队来处理项目管理、资金筹集、公共关系等,提升整体运营效率。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体系和技术工具,优化服务流程,可以提高项目执行效率。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确保组织在专业化道路上稳步前行。此外,要注重优化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定期的评估和效果反馈,确保组织的项目与服务能够高效地达成既定目标。

通过以上路径,非营利组织能够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稳步发展,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与可持续性。

6. 结语

从需求驱动到环境规制,再到机制筛选,X机构的演化历程体现了社会组织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成长与变革过程。需求驱动是机构诞生的直接动力,环境规制塑造了机构的合法性基础与社会支持,而机制筛选则推动了机构的专业化与可持续发展。这三个阶段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X机构生命周期的完整画卷。

尽管本文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探析了组织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但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首先,在数据收集的全面性方面,本研究主要依赖于深度访谈这一质性研究方法,虽然能够深入探索该机构运作的微观层面及个体经验,但缺乏大规模量化数据的支撑。这意味着研究普适性和代表性受到一定限制。未来研究应考虑采用多元研究方法,从而更全面地描绘非营利组织的运作生态,并注重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较研究,探索不同情境下自闭症康复服务的共性与特性,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成功经验。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西南民族地区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在地化发展模式研究(22BSH126);“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类立项课题“民族地区民政服务站的本土化实践路径研究”(2023QGRW033)。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杜英.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财会学习, 2023(24): 32-34.
[2] 赵宇新. 民政部发布《“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J]. 大社会, 2021(11): 34.
[3] 王利敏. 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困境与对策[J]. 中国农业会计, 2020(8): 10-12.
[4] 武晓雪. 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问题[J]. 新西部, 2020(5): 52, 54.
[5] 杨海飞. 浅谈社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与对策[J]. 市场周刊, 2020(5): 189-190.
[6] 许多思. 新形势下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优化策略探究[J]. 投资与创业, 2023, 34(22): 166-168.
[7] 张琴. 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3(10): 138-140.
[8] 潘慧宣. 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能力提升的障碍与对策[J]. 现代商贸工业, 2023, 44(9): 49-51.
[9] 拉里∙格雷纳, 呙阳. 在演进与剧变中成长[J]. 哈佛商业评论, 2005(4): 10.
[10] 高红, 王翔. 赋能社会组织: 日本社区营造的实践逻辑及经验启示[J]. 长白学刊, 2023(3): 121-130.
[11] 周英文, 唐炎艳. 美国非营利组织参与职业教育评价: 动因、路径与特征[J]. 职教通讯, 2023(8): 21-28.
[12] 苗红培, 宁辛. 非营利组织主导的老旧工业区更新模式及其适用性探讨——美国圣路易斯Cortex创新社区的经验[J]. 建筑经济, 2023, 44(7): 84-89.
[13] 李锶羽. 非营利组织面向服刑人员的阅读推广研究——以美国非营利组织实践为视角[J].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3(2): 83-88.
[14] 黄小花. 探析公益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J]. 市场瞭望, 2024(10): 46-48.
[15] 孙柏瑛, 汪元. 打破“推定”: 政府-非营利组织互动何以优化提升——基于信号理论的路径建议[J]. 新视野, 2023(4): 89-96.
[16] 王浪, 欧阳宁新, 郭德华. 基于SWOT分析的民办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机构发展策略研究[J]. 教育观察, 2024(21): 119-122.
[17] 王淑琴, 王俊丽. 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困境与思考——基于Z市所有县(市)区及21所特殊教育学校(机构)的调查[J]. 现代教育科学, 2022(2): 36-42.
[18] 陈晓春, 李苗苗.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动力、机制与作用[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0(1): 72-77.
[19] 波特, 迈克尔. 竞争战略[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4: 38-46.
[20] 陈成文, 黄诚. 论优化制度环境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 50-56.
[21] 贾兴平, 刘益, 廖勇海. 利益相关者压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J]. 管理学报, 2016, 13(2): 267-274.
[22] 菲利普∙库伯. 合同制质量——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M]. 竺乾威、卢毅、陈卓霞, 译.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144.
[23] Bester, R. (2015) The Role of Evalu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54, 100-112.
[24] Ostrom, E. (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807763
[25] 贺巧知.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