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维生素D3辅助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及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23年7月~2024年6月的82例AR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41例给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B组41例在A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3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血清相关指标。结果:B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A组的80.49%,
P < 0.05。B组的鼻痒、喷嚏、清涕、鼻塞缓解时间短于A组,
P < 0.001。B组治疗后的EOS、ECP、IgE低于A组,
P < 0.001。结论:维生素D3辅助治疗AR的疗效较好,能够加速症状缓解,减少EOS浸润及ECP释放,降低IgE水平,值得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vitamin D3 adjuvant therapy on allergic rhinitis (AR) and its impact on peripheral blood eosinophils (EOS). Method: 82 AR patients from July 2023 to June 2024 in the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41 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desloratadine citrate, while 41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vitamin D3 in addition to Group A. The clinical efficacy, symptom relief time, and serum related indicato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efficacy in Group B was 95.12%, higher than Group A’s 80.49%, P < 0.05. The relief time of nasal itching, sneezing, runny nose, and nasal congestion in Group B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Group A, P < 0.001. The EOS, ECP, and IgE levels in Group B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after treatment, with P < 0.001. Conclusion: Vitamin D3 adjuvant therapy has a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on AR, which can accelerate symptom relief, reduce EOS infiltration and ECP release, and lower IgE levels. It is worth promoting.
1. 引言
变应性鼻炎(AR)为常见慢性鼻黏膜炎症性疾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持续上升[1]。AR主要由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引起,不仅会影响患者生理功能,还可能引发睡眠障碍、注意力分散等心理问题,降低其整体生活质量[2]。枸地氯雷他定虽能较好地治疗AR,但部分患者仍面临症状控制不佳、复发率高及药物副作用等问题[3]。因此,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以更好地控制AR症状并减少复发,成为当前研究重点。近年来,维生素D3在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研究的逐渐深入,为AR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维生素D3是脂溶性维生素,在人体内可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发挥治疗作用[4]。维生素D3能够影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等炎性细胞的活化和迁移,在AR发病过程发挥重要作用[5]。本研究旨在探讨维生素D3辅助治疗对AR患者疗效及EOS的影响,期望能够为AR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现报告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23年7月~2024年6月的82例AR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1例。A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1~65岁,平均(40.81 ± 6.35)岁;病程0.8~6.3年,平均(3.64 ± 1.27)年。B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23~66岁,平均(41.09 ± 6.23)岁;病程0.7~6.1年,平均(3.52 ± 1.3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 > 0.05。纳入标准:(1) 经病史和查体、鼻部检查、过敏原皮肤实验、特异性IgE检查诊断为AR;(2) 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且近期症状活跃;(3) 参与研究前未接受过全身或局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等相关治疗;(4) 无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5) 意识清楚,能够正常交流。排除标准:(1) 对研究使用的药物或其成分存在过敏史;(2) 合并感染性鼻炎、药物性鼻炎、萎缩性鼻炎;(3)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湿疹、荨麻疹等);(4) 存在鼻息肉、鼻中隔偏曲、鼻窦炎等解剖结构异常。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2.2. 方法
A组:给予枸地氯雷他定(扬子江药业,国药准字H20090138,8.8 mg)治疗。口服,1次/d,8.8 mg/次。
B组: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3 (江苏吴中医药,国药准字H32021405,1 ml:7.5 mg)治疗。取仰卧位,头部后仰,使鼻梁与水平面形成约60˚的夹角。使用20 ml注射器抽取30万IU维生素D3,依次将药液滴入双侧鼻腔,每侧鼻腔滴入15万IU。滴药后,保持体位3 min,以确保药液充分吸收于鼻黏膜,1次/周。
2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嘱患者治疗期间需遵循医嘱按时服药/用药,并接受定期随访与评估。
2.3. 观察指标
(1) 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随访期间未观察到复发迹象;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体征有所改善,随访期间偶见复发;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未见改善,甚至出现症状加重情况;总有效率 = (显效例数 + 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6]。
(2) 症状缓解时间:记录并比较鼻痒、喷嚏、清涕和鼻塞缓解时间。
(3) 血清相关指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集患者5ml肘静脉血,经离心处理后获取血清,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EOS、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利用放射性过敏原吸附试验检测免疫球蛋白E (IgE) [7]。
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软件,症状缓解时间、血清相关指标作为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作为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比较
B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A组的80.49%,P < 0.05。见表1。
3.2. 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B组的鼻痒、喷嚏、清涕、鼻塞缓解时间短于A组,P < 0.001。见表2。
3.3. 血清相关指标比较
B组治疗后的EOS、ECP、IgE低于A组,P < 0.001。见表3。
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n (%)]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
人数 |
显效(n) |
有效(n) |
无效(n) |
总有效率(%) |
A组 |
41 |
20 |
13 |
8 |
80.49 |
B组 |
41 |
29 |
10 |
2 |
95.12 |
t值 |
- |
- |
- |
- |
4.100 |
P值 |
- |
- |
- |
- |
0.043 |
Table 2. Comparison of symptom relief time between two groups (
, d)
表2.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 d)
组别 |
人数 |
鼻痒 |
喷嚏 |
清涕 |
鼻塞 |
A组 |
41 |
5.16 ± 1.31 |
4.32 ± 1.17 |
3.95 ± 0.74 |
3.87 ± 0.86 |
B组 |
41 |
3.42 ± 1.03 |
2.89 ± 0.95 |
2.98 ± 0.63 |
2.54 ± 0.78 |
t值 |
- |
6.686 |
6.075 |
6.391 |
7.335 |
P值 |
-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
)
表3. 两组血清相关指标比较(
)
组别 |
人数 |
EOS (%) |
ECP (ng/ml) |
IgE (g/L)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A组 |
41 |
6.17 ± 1.41 |
3.71 ± 0.95 |
491.53 ± 62.89 |
432.25 ± 56.73 |
165.72 ± 37.59 |
139.47 ± 28.38 |
B组 |
41 |
6.35 ± 1.46 |
2.63 ± 0.72 |
487.29 ± 60.54 |
367.81 ± 49.38 |
162.61 ± 36.39 |
107.41 ± 21.71 |
t值 |
- |
0.568 |
5.801 |
0.311 |
5.486 |
0.381 |
5.745 |
P值 |
- |
0.572 |
<0.001 |
0.757 |
<0.001 |
0.705 |
<0.001 |
4. 讨论
AR为临床常见且多发疾病,发病范围广泛,可影响任何年龄段人群[8]。该病发病机制复杂,遗传背景、变应原暴露及外界环境因素等均为其主要诱发危险因素[9]。患者常表现出鼻部瘙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嗅觉减退,不仅会降低患者生存质量,还对其日常工作、学习及社交活动产生负面影响[10] [11]。针对AR治疗,抗组胺药物为临床常用手段。该类药物通过选择性地抑制外周组胺H1受体,可有效减轻过敏反应所致的症状。例如,枸地氯雷他定作为高效的抗过敏药物,在AR治疗中能够迅速缓解流涕、鼻痒、喷嚏等过敏症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12] [13]。虽然枸地氯雷他定在控制部分AR症状方面表现出色,但对于鼻塞缓解效果却相对有限,一定程度地限制其临床应用的全面性[14]。因此,在AR的治疗策略中,除抗组胺药物外,还需综合考虑其他治疗手段,如鼻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治疗等,以期达到更全面的症状控制和生活质量提升。
维生素D3是维生素D的重要形式。维生素D3能够深刻影响T细胞、B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行为与特性。其不仅能够促进T细胞的成熟与分化过程,加强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与清除能力,而且具备抑制过度免疫反应的特性,有助于缓解体内的炎症状态[15]。维生素D3的抗炎作用主要体现在其能够抑制白介素-6、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等促炎因子的生成,减轻慢性炎症反应,为免疫系统的稳态维持提供有力支持[16]。在AR由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中,维生素D3的上述作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其有助于缓解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的症状负担。此外,维生素D3还能增强抗菌肽的合成。抗菌肽是具有直接杀菌或抗病毒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其能够作为机体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攻击并清除入侵的细菌和病毒,进一步巩固机体的防御屏障。
研究结果显示,B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A组,提示维生素D3辅助治疗能够提升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原因可能为维生素D3能够促进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并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升机体的免疫力,为抵抗外界过敏原的侵袭提供坚实的防线。维生素D3能够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降低组织的损伤程度。维生素D3还能通过促进鼻腔黏膜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改善鼻腔黏膜的屏障功能,减少过敏原对鼻腔黏膜的直接刺激和损伤。同时,维生素D3还能减少鼻腔黏膜的水肿和充血,缓解鼻塞等临床症状。当维生素D3与枸地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物联合使用时,二者可产生协同作用,共同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和体征的改善。B组的鼻痒、喷嚏、清涕、鼻塞缓解时间短于A组,提示维生素D3辅助治疗能够加速患者症状缓解。分析原因可能为,维生素D3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免疫系统的平衡,减轻患者体内过度的免疫反应。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维生素D3有助于减少鼻腔黏膜中炎性细胞的浸润,降低炎症水平,加速症状的缓解。B组治疗后的EOS、ECP、IgE低于A组,提示维生素D3辅助治疗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过敏反应及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分析原因可能为,EOS是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关键的炎症细胞,其数量和活化状态直接关联疾病的严重程度。维生素D3可通过作用于EOS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其活化、增殖和向炎症部位的迁移,降低EOS计数,减轻炎症反应。ECP是EOS释放的主要毒性介质,具有强大的细胞毒性作用,能够损伤组织细胞,促进炎症反应。维生素D3可通过调节EOS的功能,减少ECP的释放,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IgE是介导AR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球蛋白。维生素D3能够抑制B细胞的活化和IgE的合成,减少过敏原特异性IgE的产生,降低机体对过敏原的敏感性和反应强度。
5. 结论
综上所述,维生素D3辅助治疗AR,不仅能够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减少EOS浸润及ECP释放,降低IgE水平,还能够促进鼻腔黏膜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增强鼻腔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过敏原的刺激与损伤,加速患者症状的缓解过程,值得推广。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