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困境与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Path of Enhancing Key Core Technology Capability of Specialized and Special New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DOI: 10.12677/mm.2025.15102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朱丽烨, 方林悦: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 嘉兴
关键词: 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企业核心技术路径研究Specialized and Special New Enterprise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Core Technology Path Study
摘要: 专精特新制造企业是我国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依托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联动,可以集合各主体优势资源,深化技术研发机制,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专精特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培养现状,发现企业在培养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时存在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不完善、技术研发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结合原有专精特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培养方式,提出三条核心路径:企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研发投入机制、政府优化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持政策、国家强化创新合作和平台建设。
Abstract: Specialized and special new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r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e improve- ment of key cor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in our country. Relying on the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of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so on, they can gather the superior resources of the main bodies, deepen the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key cor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of specialized and special new enterprises.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key core technology ability of specialized and special new enterprise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key core technology ability of enterprises, such as the imperfec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imperfect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original key core technology capability training methods of specialized and special new enterprises, three core paths are proposed: Enterpris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R&D investment mechanism, government optimiz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alent support policies, and national strengthening of innovation cooperation and platform construction.
文章引用:朱丽烨, 方林悦. 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困境与路径研究[J]. 现代管理, 2025, 15(1): 199-205. https://doi.org/10.12677/mm.2025.151024

1. 引言

“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集合概念,主要包括“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022年8月,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该文件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2021年12月,工业与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该文件将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十四五”时期中小企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之一。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并将此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当前较多“专精特新”制造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2],核心竞争优势难以保持[3],因此,探究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困境与路径是极为必要的。

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是指企业预测市场发展趋势,通过特有技术要素和技能或各种要素和技能的独特组合来创造具有自身特性的关键核心技术,以产生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技术资源的能力[4] [5]。专精特新制造企业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6]。罗艳红等结合当前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培养的现状,分析了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的问题,表明企业创新主体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只会在感知到周围的环境时其创新行为才有促进作用。王仁智通过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各项资源条件、研发主体、顶层设计规划四个维度驱动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推动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的发展[7]。当前针对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的内涵及特征、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的必要性[8] [9]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虽也有学者研究专精特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但鲜有学者对新发展格局下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困境与路径进行探究。

本文研究以专精特新制造企业为对象,针对其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路径,进而弥补这一方面研究的不足。完善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的理论体系,同时为专精特新其他领域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路径提供理论参考。

2. 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培养现状及提升困境分析

我国在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已出台相关政策,但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机制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包括培养理念滞后、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企业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限制了创新人才的成长。同时,企业技术研发机制也面临不健全的困境,如资金实力有限、缺乏高素质研发人才、人才激励机制不足、外部合作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专精特新制造企业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效率。

2.1. 企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完善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的基础,必须加快完善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路径提供保障。2022年,我国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但当前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培养创新人才。此外,地方企业对创新人才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足,在研发方面减少了投入,较为注重于市场活动的开展。很多企业在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内容形式较为单一、方式有待改进,对于人才培养的内容也未结合企业本身的特色和人才自身情况来制定,这种创新培养课程对人才创新能力收效甚微。作为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实体组织,企业也必须注重素质方面的培养。可现今大多的专精特新制造企业重技能培养,轻知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而知识、素质等的培养却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急功近利的培养方式,导致创新人才的想象力、判断力能以发挥,再加上企业自身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不能及时地解决企业的问题,导致企业的项目常常中途被放弃或草草收尾,人才的创新能动性很难在这样培养体系中得到提升。

2.2. 企业技术研发机制不健全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开展,我国逐渐打开了科技创新的大门,科技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深入。自199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后,我国又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我国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不断强化,为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自主研发指明了方向。根据2011年我国开始编写并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发展水平相似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稳居首位。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机制已经趋于成熟,但是专精特新制造企业技术研发机制还存在着缺陷,严重制约了企业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效率。相较于大型企业,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在资金实力、融资渠道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导致其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有限。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往往缺乏高素质的研发人才,特别是在关键技术领域和前沿技术方向上。同时,企业在人才激励方面也存在不足,难以形成稳定的研发团队。然而,由于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外部资源的合作机制不健全,企业在寻找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等方面存在困难。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也往往成为制约合作的瓶颈。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难以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导致研发成果难以快速实现商业化。

3. 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如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和技术研发机制不健全。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企业应该加强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并不断完善自身的技术研发条件。同时,企业还应当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和研发投入机制,贯彻外引内培的理念,实行重点技术项目的攻关评估激励,以及完善人才研发补贴政策,建立企业融资监管平台。此外,政府也应在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持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通过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突破结构要素和制度困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双创”人才的建设性作用。国家则需强化创新合作和平台建设,构建多元创新联合体系,完善合研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国家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企业集群联合研发入住。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将能有效地提升其关键核心技术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1. 企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研发投入机制

3.1.1. 增强基础研究投入资助

对于企业而言,国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来说也不例外,需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投入,完善企业技术研发条件来实现技术能力的自立自强。首先,把控企业研究资金投入的龙头,不断持续推进基础性研究,为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建设良好的条件,把资金的持续性投入作为企业进一步打造技术研发条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企业能否长期开展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最关键的当属资金的投入。但要做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这种绩效必然不能只依靠资金的投入,需要兼顾好综合性的研发条件。通过全方面完善企业技术研发条件来评估技术研发项目绩效,再利用好外部环境,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提升。最后,要将以上两点双建设推进,实行“1 + 1 > 2”的行动策略,让企业加强资金投入的意识的同时缩小各项企业技术研发条件现有指标的差距,进而提高关键核心技术能力。

3.1.2. 构建技术人才培育体系

Figure 1. Path for enhancing key core technical capabilities of an enterprise

1. 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路径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支撑,所以企业要密切关注人才的培养。在进行人才培养之前,企业还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未来某一时期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进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预测企业技术人才培养需求从而达到精准推出人才培养的最优方案。但是人才在企业当中的培养不仅仅依靠提前的预测就能满足要求,还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企业组织框架。合理的企业组织架构对企业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生产潜力、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完成企业各项工作指标和最终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来说,要能够很好的实现经营目标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在培养机制得到完善和加强之后,培养出的人才也将填补企业稀缺性人才的空缺。

培养理念将会是人才培养的精神指导旗帜,在设备齐全和企业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制定并贯彻人才培养方案是企业对外来引入人才的培养的最后一步。专精特新企业要将企业的影响力度和招聘范围圈扩大,从而更好地挖掘出更多的人才。用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培养外部引来的人才,加快人才适应企业的速度,进一步推动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可见图1

3.2. 政府优化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持政策

3.2.1. 兼顾项目下放和技术攻关激励

重视企业整体技术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政府对企业的关注度和引入的相关技术条件。政府层面可以通过建立多个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这些平台不仅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还帮助企业对接市场资源,拓宽了辐射区域的范围,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同时激励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推进的创新活力。

好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创新的“指挥棒”,能够有效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助推创新发展。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制定着眼于改善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活动的环境与条件的鼓励政策,通过对配套技术的攻克情况进行评估来给予适当的激励政策。但是目前,我国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专利制度尚不完善,对科技创新和发明活动难以从制度上加以保障,从而无法更好地为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提供鲜活的动力。先前的研究表明,不论是政府提出的竞争型还是普惠型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提质增效均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作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需要一个过程,政府应该通过以上方式帮助企业尽快进入角色。

3.2.2. 采取人才企业双支持行动

Figure 2. Pathways for enhancing key core technical capabilities of the government

2. 政府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路径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指出要不断优化人才创新支持政策体系,丰富政策“工具箱”、扩大政策覆盖面,切实发挥关键人才作用并作出制度性安排。完善人才研发补贴政策可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而建立企业融资监管平台可以规范融资行为、提高融资效率、支持政策落地,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环境下,企业进行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的计划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如果没有足够的激励或者确定的预期,会出现研发投入不足和研发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而创新不足将会阻碍企业技术进步与生产率的提升。政府研发补贴则有效地推动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企业实行研发补贴的经济政策,这直接分担了企业的研发成本,降低了市场风险。除此之外,面对当前地方政府缺乏统一的监管法及配套设施、债务融资监管职责划分有待进一步落实等问题,政府要注重加大相关人才培养,提高工作能力。通过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确立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保障社会公众及机构团体的监管地位。通过建立合理的企业融资监管平台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增强企业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的抗风险能力。可见图2

3.3. 国家强化创新合作和平台建设

3.3.1. 强化共建创新合作关系

国家应看到多元的创新因素,通过构建多元创新联合体系来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化。在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个企业内部已经或多或少地拥有创新的能力,但是如若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将这些创新元素整合,那就仅仅是部分发挥着作用。所以国家要贯彻从引导到构建到整合再到分配的理念,致力于将多元创新联合起来共同展现整体的优势。这四个步骤的有序配合将为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有力的支撑。国家的引导作用将加快构建多元创新联合体系的进程,接着是资源与创新因素的整合,最后是合作研发出的利益分配。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以有效激励各方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确保资源高效利用,降低研发风险,促进长期合作。这不仅有助于解决专精特新企业在技术研发中的资金和人才瓶颈,还能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这些措施,专精特新企业将更好地实现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

3.3.2. 构建企业集群合研入驻平台

专精特新企业对于自身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不仅要有克服卡脖子问题的能力,也需要企业间的合作研发来帮助他们更好更高效稳定地提升。企业间的合作积极性还有待国家来激发和引导,让企业间能做到更愿意主动地沟通和共享信息,增加企业活力。基于此,国家要从三个方面来优化外部环境。投资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为集群企业提供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甚至可以进一步建设国家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的合作研发提供场所。同时,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行业协会或联盟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进而产生良性循环和企业的持续推进。除此之外,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表明国家对企业集群合研入住的大力支持。可见图3

Figure 3. Pathways for enhancing national key cor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3. 国家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路径

项目基金

新发展格局下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困境与路径研究S202413294025。

参考文献

[1] 李丹丹. 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规模和产权异质性视角[J]. 经济学报, 2022, 9(1): 141-161.
[2] 杨春生, 朱森泉.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 中国商论, 2022(6): 106-108.
[3] 金军, 侯光明, 甘仞初. 政府对研究与开发补贴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9, 19(4): 34-38.
[4] 何秋实. M装备制造公司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
[5] 李秋香. 江西Y公司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18.
[6] 于艳. 企业技术研发支出与成长性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7] 皇甫刚, 李璐. 制造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J]. 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 2024, 1(3): 102-115.
[8] 苏敬勤. 重视中小制造企业在解决卡脖子技术中的关键作用[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6): 7-9.
[9] 狄盈馨, 李启佳, 罗福凯. 专精特新战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小巨人”与普通高新技术企业的对比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24, 44(17): 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