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平台经济研究的进展与热点分析
Progress and Hotspot Analysis of China’s Platform Economy Research
DOI: 10.12677/ecl.2025.141259, PDF, HTML, XML,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徐文杰, 郑 琼*: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 徐州
关键词: 平台经济知识图谱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可视化Platform Economy Knowledge Graph Research Progress Research Topic Visualization
摘要: 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导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2008~2023年以“平台经济”为主题的CSSCI期刊论文,对我国平台经济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作者、研究机构、热频关键词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发现:1) 我国平台经济研究虽发文量总体不高但基本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国内研究机构较多,但机构或学者之间的合作不紧密。2) 我国平台经济研究逐渐趋向细化与深入,研究对象多元,研究视角也更丰富,同时研究热点也能够与时俱进。3) 我国平台经济研究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未来在平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平台经济的监管、平台用工的劳动关系的认定等都对该领域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Abstract: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software, the study imports CSSCI journal articles with the theme of “platform economy” from 2008 to 2023 collected by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CNKI), and conducts a visual analysis of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ina’s platform economy research, including authors, research institutions, hot frequency keywords and their development trends. The study finds that: 1) although the amount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China’s platform economy research is not high in general, but basically there is a trend of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re are more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China, but there is not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or scholars. 2) China’s platform economy research gradually tends to refine and in-depth, the research object is diversifie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richer, and the research hotspot can als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3) China’s platform economy research i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social progress and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foresight. In the futur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platform economy, the governance of platform economy, and the analysis tool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platform economy have all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文章引用:徐文杰, 郑琼. 我国平台经济研究的进展与热点分析[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1): 2065-2075.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1259

1. 引言

作为数字经济运行方式之一的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形态,是实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成分[1]。发展平台经济有利于释放内需潜力[2],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新发展格局战略基点的实现,也是当前学术界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

作为市场经济的新业态,平台经济借助新信息技术,通过组织、协调和配置互联网平台资源重构各行业运行的生态体系,它突破了传统物流及货币支付的“渠道瓶颈”,加速了生产与流通及消费的有效对接,进而促进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2]。同时,平台经济与共同富裕的理念内涵相契合,为共同富裕提供经济基础与新动能[3],故科学梳理平台经济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把握其发展的轨迹、规律和趋势[4]。基于此,本文将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平台经济的发展进程、发展趋势、内在逻辑关系及研究热点变迁进行分析,以期对扩大内需、产业结构优化、乡村振兴等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CSSCI)期刊,以“平台经济”为“主题”检索文献。时间跨度为2008~2023年,除去年鉴、报纸、会议等无效数据共获得1018篇文献。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6.1.R6和6.2.R4两个版本,选择Author、Keywords、Institution分别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相应的科学知识图谱,科学展现了我国平台经济研究的内容版图与演进特征。

3. 现有研究文献分析

3.1. 文献年度分布

论文发表状况通常被认为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与社会关注程度的重要指标[4]。我国平台经济研究于2008年至2020年的十三年里,发文量增长缓慢,仅262篇文章,占总发文量的26.25%,见图1。2008年至2018年,学术界主要聚焦于平台经济的理论研究,通常将平台经济作为一个分析的视角或框架,用以探讨企业转型和银行业务创新等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从2018年至2020年,学者们开始更多关注平台经济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如反垄断监管、劳动法律、社会责任治理以及税收政策等问题,这些研究也提出了平台经济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各类机遇,例如探讨如何通过发展平台经济促进就业市场扩大和收入水平提升的路径等。这一转变反映了学术界对平台经济范畴和作用的认知深化,以及对这一新兴经济形态多维度影响的持续关注。2020年末,阿里巴巴集团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被立案调查[5],该案涉及阿里巴巴要求在天猫商城开设店铺的众多品牌商家不得在其他平台经营的行为。2021年4月,中国市场监管总局认定阿里巴巴集团构成《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的“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并对其处以182.28亿元的高额罚款,旨在全面整改平台企业运营模式,包括严格落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内控合规管理、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平台内商家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诸多领域(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该事件是中国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执法的重要案例,也表明平台经济发展中的反垄断监管和公平竞争促进等主题进入研究范畴。从2021年开始,平台经济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近三年的发文量一直居高不下,年均论文发表量达245篇。在平台经济研究的新阶段,研究主题呈现出跨学科的广泛性,主要涵盖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经济法、贸易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人才学与劳动科学、以及行政法与地方法制等多个学科领域。

Figure 1. Trends in the volume of communications, 2008~2023

1. 2008~2023年发文量趋势图

3.2. 高产作者分布

借助CiteSpace对发文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时间切片设为2,结果如图2所示。图谱中共有220个节点,58条连线,网络密度值为0.0024,图谱中节点间的连线很少,说明该领域以个人研究为主,学者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较少。同时,通过节点特征可知,该研究领域学者人数较多且发文量个体差异不显著,故本文采用美国文献计量学家普赖斯先生(1963)提出的计算公式识别活跃作者,具体公式如下。

M=0.749 ( Nmax ) 1/2

其中,活跃作者指发表论文数在M篇之上的作者[6],M为论文篇数,Nmax为所统计年限中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收集到的文献里陈兵发文量20篇为最高(即Nmax = 20),则M = 3.35。因此,该领域活跃作者是指发文量在4篇以上的作者。自2008年以来,活跃作者共15人,发文量为99篇,占历年平台经济研究CSSCI发文量的9.7%。

发文量最多的陈兵教授,被引频次最高文献为《因应超级平台对反垄断法规制的挑战》,该文通过主要国家和地区对超级平台疾速发展的响应情况,认为政府需要对超级平台的反垄断法规制进行动态平衡,做到科学、合法、创新规制相融合[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博士研究生阳镇(2018),被引频次最高文献为《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边界、治理与评价》,该文比较了平台型企业与传统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履责边界、治理模式与机制和评价体系的不同之处[8]。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韩文龙(2021)在《平台经济发展再审视:垄断与数字税挑战》中认为平台经济已成为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但还需积极应对平台经济发展中的两大挑战:平台垄断和数字税挑战[2]。上海交通大学竞争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王先林教授在《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的趋势、挑战与应对》中认为全球越来越重视对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的监管,但仍面临理论、制度和实践的挑战,需要秉持包容审慎理念的依法监管原则、强化事前监管和完善平台经济领域的立法[9]。而孙晋、王勇、曲创、肖红军、孙萍等学者也分别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平台经济。该领域发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及其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题目如表1所示。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key authors

2. 重要作者分布

Table 1. Top 10 authors and most cited literature names in terms of publications

1. 发文量前十的作者及最高被引文献名(10个)

序号

作者

发文量/篇

被引频次最高文献名

1

陈兵

20

因应超级平台对反垄断法规制的挑战

2

阳镇

11

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边界、治理与评价

3

韩文龙

8

平台经济发展再审视:垄断与数字税新挑战

4

王先林

8

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的趋势、挑战与应对

5

孙晋

7

数字平台的反垄断监管

6

王勇

6

平台经济的双重监管:私人监管与公共监管

7

曲创

5

互联网平台垄断行为的特征、成因与监管策略

8

肖红军

5

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态化治理

9

孙萍

5

“算法逻辑”下的数字劳动:一项对平台经济下外卖送餐员的研究[14]

10

夏杰长

4

全球疫情冲击下的中国服务业:分化与创新发展

作者共引频次与学术相关性呈正相关,表2中的高被引文献为我国平台经济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中,《数字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对数字经济的概念、特征、社会再生产过程、微观主体和理论挑战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有助于读者更全面了解数字经济[10]。《数字经济新特征与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形成机制》认为数字经济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推动力,是新动能的主要构成部分,其阐述了新动能的形成机制,并提出培育新动能的政策建议[11]。《我国“网约工”的劳动关系认定及权益保护》对“网约工”的劳动用工形式进行基本的判断,在“网约工”劳动关系认定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权益保护的应然设计和现阶段保护政策[12]。目前平台用工纠纷认定劳动关系具体从主体资格、从属性、业务相关性三方面判断,而从属性包含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和组织从属性三个方面。《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则针对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13]

Table 2. Major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2. 主要高被引文献

第一作者

年份

论文

被引频次

裴长洪

2018

数字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811

李晓华

2019

数字经济新特征与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形成机制

574

王全兴

2018

我国“网约工”的劳动关系认定及权益保护

498

姜长云

2017

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424

孙晋

2021

数字平台的反垄断监管

365

肖红军

2019

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态化治理

349

杨东

2020

论反垄断法的重构:应对数字经济的挑战

337

谢富胜

2019

平台经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91

任保平

2020

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制与路径

269

陈兵

2020

因应超级平台对反垄断法规制的挑战

265

3.3. 研究机构分布

研究机构分布揭示了科研合作模式。将CiteSpace的节点类型选中Institution,时间切片设置为2。图3中有210个节点,98条连线,但大多数研究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较为稀疏。我国平台经济研究发文量前10的研究机构如表3所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是发文最多的研究机构,共22篇,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南开大学法学院和武汉大学法学院发文量都在15篇以上。

图谱中节点连接较为稀疏,相互连接的机构往往在同一地区或同一科研院所,如中关村股权交易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都在北京市海淀区。从合作关系来看,合作组织中节点最多的有9个,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同一高校的不同学院及研究中心之间的合作较多,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而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较少,因此,高校之间应加强学术研究合作,共享资源,提高研究成果质量,力求在相关领域发展创新。

Figure 3.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ping for research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3. 研究机构合作的科学知识图谱

Table 3. Core research institutions

3. 核心研究机构

排名

研究机构

发文量/篇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22

2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20

3

南开大学法学院

20

4

武汉大学法学院

18

5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13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3

7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12

8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11

9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10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9

4. 平台经济研究的内容版图与演进特征

4.1.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内容的总结,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说明该关键词越重要。借助CiteSpace对Keyword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我国平台经济研究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该图谱包含了295个节点,806条连线,呈现出这十六年来我国平台经济研究的基本面貌。图谱中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我国平台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集中于反垄断、劳动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和大数据等。“平台经济”是图谱中最大的节点,说明该研究主题在学界仍有很高的关注度。“数字经济”“反垄断”“平台企业”“反垄断法”“平台治理”等关键词也非常显眼,说明数字、治理、规范等领域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数字服务税问题则与我国网络购物、搜索引擎、在线视频、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等服务收入征税有关,这也给平台经济全球化带来全新的冲击[2]。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图谱中较小的节点,描绘了我国平台经济研究的知识发展结构与演变情况,也表明这些领域是新解锁的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Figure 4.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ping

4. 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的节点中心度的大小可以说明该关键词的重要程度。表4是CSSCI期刊来源平台经济研究排名前20的高频关键词。最高频次的关键词平台经济(0.85)中心度也最高,因此,平台经济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空间巨大。“数字经济(0.11)”“反垄断法(0.10)”“劳动关系(0.10)”“互联网平台(0.09)”等研究议题出现频次多且中心性大,说明这些研究议题是热点主题,且对于我国平台经济研究至关重要。

Table 4.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4. 高频关键词

序号

关键词

频数/次

首现年份

中心度

序号

关键词

频数/次

首现年份

中心度

1

平台经济

442

2008

0.85

11

数字劳动

20

2019

0.05

2

数字经济

118

2018

0.11

12

劳动关系

20

2018

0.10

3

反垄断

93

2017

0.09

13

垄断

18

2021

0.08

4

平台企业

44

2016

0.06

14

共同富裕

18

2021

0.02

5

互联网平台

41

2018

0.09

15

平台垄断

17

2021

0.03

6

反垄断法

37

2020

0.10

16

算法

16

2019

0.06

7

平台治理

29

2020

0.07

17

高质量发展

16

2020

0.02

8

数字平台

24

2021

0.06

18

新就业形态

16

2020

0.06

9

双边市场

24

2008

0.08

19

数据

14

2021

0.05

10

平台

22

2017

0.02

20

反垄断监管

13

2021

0.02

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进行关键词聚类,使用的是LLR算法。图4呈现了我国平台经济研究的热点词聚类图,图谱网络结构和清晰度使用CiteSpace提供两个指标衡量,分别是Modularity Q值(模拟值)和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值(平均轮廓值)。当Q值大于0.3,说明聚类图谱的结构比较显著;当S值大于0.5,意味着聚类结果是比较合理的。由图4可知,Q值为0.4944,S值为0.7468,这说明聚类图谱具有较好的效果[15]。平台经济研究的主要热点可以分为9个集群,具体如图5所示。

Figure 5. Hot word clustering

5. 热点词聚类

平台经济(#0)集群涵盖平台经济内涵、平台经济垄断竞争等问题,覆盖了多种行业,整合了多个主体资源关系进行资源分配、生产、消费,凭借拓宽市场边界、提高效率、促进共同富裕等优势对维持经济增长、激励创新创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6]。也有学者认为平台经济的特性以及传统监管和规制效果不佳,加剧了资本垄断竞争,抑制中小企业创新,损害消费者权益等[17]。研究主题反垄断(#1)是包括垄断行为认定和反垄断对策,垄断行为认定包括平台数据型自我优待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认定,其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2)也是集群之一。自我优待行为多以数据分析结果为指引,从数据类型、数据属性、数据的使用方式等方面着重剖析其违法性[18]。刘思艺(2023)提到反垄断法判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可分为相关市场认定、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和排除、限制竞争认定[19],也有研究提出以数字经济理论创新赋能平台经济反垄断治理、以救济措施创新丰富反垄断执法手段、以案例档案制度规范裁量尺度、以监管需要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以舆情智能监控优化治理效果的反垄断路径[20]。劳动关系(#3)主要探讨平台劳动关系认定与新业态劳动权益保障。平台用工作为新就业形态,提供了诸如快递员、外卖员、网约工、主播等新岗位,但平台用工的劳动模式对传统劳动体系也带来挑战。《平台用工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进路》提出劳动法引入“第三类”主体可能导致本应该被认定为雇员的平台用工无法得到全部劳动法权益的保护,而采取“第三条”路径是最佳路径,即劳动者和其他从业人员分层分类保护,将劳动者的部分权益给予给平台工人更能保障新业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研究主题竞争(#4)主要研究“二选一”、自我优待、平台价格补贴、数据垄断等垄断认定和规制路径选择。平台经济具有可竞争性,且不同平台企业之间的可竞争性取决于用户注意力交叉网络效应所产生的影响[21]。研究主题双边市场(#5)主要涉及平台相关市场的界定,在“锁定效应、传导效应以及混同效应”的加持下,互联网平台拥有超强的垄断力量,相关市场涉及广泛[22]。研究主题大数据(#6)是平台经济发展的有力技术支撑,但存在“大数据杀熟”、价格歧视等问题,其法律定性的核心要点是价格政策是否透明,是否存在欺骗和误导信息,用户是否有机会自由选择等[23]。研究主题资本逻辑(#7)意指资本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扩张逻辑[24],虽数字资本逻辑形式变化,但本质仍是追求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扩张和剥削[25],故不能任由资本逻辑推动平台经济全球化,需倡导“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发展逻辑[26]

4.2. 平台经济研究的内容演进

关键词时区图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突现分析图则可以得到不同研究主题的突现时间、结束时间以及突现强度[27]。在Control Panel的Burstness选项卡中通过调整γ参数值,得到了关键词突现分析图谱,图6展现了19个Burst词条。图6图7明确了我国平台经济研究发生的显著变化。关键词突现强度最大的是双边市场(6.15);分享经济(4.07)、企业社会责任(4.06)、共享经济(4.06)、人工智能(3.08)、互联网平台经济(2.88)也有较高的突现强度。具体而言,2008至2019年,研究前沿为双边市场、全球城市、电商平台等,重点研究平台经济增长影响因素。2014至2018年,互联网金融、交易成本、商业模式、分享经济、大数据等成为了新的研究前沿,强调经济增长新方式,而2018年之后,企业社会责任、共享经济、人工智能、数字劳动、资本逻辑等成为新的研究内容。

Figure 6. Keyword emergence analysis

6. 关键词突现分析

Figure 7. Keyword evolution mapping

7. 关键词演进图谱

5. 结论

本文以2008~2023年为时间线,以“平台经济”为主题的1018篇CSSCI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平台经济的发展进程、发展趋势、内在逻辑关系及研究热点变迁进行可视化分析。结论总结如下:

一是我国平台经济研究的发文量日趋增多,但领域内的学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都较为陌生。我国平台经济研究历时十六年,发文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2008年的2篇增至2022年的289篇。高校之间或高校与研究院之间有较强的合作,但独立研究所占比重更大,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密度较为稀疏。因此,高校之间或高校与研究院之间的合作应打破过于集中的现状,让更多不同地域和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更多的合作可能,力求产出更科学更深入的优秀成果,为平台经济研究带来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

二我国平台经济研究针对当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逐渐趋向细化、深入,研究对象呈多元化,研究视角更为丰富。由文献梳理与分析可知,我国平台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于数字经济、反垄断、企业社会责任和劳动关系认定等领域,而学者们对垄断行为中的自我优待行为、滥用市场行为、劳动关系认定和规制等方面的观点尚未达成一致,因此,平台经济研究还需要基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特征与要求进一步完善。

三是我国平台经济研究紧跟时代的步伐。由关键词时区图以及突现词可知,自2008~2019年,研究前沿为双边市场、全球城市、电商平台等,重点关注平台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而2014~2018年,互联网金融、交易成本、商业模式、分享经济、大数据等成为新的研究前沿,强调经济增长新方式。而2018年之后,企业社会责任、共享经济、人工智能、数字劳动、资本逻辑等又成为了新的研究内容。平台经济研究过程中,研究情境、研究对象、研究条件、研究逻辑和变量等不断拓宽创新,研究主题的复杂程度在不断增加,但总体研究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保持一致。

此外,为进一步深化平台经济的研究,未来需要继续围绕时代背景、经济发展、技术变迁和社会进步等主题进行更为深入、更为细致的探讨。例如,如何更精确地构建省级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甚至是适用于地市级、区县级的评价指标?平台经济在促进就业和提升人均收入的基础上,是否存在消费升级机制?在监管层面,区块链与人工智能为平台经济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更为有效地监控平台经济发展,从而减少如“二选一”、自我优待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违法违规行为以促进公平竞争,进而促进平台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算法歧视、数据偏见及责任不明等问题,以及灵活就业模式下社会保障与福利体系等从业者权益保障问题都是亟需拓展的研究议题。

基金项目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平台异质性视角下社会资本对移动社交营销效能的影响机制研究”(72102091)、江苏高校“青蓝工程”(2022)、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2024XKT1414)的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陆岷峰. 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 融合优势、运行机理与赋能路径[J]. 新疆社会科学, 2024(1): 56-70.
[2] 周文, 韩文龙. 平台经济发展再审视: 垄断与数字税新挑战[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3): 103-118+206.
[3] 刘家明, 裴云鹤. 平台经济推进共同富裕: 何以可行与何以可为[J]. 电子政务, 2023(10): 42-57.
[4] 刘群, 梁福铖. 平台经济反垄断研究的热点演进与理论框架——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分析[J]. 技术经济, 2022, 41(9): 83-94.
[5] 蒙慧欣. 国家出手遏制互联网领域垄断行为[J]. 计算机与网络, 2021, 47(1): 8-10.
[6] 胡海胜, 张玲, 汤梦琳.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革命老区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旅游评论, 2016(2): 128-138.
[7] 陈兵. 因应超级平台对反垄断法规制的挑战[J]. 法学, 2020(2): 103-128.
[8] 阳镇. 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 边界、治理与评价[J]. 经济学家, 2018(5): 79-88.
[9] 王先林, 方翔. 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的趋势、挑战与应对[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2): 87-97.
[10] 裴长洪, 倪江飞, 李越. 数字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财贸经济, 2018, 39(9): 5-22.
[11] 李晓华. 数字经济新特征与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形成机制[J]. 改革, 2019(11): 40-51.
[12] 王全兴, 王茜. 我国“网约工”的劳动关系认定及权益保护[J]. 法学, 2018(4): 57-72.
[13] 姜长云, 杜志雄. 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1): 1-10.
[14] 孙萍. “算法逻辑”下的数字劳动: 一项对平台经济下外卖送餐员的研究[J]. 思想战线, 2019, 45(6): 50-57.
[15] 曾小燕, 袁鸣.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绿色金融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22, 42(7): 226-234.
[16] 程聪慧, 刘昱呈. 平台经济发展与农村创业活跃度[J]. 科学学研究, 2024, 42(10): 2138-2149.
[17] 周文, 叶蕾. 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J]. 消费经济, 2023, 39(5): 3-11.
[18] 李鑫. 平台数据型自我优待的反垄断法分析[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3, 38(1): 101-111.
[19] 刘思艺. 平台经济背景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认定与完善路径[J]. 法制博览, 2023(3): 151-153.
[20] 焦勇, 韦倩. 平台经济反垄断的理论困境、实践偏差与创新路径[J]. 理论学刊, 2023(1): 127-134.
[21] 冯振华, 刘涛雄, 王勇. 平台经济的可竞争性——用户注意力的视角[J]. 经济研究, 2023, 58(9): 116-132.
[22] 丁庭威. 互联网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路径新探——以双边市场下相关市场界定为分析视角[J].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 2021(2): 32-41.
[23] 梁正, 曾雄. “大数据杀熟”的政策应对: 行为定性、监管困境与治理出路[J].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 2021(2): 8-14.
[24] 薛永龙, 吴学琴. 资本逻辑场域下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及出路[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4(5): 86-90.
[25] 罗贤娇, 彭富强. 数字资本逻辑的本质、双重效应及其中国应对[J]. 创新, 2023, 17(4): 49-59.
[26] 韩文龙. 平台经济全球化的资本逻辑及其批判与超越[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6): 134-145.
[27] 俞钰凡, 王玲云. 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研究的热点分析与评价——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科学决策, 2022(4): 12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