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医养服务模式的创新研究
Innovative Research on Intelligent Medical and Nursing Service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摘要: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养老服务领域,智慧医养服务模式的创新研究正逐步成为热点。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医养服务的创新模式与实现路径。文章首先概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强调智慧医养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随后,详细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医养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平台构建。文章进一步探讨智慧医养服务模式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智慧医养服务模式引入传统的养老服务体系不仅为老年人群体创造更加安全、舒适、有尊严的养老环境,更是为养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elderly people in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rapidly, and the degree of population aging has been deepening, and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old-age care can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pension services, the innovation research of intelligent medical care service mode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hot spot.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innovation mode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intelligent medical care serv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The article first outlines 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and emphasiz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he innovation of smart healthcare service. Subsequently, it elaborates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applic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smart healthcare service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The article further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smart healthcare service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he introduction of smart healthcare service model into the traditional pension service system not only creates a safer, more comfortable and dignified pension environment for the elderly, but also provides a strong impetu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pension industry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刘春悦, 郭晨楠.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医养服务模式的创新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1): 2174-2180.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1272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战略与中国人口老龄化相互交织的不断加深,传统医疗与养老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需求。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对现有的养老资源进行整合,在传统养老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此背景下,智慧医养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成为解决当前医养难题的重要途径[1]。该模式作为“互联网 + 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体,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2],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养老服务不足的社会问题,还能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然而,智慧医养服务模式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政策法规不完善、技术标准不统一、公众认知度低等多重挑战。因此,本研究将深入分析智慧医养服务模式的现状、应用场景、面临的挑战,并探索其创新发展的策略与路径,以期推动智慧医养服务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富有新时代特色的社会医养服务体系。这对于中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智慧医养服务模式的内涵

智慧医养服务模式是一种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的新型服务模式。该模式借助智能化手段,深度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将传统医养服务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涵盖健康咨询、远程医疗、生活照料、休闲娱乐及药品配送等多维度的服务[3]。它促进了医疗、康复、养老等领域的信息化转型,显著提升了服务的效率与质量。通过精准收集并分析老年人的健康数据、生活习惯等信息,智慧医养服务能够定制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注重服务的便捷性,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此外,该模式还实现了医疗机构、社区、家庭等多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增强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覆盖面。借助线上平台、移动应用等工具,老年人及其家庭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医疗咨询、预约挂号、药品配送等服务,有效简化了传统医疗服务的流程,改善了老年人的就医体验。

3. 智慧医养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互联网+”智慧医养服务模式已取得显著进展,实现了医养服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此外,一些地区还建立了协同医疗服务平台,整合三甲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政府也高度重视智慧医养服务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支持智慧医养服务模式的创新,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互联网+理念在智慧医养结合领域的应用,建设一体化信息平台,促进数据交互联动,加强多方主体信息库的统一对接[4];促进在线与离线、区域与跨区域的结合,借鉴春雨医生、丁香医生、好大夫在线等网络会诊平台,实现跨区域优质医生资源共享、远程会诊、远程治疗等形式,最大程度提高就医问诊效率,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提升了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和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智慧医养服务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5],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服务企业及公司等加入到这一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4. 基于互联网 + 医疗的智慧医养服务平台框架构建

4.1. 信息化促进数据交互联动

深化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在健康医养领域的运用,加快推进智慧医养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全覆盖。基于现有分散的各方数据库系统,提取或构建老年人信息库、社区医院及上级医院或医联体信息库,加强社区及上级主管部门(民政、卫生部门)信息库、社工及志愿者信息库、非政府组织信息库和第三方机构信息库的统一对接[6]。在此基础上推进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全市老人亲属信息、医护人员数量、医疗会诊手段的信息交互,对老人的身体状态、安全情况和日常活动进行有效监控,以跨区域优质医生资源共享、远程会诊、远程治疗、日常咨询的方式及时满足老人在紧急救治、长期照护、病后康复等方面的多元化、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4.2. 服务化构建智慧医养服务平台框架

基于供给结构(社区及上级医院等医疗联合体)、需求结构(老人及子女)和供需衔接(上级部门、社区、社工等)的逻辑,构建智慧医养服务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包括健康管理系统(如体检记录、过往疾病史、过敏物等)、医护服务系统、紧急求助系统、支付结算系统、评价反馈系统(通过医养服务需求–接收服务请求–提供服务请求–老人享受医养服务–老人或亲属网上评价–改进服务环节[7],制定出一系列针对不同运用环境和应用要求的多种类型的数据集,从信息收集、反馈、存储和信息利用的角度搭建信息反馈技术平台)、医养爱心地图系统(各参与主体布局情况及其所提供的医养服务内容)等,借助于互联网(同城或跨区域智慧医疗衔接)、物联网(手环、可穿戴设备及其他物联网设备)、云运算、人工智能(如虚拟助手、聊天机器人)、5G 移动等新信息技术优势,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各层面各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有利于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交流的不通畅,扩展医养服务功能,提高医养服务的管理效率。

4.3. 深化管理加强资源配置

对平台各使用主体进行权限设计以保证数据安全性,并对医疗大数据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以便及时进行风险监测、预警预测和连续动态监测,解决精准性欠缺、供需错位等问题所导致的,有效需求难以满足、潜在需求难以释放和服务资源闲置浪费等问题[8],实现服务智能化,引导医疗资源进行早期干预与疾病预防。积极探索基于社区的“健康 + 医养”为核心的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在医养结合基础上,由政府牵头,通过购买服务、公建民营、社会组织中标等方式,鼓励专业化服务组织跨市跨县规模化承接、连锁化运营社区医养服务设施,精准有效地满足失能、半失能、失智、慢性病老人的照护需求。

Figure 1. Intelligent healthcare service platform architecture diagram

1. 智慧医养服务平台构架图

4.4. 多元化发展社区医养服务

通过集体出资,政府扶持,社会组织补助的方式,扶持智慧医养服务发展,活化智慧医养机构经营范围,生产适老产品,让服务业加入智慧医养行业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整合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以及助餐、助医等个性化服务,实现消费与需求的无缝对接[9]。形成集生活、医疗和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大社区”,使得我们研究的老人群体能够有尊严、健康地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

5. “互联网+”智慧医养服务模式面临的挑战

5.1. 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互联网 + 智慧医养服务”作为一种新兴发展的行业模式,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10]。数据共享、信息安全、医疗法规等方面政策缺失,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互联网+”智慧医养服务涉及大量老年人的个人健康信息、生活习惯等敏感数据,这些数据在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当前网络攻击手段多样,防护难度较大。

5.2.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尽管国家已出台旨在推动“互联网+”智慧医养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执行层面,仍面临政策执行不力、扶持力度欠缺等挑战[11]。具体而言,“互联网+”智慧医养服务的推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涵盖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采购、人员技能培训等多个环节。尽管政府针对养老与医疗服务已有一定的财政倾斜,但对于新兴的互联网 + 智慧医养服务模式,其财政扶持力度尚显不足。例如,部分地区的养老机构虽有意愿开展智慧医养服务,却因资金匮乏,难以引进先进的智能设备与信息化平台,进而制约了服务品质与效率的提升,削弱了企业与机构的参与积极性。

5.3. 专业医护人才缺乏

“互联网+”智慧医养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同时养老护理人员对智慧医养设备的操作能力不足,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12]。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服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需求。这也限制了智慧医养服务的发展,因为即使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操作和维护。针对不同类型的智慧医养设备和系统,需要对医护人员、养老服务人员进行持续培训,但培训成本高,时间安排较为困难。

5.4. 服务形式单一

在“互联网+”智慧医养服务领域,服务提供者间的服务质量存在显著差异[13]。部分机构可能因缺乏专业的医疗与养老服务人才,难以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综合性服务。例如,某些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未经专业培训,其护理技能欠佳,影响了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当前智慧医养服务领域尚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与规范体系,导致服务内容、流程设计、费用标准等方面存在多样性,老年人在选择服务时面临难以比较与甄别的困境。这一现状同样给监管部门带来了监管难度,难以对服务质量实施有效监控与管理。

5.5. 运营成本较高

“互联网+”智慧医养服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信息平台、购买智能设备、培训专业人员等。先进的智慧医养设备价格昂贵,后续的维护、更新费用不菲,对于一些小型医养机构来说运营成本较高。而目前的养老服务支付体系还不完善,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有限,导致智慧医养服务的盈利能力不足,影响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该服务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投资者往往望而却步,导致资金来源有限[14]

6. “互联网+”智慧医养服务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确立“互联网+”智慧医养服务平台的合法地位,以规范行业发展,清晰界定参与者的权利与责任,并有效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强化行业监管体系,构建全面的监管机制,对平台进行常规监督与周期性检查,促进自我规范与行业健康发展[15]。此外,需构建跨部门协同框架,协同制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及监管体系,以保障服务的标准化实施。同时,数据安全管理不容忽视,应出台严密的数据隐私政策与法规,界定数据使用的权限边界,确保老年群体的个人信息安全。

6.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智慧医养设备采购和维护的补贴力度,如购置补贴、贷款贴息等。对参与智慧医养服务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府还需强化政策导向与规划,明确相关部门在“互联网+”智慧医养服务中的角色定位,防止职责重叠引发的管理混乱。再次强调跨部门协同,共同规划发展蓝图、行业准则及监管体系,确保服务规范化推进[16]。为促进智慧医养服务的快速发展,政府应推出专项激励措施,如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激励企业及机构积极参与,加速产业升级。

6.3.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政府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医护人员及养老工作者开展培训,提升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专业服务水准。同时,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相关专业,如智慧健康养老管理、老年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及老年护理等,系统性地培育复合型人才[6]。推动院校与医疗、养老机构合作,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定向输送符合需求的人才。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医养服务,不仅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康复指导等服务,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在职人员亦需继续教育,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应定期组织内部培训,鼓励职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利用碎片时间提升专业素养。建立职业技能认证体系,明确岗位技能要求与考核标准,激励从业人员不断提升技能水平[17]

6.4. 创新服务模式

智慧医养机构应提供个性化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老人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为老人定制个性化的医养服务方案。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根据老人需求调整服务内容,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智慧医养服务平台的智能化程度,开发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服务功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8]。同时,加大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力度,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结合老年人特点与需求,开发远程医疗、智能健康监测、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服务产品,提供定制化服务方案,满足个性化需求。构建功能全面、操作简便的智慧医养服务信息化平台,整合医疗、养老与健康管理等资源,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与业务协同处理。

6.5.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PPP模式(公私合营模式)等,吸引企业投资。同时,医养机构可以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适合的金融产品。设立智慧医养服务专项基金,支持信息化平台建设、智能设备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政府可通过直接投资、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智慧医养服务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为相关企业与机构提供贷款、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志愿者组织等参与智慧医养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与支持。最后,建立监督机制,强化智慧医养服务的监督与评估,确保服务质量与安全[18]

参考文献

[1] 朱浩, 王良文, 林秀芳. 主动健康视角下城市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创新及其发展路径——以上海、青岛和杭州为例[J]. 社会保障研究, 2022(5): 3-13.
[2] 卢子月, 陈迎春. 我国“互联网+”医养融合服务模式发展战略研究——基于SWOT-CLPV模型[J]. 卫生经济研究, 2022, 39(3): 28-31, 37.
[3] 钱雪飞, 韩锦. 社区康养: 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J]. 经济研究导刊, 2021(18): 19-23.
[4] 郭鑫, 杨明琦, 邹璐, 等.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医养结合路径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 2021, 41(7): 34-36.
[5] 张雪莹, 黄双, 孙欣然, 等. “互联网+”医养结合结构分析: 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1, 38(4): 277-279.
[6] 赵万宁. “互联网+”视角下社区智慧医养结合的模式探究[J]. 互联网周刊, 2024(7): 81-83.
[7] 孙霞, 于兆丽, 薛雅卓, 等. 互联网 + 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与服务需求研究[J]. 护理研究, 2020, 34(2): 318-321.
[8] 文漪. 构建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对独居老人的健康管理研究[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2, 30(7): 194-196.
[9] 睢党臣, 彭庆超.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9(3): 119-128.
[10] 肖雪怡. 城市老年人共享社区居家养老意愿影响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华东交通大学, 2022.
[11] 廖生武, 朱宏, 谭碧慧. 社区老年慢性病人群“互联网 + 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服务的困境及对策[J].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7): 770-776.
[12] 蔡振红. 努力把养老产业打造成经济新增长点[N]. 中国社会报, 2016-07-12(001).
[13] 张博. “互联网+”视域下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J]. 当代经济管理, 2019, 41(6): 45-50.
[14] 张妍, 罗承洋, 李建清. 南京江北新区“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2, 33(7): 979-984.
[15] 宋信强, 徐婷婷, 刘潞潞. 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智慧养老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房地产, 2021(3): 67-73.
[16] 刘浩, 邹玲.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型医养新模式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 2018, 38(5): 56-57.
[17] 曹莹, 苗志刚, 李明杰, 等.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 管理观察, 2018(14): 74-75.
[18] 徐思琦.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长春市为例[J]. 商业经济, 2022(7): 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