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些用法比较特殊的副词,如“根本”、“压根”、“万万”、“全然”、“从来”、“始终”等,这些副词常以强烈的否定性、绝对化或极端化语气,与表示否定的词语“不”、“没有”、“无”等在话语中共现,在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隋长虹和侯振岩在《对“根本”类否定性副词的语用分析》中率先将这类副词归为一类,统称为“根本”类否定性副词,并就它们在语用方面的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这一类副词通过强化信息的真实性、排除其他可能性来表达说话者的绝对态度,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仅增强了句子的表达力度,还深刻影响了说话者的话语立场和听众的信息接收方式。
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副词本来就是一个大杂烩。”[1]副词因其用法多样、内部成员差异显著,长久以来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然而,从传信范畴的角度对于充当传信语的现代汉语副词的研究存在着较大的空白。学术界对于传信范畴的界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传信范畴主要关注信息的来源问题;广义的传信范畴不仅关注信息的来源,更侧重于说话者对信息的主观态度[2]。
本文从“根本”类否定性副词中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根本”、“压根”、“万万”、“全然”、“从来”、“始终”六个副词作为研究对象,从广义理解下的“传信范畴”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在传信范畴下的句法、语用及传信度特性,希望能为语言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本文所使用的语料均摘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汉语语料库(CCL)、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BBC)。
2. “根本”类否定性副词的分布考察
2.1. “根本”类否定性副词的句法分布
语气副词在句子中的位置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可以位于句首、句中,有些还能单独使用。但这并不是说其位置可以随意变动,位于不同的位置时,其产生的效果也会大为不同。出现在句首位置上的称之为“高位位置”,出现在句中位置上的称之为“低位位置”。在语气系统中,语气副词占据“高位位置”时,便获得高位功能,对句子的整个命题进行表述;占据“低位位置”时,便获得低位功能,对句子中的述题部分进行表述[3]。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本文认为“根本”类否定性副词主要位于句中的位置,占据“低位位置”,具有的是低位表述性功能。如例(1)中“根本”在句中是对谓语部分“不能吹了”进行表述;例(2)中“压根”在句中是对谓语部分“不会有寒冷的日子”进行表述。例如:
(1) 到最后,我根本不能吹了,只是捧着那千斤宝贝,牛步蹒跚。(朱邦复《智慧之旅》)
(2) 南亚压根不会有寒冷的日子。(2001年人民日报)
通过分析语料,发现存在部分“根本”类否定性副词出现于句首的情况,如例(3)和例(4)中的“万万”和“从来”均出现在了句首位置。但可以看出例(3)和例(4)都是将主语省略了的省略句,若将主语补全,则应放在“万万”和“从来”的前面,如“我万万没想到,他真会绝处逢生”“人们从来说家丑不可外扬,我还有什么说”。可见“万万”与“从来”实际上还是占据了“低位位置”,具有低位表述功能,在句中分别对谓语部分“没想到”“说家丑不可外扬”进行表述。
(3) 万万没想到,他真会绝处逢生。(微博)
(4) 从来说家丑不可外扬,我还有什么说。(陆士谔《清朝秘史》)
2.2. “根本”类否定性副词的共现成分
“共现”指的是两个语法成分共同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共现成分有些会在同一单句中直接连用,有些会在同一单句中间接连用,当然有些共现成分也会在一个复句中跨分句出现。目前学术界对于“共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哪些词语共现;共现顺序如何[4]。关于语气副词的共现顺序,学术界已作出系统详细的考察,本文重在探讨在句子中与“根本”类否定性副词共现的词语,以及在传信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2.2.1. 与否定词的共现
从搜索到的语料来看,“根本”类否定性副词对于否定词的依赖性非常高,它们经常伴随着否定词出现在否定性语言环境中。在句子中,“根本”类否定性副词通常出现在否定词之前,共同构成对某一事实或观点的强烈否定。通过分析语料,本文发现,“不”“没(有)”这两个常用否定词出现在“根本”类否定性副词之后的频率远高于非常用否定词“未”“无”,前者相较于后者传信程度也更为强烈。试比较:
(5) 那船始终没到天津,走到山东海面上叫海贼把船扣住了。(广部精《亚细亚言语集》)
(6) 兰泰全然不惧,列炬开战。(蔡东藩《清史演义》)
(7) 这都是从古至今,从来未有的事情。(王冷佛《春阿氏》)
(8) 如始终无从发觉,即将该犯妇永远监禁。(王冷佛《春阿氏》)
例(5)中“始终”与否定词“没”共现,例(6)中“全然”与否定词“不”共现,例(7)中“从来”与否定词“未”共现,例(8)中“始终”与否定词“无”共现。通过比较发现,前两例语气更为强烈,说话没有婉转的余地,表明事实确实如此,传信程度更高;后两例语气稍显委婉,留有回旋的余地,传信程度更弱一些。
2.2.2. 与语气词的共现
齐沪扬对语气副词分类时指出,典型的语气词通常在句子中使用频率高、分布领域广、表义功能强[5]。抽取“的、了、呢”三个典型的语气副词,分析它们与“根本”类否定性副词的共现情况。根据齐先生的说法,可以将语气副词的传信功能放置在一个连续统当中来观察,语气副词的传信强度随着在连续统中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越处于左端,传信强度越高,越往右传信强度也会相应减弱,而“的、了、呢”在连续统中处于从左往右的顺序。试比较:
(9) 近来又添了鸦片烟那种东西,更是万万沾染不得的。(御幡雅文《生意筋络》)
(10) 再要回到从前,那是根本不可能了。(周洁茹作品集)
(11)看来广东有这林制台,是万万不能进兵呢。(蔡东藩《清史演义》)
以上例句中,“根本”类否定性副词分别与语气副词“的”、“了”、“呢”共现,从例句可以看出,例(9)传信强度最高,例(10)次之,例(11)最弱。
2.2.3. 与“是”的共现
“是”在句子中常作为一个焦点标记被使用,用来标示句子中的焦点。语气副词与焦点标记“是”搭配的时候,通常只用于“是”的前面,而不用于“是”的后面[6]。“根本”类否定性副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强调意味,而焦点标记“是”则进一步突出了其后的焦点成分,当二者共现时,便使得被强调的部分在句子中更加突出,增强表达的力度,传信程度得到加强。例如:
(12)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赵子曰的意见与行事似乎有前后不一致的样子,其实那根本是我们不明白:什么叫绝对牺牲,什么叫坚持到底。(老舍《赵子曰》)
(13) 不但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对文化教育要重视得多,即社会上风尚也全然是不同的。(人民日报)
若将例(12)、(13)中的焦点标记“是”去掉,可以看出句子中的语义并未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而当“根本”、“全然”分别与“是”连用时,便使得强调叠加,更能凸显句子中的焦点,在此过程中,传信程度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3. “根本”类否定性副词的语用功能
3.1. 传信功能
目前,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通常情况下只能通过词汇和句式等方式表现出来,这些词汇和句式均被称为传信语。传信语通常强调所传达信息的真实性,并且体现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而“根本”类否定性副词通过强调的方式,突出所传达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表达了说话人对于所传达信息的确信程度,因此“根本”类否定性副词可被视作传信语,并且具备传信功能。例如:
(14) 更令人担心的是,父母们压根不会想到孩子会感染上淋病,因此几乎所有来就诊的孩子症状都已经相当严重。(都市快讯)
(15) 中央文献研究室虽然本身就是理论研究单位,但对中心组的学习从来一丝不苟。(2001年人民日报)
例(14)、(15)分别使用“压根”、“从来”对事实“父母们不会想到孩子会染上淋病”、“中央文献研究室对中心组的学习一丝不苟”进行强调,表明自己对该事实的深信不疑,不仅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也间接地增强了信息的传信度。
3.2. 语篇功能
语篇功能又被称作篇章功能,指的是语言如何使自身前后连贯,并与语域(即语言使用的环境和场景)发生联系的功能,涵盖了语篇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衔接性[7]。虽然“根本”类否定性副词不是专门的篇章连接词,但它们在语篇中仍然具有一定的逻辑连接作用。它们可以作为逻辑衔接点,将前后文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出后续内容。在较长的语篇中,“根本”类否定性副词还可以作为信息过度的桥梁,从一个话题平滑地过渡到另一个话题,使得整个语篇在逻辑上更加连贯和紧凑。例如:
(16) 无论受过几许侮辱,他始终感激一个人。(亦舒《美娇袅》)
(17) “《不》文”引用的所谓史前文明的记载基本上是某些学者对于目前科学尚无定论的难题的一些猜测,根本不是科学界主流的看法。(2000年人民日报)
例(16)中首先是描述问题现状,然后使用“始终”引出所强调的重点,含有转折关系。例(17)通过“根本”将话题“引用的记载是目前科学尚无定论的猜测”过渡至“不是科学界主流的看法”,前后连贯。
3.3. 预设触发功能
纵观前人的研究,目前国内对于“预设”的定义尚未统一,本文认为“预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句子时所隐含的、为句子真实性所必需的前提或条件。句中若存在某些特定词语或结构能够触发句子的预设,便可以将其称为预设触发语[8]。“根本”类否定性副词在句子中常用来加强断言的确定性,这种加强的断言本身就隐含了一种预设,即说话者所陈述的内容是真实且不容置信的,因此本文认为“根本”类否定性副词可以作为预设触发语,并且具有预设触发功能。如例(18)中,“根本”强化了“不懂”的程度,同时也预设了听者可能原本对他在该领域的了解程度有所期待或误解。
(18) 不用和他说这么多了,他根本不懂这个领域。(微博)
4. “根本”类否定性副词传信度差异及动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这六个“根本”类否定性副词在句法分布、语用功能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并且它们都可以作为传信语,起到传信的作用,但从传信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传信度也存在着差异。对这六个“根本”类否定性副词的传信度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序列为“万万” > “根本” > “从来” > “始终” > “全然” > “压根”,出现这种差异的动因分析具体如下:
4.1. 语义侧重点
这六个语气副词作为句子中的传信标记时,在语义上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侧重点。“万万”常用于表达极端的否定或强调,传达出说话者对某事绝不可能发生或绝对不应该做的强烈态度,具有极高的传信度;“根本”侧重于强调事物的核心部分,表明说话者对事实的高度确信,同样具有较高的传信度;“从来”强调时间的持续性和一贯性,表明某种情况或状态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如此,这种时间上的连续性增强了传信度;“始终”与“从来”相似,但更侧重于表达一种坚持或不变的决心,也体现了时间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从而提升了传信度;“全然”强调事物的整体性或全面性,虽然也传达了较高的传信度,但更侧重于对事物状态的全面认可;“压根”常用于口语中,与“根本”相似,但可能因语境的轻松随意,而使得传信度略有降低。试比较:
(19) 因为它们通常都会被吃掉,没有食物奖赏它们是万万不会去冒这个险的。(贝尔纳·韦尔贝尔《蚂蚁革命》)
(20) 班因是个非常正统的人,从他批评司马迁“是非颇于圣人”可知,他是反对司马迁自创一家之言的,因此他根本就不可能从正面肯定司马迁的一家之言。(科技文献)
(21) 我从来……就没想过要六叔死,也没想过要兰媚死,我设计了这开头,却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四方宇《美丽小煞星》)
(22) 简直的说,俩人是所问非所答,始终也没说到一块儿。(自了生《李傻子》)
(23) 张良遇见灭国仇人,怒从心生,勇气百倍。此时性命已付等闲,全然不顾危险,看看始皇銮驾将近,急与力士奋身一跃,从人群中直奔向前,势如流星闪电。(黄士衡《秦朝野史》)
(24) 三人吃饭来到街上,庄之蝶说柳月压根不像是乡里来人,可乖呢。(贾平凹《废都》)
例(19)、(20)皆强调了对事实的高度确信,语气上不容置疑,在这几组例句中传信度最强,但“根本”相较于“万万”来说语气较弱,传信度也低一些;例(21)、(22)从时间层面说明某种不变的情况,但相较于前两者而言,少了一些说服力,“始终”也没有“从来”的态度坚决;例(23)中说话人的侧重点是接下来张良的整个动作过程,“不顾危险”的心理状态在句子中却成了次要;例(24)语境随意轻松,焦点内容也只是说话人的主观推测,使得“压根”在整组副词中传信度最低。
这种语义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它们在传信度上的不同,语义内涵丰富的词语往往能够更准确地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和态度,从而提升传信度。
4.2. 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
从说话者的角度出发,不同的说话者对于所言信息的立场不同,或是根据交际目的而调整自己的传达方式,都有可能对传信度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体现在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的差异上。根据沈家煊的观点,“主观性”指的是说话者通过所传达的信息来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情感[9]。在动态交际的过程中,说话者根据个人化的立场、态度和情感来选择使用这些语气副词,以表达自己对所陈述内容的确信程度。如例(18)中,说话者强烈反对某个观点,选用“万万”更能表明他的坚决立场。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也会根据听者的感受和需求,而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如交际双方处在一个敏感的对话场景中,即使说话者坚信某个事实,也选用了温和的表达方式,避免给听者带来不适。例(19)中“始终”表明了说话者的坚定信念,但同时也透露出对听者感受的尊重和考虑,展现了交互主观性的作用。
(25) 我万万不同意这个观点。(微博)
(26) 我始终认为这样做是最佳方案,但我也理解你的顾虑。(微信公众号)
5. 结语
本文从传信范畴的视角出发,对“根本”类否定性副词“根本”、“压根”、“万万”、“全然”、“从来”、“始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在句法、语用、传信度三个维度上进行描写和解释。在句法层面上,“根本”类否定性副词主要位于句中,占据“低位位置”,具有低位表述功能;此外可以与否定词、语气词和焦点标记“是”共现,共现时传信程度也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加强或削弱。在语用层面上,分析了“根本”类否定性副词的三种语用功能,分别是传信功能、语篇功能和预设触发功能。最后对这六个语气副词传信度的差异进行考察,并分析其背后的动因,主要体现在语义侧重点、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两方面。“根本”类否定性副词作为一个在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气副词,对其展开探索性研究,不仅在汉语本体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语言交际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也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