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线上教学中师生疏离感的表象及其归置
The Manifestations and Attribution of Teacher-Student Alienation in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教育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大规模开发,新型教学方式不断涌现,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也经历了由线下教学–线上授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转型,在互联网 + 教育时代,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重点任务是要剖析网络思政教学中师生“疏离感”问题的内涵表现,为此需要研究师生“疏离感”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路径,守正创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讲清道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
Abstract: In the era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online resource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teaching methods have transformed the teaching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rom offline teaching to online instruction, and now to a blended approach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 Education”, it is crucial to fully leverage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ultivating virtue and character. A key task is to analyze the manifestations of teacher-student “alienation” in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causes of this alienation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paths, while adhering to innov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is addresses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what kind of people to cultivate, how to cultivate them, and for whom to cultivate them. It is essential to articulate the principles clearly and fully utilize the key ro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enlightening minds, inspiring motivation, and nurturing souls.
文章引用:郭可慧. 思政课线上教学中师生疏离感的表象及其归置[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 161-16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21

1.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于思政课的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并且关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文件陆续出台。各高校开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形式有机融合,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进入了一个高度网络化的时代,借助互联网开展在线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随着在线思政教育的大规模推进,由于传统物理教学空间的分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所面临的师生“疏离感”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实证研究表明,师生之间较强的疏离感往往会影响师生的情感联系和认知评价,表现为网络孤独感、情感交流障碍、学习动机低下、学业成绩不理想以及逃避学习等行为问题。因此,如何在全网络化时代,“双线”教学成为常态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思政课线上教学中,师生“疏离感”的形成原因、演绎方式,并且提出相应的干预路径,就是直面影响思政课在线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互联网 + 教育时代更好承担起铸魂育人时代使命的关键。

2. 思政课线上教学中师生“疏离感”的内涵表现

“疏离感”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拉丁文单词“Alienatio”,主要是指“异化”、“分离”、“让别人支配”。随着学界关于疏离感研究的深化,其理论内涵日渐丰富。在哲学界,其被翻译为“异化”,是指主体自我外化为客体,并演变成与自己相异的存在,反过来与自我相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异化”指其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2]。在社会学领域,“疏离感”是指个人同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相离异的一种状况。在心理学领域,“疏离感”是指个体因外在规范与内在价值难以调适,便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躲避的内在状态[3]。在教育学领域,“疏离感”是指学生对学习过程或对同伴、教师等行为主体产生的认知与情感的消极体验,其中认知成分指学生对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育主体的评价和假设,情感成分则与主观感受相关[4]

思政课双线混融教学将传统课堂的优势与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机结合,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冲击与重塑,双线思政教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师生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的误解与障碍,并且扩展为对自我认知、学习价值、在线文化的负面体验,师生“疏离感”问题日益显露,甚至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须尽快引起教师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2.1. 在社会学领域,疏离感是青少年面对人际交往时产生的社交焦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传播的便捷,人们越来越频繁地利用通讯工具来传递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当下青少年群体更是“网络原住民”,他们与其父辈不同,一出生就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交媒体大量涌现的大数据时代,他们对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和智能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接受性和快速学习的能力。这些伴随着新技术成长的青年人群,对比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社交,他们更倾向于独居独处,喜欢让自己的现实空间保持封闭,以避免外界的干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与外界完全隔绝,而是他们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互联网世界: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借助互联网来建立和维持自己的社交网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网络社交,无论是交往内容和方式都有别于传统的社会交往,他们交流的内容多以虚拟世界的内容为主,这就使其在虚拟世界中越陷越深,游离于现实生活外,更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特别是社会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人与环境越来越分离,这就为疏离感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大环境。并且新时代青年,不仅正处于“两个大局”的大变革时代也处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成长时期,激烈的社会竞争,快节奏的生活使青年群体倍感压力,同时,青少年群体的独立意识开始发展,表现出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想强烈摆脱父母束缚和自身独立性不够之间的矛盾,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又渴望与他人交往之间的矛盾,过度自信和敏感自卑之间的矛盾等,这都造成了青年学生心理波动和强烈的不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倾向于寻找能获得及时行乐的“奶头乐”产品,而逃避具有一定社会要求和约束的面对面社交。

如今,在线教育的快速普及,打破了原本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为青少年群体创造的“社交平台”,减少了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主体间心理与交往的亲密性减退,无疑加大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疏离感,成为学生对人际交往恐惧感的催化剂,“社恐”、“校园孤独者”逐渐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性困局。有实证研究表明,67%的远程学习者认为长时间处于网络环境中,难以产生真实学习体验和人际交互体验,易造成网络孤独症的发生[5],因此,物理隔绝的虚拟时空会通过课堂氛围这一情感障碍的链式传导,对师生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的本质就是“讲道理”,高度契合人的主观世界改造的一般规律,因此在面对师生疏离感、社交焦虑等情感意志方面的社会性困局时,思政课是助力受教育者实现主观世界改造的积极外因,是率先消解在线教育中“师生疏离感”问题的关键课程和重要环节。

2.2. 在心理学领域,疏离感是人技分离引发的教学失衡

信息技术,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利用现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变现有的功能从而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起初它旨在帮助个体从高强度且繁杂沉重的体力劳动束缚中脱离开来,以获得更多的自由[6]。随着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并飞速发展和普及,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愈发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然而,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chatGPT等新技术的冲击,教师人力资本不仅拥有具备增值的潜力,而且也面临着诸多减值的风险。双线教学意味着走出教育教学的“舒适区”,重新探索和改进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同时,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给教师带来了许多挑战,人工智能可以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全球学习、个性化学习、适应性学习等诸多教育领域,这无疑引发了教师的职业危机、技术焦虑等一系列风险。并且智能技术在诞生之初并非是为教育教学量身打造的产物,其涉及的范围宽泛、复杂,它助力教育教学领域究竟会产生何种变革性作用,谁都无法预知,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将其引入教育领域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缺乏合理引导和规制的智能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时可能会造成教育教学与智能技术关系的失衡,由此埋下人技疏离的伏笔。

远程教育学家穆尔(Moore)认为“交互距离”是师生在具有分离特征的环境中交往而产生的心理距离[7]。人技疏离不仅表现为教师对智能信息技术的技术焦虑和排斥感,也表现为在学生“虚拟符号化”的线上教育情境下,由于教育主体与教师和同学们的课堂互动、人际交往、内容交互、课堂氛围等都被隔绝在冰冷的屏幕后,使教与学行为发生分离,师生主客体关系被物化,虚拟时空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交流、交往行为受阻,师生在在线教育中感到消极感知和负面体验,但在虚与实相互交替的网络环境中,难以得到自我补偿和情绪反馈,师生双方无法得到有效沟通,学生和教师也无法感受到在传统线下课堂中通过教学交互获得的社会存在感,由此诱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对线上教学的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师生关系的失衡状态——“疏离感”。

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是统一的,甚至可以说价值引导是思政课的“灵魂”,帮助学生建构起正确的意识形态,学会辨别和抵制错误思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在虚拟课堂的情境下,面对复杂、多元的信息传播途径,缺乏监管与干预的网络信息会造成高校思政教育者难以预料的意识形态风险,甚至偏离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3. 在教育学领域,疏离感是传统师生伦理关系的“暗礁”

“后喻文化”亦称“青年文化”,是指年轻一代在智能技术条件下将新知识与新技能传递给年长一代,呈现出年龄代际上的文化倒序传递[8]。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知识与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年青一代对于新技术的熟练掌握,以及年长一代在信息获取能力上的欠缺,不仅使得年轻人拥有信息获取和技术应用的某种优势,也形成了晚辈对长辈的“文化反哺”。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扩散中的后喻文化实质是对数字代际鸿沟和区域鸿沟的自发性弥合机制[9]

传统意义上的讲台和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标配”,教师几乎是社会道德和知识文化的“代言人”,其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传达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10]。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后喻文化时代应运而生,在后喻文化场域下,思政课师生主客体身份关系随时会发生角色转化,网络社交平台等媒介拓宽了高校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教师的知识权威正在被分享和严重削弱,即权威走向泛化,学生看似有了更加信任的信息媒介,教师作为传递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媒介作用越来越被弱化。

这是对几千年师生伦理文化的一种颠覆,由于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很多学习观念已经悄然改变,师者由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者受到技术的“僭越”而转换为信息的传递者,于是乎,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占有者和垄断者,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这种代际文化冲突使得在中华传统的自上而下知识传送教育体系中处于知识上位的教师身份受到严峻挑战,并且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严重挤压着师生传统伦理关系。师生之间的知识信任度降低,部分知识体系固化的教师甚至在知识信息的数量和新颖度方面不及年轻敏锐、独立自由、接受力和文化吸附力强劲的学生,甚至有些教师主动站在智能技术之外,试图让分析数据代替自己表达观点,出发点是为了课程内容更具说服力,这却导致了思政教育者的“失语”。

这种“文化反哺”现象使得学生可能会对教师的知识体系乃至其价值观提出质疑,甚至对教师的管理选择无视或反抗,教师凭借知识得来的权威话语权受到冲击,学生不再依赖教师,传统的师道尊严逐渐趋于式微,致使高校间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的音符,由此触发师生“疏离感”的暗礁。

3. 思政线上教学中师生“疏离感”的形成原因

3.1. 虚拟信息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作用

众所周知,技术是改造客观世界、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手段。技术作为一种改造活动,它以功效价值为标准,即为了人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而主动地改变客体的形态,因此它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一旦开发者或运营者以既得利益为导向,技术就会发生异化,由造福人类的功能异化为危害人类。并且技术在诞生之初并非是为教育教学量身打造的产物,其涉及的范围宽泛、复杂,它助力教育教学领域究竟会产生何种变革性作用,谁都无法预知,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技术哲学家伯格曼的“装置范式”理论指出,人们总倾向于将世界的本源改造为功能极简化的技术性装置物,这种“最大程度减负与快捷”的追求使装置物逐步现代化,人类也由此付出代价,即压缩了多维度的体验与关怀,从而使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参与感逐步减弱,个体与社会同伴之间越来越冷漠与疏远[11]。而将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缺乏合理引导和规制的智能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时可能会造成教育教学与智能技术关系的失衡,并且以技术开发和网络平台搭建的在线思政课程,无法满足学习者素质教育的培养。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针对不同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应当转变教学方式、方法,而在线课堂往往缺乏人文性以及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仅仅追求技术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与结构,甚至有许多网络课程照搬传统线下课堂的教学模式,只是把教学资源进行简单的数字化搬运,游离于人文化、与人格塑造的培养目标之外,作为在线教育物质基础的信息技术,特别是缺乏合理引导与融合师生情感关怀与需求的信息技术,易将人的问题简单机械化、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抽象符号化,从而使在线教育主体双方产生自我疏离感与相互疏离感[12]。如此堆砌出的网络课程要么是孤立的、脱离于实践的单一资源、录像课及测试题的集合,要么是单向度的课堂讲授辅以字幕的录制视频,这样的“伪网络课程”大多是缺乏艺术品位与人文价值的线性教学单元与学习界面[13]

3.2. 社会转型激烈竞争下激增的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师生双方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生群体日益成为我国青年人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显示,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2%,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19万人[14],大多数参与其中的是“00后”青年群体,这些大学生是决定中国未来社会走向的关键力量。他们的思想状态和价值观不仅对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也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在面对考试、升学、就业等多方面的激烈竞争时,大学生往往将大量精力集中在学术成绩和职业发展的追求上,导致心理负担沉重。而与此同时,教师也面临教学质量的考核、学生期望的压力以及职业发展的挑战,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双方的焦虑与压力。在这种环境下,原本应当促进情感联结的课堂,反而容易成为情感疏离的源头。

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和劳动力市场风险上升,求稳规避风险成为大学生择业主流,慢就业现象日益盛行。“躺平”心态、逃离北上广深、“孔乙己长衫”等与就业相关的青年情绪和社会现象涌现。2023年应届毕业生中接近五分之一毕业半年后既未就业也未升学,他们或者是没有找到满意工作而在继续找工作,又或者是考研失败而准备来年再考,还有部分在准备公务员考试,这些大学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慢升学”或“慢考公”,其中绝大部分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以维持生计,这无疑将给低收入家庭带来沉重经济压力[15]。思政课程本应通过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共鸣,但由于学生更关注分数、学业成绩与未来就业,思想交流的深度和情感联结的机会减少,从而加剧了师生之间的疏离感。

新时代青少年作为祖国建设的未来主力军,背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各行各业都急切需要具备高水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这种竞争环境下,年轻人必须具备优秀的能力和素质,不得不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成功才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否则,他们可能会失去职业机会和社会地位,这种压力也让年轻人感到不安和焦虑。于是“社会化内卷”、“鸡娃”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有些“卷不过”的青年选择“躺平”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3.3. 价值多元化的发展引发学生对教师知识权威的质疑

互联网 + 教育时代,网络信息呈现海量化、碎片化趋势,造成了价值多元的景象,网络平台上传播的多元化价值观,既能强化对学生的多元化培养,也会使当前思政课程必需的反思性和思想性有所弱化[16]。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建构起的网络平台赋予了大学生大胆表达自我的话语权,让大学生在自由表达、交流和分享个人观点的过程中逐渐增强了主体意识,但其带来的多元化信息也冲击着大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影响其思维方式和身心发展,与思政教育整合,需要辨证利用[17]。同时,线上教学所依托的开放网络空间,在极大地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便利性和丰富性的同时,也必然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占据学生的学习时间,对学习造成干扰。青年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干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学生在个性化、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方面具有较强的意识。他们更容易通过网络平台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思想,并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政课程往往强调一定的价值导向和政治理念,但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思想趋向复杂多样,他们可能对教师传达的理念和价值产生反思甚至怀疑。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学生不再单纯接受教师的权威观点,而是更加倾向于与教师的思想进行对话、碰撞甚至对抗。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需要考虑如何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有效的教学。许多教师在面对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内容极为丰富的互联网环境时,可能在教学方式上未能及时适应学生需求。尤其是在思政课程中,教师可能更多地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未能充分利用互动式教学、跨学科的讨论等方式,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感不强,进而加剧了师生疏离感。

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是统一的,甚至可以说价值引导是思政课的“灵魂”,帮助学生建构起正确的意识形态,学会辨别和抵制错误思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在虚拟课堂的情境下,面对复杂、多元的信息传播途径,缺乏监管与干预的网络信息会造成高校思政教育者难以预料的意识形态风险,甚至偏离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4. 思政线上教学中师生“疏离感”的干预路径

基于师生“疏离感”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必须从课程本质、教学主体、师生关系与教学氛围等不同维度加以干预,师生“疏离感”虽然无法避免和彻底消除,但是可以通过这些策略,改善和尽量减小“疏离感”对课堂效果的负面影响。

4.1. 有理、有据、有情地讲好思政课的“道理”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观摩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8]习总书记这一段话指出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是思政课教育的根本属性,也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思政课铸魂育人使命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办好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根本遵循。

首先,课程设置要具备系统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题中之义。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思政课教学要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目标和对象,分学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政课教学。《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例如小学阶段实行启蒙性教育、初中阶段重在体验式学习、高中阶段开展常识性学习、大学阶段进行理论性教学。同时各个阶段的思政教学要做好衔接,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螺旋上升式讲道理。

其次,教学主体要具备时代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9]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思政课讲道理的成败,因此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讲授能力。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线上思政教学不是传统教学的简单平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思政课教师要因时而变,借助日新月异的智能技术手段,克服“技术疏离”,例如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将教学内容情景化,建构无法复原的历史或社会场景,增强人机互动、人人互动,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等。在线思政课堂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明确课堂互动规则,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对课堂的秩序感,还能确保讨论有序进行,避免信息过载和低效沟通。思政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明确的发言规则,例如:学生在讨论前必须先举手(虚拟举手),避免打断。鼓励学生发言时要关注他人的观点,提问与回答要有理有据。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中的即时反馈(如点赞、评论、举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另一方面,教学主体要深刻领悟和坚决贯彻思政课的本质。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20]。思政课教师要打通课程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切切实实“打通社会现实,建立与社会现实的对接机制,及时反映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与时代变迁,捕捉那些具有育人效果的社会资源,按照思政课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课程资源转换”[21]。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博物馆等育人功能,与学校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仅在课堂当中汲取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把根扎在中国大地上,在实践当中来读懂新思想。

4.2. 强化思政课堂的情感力量赋予功能,构建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信息化时代,社交媒体的此起彼伏,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复杂变化。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呈现出扁平化发展态势,网状的社会关系结构不断取代树状层级结构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非正式、弱连接关系也持续增加[22]。信息技术的嵌入在引发社会关系结构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引起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间关系的复杂变化。“异空间”的双线融合教学一方面增加了师生的交往频次,但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师生交往的深度与距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进行“课堂革命”,提高师生的共情能力,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贴近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要对自身与学生的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主动关爱和了解学生,“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不仅在情感上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在教学中,也要学会换位思考,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授课,更好做好课堂的引导者,教学内容在贴近学生的同时,要适当的拓宽思维的深度和理论的高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设置一定的讨论环节,增加师生互动的频次,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互动给予学生社会支持和技术支持,从而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创设出良好的网上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参加网络学习的信心,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课堂上,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邢国忠老师从当前高校校园传教现象说起,抛出一连串问题:“人可不可以没有信仰?”“信仰有没有对错好坏?”“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这些问题就像一张张请柬,向学生发出诚挚的思想邀请,牵引学生在不断穿越“思想障碍”和“思想迷雾”的过程中体验深刻的思想愉悦,在拨云见日、探求真知的过程中由“课堂的旁观者”转变为“课堂的主人”[23]

其次,在价值引领方面,要贴合青年关注的“话题域”。深入学生群体内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既拔高理论学习的高度,讲清楚知识的内在学理性规律,又要在讲授方式上守正创新,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将其渗透于思政课教学,例如首款国产3A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全球爆火、哀牢山成为旅游热门景点、传统文化博主李子柒回归网络、网红博主“羊毛月”的“塌房事件”、乡村综艺节目《种地吧》“吸粉”年轻人等,思政教师可以将这些社会热点融入线上教学,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这些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思政教师可以在意识层面深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大局意识,为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形成良好言谈举止提供明确的价值观引导,使其形成积极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思政教育整体育人实效。

4.3. 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力图弥补疏离感鸿沟

数字化教育转型发展阶段,教育的模式逐渐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涉及到理念更新、流程再造、角色转变、内容迭代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如今,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方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育模式。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中不仅扮演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还发挥着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改变或重组学校教学流程,比如运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突破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师讲授,勾勒出课程内容的框架和重难点,彰显课程的理论魅力,使理论魅力触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引导价值观的培育和生成[24]。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教师会在上一次课程结束时,布置与下次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思考题及个人“亮考帮”(亮点、考点、帮困点)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在新的一堂课开始时,教师先对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框架式讲解,然后留下时间供学生自学和思考,这种“精讲留白”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随后,学生根据个人独学的成果,分组进行线上讨论,分享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疑问,通过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会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提问和补充,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深入交流。最后,教师会帮助学生梳理本次课程的知识逻辑框架,并用“321”任务法(输入3个关键词、提出2个高阶问题、拟定1个行动计划)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同时布置下次课程的个人及小组作业,为下一轮“对分课堂”做好准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政课程的核心内容,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同时,要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跟随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开发高质量的在线教育课程,推动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搭建学校之间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高质量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借助计算机模拟出同历史和现实相一致的虚拟环境,将思政课程中一些不可逆的场景再现,将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知识点,实现知识迁移。突破传统教学、现有线上教学的困扰,提高思政课教与学的质量,使思政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5]

5. 结语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应采取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态度,同时坚守教育教学的初心,只有回归教育教学的本真规律才是智能技术应用的康庄大道。所以,消解师生疏离感是我们的不懈追求,积极引导合乎规律性、目的性的智能技术应用与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深度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新思维、新技术、新途径的创新与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也应谨记:技术是工具,教育是本体,技术永远无法取代爱。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 Marx, K. (2016)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Social Theory Re-Wired. Routledge, 152-158.
[3] Seeman, M. (1959) On the Meaning of Alien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4, 783-791.
https://doi.org/10.2307/2088565
[4] Hascher, T. and Hadjar, A. (2018) School Alienation—Theoretical Approache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 60, 171-188.
https://doi.org/10.1080/00131881.2018.1443021
[5] 崔向平, 张军儒. 网络教育对学习者情感发展影响的个案调查[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1(4): 160-164.
[6] 庞茗月, 戚万学. 智能技术引发的非教育性疏离感之伦理省思[J]. 现代教育技术, 2021, 31(10): 14-22.
[7] Moore, M.G. (1993) Theory of Transactional Distance. In: Keegan, D., Ed.,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Distance Education, Routledge, 22-38.
[8] 姜宛彤, 王翠萍, 张艳婷. 后喻文化视域下师生代际数字鸿沟弥合策略研究[J]. 开放教育究, 2016(1): 66-71.
[9] 崔凯. 后喻文化与双重滞后: 中国互联网的十年扩散历程(2005-2015)——基于4组CGSS数据的APC模型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 41(2): 159-166.
[10] 龚迎迎, 魏荣. 论后喻文化场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2, 43(5): 7-11.
[11] Macneil, H. (1999) Albert Borgmann, Holding onto Reality: The Nature of Information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2] 张青, 袁媛. 在线教育中师生疏离感的形成原因、演绎路径与干预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 43(9): 37-44.
[13] 谢泉峰. 从个体中心到关系视角: 教学中的界限及其超越[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 20(1): 31-37.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新闻发布会: 介绍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 2024-03-01.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sfcl/202403/t20240301_1117517.html, 2024-08-20.
[15] 李春玲 高云浩. 学业和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特征——基于2023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分析[J]. 青年探索, 2024(5): 17-24.
[16] 颜雅惠.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 36(6): 170-171.
[17] 罗顺意.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研究——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 当代电影, 2023(9): 179.
[18]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01).
[19]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20] 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等.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R/OL]. 2022-08-10.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2022-09-01.
[21] 叶方兴. 大思政课: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延展[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10): 66-71.
[22] 张玉华, 顾春华, 马前锋. 高校思政课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建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2): 51-53.
[23] 冯秀军. 用“问题链”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课[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1): 22-24.
[24] 陈志超, 陈瑞丰. 对分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探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1): 113-116.
[25] 卢勇.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实践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21(4): 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