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Explo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Enabl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ss.2025.14102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闵心怡: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李建耀:南昌航空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部,江西 南昌
关键词: 数字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Digital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gitalisation
摘要: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不断兴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发展开始广泛引起关注,学界日益重视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本文阐述了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端缘起;着眼数字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的作用,将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方式分为技术基础类、社交互动类及数据应用类三大类别,并对这三类结合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同时阐明了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要夯实的实践基础。
Abstract: With the rising tide of digitalisation,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gun to attract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academic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digital technology-enabl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rigin of digital technology-enabl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rol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vides the combin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ree categories: technology-based, social interaction and data application, and analyse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se three types of combina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clarifies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mpowered by digital technology to be solidified.
文章引用:闵心怡, 李建耀.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 170-17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22

1. 引言

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数字化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灵活、多样地传达知识。2021年,教育部提出:“以教育新基建壮大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服务新需求,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1];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2],这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同数字技术相结合提出新的要求。

2.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端缘起

2.1.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端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展现出强大活力。伴随着因特网在中国的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始进入各级学校教育机构逐渐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软件。这些软件主要以文字、图像和简单的互动为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辅助工具。20世纪末至今,数字技术活跃于教育领域。因特网普及后,计算机技术进入教育机构,引入CAI软件辅助思政教育。21世纪初,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兴起,内容数字化,但互动性低,随着移动设备普及,移动学习和智能化工具发展,思政教育更个性化灵活。至今,VR以及AR技术带来革命性变化,使思政教育生动具体。大数据和AI推动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需求。社交媒体和在线社区融入,促进互动。智能辅助教育系统使思政教育更智能化、针对性更强。综合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化结合的历程经历了从简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到移动学习、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发展阶段。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得教育更加灵活、个性化,并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一历程也反映了教育体系在数字时代的不断变革和适应。

2.2. 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缘起

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结合进入大众视野,学界对于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早期可以追溯到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结合相关理论。早期学者对于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往往从使用与被使用的工具视角来看的,如2000年刘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据传播学和教育学规律,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3];曾令辉在总结当时已有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阶级、政党等通过多种规律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人民施加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从而使其形成一定要求的思想实践行为[4]。随着研究的深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工具论”已经不具备代表性,学者们认为,网络不仅只是用来传播思想观点以及政治信息达到教育效果的工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界定更偏向于双向性,如韦吉峰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教育对象拥有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素养以及相对应的信息技术素养[5]

然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使人们在谈论到互联网时,更偏向于谈论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智慧助手、新兴技术等综合一体的数字技术,也可称为“大数据”,数字技术推动人们生活进入更加高级的数据时代,更使教育向着数据化、智能化转型,正如教育部怀进鹏部长所言“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学界将研究视野扩大到网络以外的更全、更宽阔的数字技术领域,科研角度更多放在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上。从现有研究来看,有学者认为,数字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网络形态的新转变,“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形态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形态”[6],更有学者根据数字技术在新时代呈现出的新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提出新的概念,如“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智能思想政治教育”。以上研究表明,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仅仅局限于形态的转换,更实现了数字化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融合。然而,数字技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作用,不仅体现在形态、意识上,更体现在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关系基础上。如黄蓉怀、杨俊锋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阶段,推动教育各系统包括思维理念、研究范式、体制机制等在内的智慧教育生态的形成和发展[7];刘宏达提出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大数据的系统构建和运行,以人的思想和行为大数据资源的全要素、持续性、递进性和常态化为根本标志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8]。从表面看,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本源而成的新形态,有着资源广、查找精、定位准等新特点,其根本在于数字化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产生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数字技术领域的新运用,这更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本质特色。

3.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两个主体,一是数字技术,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依据数字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教学中提供的不同功能来分类,更易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数字资源的实际效用讲清楚、弄明白。这种分类方式可称为功能分类法,其主要思路与分类方法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导向、按照数字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行分类。由此,本文将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方式分为三种,分别是技术基础类、社交互动类以及数据应用类。

3.1. 技术基础类

技术基础类主要强调利用先进技术,如在线平台、虚拟现实、移动应用等,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学习环境和方式。在线平台是指在线课堂和学习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转移到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平板或手机,可以在任何地点参与课程,获取学习资源,完成作业和测验,如高校中使用比较普遍的超星尔雅学习通平台、Moodle、Canvas、Blackboard等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而虚拟现实(VR)和增强虚拟现实(AR)技术将虚拟元素融入真实世界或创造全新的虚拟环境,提供沉浸式思想政治教学体验,如Google Expeditions (AR)、Oculus Rift (VR)等技术等。除此之外,通过移动应用和智能设备,学生可以在手机、平板等设备上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以上三种方式俨然成为现在最为常见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方式。

技术基础类的结合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最基本的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改善机制、扩大效力、提升效率装上电子引擎。第一,技术基础类结合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率。教师能够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图像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使学习更生动有趣;相关教学资源也能够通过数字技术基础平台来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教学资源使用效能;还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在线课程、交互式学习游戏等,拓展了学科学习的途径。第二,技术基础类结合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学弹性。通过各类学习平台,教师在上课时不仅可以选择多种多媒体平台选择便利的授课形式,选择直播或者录播,学生更能根据自己便利的时间段和地点选择性的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跨越时空限制。

基础性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形式,却也给教育的开展带来新的基础难题。第一,技术基础类结合方式给思想政治教学增添技术难度。使用在线平台、虚拟现实、移动应用开展教学时,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教师和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的技能,增加了教学的准备工作以及准备难度,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包括操作教学基础性、使用学习工具等。第二,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技术成本。在线平台、虚拟现实、移动应用的使用,增加学校对于教学软件开发、使用以及维护成本,更增添教师与学生相关技术集中培训等人力成本。

3.2. 社交互动类

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交互动类教学方式涵盖了多种方法,旨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共同学习。第一,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社区,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分享观点、讨论话题、发布学习成果等。教育者可在这些平台上创建专门的学习群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如常见的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等社交媒体平台或在线社区,教师通过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学习群组,学生可以在这里分享观点、提问、互动讨论。第二,在线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实际情境,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如利用虚拟平台创建模拟政治会议,让学生模拟各个国家,参与联合国决策,模拟真实的国际交往过程,以提升学生对国际关系以及国家利益的理解。第三,利用数字游戏和交互式学习,通过游戏化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如在线游戏“政治角逐”,该游戏融合了策略、模拟和角色扮演元素,玩家将扮演政治人物,从竞选起步,逐渐晋升为决策者,最终影响虚拟社会的走向,这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并理解思想政治相关知识。

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社交互动类教学方式,在提升学生参与度及拓宽学习体验方面作用显著。首先,它为学生提供了灵活便捷的平台,使他们能根据自身兴趣和时间参与辩论、合作、游戏等活动,开创了思政教育新模式。其次,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加深理解,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合作与团队精神。再者,通过社交媒体,学生能接触多元文化和观点,增强跨文化理解与多元化意识,同时跨学科交流促进了综合性思维的形成,关注全球性议题则拓宽了国际视野。最后,这种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如在线模拟、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解决真实问题,数字游戏和交互式学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参与辩论和合作项目则帮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加深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提升了教学实效。

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社交互动类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新形式下教育短板的出现同样不可避免。第一,信息失真,观点极端化和两极化严重。网络数据遮蔽了叙事语境的人文性、实践性与规范性,进而导致空间叙事语境的失序[9]。社交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可能导致用户被推送与其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其他观点。这种因“信息茧房”而加剧观点的极端化,使学生思想两极化问题更加严重,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第二,数字鸿沟加深,教育不平等现象严重。不同地区、社会群体之间存在数字技术访问的差异,有些学生可能无法享受到数字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从而加深了数字鸿沟。缺乏适当的数字设备和网络连接可能使一些学生无法参与在线教育,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第三,教师主导性变弱,学生自控力有待增强。在数字社交平台上,学生更容易接触到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教师在思想政治信息传递和引导中的主导作用被客观环境减弱,这更加大了学生对于主动掌握思想政治信息,主动寻求思想政治教育机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3.3. 数据应用类

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数据应用类教学方式注重利用大数据分析和评估系统,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以优化教学过程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第一,结合信息数据生成个性化思想政治学习路径,使用学习管理系统(LMS)或教育平台收集和分析学生的个体数据,为每位学生制定定制的学习计划。教师可以利用问卷或在线调查,收集学生对不同思想政治主题的兴趣和偏好,使用心理学测试或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解他们的学习偏好,例如是视觉型、听觉型还是动手型学习者,且教师可以通过智能分析系统分析学生过去的思想政治考试和作业成绩,以确定他们在哪些领域可能需要额外的支持。第二,大数据分析和学习分析,这类分析方式可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趋势和需求。教师通过收集学生在在线学习平台上的点击、停留时间、测验结果等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并且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选择的路径,发现共同的学习模式,以优化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对学生提供针对性反馈。第三,数字评估和反馈系统,使用在线测验、作业提交和互动式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参与数字评估。系统可以提供实时的个性化反馈,包括对答案的评价、学习建议和知识点的强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思想政治知识。

这些数字技术结合数据应用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第一,个性化推荐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智能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偏好调整相关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个人线上学习的“私人时间轴”从学校课堂的“公共时间轴”中划开,自主控制学习进度,达到高效率的“学习回响”[10]。第二,教学智能分析改善教学机制。教师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平时作业、测验的数据反映,知悉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据此调整教学策略,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相较于数据应用类教学方式,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技术基础和社交互动类教学方式更为常见。然而,数据应用类教学方式存在明显弊端。首先,其成本高昂,使用难度大,需大量技术设备和软件,且需不断更新维护,增加了经济压力。其次,数据分析可能忽视学生全面素养,特别是思想政治素养的深入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最后,学生可能过度依赖数据分析结果,忽视教师的课堂解释和评价,降低了师生交互的重要性。教育不仅是数据驱动,更涉及情感、人际关系和个性化,数字技术虽能提供数据,但无法替代师生间的真实交流。综上所述,技术应用、社交互动和数据分析分别反映了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不同方面的关注点,当然,这些分类只是针对数字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差异而进行的一个粗略、狭义上的分类。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同教育环境和目标可能导致多种类别结合方式的组合,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数字化教学新纪元,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数字化难题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上所述,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技术基础类、社交互动类以及数据应用类三大教学方式都存在着与现实状况相矛盾的状况,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需要不断强化教育主客体的数字思维,夯实教育的数字化基础,维护数字化教育的感性及理性平衡,以寻求更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4.1.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数字素养在线

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数字素养提升至关重要。首先,双方需增强利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教育者需接受专业培训,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学所需的数字工具和平台,以提高教学效能;被教育者则需通过数字素养课程,学习信息搜索、评估和创新,提升在数字环境中独立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可通过数字化项目实践,如辩论、模拟社会实践等方式实现。其次,双方应树立数字化意识,包括资源意识、教学意识和管理理念,增强数据敏感性和分析能力,主动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挖掘数字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实现思维的新转变。最后,双方还需增强对数字技术利用的辩证思考与理性批判能力。教育者应厘清数字技术的优缺点,选择与教学安排相适应的运用方式;被教育者应优化教育观念,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方式,明确数字技术带来的学习服务的同时,警惕“信息茧房”和“数据依赖”陷阱,增强批判思维,选择性吸收有益信息。

4.2. 夯实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基础

第一,建立一体化服务管理平台,实现集教育、学习、资源、评价、管理集中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平台建设应打破“应用孤岛”,实现“微数字化转型”[11],推动微数字课堂、微资源管理、微课程资源多方建设,实现跨学院、学专业甚至跨学校连接,面对现存教育平台多样化,教育模式多元化现状,学校应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平台为导向,着力构建集在线教育、线上学习、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评价、平台管理为一体的服务管理平台,将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三大类方式整合到一个数据平台,使其又能做到为师生提供技术支撑,又能做到设置虚拟空间为师生开展互动教学,还能做到分析线上教学数据,评价教学效能,提高师生利用数字技术的有效性,改善教学数据垄杂,教学资源分散的现状,做到课上课下紧密连接,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第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不能局限于数据整合及检索,最终要向综合服务型教学资源库发展,淘汰传统的标准化服务方式,向每一位师生用户提供独特的个性化检索内容,涵盖检索内容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为用户全面了解教学资源打造精准化服务。再者数字教育资源库需打破个人领域,转向多人协同操作,提升教学资源库的实时互动性,使师生提升合作效率,生成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4.3. 维护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与感性平衡

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包含数字教学资源的客观存在,为人的客观需求转移,但是也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对人的直观状态的忽视,对人精神世界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意蕴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互动的真实情感流露,体现在教育中主客体的关怀传达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做人的工作”而不是做数字技术的工作,面对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师生更应该加强彼此的感性互动。在数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真实案例、生动图文、音视频素材等方式,将情感元素融入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育者还应加强运用互动式数字化教学方式,破除只有教育者发力、教育对象沉默的僵局,合理要求学生开展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念、见解表达出来,通过在线讨论、即时消息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关心学生的情感状态,及时解答疑问,建立起互信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们还应明确,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形式化教学,数字化教学更应注重向受教育者传递政治方向,社会主导思想,道德情感以及核心价值观,突破数字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情感束缚,加强人文关怀,维护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与感性平衡,真正做到以数字技术促进“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般课题“高校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对策研究”(21TZYB19)。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等六部门: 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5783.html, 2021-07-08.
[2] 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28-36.
[3] 刘梅.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2): 103-106.
[4] 曾令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 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2: 47-65.
[5] 韦吉锋.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3(1): 62-67.
[6] 赵浚, 张澍军.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源” “流” “本” [J]. 理论月刊, 2018(9): 187.
[7] 黄荣怀, 杨俊锋.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实施路径[N]. 中国教育报, 2022-04-06(4).
[8] 刘宏达. 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8.
[9] 王霂凡. 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转向: 样态、风险及其优化[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4): 39-46.
[10] 张黎, 周霖. 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流变、异化与重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4(2): 93-99.
[11] 吴满意, 高盛楠.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 理论内涵、核心指向与实践进路[J]. 思想理论教育, 2023(4): 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