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DOI: 10.12677/ve.2025.141071, PDF, HTML, XML,   
作者: 曹显奇:辽宁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关键词: 教学改革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探索Teaching Reform Electronic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loration
摘要: 电子技术作为理工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思政的实施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教学大纲、课堂教学、课程考试、教学评价与反馈四个关键环节,构建“知识、能力、价值”有机融合的电子技术课程思政。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with an innovative spirit, practical ability and good professional qualit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s, and construct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that organically integrates “knowledge, ability and value” through four key links: teaching syllabus, classroom teaching, course examin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文章引用:曹显奇. 新时代背景下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1): 486-490.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1071

1.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课程思政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电子技术》作为理工科专业的重要课程,不仅承载着传授专业知识的重要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重任。因此,对《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 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与挑战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它要求我们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施却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往往较为隐蔽,难以直接提炼;另一方面,如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避免生硬说教,也是一大难题[1]。此外,课程思政模式的可借鉴性、可推广性和可评价性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探索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首先,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和实施路径,加强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次,注重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契合点,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最后,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以推动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

3. 思政元素与电子技术课程的融合探索

3.1. 思政元素在教学大纲中的有机融合

教学大纲的总体目标是明确“电子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电子技术基础、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思政目标是通过电子技术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应用和体现;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如表1

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思政元素的具体要求和融入方式,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政教育提供明确指导;建立包含思政元素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学生作业、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大纲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和教学策略,确保思政教育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有效实施。

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合理分配学时,确保每个知识单元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讲解和讨论。在每个知识单元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思政目标,选择适当的思政元素进行融入。例如,

Tabl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xamples and goals

1. 思政实例与目标

思政元素

思政实例

思政目标

爱国情怀

讲述中国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量子通信技术等,如芯片研发、5G通信等领域取得的成就。

强调电子技术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工匠精神

引导学生了解电子技术领域的优秀工匠和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华为海思、长江存储等企业中的技术骨干。

强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电子技术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培养扎实的技术基础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社会责任

讨论电子技术对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影响,如节能减排的LED技术、智能家居的普及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电子技术为社会做出贡献,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创新精神

介绍电子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和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

鼓励学生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探索新技术和新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在模拟电子技术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电路设计中体现节能减排的理念;在数字电子技术中,可以通过讨论信息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建立具有思政元素的“电子技术”教学大纲,为思政教育在教学中的有机融入与展现提供有力引导,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3.2. 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体系设计阶段,我们注重将思政元素与电子技术专业知识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梳理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场景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我们提炼出了一系列与思政相关的知识点和案例,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表2

Table 2. comparison table of teaching knowledge point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 教学知识点与思政的对照表

知识单元

思政元素

三极管放大电路

通过引入辩证法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理解“合适”的设计方案的重要性,即世间一切人和事都有其两面性,需要分清主要矛盾并抓住重点。

负反馈放大电路

通过引入“度”的思政元素,强调在处理外界反馈意见时需要掌握好“度”,避免过度或不足。

模拟集成电路

通过引入“中兴事件”等时政热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兴国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职业责任感。

数字电路基础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介绍中国古代的计数方法和逻辑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结合现代科技成就,如中国的5G技术、量子计算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通过实践项目和团队合作,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重要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强调精确计算、严谨推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即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态度。

半导体存储器

通过介绍华为公司在面临外部技术封锁和制裁时,坚持自主研发,努力打破技术壁垒,为国家的信息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在课堂实施阶段,我们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将线上自学与线下讨论相结合。在线上,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等方式自主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线下,则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探讨电子技术背后的思政内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价值交流。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适时引入思政元素和时事案例,为后续的启发式教学问题做铺垫。例如,在讲解射极偏置电路时,可以引入辩证法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理解“合适”的设计方案的重要性,即世间一切人和事都有其两面性,需要分清主要矛盾并抓住重点。在设计模拟集成电路项目时,可以引入“中兴事件”等时政热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兴国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职业责任感。在教学中引入与数字电子技术相关的实际案例,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和社会责任。例如,在讲解芯片研发时,可以介绍华为海思在芯片研发方面的成就与挑战,并强调自主可控的芯片研发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在学生了解思政元素和时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启发式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可以提出“如何设计一款高效能的存储器以满足国家大数据战略需求?”、“在5G时代,如何优化手机芯片的功耗与性能?”等问题。通过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个或几个启发式教学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互相启发,形成解决方案。小组完成后,组织课堂汇报,让各组展示解决方案,并进行交流互动。在学生汇报后,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各组方案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教师总结本次课堂学习的思政元素和时事案例,强调它们对于电子技术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资源,动手实践解决特定问题,如设计简单的逻辑电路或模拟半导体存储过程,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反思思政元素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环节设计中,通过讲述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科研经历,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爱国情怀;引用古典名句作为课堂引言或总结,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利用最新的新闻视频和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动态,培养大局观和集体主义精神。

3.3. 思政元素在课程考试中的有机融合

考试在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确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工科专业基础课的考试中,专业知识、技术及应用题型的考查占据了核心地位[2]。然而,教师在设计试卷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考查,还需要拥有全局意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爱岗敬业的心态来合理布局试卷的知识结构和难易程度。

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电子技术”课程考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确保考试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责任心、诚信以及专业素养的全面考查。这要求教师在设计试卷时,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考查,还要通过合理的题目设计和评分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试卷中,可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分层次设计题目。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而提高题和拓展题则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4. 考试评价体系的完善

在教学评价与反馈阶段,我们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3]。通过评价,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政素养的提升程度,还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在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时,除了关注专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多元化评价标准,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重视过程性评价,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以及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项目报告等。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在考试结束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通过详细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指出他们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评价体系建立反馈与调整机制,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评价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这有助于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构建“知识、能力、价值”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1.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随着思政教育的融入,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通过引入与电子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行业发展动态等,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互动频率。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课堂的活跃度,也促进了学生对电子技术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深入理解。随着课堂参与度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增强,学生开始更加愿意进行自主学习。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参加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由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他们不仅理解了理论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4.2. 能力培养与价值实践相结合

通过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如何分工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演讲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实验操作、课程设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引入创新项目、科技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电子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4.3. 价值塑造与全面发展相结合

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技术为社会服务,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电子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应该具备诚信、责任、公正等职业品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政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这些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自信、有担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5. 结论与展望

在新时代背景下,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高尚品德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教学体系、实施课堂教学和评价反馈等措施,可以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探索更多适合职业本科教育的思政元素和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方, 柴建, 王燕妮.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方法与对策[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3(1): 122-127.
[2] 肖华锋, 程明, 花为, 王政. 电力电子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与实践[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2, 42(10): 3864-3870.
[3] 张红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轻工科技, 2021, 37(4): 182-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