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在国家老龄委及民政部等部门引领下,依托家庭与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身心健康与环境改善服务。该产业涵盖社区居家服务与上门服务两类模式,相互关联,自成体系[1]。历经探索,已构建三层级服务体系:双体系层(养老与健康支撑)、基础层(环境、服务与生活支持)及提升层(效率与支付) (见图1)。资本与金融创新加速产业膨胀(见图2)。据《2022~2023全球康养产业投融资趋势报告》,2023年社区居家养老成为热门赛道,多家智慧康养公司获融资,加速数智化升级与服务拓展。同时,养老属性商业保险积累超4万亿元资金,商业养老金融试点成效显著[2]。
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正蓬勃发展,科技应用的探索日益广泛,催生了智慧养老的新形态。自2010年启动“智能养老”探索以来,国家层面实施了包括养老服务信息惠民计划在内的多项举措。自2017年起,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健康养老服务实现了向智慧化方向的转型升级。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互联网 + 养老”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智能化信息平台迅速崛起,科技在助力老年人生活中的作用愈发显著。数智技术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提升供需匹配效率、强化风险应急响应能力的关键途径,特别是在健康监测、紧急状况处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健康养老服务领域,远程医疗、智能化管理等新兴技术与服务快速发展,部分成果已达到或超越国际领先水平。
为了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持续优化与发展,确保养老服务体系既全面又高效,本课题组深入细致地调研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变得尤为关键。这一调研不仅涵盖硬件设施的完善程度、服务质量的优劣,还应关注老年人对于生活辅助、健康监测、紧急响应等多方面的实际需求与满意度。通过这一系列的调研分析,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识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后续的改进与优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方向指引。接下来,本文将详细展开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的调研分析,以期为未来养老服务的提升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Figure 1. Two types of models and three major scenarios for community-based home-based elderly care
图1. 社区居家养老的两类模式三大场景
Figure 2. Market size and growth rate of China’s community home industry
图2. 中国社区居家产业市场规模及增速
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
2.1. 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混合方法。首先,通过座谈与深访了解养老认知与需求,再以大规模样本验证,全面把握城市居民养老现状与需求。
定性研究:采用座谈、深访与问卷补充的形式,探究城市居民养老现状、意愿与需求。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进行,受访者包括长者、管理者、平台与设备供应商等,确保代表性。访问历时40天,共访问84人,以座谈与深访为主,回收问卷47份。
定量研究:基于北京大学CLHLS数据,验证定性需求。选取12,914名60岁以上城市生活老年人,排除不完整样本,最终获11,880份有效样本,完成对定性调研需求信息的大样本验证[3]。
2.2. 数据分析
汇总全部调研数据得出总体情况(见表1),分析显示:老年人刚需的“居家护理”供给率最低,家访沟通最高也仅35%。以下将从室内设施适老性、活动场所娱乐性、社区服务可达性、就医拿药便捷性、老龄服务项目优质性几个方面细化分析。
Table 1. Demand for various elderly care services and community supply for the elderly (n = 11,980)
表1. 老年人各项养老服务需求与社区供给(n = 11,980)
服务类别 |
服务项目 |
需求(人%) |
社区供给(人%) |
医疗保健 |
居家护理 |
7705 (64.3) |
1225 (10.2) |
保健知识教育 |
9066 (75.7) |
5054 (42.2) |
生活照料 |
家访照顾 |
9707 (81.0) |
4189 (35.0) |
日常购物 |
7244 (60.5) |
1545 (12.9) |
精神慰藉 |
心理咨询 |
8064 (67.3) |
1449 (12.1) |
社交娱乐 |
7999 (66.8) |
2624 (21.9) |
室内设施的适老性:跌倒是造成老年人伤害的“罪魁祸首”,因此居住环境中紧急呼救设施与地面防滑设计是影响老年人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跌倒的发生率较高。据统计,每年约有1/3的65岁以上老年人会发生一次或多次跌倒。特别是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跌倒的发生率更高,每年约有1/2的老年人会发生跌倒。其中,家中(56.41%)、公共居住场所(14.36%)等是老人跌倒频发的地点,调查显示(见图3),老年人对室内居住空间环境应配置的安全设施提出要求,尤其是对室内防滑地面(72.6%)、紧急呼救系统(68.4%)、室内扶手(41.8%)三类无障碍设施的需求度更强;分年龄段看,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较弱,相应对防滑地面、呼救系统、扶手的需求度明显高于低龄老年人[4]。数据显示(见图4),室内居住空间缺少必要的扶手占46.4%,室内地面过于光滑易摔倒占46.3%,宅内的厕所或浴室不方便占42.8%,室内没有安装呼叫或报警装置占42.8%,因此室内建筑配套地面防滑、扶手设置、呼救设施是保障居住环境安全的首要条件,以满足老年人独立生活的安全方便诉求。
Figure. 3. Safety facilities that should be equipped in indoor living spaces for the elderly
图3. 老年人室内居住空间应配置的安全设施
Figure 4. Main problems of indoor space for elderly residents
图4. 老年人居住室内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活动场所的娱乐性: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老化导致活动范围与活动能力受限,住所附近公园/广场成老年人首要活动场所。数据显示,近8成受访者在社区内或附近活动的频率为一天2次以上。老年人对住所活动设施有多元化需求(见图5),需要社区及附近散步或体育锻炼占比最高,为69.4%;需要打牌下棋等休闲娱乐活动场所的占比为47.4%;买菜等购物生活必要性活动占44%;而参加老年教育课程培训、活动室读书、其他提升与参与类活动占比较少。不同年龄段群体经常从事的活动略有不同,相应对社区及周边配套设施的需求亦有差异。60~69岁、70~79岁低龄老年人更偏好散步或户外锻炼、打牌下棋、遛狗遛鸟等活动,相应对运动健身场地的需求度高于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老年人因身体机能弱化严重,更倾向于坐着聊天,相应对公园/广场、老年活动室、休息座椅的需求度高于低龄老年人。老年人退休后闲暇时间较多,因此更加关注余暇时间的生活质量(见图6),有36.5%的老年人表示缺少休闲配套;运动健身场地、休息座椅、老年活动室的配建比例均不足6成;社区图书阅览室、老年大学的建设比例更低,超7成受访者表示并未享受到此类配套设施[5]。
Figure 5. Activity diagram of elderly high frequency heat demand
图5. 老年热高频需求活动图
Figure 6. Facilities frequently used by the elderly
图6. 老年人经常使用的设施
社区服务可达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显著增加,城市有49.7%的老人独自居住,因此日常家庭护理和照料服务需求的比例已上升至9.3%,老年人独居发生意外不易被发现,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调研数据显示(见图7),需求最高的服务是紧急呼叫,占67.74%;其次关注的是走失定位服务,占60.74%。两个服务项目的占比之和,要远高于其他服务,充分说明了老年家庭需求的迫切性。老年人一旦面临突发疾病、遭遇险情等“紧急情况”,通过语音或自动感应系统触发紧急呼叫功能,与120急救中心、社区呼救管理中心等取得联系,从而获得救助,紧急呼叫器是老年群体的救命稻草。我国每年走失的老人数量大约在50万人,这一数据反映了老年人走失问题的严峻性,走失老人中72%有记忆障碍情况,智能手环、智能腕表等智慧养老设备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老年人走失的问题。除了“紧急呼叫”和“走失定位”外,“陪同出行”(47.33%)、“室内维修”(43.6%)及“送餐服务”(42.89%)等也是老年群体重点关注的老龄服务项目。
Figure 7. Elderly services needed by the elderly
图7. 老年人需要的老龄服务项目
就医拿药便捷性:老年人随着身心能力的逐渐下降就医频率高,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需要便捷、完善的医疗健康服务。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项目需求主要为:就近就医、陪医拿药、上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随访。数据显示(见图8),健康监测(59%)是各年龄段老年群体最希望配置的医疗服务项目,其次是陪医拿药(47.78%)和健康管理与随访(46.42%)。进一步,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对健康监测、家庭医生、定期体检或保健的需求度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群体;60~69岁、70~79岁老年人对陪医拿药、康复训练、健康咨询的需求度高于高龄老年人。当前,老年群体常见疾病包括了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等,其中多数属于慢性疾病。因此,日常健康监测就尤为必要。除此之外,对于存在功能障碍的老年群体而言,送医拿药和家庭看护可以有效缓解他们的就医痛点[5]。
Figure 8. Types of medical service facilities needed by the elderly
图8. 老年人需要的医疗服务设施类别
老龄服务项目优质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群体在生活照顾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老龄服务项目的优质性需求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这些需求旨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数据显示(见图9),48.16%的受访者表示就医不方便,45.06%表示日常生活中缺少便民设施,40.93%表示缺少日常陪伴。因此,当前社区老龄服务体制不健全,各项服务项目配置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并不匹配。现代科技在老龄服务项目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数智化技术可以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减少人为错误,确保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数智化平台还能促进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医疗服务。数智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制定更加精准的政策和服务方案,推动老龄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Figure 9. Urgent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the elderly’s retirement life
图9. 老年人养老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情况分析
在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调研中,老年群体最关注家访式照护服务,此需求获81%老年人高度期待,居首位。随后是对医疗知识教育的渴求,75.7%老年人认同社区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日常购物服务需求虽显著(60.5%),但其余服务需求均超64%。此结果明确显示,老年人晚年最重视生活照料与健康保障,且普遍接受社区养老服务,这一趋势无疑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指明了方向[6]。
在深化和优化社区养老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稳固并提升现有的服务内容质量,也要推动服务向多维度、多样化转型,紧密契合当地居民的生活特点,实现更为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供给。当前,42.2%的老年人享受保健知识教育,35%对家访照顾满意,但居家护理与心理咨询服务薄弱(10.2%和12.1%)。鉴于老年人丧偶、独居普遍,慢性病负担重,若不及时填补服务空白,难以满足其健康与精神需求。因此,社区与政府应拓宽服务边界,整合医疗心理资源,加大供给侧改革,实现供需平衡,构建全面细致的社区养老环境。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中,医疗预防保健最迫切,其次是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上门输液、室内清洁、文化活动需求显著,与沈超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构建社区居家养老体系时,应确保医疗预防保健与生活照料服务充分供给,并重视精神慰藉。面对4000万失能与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口19.5%),其中完全失能者1240万(6.05%),社区居家养老中心需精准对接需求[7],全面覆盖医疗预防保健、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确保服务全面且具有针对性。
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系统整理与深入分析,我们采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旨在探究不同地域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经过细致的分析与归纳总结,我们最终将影响因素精炼为以下六大核心要素。
第一,年龄是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率逐渐上升,机体活动能力衰退,进而增加了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具体而言,年龄越大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比例越高,而年轻老年人在保健知识教育、社交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相较于长寿老年人更为显著。这可能与年龄增长导致的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下滑有关。因此,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时,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制定差异化的服务策略,特别是要加大对高龄、自理能力较差老年人的关注和支持[8]。此外,性别差异也影响了养老服务需求,女性老年人因日常生活料理能力较强,相比之下,男性老年人的需求更高[9]。
第二,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与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接受程度呈正相关。具体而言,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比例明显高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人。这可能与受教育层次较高的老年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较高有关。同时,婚姻状况也影响了养老服务需求,无配偶的老年人相较于有配偶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多[10]。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增加文化活动等服务项目,以提高此类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第三,城乡差异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城镇老年人在居家护理、日常购物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需求高于农村老年人,而农村老年人对家访照顾的需求则更高。这可能与城乡发展差距、农村留守老年人增多以及城镇社区医疗服务覆盖范围大、经济收入较高有关。针对城乡供给水平差异,应合理统筹服务资源,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加强乡镇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行高等院校定向培养等方针政策,以缩短城乡之间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差距,保障偏远地区老年人享受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与生活物质保障[11] [12]。
第四,居住方式的不同也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产生影响。具体而言,独居老年人相较于非独居老年人在生活状况、精神健康水平以及养老服务需求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独居老年人因面临健康状况差、缺乏照顾、经济困难、长期孤独等问题,成为养老的重点人群。因此,居家养老服务应有针对性地增加文化活动等服务项目,提高独居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社区也应关注独居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增加人文关怀服务,制定系统的援助方案,解决其实际生活困难[13]。
第五,经济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年人的固定收入主要来源于养老金,收入越高,健康状况越好。研究结果显示,月收入较低和较高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较高。这可能与经济水平低的老年人无力购买养老服务而需求高,以及经济水平较好的老年人有能力购买养老服务而需求也高有关。同时,养老保险的拥有情况也影响了养老服务需求。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促进其与社区养老卫生服务相结合,使更多的老年人受益。对于经济条件差的老年人,政府应加大补助力度,提高其整体健康水平;社区也应提供免费服务,重视公益力量,将志愿服务与高校或社会志愿者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以缓解社区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的现状。
第六,其他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因素还包括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具体而言,活动能力受限及ADL障碍的老年人对居家护理需求较大;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对家访照顾需求较大;有1~2个子女的老年人相较于无子女的老年人在社交娱乐方面的需求较大。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本研究建议政府应以社区为依托,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开辟社区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路径;积极开展关爱空巢老年人活动,倡导社会更多群体关注该类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共同促进社区养老发展。
合理分配社区公共养老服务资源,弥补家庭与机构养老不足,构建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当前社区养老发展的关键。
4. 发展路径建议
4.1. 完善顶层,驱动智慧社区养老多元发展
在战略规划层面,基于欧美养老政策与法规的成熟经验,我国智慧社区养老模式的稳健发展需政府从顶层架构出发,科学规划智慧养老产业的未来蓝图,明确发展路径。为激发市场活力,政府应实施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减轻企业负担,鼓励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助力企业跨越发展障碍。同时,加强企业间技术合作与知识共享,加速解决方案的普及。借鉴国际经验,实施市场导向管理模式,明确政府引领、企业主体、公众消费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构建多元化、共生化的发展生态。此外,政府应扶持社会组织参与智慧养老,通过财政补贴等支持非盈利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共同构建高效、广泛的智慧养老网络。
4.2. 完善市场体制,有效防控智慧养老产业风险
为加速智慧养老产业市场繁荣,需依托现行法律法规与政策框架,填补空白,确立基准与准则,构建完备的制度体系。借鉴国际经验,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智慧社区养老研究,强化行业自律与规范化运营。针对无序竞争与恶意垄断,加大中小企业扶持,特别是在先进产品研发上提供资金保障。在确保合规性的基础上,适度放宽资金准入,严密监控资金流向,利用数据分析打击非法套取补贴行为,完善市场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投资风险,保障智慧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4.3. 完善创新体系,强化技术实力以推动智慧养老
在技术革新方面,借鉴国际经验,依托基金激励机制,鼓励专业团队深耕研发。构建全国智慧社区养老三级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无缝对接。追踪国际前沿技术,加速本地化研发与迭代,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市场准入,剔除仿冒品。重视研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待遇,优化环境,突破人才瓶颈。针对老年智能设备研发投入不足问题,借鉴日本适老化设计,增强产品友好性与适应性。为实现全面覆盖,加速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在农村的普及,确保网络覆盖,宣传智慧养老理念,开发老年人易用软件,简化操作,定期举办培训,让智慧养老真正惠及老年群体。
4.4. 优化服务质量,满足需求供给
在服务创新层面,我们借鉴国际邻里互助与志愿服务模式,弥补专业护理短缺,促进邻里和谐。社会资源融入养老体系,社会工作者精准对接需求,提升服务深度与广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训体系,精准对接个人需求,将专业知识融入实践,提升服务质量。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提供全生命周期、分层次、个性化养老服务。政府挖掘养老资源潜力,数字化平台整合资源,科学调配,满足多元化需求。鼓励创新养老模式,激发老年人的积极性,通过参与式活动,缓解护理资源紧张,实现自我价值,享受充实晚年。
5. 结语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需从顶层规划出发,完善市场体制,防控风险,同时强化技术创新与研发实力。通过构建三级平台、加速技术迭代、优化人才队伍,提升老年智能设备的友好性与适应性。服务层面则借鉴国际经验,融入社会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满足多元化需求。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应共同合作,构建高效、广泛的智慧养老网络,实现老年人充实、健康的晚年生活。
基金项目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院内课题“社区共病老年人居家用药安全智能评估系统研究”(项目编号:KJ-24-28)。
NOTES
*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