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防治腰肌劳损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umbar Muscle Strai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OI: 10.12677/tcm.2025.141025, PDF, HTML, XML,   
作者: 杞秀兰, 邱会珍: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云南 昆明;汪 昂*: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云南 昆明
关键词: 腰肌劳损腰痛治疗进展Lumber Muscle Stain Lumbago Progress of Treatment
摘要: 腰肌劳损是临床常见的劳损类疾病,中医学称之为腰痛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部酸胀疼痛。近年来,患病率在逐步升高,治疗腰肌劳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查阅了近年来相关文献,现将中西医治疗腰肌劳损的文献归纳如下,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Abstract: Lumbar muscle strain is a common strain disease in clinic, which is called lumbago disea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manifested as recurrent lumbago distension pain. In recent years, the prevalence rate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tudies o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muscle strai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and summarized the literature on the treatment of psoas muscle strai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s follows,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文章引用:杞秀兰, 邱会珍, 汪昂. 中西医防治腰肌劳损的研究进展[J]. 中医学, 2025, 14(1): 159-164.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1025

1. 引言

腰肌劳损(Lumber Muscle Stain, LMS)是指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筋膜的慢性损伤导致的炎症,多由急性腰扭伤治疗不当或是腰背部肌肉超负荷使用引起[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大部分人需要久坐办公,这也导致腰肌劳损的患者越来越多,并且患病率有年轻化的趋势,该病病程长,症状易反复发作,一定程度上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诸多不便。研究表明,70%的成年人都曾患有LMS,而且以30~50岁的人群为主[2]。目前,腰肌劳损治疗方法较多,西医治疗以口服止痛药为主,中医治疗以针灸、推拿、中药为主,本文将LMS的常见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如下。

2. 西医发病机制

LMS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人体生理结构、生活习惯有关。从腰椎解剖结构来看,腰椎位于脊柱尾部,具有支撑、负重的作用,其中L3位于脊柱前凸的顶端,为应力集中区,当今大多数人长期久坐及不良姿态,缺乏锻炼,或是长期负重劳动,腰部肌肉长时间紧张得不到放松,时间久了就形成慢性腰肌损伤[2]

3. 中医对LMS的认识

LMS属于中医学中“腰痛”范畴,《内经》载:“腰者,肾之府”,《金匮要略》载:“肾着之病”首次用了“肾着”病名。隋代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到“坠堕伤腰”、“劳损于肾”,将其分为急性腰痛与慢性腰痛。对于腰痛病因,《丹溪心法》认为是由“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痰积”等引起,并且强调了腰痛与肾脏的紧密联系,腰为肾之府,腰部是“肾气藏之地”,由于久劳体虚,肾气亏虚,气血运行不畅,以致腰部肌肉和筋脉失去滋养,即“不荣则痛”;亦或是急性腰扭伤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复感风寒湿外邪,诱发腰部肌肉经筋拘挛紧张,气血运行不畅,经气阻滞,即“不通则痛”[3] [4]。综上,腰痛的病因病机是以肾虚为本,风寒湿侵袭、跌仆闪挫为标,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求标本兼治。

4. 西医治疗

4.1. 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肌松药,临床上首选的药物类型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其药理机制是抑制体内环氧合酶活性以减少局部组织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NSAIDs能够进入脂质双层阻断信号转导,从而抑制疼痛[5],对于LMS患者来说,疼痛是其首要症状,NSAIDs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常见的此类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等。其次是肌肉松弛剂,该类药物主要作用机制则是通过缓解肌肉紧张痉挛状态,进而减少疼痛的发生,如盐酸乙哌立松,可有效缓解LMS引起的疼痛。药物治疗的效果虽然明显,但具有一定局限性,仅为对症治疗,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长期使用后副作用明显,如胃肠道反应、损伤肝肾功能等,由于口服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且治疗作用有限,因此不建议长期服用。

4.2. 封闭治疗

针对腰部有固定痛点的LMS患者,可以用激素加局麻药在痛点进行封闭注射,可使疼痛在注射后迅速缓解或消失。曹雨[6]采用脉络宁注射液加利多卡因痛点注射方案治疗66例LMS患者,治疗后患者的VAS和ODI得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总有效率达到95.45%,可见封闭疗法可有效缓解腰痛症状,恢复腰椎生理功能。封闭疗法操作简单,短时间疗效明确,但长期疗效不佳,可能需要反复多次注射。

4.3. 物理治疗

临床常用的物理治疗有体外冲击波、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物理治疗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其优点为无创伤、无副作用,治疗本身带来的痛苦小,患者接受程度高;不足为部分仪器治疗费用稍高,对于经济有限的患者来说,无法长期负担,因而影响疗效。

4.4. 功能锻炼

适当的功能锻炼有助于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提高机体对脊柱的支撑,推荐的运动项目有小燕飞、五点支撑、散步等。王文光[7]治疗LMS时采用推拿结合功能锻炼的方法,完成三步推拿法治疗后,指导患者进行早晚床上拱腰和托腰倒走锻炼,研究发现推拿配合功能锻炼治疗LMS的疗效优于单纯推拿,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提高并维持腰椎稳定性,预防腰肌损伤复发,运动疗法简单、经济高效且易于实施。

5. 中医治疗

5.1.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的原理主要基于经络学说,其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与艾灸配合具有温经散寒的效果。龙瑶[8]将86例LMS患者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药物组给予西药口服,针刺组采用西药加针刺治疗,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7.67%,显著高于药物组的81.39%。温针灸则是结合了针刺与艾灸的双重功效,联合应用可增强疗效,李元鸿[9]运用温针疗法对比普通针刺治疗120例LMS患者,发现温针疗法在改善患者疼痛、腰椎活动功能、生活能力方面均显著优于普通针刺。现代针灸采用了先进的针具和刺激技术,使其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为LMS的治疗提供了一种非药物的替代疗法。

5.2. 推拿治疗

推拿具有活血行气,舒筋通络的作用,可以缓解腰部肌肉痉挛,减轻腰痛的症状。学者通过测试MWT和TWL,研究显示经推拿干预后疼痛较前减轻,继续予推拿干预后疼痛持续得到改善,表明推拿可达到镇痛的作用,其认为镇痛作用产生主要与生热作用相关[10],推拿通过提高局部皮肤温度、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活血行气效果[11]。陇中正骨流派认为LMS应分期治疗,早期手法应侧重于腰旁肌肉,以活血化瘀缓解痉挛疼痛,后期使用正骨调整类手法以改善关节病变状态,使筋骨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促进疾病恢复,王梦洁等基于“筋骨并重”理论,运用“三步三位九法”治疗LMS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2]。辛建、何正保等[13]认为平乐推按法相比传统推拿治疗LMS疗效更佳,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功能活动受限状况。张春健[14]等发现四位一体推拿疗法治疗LMS效果明显,其通过肌肉放松、松解粘连、手法推拿并配合功能训练,观察到治疗后CRP、IL-6、TNF-α炎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提示运用该手法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因子,改善疼痛症状,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重塑脊柱力学平衡,降低疾病复发率。付春雨[15]等使用“拨五捋三”法,将多种推拿手法结合使用并在施术过程中调节推拿节奏,在不同施术部位手法力量及持续时间进行调整,操作手法以掌推法、“拨五捋三”、擦法、牵拉腰背肌为主,治疗停止后2个月进行随访,患者诉未出现腰部活动障碍和腰部疼痛,远期疗效确切。推拿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手法治疗具有无痛、无副作用的特点,患者接受度较高。

5.3. 拔罐治疗

拔罐运用各种方法使罐内形成负压,并迅速将罐口吸附于治疗部位,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在临床中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也是LMS的常用中医治疗方法。研究发现运用拔罐治疗腰痛具有较好反馈[16]。刘力溶[17]等在治疗LMS患者时基于“络病”理论,治疗组予刺络拔罐联合穴位埋线,对照组予外用贴膏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结束时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别,而在3个月后随访时发现治疗组各项评分总体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刺络拔罐联合穴位埋线远期疗效更为稳定,复发率更低。陈梓轩[18]认为LMS的病机为气滞血瘀,在治疗时寻找病变部位压痛点进行刺血后拔罐,以求排除瘀血,对照组行普通针刺手法,结果表明拔罐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普通针刺73.3%,就瘀血型腰痛而言,采用刺血拔罐具有明显治疗优势。程良利[19]运用拔罐加火针方法治疗LMS患者,治疗后发现拔罐联合火针疗法可以快速缓解腰部疼痛,疗效可靠,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5.4. 针刀疗法

针刀治疗是一种结合了传统针灸和西医外科技术的新型疗法,针刀疗法通过在治疗部位的筋膜进行切割和剥离,以达到松解粘连减缓内压、促进血液循环作用。彭浩轩[20]等治疗了112例LMS患者,治疗组采用超微针刀疗法,对照组行针刺疗法,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LMS患者的腰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周军[21]等应用针刀加推拿方法对比单纯推拿治疗LMS,疗程结束后观察到治疗组疼痛值、疼痛持续时间及腰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推拿配合针刀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宋侠[22]等对比了52例LMS患者针刀治疗前后的核磁变化,发现针刀治疗后关节周围积液、椎旁肌、浅筋膜、棘间韧带水肿相比于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针刀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可以阻止LMS的快速进展,是临床治疗LMS常用方法。

5.5.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结合了中医针灸和现代医学,通过在特定的穴位埋入可吸收线体,以线代针,在人体吸收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对穴位形成持久刺激。研究表明,埋线可提高痛阈,具有缓急止痛作用[23]。麦涵云[24]运用穴位埋线与普通电针两种方法治疗LMS,两组取穴均为双侧肾俞、双侧大肠俞、阿是穴,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手段短期疗效无明显差别,但从远期随访观察到埋线疗效优于电针。覃梅丽[25]等治疗LMS时,治疗组选用穴位埋线法,对照组采用外贴复方南星止痛膏,结果表明穴位埋线对LMS患者的症状改善近期及远期均优于外用膏药。邱文梅[26]将60例LMS患者分成埋线组和推拿组,最终实验结果提示短时间内两组总疗效无明显差别,但从远期疗效来看埋线疗法明显优于推拿,埋线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了更为显著的优势,埋线治疗次数相对较少,而且疗效稳定,尤其适用于治疗时间不充裕的患者。

5.6.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可以达到散瘀通络及活血止痛的目的,从而缓解腰痛症状。赖洁梅[27]等治疗240例LMS患者时,对照组予口服扶他林,试验组在口服扶他林基础上加用苏红骨熏方,治疗后患者的疼痛评分显著降低,腰部功能评分也呈现出明显的改善趋势。郭冉冉[28]等采用甘姜苓术汤治疗LMS,对照组予方药常规剂量口服治疗,观察组予方药用法改为将息法,治疗后患者症状减轻,甘姜苓术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祛寒除湿功效,可以促进腰部转热,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以达到治病目的。张炎明[29]观察到运用中药联合腰部力量训练可有效抑制IL-6、TNF-ɑ水平,降低炎性反应,提高临床疗效。荣晓玲[30]等运用独活寄生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LMS总有效率100.0%,中药内服联合外用,临床疗效进一步得到提升。

6. 小结

长期久坐、久站或坐姿不良是导致腰部肌肉筋膜过度疲劳和慢性劳损的原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骨质也会发生退行性改变,使其应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降低,更容易诱发LMS。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患有LMS的比率逐步上升,因此探索关于LMS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此病的中西医常用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为临床上治疗LMS提供方法参考。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裴福兴, 陈安民. 骨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2] 叶启彬. 腰肌劳损的发病机制与防治[J]. 武警医学, 2017, 28(11): 1081-1084.
[3] 叶沐光, 耿玉鑫, 李思源, 等. 基于《正骨心法要旨》探讨慢性腰肌劳损的中医诊治思路[J]. 中医研究, 2024, 37(6): 10-14.
[4] 吴勉华, 石岩. 中医内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
[5] 张硕峰, 方晓艳. 药理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
[6] 曹雨, 乔晓光, 于海峰, 等. 脉络宁注射液配合利多卡因痛点注射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J]. 药物生物技术, 2023, 30(3): 291-295.
[7] 王文光. 三步推拿法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腰肌劳损的影响[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1): 206-208
[8] 龙瑶. 针灸序贯疗法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腰部疼痛的影响[J]. 中华养生保健, 2023, 41(21): 30-33.
[9] 李元鸿. 中医温针灸治疗对腰肌劳损患者腰椎功能障碍及疼痛改善程度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23, 21(30): 137-139, 152.
[10] 王厚融, 刘志凤, 于天源, 等. 以RNA-Seq技术探究推拿三法三穴对minorCCI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启动机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 38(8): 3791-3794.
[11] 李武. “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内涵及效应机制探讨[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
[12] 王梦洁, 王轩, 薛渊, 等. 陇中正骨手法治疗腰肌劳损的体会[J]. 中国民间疗法, 2024, 32(6): 15-17.
[13] 辛建, 何正保, 李正家, 等. 平乐推按法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24, 32(11): 56-59.
[14] 张春健, 丁成俊, 韦镇余, 等. 四位一体推拿疗法治疗寒湿型慢性腰肌劳损47例临床研究[J]. 江苏中医药, 2024, 56(7): 43-46.
[15] 付春雨, 叶佳锋, 姚斌彬. 手法节奏变化在推拿治疗腰肌劳损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 北京中医药, 2023, 42(12): 1379-1381.
[16] 赵晓瑶, 李飞, 陈泽林, 余楠楠. 走罐结合刺络拔罐及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 2015, 13(5): 27-28.
[17] 刘力溶, 蒙珊, 唐作珍, 等. 基于“络病”理论运用穴位埋线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慢性腰肌劳损30例[J]. 湖南中医杂志, 2019, 35(6): 77-79.
[18] 陈梓轩. 刺血拔罐治疗瘀血型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
[19] 程良利. 火针加拔罐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观察[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1(1): 48-49.
[20] 彭浩轩, 宗晨钟, 于川, 等. 超微针刀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 2021, 18(36): 131-134.
[21] 周军, 陈志友, 赵晓莲, 等. 小针刀联合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对腰部功能的影响[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 22(9): 21-24.
[22] 宋侠, 吴芳, 崔龙慷, 等. 针刀治疗腰肌劳损前后MR影像变化[J]. 中国现代医生, 2022, 60(35): 5-9.
[23] 王爱娟, 胡慧, 彭静, 等. 穴位埋线疗法的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34-4838.
[24] 麦涵云. 穴位埋线与电针治疗运动性腰肌劳损的疗效比较[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
[25] 覃梅丽, 谭秋萍, 蒙珊, 等. 穴位埋线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J]. 大众科技, 2017, 19(7): 89-90, 94.
[26] 邱文梅. 穴位埋线治疗运动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27] 赖洁梅, 郑嘉琦, 钟志峰, 等. 苏红骨熏方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 2024, 51(4): 111-114.
[28] 郭冉冉, 亓海帆. 甘姜苓术汤将息法治疗腰肌劳损性腰痛(寒湿型)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20, 28(18): 54-56.
[29] 张炎明. 独活寄生汤联合腰部力量康复训练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患者效果观察[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 37(5): 101-104.
[30] 荣晓玲, 杜宇, 金丽梅, 等. 独活寄生汤内服、穴位贴敷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0, 27(6): 94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