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态度资源的英文版《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形象再现研究
A Study on the Rendi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 Based on Attitude Resources
摘要: 政府外宣的重点之一是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本文以评价理论为指导框架,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英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借助UAM Corpus Tool 3.0和SPSS 24,对比分析两个版本的态度资源的分布,考察译文对原文通过态度资源构建的国家形象再现效果和翻译策略。研究发现与中文版相比,英文版中态度资源虽然在数量上存在波动,但比例上的分布没有明显变化,在统计学上不存在差异性,表明译文准确再现了原文中积极的国家形象。译文主要通过词汇手段再现了态度资源的人际意义。对于词汇隐喻,译文采用释译策略,将隐性的态度意义转变为显性,减少了阅读中的文化障碍,使得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更加有效。译文还借助语法手段实现部分评价意义的等效传达。英语的时态能准确还原部分汉语词组表达出的态度取向。
Abstract: Presenting a positive national image 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governmental publicity. In view of that, this paper employs appraisal theory as the guiding framework with a focus on the attitude system to study Chinese and English version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 by applying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ans with UAM Corpus Tool 3.0 and SPSS 24, compares and analyses the distribution of attitude resources in the two versions, and examines the rendered quality of the national image which is constructed in the original through the attitude resources and discuss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e study finds that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while there are fluctuations in the amount of attitude resource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ir percentage distribu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an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s displayed, so the translation accurately reproduces the positive national image. As for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 of attitudinal resources is rendered mainly through lexical means. For the lexical metaphors in th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 explanatory translation is employed to convert the implicit attitudinal meanings into explicit ones, reducing the cultural barriers to reading and enabling a more effectual communica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 Besides, grammatical devices are also adopted to achieve an equivalent expression of some evaluative meaning. The English tense can accurately render the attitudinal orientation expressed in some Chinese phrases.
文章引用:李忠洁. 基于态度资源的英文版《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形象再现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 277-28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40

1. 引言

生物多样性对于地球生态和人类福祉的重要性正逐渐被大多数国家所认识。2021年,中国政府发布了首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后文简称“白皮书”)。该白皮书体现了中国政府对重大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介绍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政策、进展和成就,并塑造了积极的国家形象。此外,马静静、詹全旺[1]认为,英文版的白皮书不仅对国家的对外交流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政府塑造国家形象也至关重要。因此,在译文中实现信息的等效传递和形象的再现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价框架中,态度评估占据核心地位,能够揭示评价者的情感和立场,而态度资源则有助于构建特定的形象。因此,本研究试图基于态度系统,探讨白皮书英文版中国家形象的再现。本研究不仅从语言学和人际意义的角度对白皮书进行了深入解读,还为宣传文本中国家形象的构建和再现提供了建议。

2. 文献梳理

2.1. 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尽管“国家形象”这一概念在国内外已被持续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Boulding [2]最初从地理领土、心理情感和国力三个方面论述了国家形象的意义,并总结出国家形象是一国自我认知与外国认知的融合。许多中国学者也积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徐小鸽[3]认为,国家形象应体现出国际社会集体意见中的印象,或海外报道所反映的形象。学者们从政治、国际关系、市场营销和新闻传播等多个角度对国家形象进行了深入且复杂的研究,而在语言学领域,近年来国家形象的语篇构建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关于中国形象的“他者构建”(即外国公众、媒体或机构作为构建主体)研究较多,而关于中国形象的“自我构建”(即国内公民、媒体或机构作为构建主体)研究相对较少[4]。“他者构建”中的形象揭示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普遍刻板印象。Liss [5]发现,中国在美国主流报纸中的形象大多呈负面。此外,西方组织倾向于将中国构建为一个对其他国家产生不当影响的威胁性国家,而这些国家则被描绘为受害者[6]。当前关于翻译与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从认知语言学和多模态的角度进行话语分析。少数学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江潇潇[7]探讨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如何帮助构建斯里兰卡总统演讲中的国家形象。然而,关于国家形象构建的研究很少探讨能够揭示影响受众国家观的评价策略的语言资源——评价理论。因此,本文将应用以态度系统为重点的评价框架来分析白皮书中的国家形象。

2.2. 国家形象再现研究

形象的再现是指在目标语言语境中再现源语言所构建的形象,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翻译的主要目的之一[8]。同时,再现积极的国家形象有助于中国摆脱刻板印象,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多话语权[9]。中国关于翻译与国家形象关系的研究显然滞后,近五年来,中国形象研究的视角才从话语分析扩展到翻译研究[10] [11]。因此,王宁[12]认为,虽然传统上翻译作为表达媒介被置于前台,但翻译作为呈现国家形象的跨文化渠道也应受到关注。读者对文学作品中国家形象的感知主要通过渗透实现,而读者可以直接识别新闻和政治文本翻译所呈现的国家形象[10]。此外,当前在政治文本翻译中,应主要采用意译和解释性翻译来再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资源所承载的国家形象[9]。语言学领域现有关于国家形象再现的研究主要围绕翻译理论和策略,或此类研究的一般意义,而与其他语言框架相结合的系统性和深入性研究很少[8] [11]。此外,大多数关于翻译与国家形象的研究都是定性的,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研究者直觉和主观判断的影响,没有得到定量分析统计数据的支持,因此难以令人信服[11]。因此,本研究试图将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融入国家形象再现的研究中,并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

3. 理论框架

评价理论能够有效挖掘语言中的各种评价资源,以揭示态度取向。Martin基于语气和情态系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它是一套用于表达态度、使话语具有说服力以及调节主体间立场以激发共鸣或一致性的语言资源[13] [14]。在评价框架中,态度资源、介入资源和级差资源是评价资源的三个基本维度。态度资源是评价系统的核心,可用于做出判断或鉴赏,将情感与参与者及过程相结合[15]。态度资源在词汇层面可评估为正面或负面。介入与态度的来源相关,而级差则与态度的强度相关[16]。鉴于评价系统在研究态度和人际意义方面的有效性,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话语体裁的分析中。评价体系被证明在揭示情感的不同方面(如极性和态度类型)方面具有效用,这些情感通过政治新闻中塑造的形象来体现[17]。态度资源能够帮助说话者有效地构建不同的身份或形象,影响公众态度,并加强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关系[18]。然而,这些研究仅聚焦于政治话语中个体形象与语言评价资源之间的关系。翻译是评价理论的另一个研究焦点。夏云、李德凤[19]注意到,在翻译活动中,语言的人际意义往往被忽视。然而,将评价意义从源语言转移到目标语言的结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它有助于决定翻译工作的最终质量[15]。为了使话语实现其人际功能目的,译者应意识到那些语义情感资源,并根据情境或文化背景找到能够展现相似评价意义的目标语言词汇[13] [19]。此外,通过分析国外基于评价理论的翻译研究,Tajvidi和Arjani [20]得出结论,在翻译过程中,所有三个评价系统中的资源种类、数量和强度都可能发生变化,以使话语在对话上更加开放或封闭。综上所述,评价理论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可以观察到,大多数与评价理论和翻译相关的研究都是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的。鉴于此,由于态度系统在评价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以态度系统为研究基础,提供更详细的分析。态度资源可进一步细分为三类:情感、判断和鉴赏。情感与个体对行为、文本/过程以及现象的心理反应、情绪和感受相关。情感资源的重要性在于能够鲜明地表达说话者的态度,体现某一现象对说话者产生的情感影响,同时说话者也可就事件做出情感性评价[15]。判断是基于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对人类品格和行为进行的正面或负面评价。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是判断涉及的两个主要分类。社会评判包括规范类、才干类和韧性类。社会约束涵盖诚实类与道德类。鉴赏系统属于美学范畴,涉及对物体、文本/过程以及自然现象的评价。鉴赏的对象不是人类的情绪或行为,而是诸如模式和事物等事物。鉴赏分为三个子类:反应、构成和价值。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解决以下问题:

(一) 中文版与英文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的态度资源是如何分布的?

(二) 态度资源如何助力呈现国家形象?

(三) 国家形象在何种程度及如何被呈现?

4.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政府网站上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及其官方英文版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文本。在定量方法方面,本研究使用语料库软件UAM Corpus Tool 3.0,根据态度资源的分类对白皮书的中英文版本进行标注,标注类型为段落编码,统计态度资源在文本中的使用频率和占比,并多次核对标注以确保研究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比较两个版本中态度资源分布的数据,本研究评估了英文版白皮书中国家形象的呈现程度。基于统计结果,定性研究通过举例分析和解释了通过态度资源呈现国家形象的方式是如何实现的。

以下是使用UAM Corpus Tool 3.0对两个平行文本的标注数据进行统计后得到的态度资源分布及其极性情况。表1展示了中文版白皮书的态度资源分布,而表2则展示了英文版白皮书的分布。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attitude resources in the Chinese version

1. 中文版本中态度资源的整体分布情况

态度资源

情感

判断

鉴赏

总计

积极

消极

数量/次数

52

369

314

735

706

29

百分比

7.08%

50.20%

42.72%

100%

96.05%

3.95%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attitude resource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2. 英文版本中态度资源的整体分布情况

态度资源

情感

判断

鉴赏

总计

积极

消极

数量/次数

59

372

310

741

711

30

百分比

7.96%

50.20%

41.84%

100%

95.95%

4.05%

基于态度系统及其维度对两个平行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原文与英文版在所使用的评价资源整体分布上差异不大,两个文本中三类资源的总数几乎相同。在两个版本中,判断系统中的态度词汇占比最高,达到约50%,而情感系统中的占比最低,仅为7%左右。情感表达往往涉及说话者强烈的主观性,而白皮书作为官方的政府宣传文本,性质严肃,倾向于使用严肃且客观的措辞。因此,情感词汇的比例较小。同时,从积极性方面来看,正面评价的占比远高于负面评价。大量正面评价表明,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并且对中国及全球生态保护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愿景。

为了验证英文版是否准确再现了原文中通过态度资源构建的整体国家形象,本研究使用SPSS 24中的卡方检验来检查两个版本在态度资源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Table 3.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attitude resources

3. 态度资源的统计数据

Pearson Chi-square

Fisher’s Exact Test

Value

.455a

.457

Asymptotic P-value

.797

Exact P-value

.793

.793

a. 有0个单元格(0.0%)的预期频数小于5。最小的预期频数为55.27。

由于态度资源的总数大于40,且表3显示最小期望计数不小于5,因此本分析仅需进行皮尔逊卡方检验。P值为0.797,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中文版与英文版在态度资源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5. 结果与讨论

下文将对比和分析中英文版白皮书中情感、判断和鉴赏资源的分布及统计数据,并通过实例说明翻译策略。

5.1. 判断资源对国家形象的再现

以下是白皮书两版中判断资源的统计及分布情况:

Table 4. Judgment resources in the Chinese version

4. 中文版中的判断资源

判断资源

数量/次数

百分比

规范类

36

9.76%

才干类

60

16.26%

韧性类

258

69.92%

诚实类

0

0

道德类

15

4.06%

总计

369

100%

积极

362

98.10%

消极

7

1.90%

表4表5显示,在两个平行语料库中,判断资源均主要聚焦于社会评判方面,其中韧性类占比最高。大部分资源为正面评价,而少数负面评价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坚定立场和积极措施。在语料库分析中,真实性在大多数话语类型中分布并不广泛[21],且所选语料库并未涉及诚实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关系的讨论。

Table 5. Judgment resource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5. 英文版中的判断资源

判断资源

数量/次数

百分比

规范类

36

9.68%

才干类

59

15.86%

韧性类

261

70.16%

诚实类

0

0

道德类

16

4.3%

总计

372

100%

积极

365

98.12%

消极

7

1.88%

Table 6.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judgment

6. 判断资源的统计数据

Pearson Chi-square

Fisher’s Exact Test

Value

.046a

.072

Asymptotic P-value

.997

Exact P-value

.999

.999

a. 有0个单元格(0.0%)的预期频次小于5。最小预期频次为15.44。

与原文相比,译文在韧性类和道德类方面有所增加,而在才干类方面有所减少,但变化非常小。由于态度资源的总数大于40,且表6显示最小期望计数不小于5,因此本分析仅需进行皮尔逊卡方检验。P值大于0.05,表明中文版和英文版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因此判断资源所构建的国家形象在译文中得到了再现。

原文通过判断资源构建的国家形象是务实且负责任的,坚定可靠,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能力出众且表现突出。由于话语中的态度意义主要通过词汇手段表达,因此译文中判断资源的再现主要通过运用目标语言中具有相同或相似态度意义的词汇来实现。为了实现态度意义的等效表达,还通过语法手段进行了少量翻译,并采用了增译或拆分法来增加评价参与度。

5.1.1. 韧性类

在原文中,韧性类被广泛用于表达中国政府在保护多种生物资源方面坚定不移的态度。译者对韧性类资源的翻译能够增强外国读者对中国所展现出的可靠性的感知,以及对中国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坚毅精神的认知,从而引发积极评价。在中文版中,“坚决”是显示韧性类的高频词,这些词已被翻译成目标语言中具有相同评价意义的不同词汇形式,以再现坚定负责的国家形象。

(1)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China has been fighting a tough battle against pollution.

例1采取原文中的对应词汇表达了相同的态度意义,即尽管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中国政府仍坚持不懈地维护生态稳定与人与自然和谐。评价意义的实现不仅可以通过词汇手段,还可以通过语法手段[14]。因此,中文中通过词汇手段表达的许多态度意义都可以用英语语法手段来编码[15]。通过使用现在完成进行时,翻译并突出了中国在生态保护行动上的广度和连续性,同时塑造了一个值得信赖且果断的中国形象。

5.1.2. 才干类

原文通过中国政府取得的成果来聚焦中国的保护实力。这些显著成果也让读者发现,中国在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生物多样性问题方面既明智又有经验。

(2) 其中,3项目标超额完成,13项目标取得良好进展。

China has over-fulfilled three of the Aichi targets and made progress in 13 targets.

从例2中可以看出,英文版通过相应的词汇“overfulfil targets”和“make progress”明确展现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卓越表现,给外国读者留下了对中国积极的印象,使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强大能力,呈现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能力出众、注重实际且务实的积极形象。

5.1.3. 规范类

原文中的大多数规范类资源以指导人们行为并使其成为习惯性和典型性的指令性名词(如“指南”)为代表,翻译也通过直译再现了文明国家的形象。

(3) 发布各类文件,为各类社会主体和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指南和规范。

Official files have been released to provide guidelines and norms for entities and individuals to participate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guideline”和“norms”表明中国重视改进和实施相关标准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减少有争议的活动,使风险可预测,并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新的生态保护格局,以实现高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此外,还表现中国的生产和生活井然有序、管理良好,使人感受到中国的稳定。

5.1.4. 妥当类

原文主要通过情态动词和具有否定含义的词汇来强调保护生态的道德义务和法律责任。当使用情态动词给对方施加义务时,可以展现出妥当类。

(4)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Humans must respect nature and follow its ways. We must conserve biodiversity to protect nature and live in harmony with it.

在例4中,译文通过使用与原文相应的情态动词,准确地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并表达了社会规范对行为的约束作用,指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是人类的义务。译文还采用拆分策略,将原句拆分为两部分,形成并列结构,并使用额外的情态动词来增加话语的力度和清晰度,从而增强了可读性和态度意义。

5.2. 鉴赏资源对国家形象的再现

鉴赏资源分布与统计结果如下:

Table 7. Appreciation resources in the Chinese version

7. 中文版中的鉴赏资源

鉴赏资源

反应

构成

价值

总计

积极

消极

数量/次数

71

64

179

314

300

14

百分比

22.61%

20.38%

57.01%

100%

95.54%

4.46%

Table 8. Appreciation resource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8. 英文版中的鉴赏资源

鉴赏资源

反应

构成

价值

总计

积极

消极

数量/次数

70

64

176

310

296

14

百分比

22.58%

20.65%

56.77%

100%

95.48%

4.52%

Table 9.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appreciation

9. 鉴赏资源的统计数据

Pearson Chi-square

Fisher’s Exact Test

Value

.007a

.015

Asymptotic P-value

.997

Exact P-value

1.00

1.00

a. 有0个单元格(0.0%)的预期频次小于5。最小预期频次为63.59。

表7表8显示,价值类鉴赏资源约占57%,而反应和构成类鉴赏资源的百分比差异不显著。与中文版相比,英文版中的反应和价值类资源数量略有减少,而构成类资源数量保持不变。显然,两者均主要由正面评价构成。由于态度资源总数大于40,且表9显示最小期望频数不小于5,因此本分析仅需进行皮尔逊卡方检验。P值大于0.05,表明中英文版本中的鉴赏资源不存在统计差异,因此原文通过鉴赏资源构建的国家形象在译文中得到了再现。

原文运用鉴赏资源构建了一个积极、合作、有远见、开放包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体贴周到且坚持生命和谐平等的中国形象。中文版中的鉴赏资源主要以形容词形式呈现,而英文版则通过直译和解释性翻译来处理词汇隐喻,使英文读者能够与中国读者获得相同的国家形象认知结果。

5.2.1. 价值类

原文中的价值类资源用于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功能和影响,而译文则等效地传达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事物的社会价值的态度意义。

(5)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China cherishes the principle that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词汇隐喻通常通过词的隐喻或派生意义来表达隐含的评价意义(陈,2019)。原文中的例5使用了词汇隐喻,而英文版则采用了解释性翻译,用“invaluable”来表达生态环境的价值,使隐含的态度意义显化。

5.2.2. 反应类

原文利用反应类中的质量维度来展示中国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而利用影响维度来展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在英文版中,使用了相应的词汇资源来再现通过质量表达的态度参与,而影响的态度意义通常伴随着级差。

(6) 2000~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25%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

Between 2000 and 2017, China contributed about 25 percent of global vegetation growth, the biggest share among all countries.

译文中的例6通过“the biggest”实现了评价意义的等效传达。“Big”原本属于级差系统,表示数量或存在,但最高级形容词可以指示过程或文本吸引评估者注意力的程度[18],因此也可以带有反应资源的特征。因此,译文吸引了读者对中国巨大贡献的注意,并使读者感受到中国的可靠和强大。

5.2.3. 构成类

中文版中的构成类重点关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恰当性、完整性和有序性,以及表达中国的开放、包容和愿意与国际社会合作或向其他国家提供帮助以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愿。英文版通过直译和解释性翻译再现了原文的态度表述。

(7) 整合相关自然保护地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

The relevant PAs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se national parks under unified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and systematic restoration.

例如,例7使用了三个相应的构成资源:“unified”、“comprehensive”和“systematic”来修饰保护措施,表明这些措施是彻底、详细且精心规划的,使读者感受到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深思熟虑且体贴周到。

(8) 绿色发展多边合作机制。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s for green development.

例8的翻译使用“multilateral”来表明中国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协同努力,并精确表达了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合作的意愿。

5.3. 情感资源对国家形象的再现

以下是情感资源的分布与统计数据:

Table 10. Affect resources in the Chinese version

10. 中文版中的情感资源

情感资源

数量/次数

百分比

倾向/非倾向

19

36.54%

快乐/不快乐

4

7.69%

满意/不满意

17

32.69%

安全/不安全

12

23.08%

总计

52

100%

积极

44

84.62%

消极

8

15.38%

Table 11. Affect resource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11. 英文版中的情感资源

情感资源

数量/次数

百分比

倾向/非倾向

24

40.68%

快乐/不快乐

4

6.78%

满意/不满意

18

30.51%

安全/不安全

13

22.03%

总计

59

100%

积极

50

84.75%

消极

9

15.25%

Table 12.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affect

12. 情感资源的统计数据

Pearson Chi-square

Fisher’s Exact Test

Value

.209a

.313

Asymptotic P-value

.976

Exact P-value

.974

.974

a. 有0个单元格(0.0%)的预期频次小于5。最小预期频次为3.75。

表10表11可见,在原文和译文中,倾向性(dis/inclination)占比最高,其次是满意度(dis/satisfaction)。安全性(in/security)也占比超过20%。相比之下,不快乐(unhappiness)的出现频率最低。与中文版相比,英文版中除不快乐(其数量保持不变)外,其他三类情感资源的比例均有所上升,其中倾向性(dis/inclination)的增长最为显著。由于情感资源与评价者的主观情感相关联,资源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权威文档的客观性。表12显示,有2个单元格的预期频数小于5,因此需要进行Fisher精确检验。精确p值大于0.05,表明两个版本中的情感资源在统计上并无显著差异,因此英文版本也通过情感资源对国家形象进行了再现。

尽管情感子系统在文本中使用频率最低,但在展现中国积极形象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这种态度类型直接影响读者对中国情感和心理预期的形成。原文通过运用情感词汇,在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挑战时,塑造了一个自信、积极且目标明确的国家形象。英文版主要通过使用与原文具有相同情感意义的词汇或语法手段以及增译策略来传达态度表述和国家形象。

5.3.1. 倾向/非倾向

倾向性是与意图相关的主观情感,由非现实性触发因素产生,通常通过祈使句或情态动词来表达[14]

(9) 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China has been prioritizing eco-environmental progress and pursuing green development.

在例9中,原文仅使用了一个表达倾向的词汇,但译文通过增译“pursue”来增强情感意义,使读者感受到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视为一项长期重要事业。

5.3.2. 满意/不满意

当评价者表达意见时,会表现出对事物的关注和态度,因此这些词汇资源可以归类为满意度表述,如“支持”和“反对”[21]

(10) 中国坚持多边主义。

China is an advocate of multilateralism.

在例10中,原文的动词短语通过过程转换被替换为名词短语,同时保持了态度意义的完整性。原文的物质过程在译文中被转换为关系过程,这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

5.3.3. 安全/非安全

安全性与个体与周围环境互动所产生的情感有关[21]。白皮书的安全性资源主要关注表达与生态系统状态相关的负面情感,但这类词汇资源与具有积极内涵的词汇并存,凸显了中国政府带来的安全感。

(11) 中国坚决向污染宣战,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China has announced a battle against pollution to improve air, water and soil quality.

例11中的动词“announce”作为行为高潮[14],展现了中国在管理污染问题上的信心。此外,译文使用与原文词汇隐喻相对应的“battle”,同时保留了情感意义和表达形式。

5.3.4. 快乐/不快乐

中文版中的快乐/不快乐资源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与民众福利的紧密联系。

(12)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

Biodiversity has a direct bearing on our wellbeing.

在例12中,译文中的对应词汇“wellbeing”表明,中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意味着对民众福祉和快乐的重视,使读者也感受到中国是可靠且全心全意考虑其公民的。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文基于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对两份《白皮书》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与原文相比,译文中三个子系统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情感资源的波动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话语的客观性。尽管如此,各系统的比例和极性分布几乎保持不变,且卡方检验证明两篇话语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因此译文再现了原文中塑造的积极国家形象。译文主要通过直译实现。鉴于文化差异和目标语言读者的定位,译文采用解释性翻译将隐含的情态意义明确化。此外,在某些情况下,还采用了增译策略来加强情态表述。除了词汇手段外,译文还使用了时态和过程转换等语法手段,不仅实现了情态意义的等效传达,还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

6.2. 建议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仅关注译文中不同情态资源呈现的国家形象再现。然而,情态强度和来源的变化也可能影响读者对译文中国家形象的感知,因此未来应从级差系统和介入系统的角度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静静, 詹全旺. 态度资源视域下国家形象建构的话语策略研究——以《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英译本为例[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1, 37(5): 112-120.
[2] Boulding, K.E. (1959) 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3, 120-131.
https://doi.org/10.1177/002200275900300204
[3] 徐小鸽. 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J].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6, 3(2): 36-46.
[4] 严文斌. 中国国际形象的“自塑”与“他塑” [J]. 对外传播, 2016(6): 17-18.
[5] Liss, A. (2003) Images of China in the American Print Media: A Survey from 2000 to 2002.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2, 299-318.
https://doi.org/10.1080/1067056022000054614
[6] Chen, S. and Gunster, S. (2018) China as Janus: The Framing of China by British Columbia’s Alternative Public Sphere.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2, 431-448.
https://doi.org/10.1080/17544750.2018.1530686
[7] 江潇潇. 语言三大元功能与国家形象构建——以斯里兰卡总统第70届联大演讲为例[J]. 外语研究, 2017, 34(1): 11-15.
[8] 朱伊革.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与中国形象在海外的传播[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 26(2): 89-93.
[9] 谢莉, 王银泉. 中国国际形象建构视域下的政治话语翻译研究[J]. 外语教学, 2018, 39(5): 7-11.
[10] 胡开宝, 李鑫.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与中国形象研究: 内涵与意义[J]. 外语研究, 2017, 34(4): 70-75.
[11] 郇昌鹏, 管新潮. 中国形象研究的话语与翻译转向——基于信息贡献度与文献计量的知识图谱分析(1994-2021) [J]. 外语电化教学, 2022(1): 56-62.
[12] 王宁. 翻译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及海外传播[J]. 外语教学, 2018, 39(5): 1-6.
[13] 陈曦蓉. 评价理论态度视域下语篇英译策略——以上市公司年报致辞为例[J]. 上海翻译, 2019(6): 41-45.
[14] Martin, J.R. and White, P.R.R. (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Palgrave.
[15] 司显柱, 庞玉厚. 评价理论、态度系统与语篇翻译[J]. 中国外语, 2018, 15(1): 96-102.
[16] 王振华. 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 外国语, 2001(6): 13-20.
[17] Soo-Guan Khoo, C., Nourbakhsh, A. and Na, J. (2012) Sentiment Analysis of Online News Text: A Case Study of Appraisal Theory.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36, 858-878.
https://doi.org/10.1108/14684521211287936
[18] 缪海涛, 胥瑶瑶. 态度资源的使用对美国总统电视辩论身份构建的认知功能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 57-64.
[19] 夏云, 李德凤. 评价意义的转换与小说人物形象的翻译效果——以《飘》两个译本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7): 44-47.
[20] Tajvidi, G.R. and Arjani, S.H. (2017) Appraisal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and Review of Studies of Evaluation in Transl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Applied Linguistics, 8, 3-30.
[21] 彭宣维, 张玉洁, 张冉冉, 陈玉娟, 谈仙芳, 王玉英, 刘晓军. 汉英评价意义分析手册——评价语料库的语料处理原则与研制方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