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Empower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新质生产力这一在创新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高级生产力形态,正逐步演化成为驱动乡村文旅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不仅提升了乡村文旅产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也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乡村文旅产业应以政产教研学一体化的上下游产业链为中心,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通过政府引导、产业支撑、教育赋能、科研驱动以及学习交流的全面协同,逐步构建起一个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良性发展体系,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ofound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hich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is gradually evolving into the core force driv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t has not only improved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rural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but also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to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The rural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be centered around the integrated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dustrial chai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learning. It should actively embrac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gradually build an innovative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ystem through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of government guidance, industry support, education empower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drive, and learning exchange,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empowered by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文章引用:张程虹, 许加明.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 194-20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26

1. 引言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乡村不再仅仅是传统农业生产的物质载体,而是逐渐转变成为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空间。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深厚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纯真质朴的乡村风貌,已经成为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度假、亲身感受乡村生活的崭新热门选择。乡村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其规模持续扩大,业态愈发多样,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提升民众生活质量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乡村文旅产业亟需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含量、高效能运作及高品质产出等显著特征,持续研发新型文化旅游产品,充分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及差异化需求,引领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创新发展,不断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深度交融,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的路径。研究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2.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1]。作为推动当代社会经济进步的新兴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概念的深化与拓展,它的提出为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2]。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指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更涵盖了生产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创新机制等多方面的综合变革。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创新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形成了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这种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新的动力源[3]

1)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体系中的关键因素

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技能,还应具备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劳动者通过终身学习和技能更新,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生产需求,从而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劳动资料不仅包括了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还包括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服务平台。它们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精准生产和个性化定制。

3) 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体系中的另一关键要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劳动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而是扩展到了包括数据、信息、知识等非物质形态的资源,这些新型劳动对象的利用,使得生产力的发展不再受传统物质资源的限制,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形成了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激发创新活力、培养创新人才等方式,企业能够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保持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新质生产力还体现在新发展理念上,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增进民生福祉等方式,新质生产力为实现新发展理念提供了有力支撑。

3.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的内在机理

3.1. 政策市场需求引导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

乡村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其生态与文化资源而发展的乡村旅游,构成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关键一环。近年来,乡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其规模持续扩张,业态日趋多元化,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使得“诗和远方”的意象得以具象展现,为人们提供了暂时逃离都市喧嚣、于大自然中寻觅久违的宁静与美好,为乡村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使得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新业态、新引擎。

3.2. 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

数字经济以数据要素为驱动,通过自身作用以及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发生作用,不断涌现出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地改变着我国各领域的生产生活方式。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本质上是通过创新和科技的手段,改造传统旅游产业、培育旅游新兴产业、布局旅游未来产业[4],将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还增强了乡村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实现的核心驱动力力[5],积极发挥技术赋能农村一、二、三产业的优势[6],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文旅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推农村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3.3.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

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逐渐趋向于绿色、可持续的方向。新质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乡村不仅能够吸引游客,还能够促进当地居民就业,提高收入水平,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使得乡村文旅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也成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4.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为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国家持续实施重农强农战略,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家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此背景下,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已逐步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由传统的观光式旅游模式向度假式深度体验游过渡。乡村旅游产品日益多样化、融合化和个性化,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新选项,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当前,旅游消费正经历从景点观光向休闲度假及深度体验的转型,愈发重视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在体验型消费模式下,消费者对目的地独特文化价值符号的认同与互动,已成为消费行为能否持续进行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的迅猛进步,为乡村文旅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能够有效打破农业、文化及旅游产业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这种跨产业的融合,将催生出新的业态与模式,进而提升整个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5.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的问题

5.1. 乡村文旅项目同质化问题及缺乏创新挑战

部分乡村文化旅游项目陷入了同质化困境,缺乏新质生产力的融入,从而失去了其特色与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些项目在规划初期,往往因盲目追随流行趋势,忽略了科学规划与深入的市场调研,最终导致项目呈现相似性高、内容单一的情况,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增长。

5.2. 乡村文旅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滞后成为发展瓶颈

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资金投入的匮乏,部分乡村在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这直接影响了游客的出行便捷程度与整体满意度。同时,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欠缺,也进一步降低了乡村文化旅游的吸引力,难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及其对于更高层次体验的追求。

5.3. 乡村文旅产业面临人才短缺挑战

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当前正面临人才匮乏的严峻挑战。亟需引入一批拥有创新思维、经营管理专长及丰富文化底蕴的专业人才,以期促进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然而,由于乡村地区在生活条件、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致使吸纳和维持高水平人才的工作面临极大困难。这一现状直接阻碍了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在产品创新、市场营销策略制定、运营管理效能提升等方面的进步与突破,进而限制了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发挥。

5.4. 乡村文旅发展需平衡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村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游客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旅游活动的频繁进行,对乡村生态环境构成了严峻挑战。部分游客及经营者环保意识的淡薄,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致使乱扔垃圾、植被受损、水源被污染等问题屡屡发生,严重危害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潜力。因此,在推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以美丽乡村为建设目标,实现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7]。同时,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增长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5.5. 乡村文旅产业供需问题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乡村文旅产业的供需状况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追求深度体验和文化沉浸,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和独特的体验。另一方面,乡村文旅产业在供给方面也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通过利用数字技术、智能管理系统等新质生产力,乡村文旅产业能够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乡村文旅产业也在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如生态旅游、农业体验、乡村民宿等,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游客需求。然而,供需之间的匹配仍存在一定的错位,如何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游客体验,是乡村文旅产业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6.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6.1. 政策引领加强乡村文旅项目规划与创新设计

新质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区域发展整体态势、政策导向等密不可分[8]。国家政策作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石,不仅通过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全方位金融支持以及制定详尽的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措施,为产业发展构筑了坚实稳固的政策保障体系,还特别强调了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支持。政府明确提出,要将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大力推动其在乡村文旅产业中的应用,使之成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以齐长城文化、万亩原生红叶为基地,项目创新和文旅融合。并通过以点带面,以柿岩理想村带动博山城西郊野度假生活,包括恶石坞村、淋漓湖、岭西村、姚家峪村等乡创振兴示范区,乃至整个淄博市乡村文旅发展和品牌传播,实现城乡共赢、区域共赢的目标。通过品牌集群助推乡村振兴,联动周边片区,总投资约2亿元,带动返乡500人就业,年100万人旅游休闲和度假。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产业交融,以文旅产业赋能乡村经济复兴,为乡村注入创新活力,从而重塑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三瓜公社以“互联网 + 三农”为实施路径,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旅、商旅、文旅“三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重点打造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三个特色村。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巧妙融合数字化技术、文化创意设计等新质生产力元素,精心策划文旅项目,力求以独特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摆脱同质化困境,同时强化监管机制,确保产业在创新活力与规范管理的双重驱动下,实现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6.2. 加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投资

乡村文旅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传统的单一观光模式向多元化、沉浸式的体验模式转变,需要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来支撑其发展。这一转变过程中,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至关重要。借助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各地充分利用其自然景观的得天独厚、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及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融合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意的精髓,创造出众多别具一格的乡村旅游新亮点,如利用智能导览系统增色的精品民宿、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乡村文化体验园等,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小城子村,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助推“三农”工作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以“皇家驿站、千年汉城”为总体定位,利用小城子空置民居,分满族、皇家不同风格,打造高中低端民宿、客栈,发展小城子旅游接待,带动百姓就业或销售农特产品,从而实现旅游扶贫和村民致富,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于高品质休闲度假和深度乡村文化探索的迫切需求。产业内部的协作与联动亦得到显著增强,不仅能够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还能够推动手工艺品等地方特色产品的数字化营销,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无缝对接与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旅游对当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缓解乡村“空心化”带来的压力[9],为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6.3. 教育赋能人才培养发展

教育资源的下沉,特别是针对新质生产力所需技能的培养,能够乡村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举办结合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强化农民职业教育,提升农民应用新质生产力的能力[10],以及组织技能竞赛,晋江市持续加强“三农”工作,深化“三农”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等高端人才参与农村创业创新,综合开发利用农业农村生态涵养功能、旅游观光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晋江市设立1000万元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建立高素质农业农村“双创”团队38个、大学生经营规模农场50家,实现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万元,同比增长9.2%。与高校、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设立乡村旅游管理、文化创意设计等相关专业或课程,河源市乡村文旅(民宿)产业学院由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搭建政校行企共建发展平台,形成产教研学一体化,协助完善乡村文旅管理运行机制和治理体系,培养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6.4. 实施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长远之计。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各地应根据自身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科学规划文旅项目,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同时,通过推广绿色建筑、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等环保理念和实践,引导游客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陕西商南县大力发展生态茶、食用菌、水杂果、中药材、冷泉鱼、供港菜等“1 + N”农业特色产业,建成茶园28万亩,高标准生态茶园2.15万亩,发展食用菌1.1亿袋、猕猴桃3000亩、冷泉鱼390万尾、供港蔬菜5000亩。淡水三文鱼养殖规模全省第一,商南茶、猕猴桃等10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名录。可持续发展策略还要求乡村文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例如,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同时,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保护项目,共同维护乡村的绿水青山。

6.5. 优化供需匹配,创新产品和服务

关注新技术的发展,重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打通新技术应用于乡村文旅产业的“最后一公里”,特别是新质生产力的融入,如大数据分析优化游客体验、云计算支持智能管理、AI技术实现个性化服务等,能够极大地提升产业的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11]。西三镇以数字文旅为抓手,打造智慧文旅、数字水务及数字公共服务系统,开启“景区景点 + 文艺活动 + 互联网”模式,完善群众生活数字化服务体系,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机制,提高乡村社会发展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深入分析市场和游客需求,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发符合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构建智慧旅游平台,可以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拓宽宣传渠道,打造各地有特色的文旅产业IP,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旅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通过大数据将不同特色的乡村文旅产业精准推送给不同偏好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实现精准投放、精准供给。

7. 结语

乡村文旅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引领着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与文化的繁荣复兴。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乡村文旅产业需持续探索创新融合发展之路。新质生产力赋予了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新的契机与可能,乡村文旅产业应以政产教研学一体化的上下游产业链为中心,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通过政府引导、产业支撑、教育赋能、科研驱动以及学习交流的全面协同,逐步构建起一个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良性发展体系,借此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进行深度融合,通过跨界合作拓展产业边界,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服务品质,通过环境保护确保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让乡村之美被更多人看见、感受与宣传。未来,随着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文旅产业中的深化应用与协同创新,乡村文旅产业定能成为连接城乡、促进共融的桥梁,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贡献更大的力量。

基金项目

淮阴工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202411049097Y)。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姣玉, 徐政, 丁守海. 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交互的逻辑机理、战略价值与实践路径[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3): 115-124.
[2] 王修华, 彭德荣, 李万利.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二届“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发展前沿论坛”研讨会综述[J]. 中国农村经济, 2024(10): 174-184.
[3] 罗必良, 耿鹏鹏. 农业新质生产力: 理论脉络、基本内核与提升路径[J]. 农业经济问题, 2024(4): 13-26.
[4] 王金伟, 陆林, 王兆峰, 等. 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理论内涵与科学问题[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7): 1643-1663
[5] 林青宁, 李京栋, 毛世平. 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逻辑、中国实践与着力重点[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6): 1-10.
[6] 辛远. 新质生产力助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阻碍与实现路径[J]. 当代经济管理, 2024(8): 1-10.
[7] 耿松涛, 张伸阳.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2): 44-52.
[8] 周明星, 胡建. 新质生产力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1(5): 95-104.
[9] 何璇.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21(5): 155-157.
[10] 连宏萍, 熊学振.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J]. 改革, 2024(8): 119-129.
[11] 芦人静, 余日季. 数字化助力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22(5): 15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