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孔子乐教思想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on Middle School Art Education
摘要: 孔子乐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张通过音乐及艺术的教化作用来培养个体的德行和促进人格发展。文章通过探讨孔子乐教思想的内涵,分析其对现代中学美术教育的影响。研究发现,乐教思想中的和谐与均衡理念不仅在音乐教育中发挥作用,也为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品德培养以及身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通过将孔子乐教思想融入美术课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文化认同感和道德修养。
Abstract: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an music education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advocat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dividual virtues and the promotion of pers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edifying effects of music and ar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 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analyzes its impact on modern middle school art educ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concepts of harmony and balance in music education not only play a role in music instruction but also provide valuable guidance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moral cultivation,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n art education. Integrating Confucian 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into art classes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strengthen cultural identity, and improve moral cultivation.
文章引用:龚涵. 传统孔子乐教思想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影响[J]. 教育进展, 2025, 15(1): 549-55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76

1. 引言

孔子乐教思想不仅涉及音乐领域,其教化功能对中国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随着现代教育对美育的日益重视,研究乐教思想对美术教育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中学教育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绘画技巧,更是塑造学生品德、审美情趣、情感调节的重要载体。

通过研究传统孔子乐教思想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影响,可以为当前美术课堂中的品德教育、美育和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使得在探讨中学美术教育时,需要我们考虑和深入发掘并系统归纳传统孔子乐教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2. 孔子乐教思想的内涵

() 孔子乐教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乐教”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1]由此可见,孔子认为音乐是一种重要的教化工具,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性和人格修养。许慎《说文解字》释“乐”云:“五声八音之总名。象鼓鞞。木,虡也。”[2]指的是狭义上专指音乐的“乐”。而儒家“乐教”思想中的“乐”则不同。核心是用“雅乐”、“正声”以教化人心。《乐记》对这种“乐教”之“乐”有集中概括:“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自孔子后,儒家一直坚持以弘扬西周礼乐教化传统为己任,乐教由此成为儒家美学、美育思想的基本表现形态。孔子的“乐教”思想跨越千年,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彰显了“乐教”思想在促进社会和谐、培养贤德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通过推行“雅乐”来维护礼仪秩序,体现了孔子“乐教”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唐代对“乐教”也极为重视。在唐代,礼乐制度被认为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故而音乐教育不仅限于宫廷,而是扩展到民间,成为全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明清时期的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其教育内容中的“乐教”不仅是技术性的学习,更多是通过音乐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从孔子到历朝历代,传统“乐教”思想不仅在艺术技能方面培养学生,更着意于陶冶情操、培养德行。这一思想在不同时期的教育和政治制度中都得到了传承与发扬,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礼乐文化传统。这充分体现了“乐教”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性。

() 乐教思想的核心理念

孔子的乐教思想强调了道德教化、社会和谐与审美修养的重要性。这三方面的思想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教化”,即孔子强调通过音乐和艺术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音乐中的和谐与美感能够引导人们追求美德。《礼记·乐记》云:“乐者,通伦理者也;乐教者,得情性之中者也。”孔子认为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能够通达伦理、提升道德的教育手段。通过音乐教育,能够引导人的情感归于中和,使人性达致和谐,从而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音乐教育能够培养人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与实践,起到德行提升的作用。

“和谐与均衡”,即音乐在自然、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和谐作用。在孔子的“乐教”思想中,《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揭示了孔子“乐教”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和谐”。孔子认为,音乐通过声调、节奏等要素的均衡与统一,能够体现自然和社会秩序的协调一致。通过礼乐相结合,能够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这种“和谐”不仅指声音上的和谐,更是道德、心灵和社会秩序上的和谐与均衡。这种思想贯穿于儒家的礼乐文化传统中,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

“审美教育”强调音乐对人情感和道德潜移默化的熏陶。《论语·泰伯》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是孔子“审美教育”思想的经典体现。孔子认为,音乐不仅具有娱乐和修养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培养审美能力,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最终完成德行的提升。孔子通过“乐教”强调,音乐能够陶冶性情,提升人们对美的感知能力,从而达到个人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这是他“审美教育”思想的核心,即通过对美的追求,使人心向善。

3. 当下中学美术教育中的问题

当下中学美术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对孔子乐教思想仍然存在一些理解误区,亟待解决。

传统乐教思想中的审美教育并非仅限于形式美,而是强调通过音乐在内的各种艺术陶冶性情、提升道德修养。然而,现代中学美术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形式化,学生重视作品的外观效果,忽略作品中蕴含的内在情感和思想深度,审美教育停留在浅层次的表现上。一些学校的美术课程更多关注学生在技法上的进步,对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引导不足。

此外,在孔子的乐教思想中,艺术具有教化和道德教育的功能。音乐和美术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德行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当下中学美术教育中,美术课程的德育功能常常被弱化,教学更偏向于技艺的传授,忽略了通过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践行道德伦理的作用。在当前的美术课堂上,学生经常进行的是静物写生、人物速写等常规训练,而较少涉及反映道德主题或社会责任的创作。例如,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他们对社会或自然问题的看法,德育功能被弱化。缺少德育引导的美术教育,使学生的艺术创作缺乏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感。艺术教育应该是情感、道德和知识的融合,但在现实中,它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技能训练工具,忽略了其对学生思想和人格的培养作用。

4. 孔子乐教思想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 乐教思想的社会重要性

孔子的乐教思想通过礼乐的教化,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人格完善以及文化传承。乐教将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是塑造社会成员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孔子乐教思想倡导“移风易俗”,用艺术的方式教化大众,促进社会和谐。这与当代“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研究乐教思想的社会重要性,有助于挖掘美术教育在促进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价值。此外,还可以塑造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美术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作品审美与创作过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以美育人,用艺术作品展示传统礼乐文化,不仅是审美教育的核心,也是当代教育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现代素质教育正是吸取了传统文化中这种成功的教育经验,建立起把品德放在首位,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为标志的全新教育模式。与之同时,现代素质教育也吸取了许多孔子行之有效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可以说,孔子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这对我国当今实施的素质教育仍有重要意义。[4]

() 审美教育中的乐教思想

“乐教”思想在中国古代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其美育功能一直被中华先民们所重视,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因此,乐教对当今的中学美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古代的乐教精华如何更好地为当代美术教育服务,提供更多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是非常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与总结的。[5]

当前中学生的审美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其中学生审美兴趣和能力的弱化以及缺乏审美教育中的个性化指导,导致审美教育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乐教教育提倡教师通过关怀与愉悦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表达。然而,当前的审美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趋向于统一标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往往被忽视。许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效率和成果,忽视了学生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的个体差异,沿用传统的做法较多。譬如集中的课堂教学较多,案例教学较少。[6]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其选择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和创作,鼓励学生展现出个性化的艺术表达。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由于审美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的作用逐渐被削弱,许多中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感知能力也逐渐减弱,表现出对审美教育的兴趣不足。长期忽视审美教育,可能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美的体验和精神追求,从而影响其整体素质的发展。乐教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愉悦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与动力。在审美教育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更加有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艺术、体验美感。注意处理师范性和学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等的关系,增加案例教学,加强研究性实践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实施具有专业学位特色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艺术实践、合作创作、跨学科融合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艺术中的乐趣,从而提升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美术教育不仅是技法的学习,它可以借助艺术作品中的美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孔子的传统乐教思想强调通过音乐提升人的审美情操,美术教育同样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 道德教育中的乐教思想

当前中学生的道德教育面临诸多挑战,而乐教教育的缺失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乐教教育以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关爱和激励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发展。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虽然道德教育在政策层面被高度重视,但由于道德教育形式化倾向和学生自我道德反思与实践机会不足,导致道德教育在实际实施中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深度与持续性。

目前,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多局限于理论层面的传授,形式化的倾向较为明显。学校往往通过讲座、班会、校会等方式,传达一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但缺乏具体的情感引导和实际的行为示范。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其缺乏实际意义,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同时,孔子也强调教育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他主张道德教育是教育内容的重心,“文、行、忠、信”在《述而》四教中,后三者基本属于道德教育范围。所有《五经》的课程中共同的任务是培养奴隶主道德和灌输奴隶主政治主张。而《五经》中有大量历史、文学、文献、科技、军事等等知识。[7]

在当今的中学教育中,学生很少有独立反思道德问题的机会。学校的道德教育大多流于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这种方式使得道德教育脱离了实际生活,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礼记·乐记》云:“乐者,通伦理者也;乐教者,得情性之中者也。”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将道德教育融入美术学科,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去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感。例如,古代画家常以山水寄托对自然的热爱与道德理想,通过讲解这些作品,学生能够从中汲取道德教化的力量。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作有关道德教育的作品。此外,乐教理念还强调通过教师的实际关怀与互动,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道德规范。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通过与学生的亲密互动来传递价值观和道德行为标准,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并践行这些道德观念。

() 心理健康和情感调节中的乐教思想

孔子在乐教中强调“情感”的作用,认为通过乐教教育可以抚慰心灵、调和人的内心情感。这一理念同样也适用于美术教育。

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调节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乐教教育的缺乏。乐教,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怀、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品德培养、身心发展,这种教育理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一些问题,如情感教育课程的缺失、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师生互动的不足,都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情感调节。班级授课制作为目前世界流行的教学模式,自有其优势所在,但是,受教育者的个性因素却往往被忽视。作为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因材施教思想,才能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憾。孔子是“因材施教”原则的最早提倡者与躬行者,孔子的门徒在孔子的教诲下,其个性、才能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颜渊、阂子蓦、冉伯牛、仲弓在“德行”方面修养深厚,宰我、子贡在语言方面造诣良深,冉有、季路在政事方面研究深透,子游、子夏在文学方面术有专攻,等等。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这一点在我们今天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时是特别值得认真提倡的。[8]尽管近年来中学已经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具体到情感教育的系统化课程仍然较为稀缺。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多集中于基础的心理常识传授,忽视了情感调节和情绪管理的深层次引导。而乐教教育理念的推广,可以通过更多实践性和互动性的情感教育课程来弥补这一缺口。应试教育竞争激烈,学业压力几乎成为中学生的家常便饭。不少孩子为了追求好成绩和排名,每日焦虑不安,有的甚至情绪失控。可由于缺乏家长和老师有效的情感支持与疏导,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排解这种压力。如果乐教理念融入课堂,能够为孩子们提供学业之外的一份关怀。美术教师可以多给中学生一些鼓励和温暖,提升他们的自信、情绪管理能力,从容面对课业上的挑战。而不是只盯着成绩榜单,却忽视了人文关怀。引入乐教,提倡教师主动关注学生心理,用实际行动解决他们的问题,建立一种可信赖关系,并提供必要情感支持,维持彼此间一种良性循环和平衡。

通过美术创作释放内心压力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不仅是艺术灵魂的一场表演,也跟孔子的乐教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学校园里,美术教育其实可以大胆地往前走一步——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来帮助中学生表达内心世界、疏解情绪,进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与安定。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的绘画,帮助学生在美术中表达内心情感,提升情感调节能力。在这一点上,孔子的乐教思想启发了现代美术教育对情感表达的关注。

5. 结语

儒家的传统乐教思想值得我们深思,其智慧对今天的中学美术教育实践启迪意义非凡:不光要注重技能技艺训练,还更应该重视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和情感调节等方面,实现全方位人格塑造。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虽然在技术训练方面有所进步,但在思想内涵的挖掘上仍显不足,未能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德育功能。通过借鉴乐教思想,可以进一步完善美术教育体系,贯穿历史文化熏陶,多渠道传授并传播这些精神瑰宝,使中学生领悟美术教育的真谛,使他们得到多层次的发展。总之,将乐教思想融入中学美术教育,有助于实现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传统乐教思想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持,非常值得在教育实践中深入探究、应用。

参考文献

[1] 祁海文. “乐教”释义[J]. 中国文化研究, 2013(1): 180-186.
[2] 郑祖襄. “诗乐”教育的理念与其传统[J]. 美育学刊, 2010, 1(1): 45-52.
[3] 霍松林.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4] 刘秉泰, 刘春颖.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J]. 学术交流, 2003(6): 170-172.
[5] 吴丹宁. 论儒家乐教美育思想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发[J]. 北方音乐, 2017, 37(16): 112-113.
[6] 毕经文. 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 山东教育科研, 1999(9): 32-33+45.
[7] 陶榕. 孔子教育思想与实践给当今素质教育的启示[J]. 三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0(S2): 87-90+94.
[8] 孙汉洲, 薄应新. 小议学习孔子教育思想加强素质教育[J]. 江南学院学报, 1999(1):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