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与应用
Contemporary Value and Application of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摘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主张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价值与应用,探讨了其在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及环境与社会可持续性等背景下的挑战与前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差异和资本主义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适应提出了挑战;新技术革命则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要求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实践路径;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则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面临生态和社会结构的新挑战。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依然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需要在应对时代挑战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深化。
Abstract: As the core compon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emphasizes that practice is the only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 and advocates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and application of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and discusses it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apitalist globalization have challenged the adaptation of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has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requiring innovative practice paths in modern societ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makes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face new challenges of ecolog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vertheless,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still has far-reaching theoretical value and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deepening in the process of coping with the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文章引用:白雨鑫.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与应用[J]. 哲学进展, 2025, 14(1): 138-14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1022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其理论基础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这些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其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推进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根本力量。这一观点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等领域提供了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展现出了新的活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应用。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是实践。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理论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与检验,都是空洞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实践的定义与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广义的,它不仅仅指生产劳动,还包括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历史进程[3]。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真理的标准不在于理论的抽象推演,而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一观点明确了实践的中心地位,任何理论的正确性,最终都要依赖于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效果。实践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人类社会中的生产实践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的过程正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实践是革命的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变革最终要依赖于人的实践行动。社会的革命并非依靠空谈,而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实践,推动社会的制度变革。

() 实践的历史性与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历史性。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4]。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实践活动不单是经济活动,还包括了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例如,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生产力水平提高时,传统的生产关系会逐渐被新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这一过程就是通过实践行动完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关注历史的实践,也强调当前社会的实践需求。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指导意义[5]。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实际应用,并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以下将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体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 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6]。在当代,尤其是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通过实践的检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创造了“经济奇迹”。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的创新应用,也表明了实践观在解决经济发展实际问题中的不可替代性。

() 促进社会治理与社会和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关注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并主张通过变革社会结构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7]。在当代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和社会治理创新都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密切关系。例如,近年来中国提出的“精准扶贫”策略,就是通过深入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具体政策措施和社会实践来减少贫困人口,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这一政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神,强调在解决社会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践的过程和效果。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得到了体现。通过实践中的不断创新和探索,中国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了治理能力,推动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 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人类社会是通过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在当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技术发展的社会价值,并鼓励创新实践。

例如,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量子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突破,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种现代实践。中国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不仅依靠理论指导,更注重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和应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刻内涵。

() 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其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当今全球面临环境问题和资源匮乏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我们提供了如何通过社会实践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

中国近年来提出的“绿色发展”战略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动体现。中国通过实践中的政策调整和技术创新,推动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8]。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持,强调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4.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应用中的挑战与前景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作为理论体系的核心,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然而,在当代全球化、技术革命和生态环境等多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应用过程中面临一系列复杂的挑战。具体而言,这些挑战不仅来自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政治体制的差异,还涉及到新技术革命对传统社会实践的冲击以及当今全球范围内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严峻考验。下面将逐一深入探讨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应对。

(一) 新技术革命对传统实践方式的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社会实践方式和生产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新技术不仅改变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式,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社会的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在传统社会,生产力主要表现为人类劳动与物质资源的结合,而在当代信息化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则转向了科技与信息的融合。这种转变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面临新的挑战。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崛起使得许多行业的生产力大幅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劳动者的替代和就业结构的改变。这种变化导致了生产关系的新问题: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差距等,这些问题都挑战着传统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关系的理解。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如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生产力变革,重新审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成为了一个亟待回答的新课题。

2. 社会管理与技术治理问题

新技术带来了新的社会管理挑战,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现代社会不仅依赖传统的治理方式,还需要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社会管理与控制。这一转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治理结构和社会实践中的定位。例如,大数据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使得政府能够精准地收集和分析公民信息,从而制定更为精细的公共政策。然而,这种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带来了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求我们关注技术背后的社会效应,如何在确保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新技术推动社会发展,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3. 科技伦理与社会价值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科技伦理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例如,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基因编辑技术的社会影响等,都是当前技术革命带来的复杂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如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保持对人类社会伦理价值的关注,保障社会公正与人类尊严,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性问题的挑战

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加剧,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人类生产活动应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并加剧环境破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9]。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平衡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避免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面临的重大挑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往往面临“先污染后治理”的困境,而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则建立在高碳排放和资源过度开采的基础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低碳、绿色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环境保护结合,推动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全球治理中的关键课题。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加速以及劳动力市场变化,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和资源分配不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需要在这些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推动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双重目标实现。

5.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应用前景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工具,在现代社会的多领域中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结合全球化、新技术革命、社会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具体背景,其核心理念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 推动社会公平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通过实践消除社会不平等,注重从实际问题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现代社会,精准扶贫、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提升社会公平与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重要参考。例如,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正是基于对基层社会状况的广泛实践调研和政策创新,通过产业扶持、教育提升等手段减少贫困人口,实现共同富裕。这种实践方法不仅可应用于国内,还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模式借鉴。

此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基层自治、社区建设等实践创新,推动治理结构的优化,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

(二) 引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在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实践改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例如,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推动新能源技术应用、构建低碳经济的努力,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绿色发展理念[10]。这种生态文明观具有国际性和示范性。未来,借助绿色技术与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能够进一步指导全球可持续发展,探索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健康”的新路径。

(三) 促进新技术与人类福祉的结合

新技术革命为生产力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同时对传统实践方式提出了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展现了重要价值,即强调技术进步必须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非加剧社会矛盾。通过技术成果的共享与普及,可以缩小数字鸿沟,特别是赋能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中,构建以人为本的科技伦理框架,推动技术的公平使用;同时,通过优化劳动模式,减少重复性、机械性劳动,并注重培养劳动者的数字化技能,保障其权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解放。这些努力不仅将推动社会公平,也将进一步凸显技术发展的社会价值。

(四)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实践路径

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差异、经济不平等等问题加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构建多元文化共存与国际合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实践观强调共同发展与合作共赢,通过国际交流与技术转移,提升全球经济协作水平。同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可以引导全球范围内的跨国问题治理,如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疫后经济复苏、缓解全球贫富差距。这种理论方法为实现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实践支撑。

(五) 激发理论创新与实践深化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在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未来,通过结合各国社会实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在实践中深化自身内涵,拓展应用场景。例如,在社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其理论创新可以为新的经济形态、社会结构提供科学分析框架,为各国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6. 结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检验真理的核心力量,依然在当代社会中展现出深刻的理论价值。尽管面临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政治体制的差异,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及生态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理念依然适用并充满生命力。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在多变的国际背景下推动绿色发展、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应用方向。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将继续在全球社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引领人类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参考文献

[1] 周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契合[N]. 安徽科技报, 2024-10-30(015).
[2] 韩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N]. 山西科技报, 2024-10-21(A05).
[3] 王宾, 王海波. 儒家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内在相通的三维审视[J]. 党史文苑, 2024(10): 125-127.
[4] 任海华. 他者性: 超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范式——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全面审视[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5(4): 70-79.
[5] 杜鑫辉.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N]. 河南经济报, 2024-08-24(010).
[6] 杜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三维探赜[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8): 74-78.
[7] 孙颍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虚拟实践探究[N]. 科学导报, 2024-07-23(B02).
[8] 于潜.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品位·经典, 2024(13): 4-6+13.
[9] 张颖.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J]. 吉林教育, 2024(20): 56-58.
[10] 薛荣. 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确立[J]. 今古文创, 2024(21): 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