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们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1]。2017版课标要求教师要完整地呈现问题和相应情境,来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背景,避免仅仅将情境作为导入,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情境的前提下展开学习[2]。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还是容易出现设置一个情景用于新课导入或者在一节课中生硬地使用多个情景将知识串联起来的情况。情景选择不当可能适得其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学生的思维在课堂刚开始就跑偏,容易呈现知识碎片化的现象。
一境到底式教学作为情境式教学具体的实践方法之一。通过设计一个主情境以及若干子情景,教师在不偏离主情境的情况下以问题链的形式将这些子情境串接起来,达到教学目的,其中子情景与主情境存在着联系,并包含了课中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这一方法有利于教师在一个大情境下将知识系统化地传授给学生。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学科思想和方法之一。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有助于学生着手身边区域,通过实践调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有助于学生将各地理要素联合起来解决区域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拥有地理思维,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而一境到底教学法需要的真实连贯的情境,可以通过从学生身边的区域实例中选取,这样一来又起到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力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这一课为例,选取湘潭地区的发展为主情境,就通过一境到底式方法培养区域认知的教学展开研究。
2. “一境到底”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内涵
2.1. “一境到底”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情境学习理论是“一境到底”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构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在基于此的“一境到底”教学中,教师会通过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主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认知负荷理论对“一境到底”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理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过多的信息会增加认知负荷,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中,认知负荷的优化有助于个体更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与区域相关的信息,避免认知过载和认知疲劳。在“一境到底”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问题链和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知识点上,引导学生掌握核心知识,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区域的知识。并且在教学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2. “一境到底”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境到底式教学属于情境式教学具体的实践方法之一。该模式(见图1)指仅通过设计一个主题情境,然后用问题链将这一主题情境中关联的子情景连接起来,使知识融入其中达到教学目的。这一方法有利于教师将知识系统化的传授给学生。张芳最早将“一境到底”一词运用于地理教学,随后这一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学科中也有运用,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使用的最多[3]。这是由地理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地理除了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的学科之外,其地域性指明了可以通过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联系来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演变的规律。这也就说明了许多地理知识可以通过例举某个区域的例子,配合使用情境,帮助学生先在脑子里构建出一个区域的情境,通过这个例子学习要掌握的知识后再以小见大,举一反三的解决类似的地理问题、发现地理规律。
Figure 1. Diagram of the “One Realm to the End” pedagogy
图1. “一境到底”教学法模式图
3. “一境到底”教学模式与区域认知思维培养
3.1. “一境到底”式教学与区域认知的关系
新课标中说明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4]。而一境到底式方法为情境式教学的具体方法之一,区域认知为核心素养之一。由此一境到底是帮助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力的方法,区域认知为他的目标(见图2)。在使用一境到底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力。特别是在讲区域地理时,可以在培养区域认知力的目标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
Figure 2.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d of a realm and regional cognition
图2. 一境到底与区域认知的关系图
3.2. “一境到底”式教学对培养区域认知的意义
使用一境到底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区域整体性的意识。这是由一境到底方法的教学模式决定的,通过设置整体的情境,用与之紧密相连的分情境将一节课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设置一个区域为主情境,其中展示该区域的各项地理要素,要求学生通过这些地理要素,分析该区域的特征。再通过加入其他与之有差异或联系的区域为分情景,帮助学生在归纳出主体区域特征后,在不跳脱出原本情境的情况下,分析分情景中的其他区域,进而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异或者找出区域之间的联系,来促进区域之间取长补短,因地制宜的发展。
3.3. “一境到底”式教学怎样培养区域认知
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创设逻辑清晰目的明确的问题链,将区域认知力与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讲述水循环时,选择三江源作为情境主题,首先介绍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特征,使学生通过该地区的自然特征明白这些地理要素对这一地区能够成为大江大河发源地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区域特征的能力。该区域拥有的河流冰川湖泊等水体,也可以作为使用该区域讲解第一部分内容“地球上的水”的情境支撑。之后利用该区域发源的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作为子情境分别讲述水循环的三种形式。最后回到整个三江源及其发源的河流流域情境中,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行讲解,体现区域的整体性[5]。
4. “一境到底”教学模式培养区域认知的设计思路
Figure 3. Diagram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case situation
图3. 案例情境结构设计图
本文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的内容为例。将湘潭地区的不同阶段的发展设置为主情境,以时代脉络将湘潭地区的地理条件、现今发展特征和未来发展方向这几个子情景串联起来组织教学内容。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湘潭地区的发展历程以及湘潭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现状,比较湘潭地区和周边城市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通过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实现提高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目标。本节课的案例情境结构设计如图3。
5. 教学实施过程
5.1.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是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包括了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因地制宜的促进区域发展三个主要板块。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本节课:
(1) 明晰区域发展有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并且要求学生掌握特点后能清楚的辨明不同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最后根据现有阶段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促进区域更好的发展。
(2) 学会分角度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对区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后,总结出不同区域发展的特点、探究区域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最终提供发展对策。
(3) 学习因地制宜则需要先明确区域的区位特点、发展优劣,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推行有利于本区域发展的发展策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可以看出,这三个小板块的设计都是首先通过加深对区域本身特点的学习,对它进行了解后再分析,然后落到促进区域发展这个落脚点上。
5.2. 课堂实施过程
图片来源:湖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Figure 4. Topographic map of Xiangtan City
图4. 湘潭市地形图
1) 课前预习:
材料一:湘潭位于湖南省的中部偏东地区,地跨东经111˚58'~113˚05',北纬27˚21'~28˚05'。读上图(见图4),分析湘潭地形地势特点。
材料二:中国三大莲种之首的湘莲更被誉为中国南方“人参”。湘莲多生于水泽、池塘、湖泊中。喜温暖湿润,是长日照植物,特别喜光,极不耐阴,适宜其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2℃~32℃,喜微酸性,且富含有机质的黏壤,过于疏松的土壤以及pH值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莲的生长发育。湘潭是湘莲的原产地,被称为湘莲之乡,其出产的莲子肉颗粒坚实饱满,养分充足质量好,具有低脂肪、高蛋白,品质佳的特点。
探究一: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湘潭的区位特点。
设计意图:有利于通过提取分析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区域的区位特征。
2) 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六画谭城》光影片,使学生初步了解湘潭发展的历史长卷。
情境一:湘潭的“前世”
展示下列文字材料:
近代之前,湘潭境划于长沙管辖,属于荆楚之地,农业多以原始的水稻种植业为主,生产方式落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
建国初期,为了迎接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作为“一五”时期国家工业布局重点城市,在湘潭新建改建了湘潭电机厂、湘潭钢铁厂、江南机器厂、江麓机械厂、湘潭纺织印染厂、湘潭锰矿等一批大型机械厂矿,这六大厂矿帮助新中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同时也帮助湘潭成为了较早的从落后的农业生产阶段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十里钢城、军工城。
问题一:① 古代湘潭的农业发展处于哪一发展阶段,具有初级阶段什么样的特征?
② 建国初期湘潭处于哪一发展阶段?湘潭工业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地方?
情境二:湘潭的“今生”
展示下列文字材料:
材料一:随着两型社会的推进,湘潭关闭了锰矿,注重环境治理。近年来,湘潭积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立起了13条高新技术产业链和18个高新技术产业联盟。并且使用新基建、新技术,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等措施。经过不懈努力,湘潭近年来的工业创新制造能力不断提升,目前湘潭市的近80家企业与中东、东盟等地进行了国际之间的贸易合作。
问题二: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以及课本知识说明综合发展阶段的标志?
设计意图:以时间线索为主情境,串联该地区各时期的发展阶段帮助学生识别区域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
探究二:分小组讨论,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的特点,并完成下面的表格(见表1),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Table 1. Table of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tages
表1. 区域发展阶段特点表
|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
以工业化为主的成长阶段 |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
区域发展水平 |
低 |
高 |
高 |
产业结构 |
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 |
工业化为主,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
新型工业化、产业创新 |
对外开放程度 |
低 |
不断提高 |
高 |
人地关系 |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微弱 |
人地关系不协调 |
协调可持续发展 |
材料二:参与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特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省会长沙作为核心和龙头;株洲与湘潭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三者齐头并进带动地区发展。
探究三:假如你是三市的居民,请你阅读下面的表格材料(见表2),分析比较长株潭三地的差异,并为三地应怎样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分工、合作促进区域更好的发展给出建议。
Table 2. Introduction tabl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表2. 长株潭产业发展特色介绍表
项目 |
长沙 |
株洲 |
湘潭 |
矿产资源 |
以非金属矿出名。有全国独有的菊花石,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海泡石,生产规模居全省第一的永和矿等。 |
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金、等40余种,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 |
优势矿种为锰和海泡石。煤、锰、石膏、冶金用白云岩等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
工业生产 |
以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机械、食品、生物制药为主。 |
以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化工原料及陶瓷制造为主。 |
以黑色冶金、机电与机械制造、化纤纺织、化学原料及精细化工为主。 |
产业结构 |
以第二产业为主,但第三产业发挥迅猛,增值超过第二产业。 |
以第二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排序为二、三、一。 |
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齐头并进。 |
交通运输 |
长沙作为省会城市,设有国际机场以及磁悬浮、地铁等轨道交通。交通便利,有铁路、公路、航运、水运等交通运输方式。 |
株洲是国家级的十字铁路枢纽,京广、沪昆两条铁路交汇于此。铁路、公路交通便利。 |
湘潭的铁路、公路的通达度次于长沙、株洲地区。但水运条件好,湘江两次穿过湘潭,弯曲的河道,有利于船只避风,发展水运。 |
对外联系 |
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又有国际机场,对外联系密切。举办过中非国际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活动。与国际上的许多城市也有商贸合作。对外开放程度高。 |
株洲的动力机车制造走出了国门,与其他国家合作。 |
湘潭通过科技创新,升级产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
教师总结:长沙适宜发展电子计算机、新材料等产业,扩大外贸优势;株洲以电力机车为主导,发展冶金等产业,发挥好铁路枢纽的作用;湘潭要促进机械钢铁等产业的升级,进行科技创新并建设好水运交通。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区域不同的发展要素。有利于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地理要素掌握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
情境三:湘潭的“未来”
探究四:前面我们了解了湘潭的前世今生,那么湘潭的未来还可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材料根据湘潭的特色资源,一起为促进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材料一:湘潭既是老牌工业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毛泽东、彭德怀等著名革命人物的故乡,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还拥有世界艺术大师齐白石为主的白石文化、同时还有着“金湘潭”时期遗留下来的码头文化,湘商文化,还作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深藏着湖湘文化的底蕴。
材料二:湘潭这片土地,不仅记录了上一辈人物的奋斗,同时也有庞大的新生力量。它是湖南第二大的科教中心,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坐落在此,拥有17万多在校大学生,16家国家级技术平台和重点实验室,17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重要的产业人才基地、科研基地。
材料三:湘潭历来就是古时水上交通的重要城市,其码头水深且为东北走向,北风吹不到,便于停船。配合周边的娄水和涟水两条支流,u型河道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水上十字路口”成为多地的水上枢纽。坐拥无可比拟的地理条件,湘潭一度成为了富甲三湘的湖南贸易中心和江南商埠重镇,被人们称为“金湘潭”。但随着近代铁路公路的发展,加之水运运输存在运输速度慢,受天气影响大的缺点,货物多从水运改为陆运,使得湘潭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丧失,转口贸易中心的地位迅速下降,“金湘潭”的辉煌一去不复返……
设计意图:展示区域的特色优势,培养学生利用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的给出区域发展对策的能力。
3) 课后作业:
新疆的吐鲁番市是湘潭的友好城市,从上世纪末开始,湘潭支援新疆吐鲁番建设已经二十余年。位于西北内陆的吐鲁番为欠发达城市,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自然人文风貌大相径庭。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新疆后,列出新疆区位特点的表格,回答新疆应该怎样因地制宜的促进自身发展。
6. 结语
本文以湘潭市为例,运用一境到底式方法,以它的发展脉络为主线,贯穿了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这一节课的三个内容。这种一境到底式的教学方法,除了使知识更具有逻辑性与条理性,还让学生既能够身临其境的同时,也不会在众多复杂的情景中迷失学习目的。通过这种方法配合上例举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把认识区域地理条件、比较区域发展差异、探索区域发展方向的要求组织了起来,有利于学生以后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析出区域发展的问题、解释出原因,并且对区域发展提出建议。达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力的教学目标。但在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情境与部分知识点串联欠连贯的问题,如果学生对本区域不够了解,也会出现无法很好地投入情境进行学习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对这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选择能很好地与知识点结合起来的情境。并且要进行新课导入,让学生了解所选的情境,以免学生因为对情境的陌生而出现游离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