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广西彩调创新发展路径探究
Exploration of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Guangxi Color To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现如今人民群众已不单单满足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逐渐追求自身精神文化的满足。随着“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民间传统戏剧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广西彩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文化,但因其地域性、传统性等固有特性,导致在时代发展中面临着受众少、传承人缺失、创新性不足等发展困境。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对广西彩调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基于此,本文立足“互联网+”视域,旨在为广西彩调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出谋划策,实现广西彩调的创新性发展。同时,也为其他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people are now not only satisfied with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life, but also gradually pursu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ir own spiritual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olk drama culture. Guangxi color tone is a unique local opera culture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but due to its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regionality and tradition, it faces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such as small audiences, lack of inheritors, and lack of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ternet media, it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for Guangxi color ton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aiming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angxi color tone in the new media era and realiz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Guangxi color ton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ther dram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文章引用:李雨璇, 薛倩, 刘彦兰, 王振豪. “互联网+”视域下广西彩调创新发展路径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 271-27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36

1. 前言

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新媒体已渗透到各个文化艺术领域,深刻改变了传统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格局。广西彩调,这一承载着深厚地域文化与历史底蕴的地方性戏曲,在新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广西彩调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年轻观众的流失尤为严重。加之老一辈传承人逐渐离世,新的传承力量难以接续,导致彩调艺术陷入发展困境。同时,在创新方面,彩调的表现形式、传播渠道等未能与时俱进,难以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而在“互联网+”视域下探究其发展路径,通过借助互联网平台,能够将彩调剧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保存和传播,从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广西彩调这一特色戏剧,满足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也有助于深入挖掘彩调的文化价值、艺术特色与社会功能。此外,互联网平台也为广西彩调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1]。“互联网+”视域下的文化创新,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从而促使彩调剧的创新,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结构的多元化。实现广西彩调的创新性发展,也为其他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2. 广西彩调的艺术特点与“互联网+”传播的契合点

2.1. 广西彩调的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活泼: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三小戏”载歌载舞,表演诙谐幽默,如《王三打鸟》通过青年男女的生活片段,展现了活泼有趣的故事情节,容易引发观众共鸣,这种趣味性与互联网传播的娱乐化需求相契合。

唱腔音乐独特:唱腔属于联曲体,分为板、腔、调三大类,音乐伴奏分为左、右场,其曲调优美,唱词朴实易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常用的“哪嗬咿嗬嗨”衬词,特色鲜明,能够满足互联网用户对于个性化、多样化音乐的追求。

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融合了广西的山歌、民间小调以及桂北地区的风俗习惯等,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刘三姐》等剧目,为互联网传播提供了有价值的文化内容。

角色行当丰富:生、旦、丑行当中又细分多种类型,不同行当有着各自独特的表演特点和人物塑造方式,如丑角的诙谐滑稽、旦角的活泼俏丽等,丰富的角色形象增加了表演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也为互联网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话题和关注点。

2.2. 广西彩调与“互联网+”传播的契合点

传播形式多样化:互联网的多媒体特性能够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可通过录制彩调表演视频、制作音频片段、发布剧情介绍和演员访谈等,以丰富的形式满足不同用户的喜好。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突破了地域限制,能让广西彩调这一地方剧种迅速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吸引更多观众关注,扩大其影响力,使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艺术形式。

传播互动性增强:互联网的交互性使观众能随时发表评论、分享感受、提出建议,还可通过投票、线上活动等参与到彩调的传承与发展中,创作者和演员能根据反馈改进和创新,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粘性。

个性化推荐精准化:互联网可依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兴趣爱好等,为其精准推荐彩调相关内容,提高用户对彩调的接触和了解机会,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新的观众群体,推动彩调的传承和发展。

3. 广西彩调的发展现状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剧、彩灯、哪嗬嗨等,是广西具有特色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传统戏曲,承载着广西人民的情感与记忆[2]。据1996年版《临桂县志》记载,桂林临桂彩调在明末清初时期便已初步形成,并迅速在桂北地区广泛流传开来。

1949年后,彩调这一门类艺术重新获得了生存的机会,在1955年调子参加全国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如《龙女与汉鹏》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成功演出以及《刘三姐》四进中南海享誉海内外,后经北京专家的建议,才统一称为“彩调剧”。3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几十年是彩调发展的鼎盛时期[3],彩调剧目《三朵小红花》被北京电影学院拍摄成为舞台艺术剧;乡土生活题材剧目《喜事》更是斩获“全国优秀剧本奖”,这无疑是广西彩调在题材探索道路上的一次重大创新与突破,生动展现出当时乡村生活的百态与人民的精神风貌,使彩调迎来了新的发展。此外,广西政府也高度重视彩调的发展,如在2016年,《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以及2022年《“广西有戏”品牌战略行动计划(2022~2024)》的正式印发,进一步助推了广西彩调的发展。在2024年12月8日晚,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开幕式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本届戏剧周由多个官方部门联合举办[4]。主办方特意向南宁大学生们发出邀请,将许多门票无偿分配给各大高校,让学生也能够来欣赏传统的戏剧文化,感受多元文化。在众多精彩剧目中,彩调剧《刘三姐·定情盘歌》备受瞩目,那极具广西特色的唱腔与曲调,仿佛带着浓郁的山水气息扑面而来。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用生动的表演和婉转的歌声,将刘三姐与阿牛哥的定情故事演绎得丝丝入扣。此次戏剧周为彩调的发展搭建了广阔且多元的平台,提升了彩调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让更多人领略到其独特魅力,激发了观众对彩调的兴趣和喜爱。

4. 广西彩调的发展困境

4.1. 受众少

广西彩调的传统传播模式主要聚焦于线下剧场演出以及实地的宣传活动。在现代社会,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忙碌的工作使得很难专门抽出时间走进剧场去欣赏彩调表演。而且,传统的实地宣传往往局限于特定的地域范围,仅能在当地的社区或者集市进行小型的表演展示,这种宣传方式难以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能够辐射到的人群极为有限。如此一来,广西彩调在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中便逐渐被边缘化,逐渐沦为小众的艺术形式。

对于当今青少年群体,他们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被各种新兴的娱乐方式所包围,对于这种传统的、传播渠道受限的彩调艺术知之甚少,甚至从未听闻。此外,流行文化的冲击也是导致广西彩调剧式微的重要因素,流行文化以其时尚、潮流、多元的特点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流行音乐、热门影视剧、潮流综艺等充斥着年轻人的世界,这些流行文化产品凭借商业宣传、社交媒体传播等手段,牢牢占据着文化市场的主导地位。

4.2. 传承人缺失

广西彩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最鲜明的特征便是依托于人而传承,一旦传承人改行或学习者不愿继续发展,就会导致“艺在人身,艺随人走,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发展困境[5]。众所周知,发展彩调艺术人才是关键!目前,彩调艺术人才青黄不接,新生代的年轻名角难以寻觅,民间艺人有造诣的大都年过半百[6]。并且广西彩调的传承方式较为传统和单一,多依赖师徒传承以及民间剧团的自发培养。在师徒传承模式中,往往受到师傅个人技艺水平、教学方法等因素的限制,传承的规模较小,且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民间剧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彩调传承提供实践平台,但由于其自身资源有限,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等问题普遍存在,难以开展全面、深入、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此外,与其他一些传统艺术形式相比,广西彩调缺乏一套完善的、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职业培训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养体系。在学校教育方面,相关的专业设置较少,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无法为广西彩调的传承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的后备人才。这使得广西彩调在人才储备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旦老一辈传承人逐渐退出舞台,后续的传承力量难以有效衔接,传承断层的危机将日益加剧。

4.3. 创新性不足

广西彩调的剧目内容更新速度较为缓慢,长期以来局限于对传统民间故事、传说以及历史典故的演绎。这些内容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缺乏对现代社会现象、现代人物情感以及现代价值观的深入挖掘与表达。在现代社会,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观众渴望在艺术作品中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情感体验、领悟到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价值追求。然而,广西彩调却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其剧目内容与现代观众的心理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内容上的脱节使得观众在欣赏彩调表演时难以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情感共鸣,从而导致观众对广西彩调的关注度和喜爱度逐渐下降。

5. “互联网+”视域下广西彩调的发展路径探究

5.1. 加强与主流短视频平台合作

通过借助如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等视频App扩大彩调文化传播范围,利用互联网拉近彩调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认识彩调的途径多样化、便捷化[7]。如湘潭市非遗中心引入专业直播运营团队,在抖音打造“花韵湘情”才艺直播项目,展示湘潭非遗风采和特色人文风情。过去一年多,累计收获超3000万播放量,直播间曝光达1.3亿人次,粉丝数量突破10万,在“全国专业院团排行榜”中获第七名佳绩。以及B站与山东合作推出的《好客山东·UP非遗巡游记》之山东琴书栏目,由知名UP主爪子drumroll探访山东琴书,与传承人刘士福共同演绎结合现代音乐元素的琴书表演。引发网友关注热议,展现了山东琴书的独特魅力和新时代活力,为非遗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新活力。借鉴这些成功案例,可以通过对广西彩调的唱段、表演片段进行剪辑。比如选取独具特色的“三腔一调”唱段,通过特写镜头进行展现。巧妙运用短视频平台提供的特效功能,如在演员舞动彩带时添加梦幻的光影特效,增强视觉冲击力,再搭配契合彩调风格的古风音乐或平台热门音乐,烘托表演氛围。结合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叙事方式,为彩调片段编写引人入胜的文案介绍,如讲述这段唱段背后的历史故事或文化内涵,让观众更易理解与接受。

此外,在线上互动推广方面,可以发起与彩调相关话题挑战。以抖音为例,可以“手势舞挑战”模式进而推出“彩调风采秀”话题挑战,鼓励用户拍摄模仿彩调的经典动作进行上传,并通过设置具有吸引力的奖品,如彩调文创产品,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加用户对彩调的了解,还能借助短视频App的社区属性,形成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围,从而有效扩大广西彩调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5.2. 与高校网络通识选修课程相结合,开展线上培养模式

高校网络通识选修课程为广西彩调的系统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彩调与教育相结合的契机[8]。如广西外国语学院便开设了茶艺表演艺术、二胡入门演奏、广西音乐鉴赏与创作、葫芦丝零基础演奏、声乐艺术鉴赏、琵琶演奏入门等种类繁多的艺术类网络选修课程,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于特色文化课程的需求。彩调非遗传承人可以通过和高校教师以及文化研究学者共同打造系统化的线上彩调课程,一些对戏曲文化感兴趣的学生便可以选修该课程,从而通过课程深入讲解广西彩调的历史脉络,通过线上表演技能教学,逐步拆解彩调的基本功训练方法,包括发声技巧、身段练习等。如通过线上视频演示如何进行唱腔发声,使声音更加洪亮、婉转;展示“云手”“圆场步”等身段动作的规范要领,并结合实际剧目片段进行应用讲解,使得学生能够系统化、规范化地进行彩调学习,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成为彩调传承人,并将学校打造成为彩调传承地。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优势。通过定期设置理论知识测验,以检验学生对广西彩调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等方面的掌握程度。比如设置选择题、简答题等问题,如“广西彩调的主要唱腔有哪些?”“请简述彩调《刘三姐》中刘三姐形象的文化意义”等。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彩调表演作业,并通过视频录制上传至平台。此外,学生可在作业展示区进行观看和点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推动彩调的良性发展。

5.3. 助推彩调剧影视化创新

将广西彩调进行影视化创新,能够使彩调更好地走进广大观众的视野。如京剧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获得2018年第10届日本冲绳国际电影节“最受欢迎外国影片”奖。其以精彩的表演和严谨的制作,展现了京剧的唱念做打,让观众感受传统戏曲魅力。以木偶与话剧结合的新颖形式的《千里走单骑》,其傀儡调演唱、提线木偶表演等,展现了非遗木偶剧的独特艺术价值,获得诸多国际大奖。彩调的影视化创新便可以借鉴这些成功案例,以经典彩调剧目《王三打鸟》为例,通过保留剧中的核心彩调元素,如唱腔、表演风格以及剧情特色等。同时,将彩调剧与现代影视的叙事手法相融合,对原剧的剧情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如在故事开头增加悬念设置,如以王三神秘的身世背景作为引子,抓住观众的好奇心。此外,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可以增加更多的人物内心独白和情感冲突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在拍摄场地选择上,还可拓展到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或古村落等地,如在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间拍摄男女主角的爱情场景,借助山水的灵动之美为剧情增色添彩。在制作方面,可以参考电影《白蛇:缘起》中对中国传统神话元素的特效呈现,为彩调剧增添奇幻色彩,提升整体视觉吸引力,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彩调剧。

在演员阵容方面,可以邀请知名影视演员与彩调艺人共同参演,借助其粉丝号召力和表演影响力助推彩调影视更好地传播。同时,可以让专业彩调艺人在剧中充分发挥其彩调表演专长,在保障彩调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学习,共同打造出既具有传统彩调韵味又符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影视化作品,从而推动广西彩调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与传承弘扬。

6. 结语

广西彩调面对受众少、传承人缺失、创新性不足等难题,其创新发展有机遇亦有挑战。在“互联网+”视域下,通过加强与主流短视频合作、开展线上教育课程、推进彩调影视化等策略对彩调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平台能够助推彩调剧打破空间的限制,进而吸引更多的文化爱好者和戏剧爱好者的关注。通过开设线上课程,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彩调文化,更是能够提升学生们的综合文化素养。而将彩调进行影视化创新,则有助于满足群众的多样化消费需求。相信只要广西彩调剧能够抓住互联网新媒体发展机遇,善用互联网,持续完善策略,定能在新时代重焕光彩,为戏剧类非遗传承发展注入活力,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文生, 肖威. 浅谈宜州彩调的社会作用[J]. 黄河之声, 2016(11): 89.
[2] 甘群. 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桂北戏曲“彩调”田野调查研究[J]. 北方音乐, 2020(1): 96-97.
[3] 李可燕. 论彩调的发展与社会价值[J]. 大舞台, 2013(2): 17-18.
[4] 吴潇. 文化交流无界共飨戏剧盛宴[N]. 南宁日报, 2024-12-09(001).
[5] 苏帆, 杨芳, 覃雅.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西彩调的互联网发展路径探究[J]. 艺术品鉴, 2023(23): 39-42.
[6] 陈炜, 张正欢, 赵巧艳. 民族地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桂林彩调为例[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2(3): 26-31.
[7] 王振豪, 苏帆, 韩兵, 等. “互联网+”视域下四川叙永县苗族蜡染文化研究[J].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4, 53(1): 38-40.
[8] 徐梦柠. 5G网络信息时代——广西永福县彩调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J]. 戏剧之家, 2024(31):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