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创新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摘要: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承担着培根铸魂的育人使命,“大思政课”的理念指明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深化改革创新的前进方向。从内涵上看,“大思政课”强调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从特点上看,“大思政课”体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社会多元化思潮不断交织、网络信息化弊端亟需改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挑战。高校可以从深入融合信息技术、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创新探索“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ears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souls, and the concept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deepen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current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In terms of connotation,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mphasizes the value guidance for students, and in terms of characteristics, it embodies a high integra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facing challenges such as the continuous interweaving of diverse social trends, the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drawbacks of network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students. Universities can innovate and explore student man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by deeply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lor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tegrating social resources.
文章引用:冯天博.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创新[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 283-28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38

1. 引言

2022年8月10日,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1]。“大思政课”既是推进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又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创新理念和模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事关学生的学业学习、日常生活、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是一个内容复杂、特点丰富、变化多样的整体系统,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是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探索“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助于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创新发展。

2.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与特点

“大思政课”的内容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一领域,它体现着教学内容的综合性[2],这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革新。“大思政课”理念为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工作思路,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论题,分析“大思政课”视域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内涵和新特点,对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管理格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从内涵上看,强调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大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凝聚社会整体资源,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是其区别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体现。所谓“大思政”理念,就是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类主体、各门课程、各种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协同育人效应[3]。“大思政课”的核心理念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实现价值观的引领和政治的认同。与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比,“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管理活动,虽然外在的表现形式在变化革新,其根本目标仍然在于引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思政育人的教育管理效果。“大思政课”意味着学生管理工作更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共同力量来完成,系统地挖掘、整合和运用课堂、学校和社会中的资源和素材,以开阔性的视野、延展性的时空、针对性的内容、开放性的方法[4],通过体系化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和育人管理,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正确价值理念,这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未来的社会适应都会产生积极的正面促进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连续的整体,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多项内容,以其中的奖励资助工作为例,可以由学校资助管理中心、保卫处或武装部、各年级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是向学生介绍国家对大学生的助学贷款、助学奖励、入伍优待等政策的宝贵机会,既能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切实帮扶,又能形成拥军爱军的社会氛围。

2.2. 从特点上看,体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大思政课”视域下,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整体优化特征、全员参与特征和过程渗透特征[5],这三种特征,共同从理论和实践的维度,构筑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特点。首先,“大思政课”关注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精神成长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情境的实践场域等方面都有质的提升,是一个整体优化的过程。其次,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多的是单向度的,是从教师端到学生端的信息单向传递,在即时干预、过程跟踪和评价反馈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 “大思政课”理念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着重体现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特点,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能实现理论与实践更高层次的契合。例如,高校推出的“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就充分发挥了“大思政课”的效能,建立以学生社区、各职能部门、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等多方参与联动的共享反馈机制,以浸润式教育满足学生政治教育、学业辅导、心理指导、生活服务等需求,打造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再次,“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进行深层次探索,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接受来自学生的正向反馈,充分尊重学生在管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志愿服务、基层宣讲、乡土调研等形式,既提升了管理教育方式的新颖性,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真技能,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实践之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

3.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在无形之中渗透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来自个人理想、家庭期许和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压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在急剧增加。“大思政课”理念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在新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种矛盾不断涌现,复杂交错,共同构成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常态。

3.1. 网络信息化的弊端亟需改善

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速度飞速加快,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信息资源共享和获取的效率,但也对学生工作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生自主在线学习,在网络虚拟空间交流和学习,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在另一方面,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其中夹杂的庞大错误思潮,这些信息难以在短时间内甄别,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杂乱无序的,在这种情况下,依靠算法偏好的推荐,存在着陷入“信息茧房”的风险。这需要高校建立高效的信息筛选与鉴别机制、信息监测与反应机制,网络空间中海量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学生极容易受到误导,而大学生的信息辨识能力不足,也不能确保学生接触到的是具有正向价值引导的信息。此外,学生的网络行为监管难度也非常大,网络环境的匿名性是网络信息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学生在网络中的行为变得更加隐秘,学生私人网络空间的行为难以被完全掌握,有一些不良的网络习惯难以被及时发现,一些在网络平台的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幅度提升。

3.2. 社会多元化文化思想纷繁复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也带来了多样性的冲击。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在不同的价值观冲突中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近年来,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在激烈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下,少部分学生群体出现暂时的迷茫和困顿,容易被“躺平”、“享乐”等思想影响,在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容易陷入自我沦陷的泥沼,迷失人生的前进方向。此外,价值观念的习得、接受和转变是一个动态的实时变化过程,各种多元化的思想潮流在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状态难以把握。此外,学生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在不同价值观念的思潮侵扰下,学生的思想活跃度也显著提升,成长为更加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群,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是当前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关切的重要内容。

3.3.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当前高校学生大多从高中直接过渡而来,没有经历社会实践,在家庭和学校的庇护下的社会适应能力参差不齐,在高校自由竞争的氛围下,部分学生面临着来自学校内部、社会团体、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是所有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核心问题。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的主要原因包括人际矛盾、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社会适应等,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焦虑问题更加突出。在这其中,少数学生的奋斗目标与前进动力弱化,呈现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自我矛盾状态,进一步对自身生活产生无意义、无价值的迷茫,丧失奋斗目标与前进动力,甚至产生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此外,也有部分学生在与同辈的交流过程中注重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被孤立的状态,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大思政课”的视域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风险,更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充分考虑学习、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4.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

当今社会多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为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构建符合时代发展新要求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

4.1. 深入融合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在迈向智能化、数据化的新阶段,在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不断提升,各种信息技术也为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提供了可能,成为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的关键要素。当前信息技术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呈现出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态势,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模式,而逐渐转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学校通过组织线上班会、线上座谈会等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感。对于在校外实习的学生,借助多种数据统计工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能够实现“过去”和“未来”持续在场,“共时”和“历时”互动并存[6]。此外,通过对海量学生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习惯、偏好、身心健康等方面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实现“精准画像”,建立动态的思想监测体系,为高校学生工作精准管理和优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面临学生心理健康风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各种数据分析学生的上课学习和生活状态,能够及时预警学生心理状态,有效助力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要针对出现的新挑战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方法,利用好新载体,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

4.2.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高校思想教育内容

当今的世界格局是一个无边界的命运共同体,无论是各种交通方式拉近了地理距离上的隔阂,还是网络空间技术弥合了信息传递的鸿沟,世界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各种文化思想层出不穷。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不同文化对比之中,容易产生极端的文化比较思想。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应保持清醒独立的态度,积极挖掘其中的精华部分,而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各地区有不同的地方传统文化,其表现形式与内涵意义也各不相同,共同构成了宝贵的历史文化宝库,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文化资源。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既能挖掘出更多有深度、有内涵、有温度的教育内容,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引导学生自律修身,而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慎独”、“内省”等思想,是培养学生高尚品格的宝贵精神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将“大思政课”的历史厚度充分挖掘。此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引领学生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4.3.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创新高校管理教育方式

“大思政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延伸,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各个角落,通过实地调查、社会调研等方式,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既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也能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学生管理工作赋能。此外,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合力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家庭、高校三者的力量整合,形成高校全方位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在“大思政课”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中,要积极求变、主动求变,例如,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管理,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学生会、社团组织等渠道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管理,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既能为学生管理工作培养优秀后备人才,也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也需要打破传统的界限,将校内各部门的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一套涵盖教育资源、日常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功能紧密相连的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各部门联动的资源优势,以精简、高效、协同的教育管理方式,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7]。“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内容富含多样思政要素、各部门教师协同多方育人力量、管理活动具有多种思政形式。“大思政课”的理念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辟了新的方向,目前,“大思政课”仍有着丰富的内涵待挖掘,积极探索“大思政课”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变化,将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2(10): 8-14.
[2] 宫长瑞, 张乃亮.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显著特征与发展路径[J]. 中国德育, 2021(19): 16-20.
[3] 石书臣. 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要义[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2, 8(7): 104-112.
[4] 燕连福. “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内涵、历史回顾与未来着力点[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1, 7(3): 119-130.
[5] 林曙梅. 探索“大思政”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路径[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 36(12): 16-17, 20.
[6] 于祥成, 陈梦妮. 高校微思政: 内涵、特征与进路[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87-95, 2.
[7]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