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认同提升策略研究——以四川LS民族地区为例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Ident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n Ethnic Areas—Taking Sichuan LS Ethnic Area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ve.2025.14107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景牛志吾: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民族地区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认同感Ethnic Areas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ntity
摘要: 目前,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发展,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不全面,传统刻板印象仍然存在。为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提升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认同感,本研究是站在中职学生这个直接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基于民族地区的职业中学为例,根据人类心理活动的步骤及实施过程将职业教育认同划分为职业教育认知、情感和行为三大认同维度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法、问卷和访谈法等方式调查民族地区中职学生的职业教育认同情况。结果发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认同现状不容乐观,职业教育仍未被社会广泛认可以及来自学生家庭错误的职业教育观念下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普遍偏低等问题。最后针对问题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state vigorously support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deviations and incompleteness in society’s understand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stereotypes still exis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enhance the sen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nt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 direct stakeholder, based on vocational middle school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step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human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ntity is divided into three identity dimens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an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nt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n ethnic areas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field survey,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nti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 not optimistic,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still not widely recognized by society, and the ident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with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generally low due to the wrong concep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students’ families.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are put forward from four aspects: students’ individuality,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文章引用:景牛志吾. 民族地区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认同提升策略研究——以四川LS民族地区为例[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1): 497-507.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1073

1. 研究综述及研究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针对社会对于职业教育存在的刻板印象,为破除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将对消解职普分流带来的教育焦虑有重大作用。这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职业教育改革、为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新主张、新举措、新机制。以上政策都足以说明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那如何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地发展就是当下社会急需重视的问题。

目前,学界对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关于职业教育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界定、现实表征以及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较低的现状、成因和提升对策等方面。基于已有文献和研究,为本课题提供研究基础。如臧志军(2016)认为,尽管职业教育已占据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职业教育的传统弱势地位仍然造成了外界对职业教育现状的无知,所以人们经常从媒体报道、熟人之间的口耳相传中碎片化地接触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信息,这些有限的信息形成了关于职业教育、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学生的刻板印象的基础[1]。李梁名(2022)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切入,探究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从三个维度分析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低的原因,发现认知上无法媲美于高等教育、情感上难有长远体面发展、行为上构成升学的无奈之选[2]。祁占勇(2024)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理论模型,以期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3]。学界对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但总体上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与社会需求反差较大,学生对职业学校和技能人才的认同度仍然较低。关于职业教育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界定、现实表征以及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较低的现状、成因和提升对策等方面。已有文献和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研究基础。

1.1. 核心概念界定

埃里克森指出认同(Identity)是对我(或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的反思性理解,是一种主观的感情,属于感性范畴。它须经由认同主体对客体的模仿、学习、同化,或归属于客体,接纳其价值规范等过程而建立。其认同结果可使认同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对主体而言,可获安全感,但也可造成依赖、逃避等负面作用[4]。认同意味着在自我与社会间建立和谐,其中包含了对四个问题的回答:我们是谁?我想成为谁?我如何成为?我可否成为?其中包括认知认同,是指通过内外群体比较获得“我们是谁”的判定,然而“我们是”并不一定意味着“我想成为”;情感认同,是体现出自我身份所属的倾向性:“我还是我们?我是否想成为我们?”意向对行动地预测作用早已有多项研究成果,如西方学者研究发现求职意向是求职行为的最强预测因素。由于行为的产生直接取决于行为意向,因此从业意愿实质上构成了就业目标与就业行动之间的纽带[5]

基于以上认同理论,本研究把职业教育认同定义为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接纳程度和归属感,是一种主观的反应。是以中职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教育作为客体,由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学习、同化,接纳其价值规范等过程而建立。一般将职业教育认同分为三大维度——职业教育认知认同、职业教育情感认同和职业教育行为认同,实现职业教育认同就是这三个维度达到统一的过程。其中职业教育认知认同是培养职业教育认同的基础,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未来的发展,往往持否定的态度,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其消极心理、悲观思想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这种思想上地认识偏差,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认同的形成。因此,只有建设起学生对自身和职业教育的正确认知才能为实现职业教育认同打下基础;职业教育情感认同是实现职业教育认同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是认知、意志和行为的“催化剂”。首先,积极情感提升认知。积极情感可以成为认知的动力,加深认知活动,并对对象产生更多的正向认知和评价。其次,积极情感强化意志。最后,积极情感催生行为。情感是个体认知向其行为转化的中间环节,是个体行为产生的驱动力,积极的情感是意志的动力,可以使意志更加坚定;职业教育行为认同是实现职业教育认同的关键和标志,行为对应职业教育认同的外化阶段,良好行为不仅是认知、情感、意志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目标指向,而且是提升认知、情感和意志的途径。首先,良好行为提升认知,行为既可以检验和深化原有认知,又可以形成新的认知,故能提升认知水平。其次,良好行为加深情感。如果中职学生认同行为获得了认可与激励,产生了成就感,自然就会积极情感。最后,良好行为强化意志。活动和实践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困难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大学生可以在践行认同的过程中提升意志力。中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生成是职业教育认同最终达成的表现,从认知到实践,既运用知识推动实践,又通过实践发掘新知,从而形成不断提升和进步的良性循环。

1.2. 研究内容

首先,调查民族地区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基于调查结果去进一步发现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在校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程度入手,如入学后的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师资队伍、办学定位、毕业后就业、硬件设施等指标认同度来体现。

其次,分析民族地区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对各项数据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如可视化分析、SPSS软件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等增强数据的可靠性,对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论证,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最后,提出提升民族地区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认同的策略。针对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提升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认同度的策略,避免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还保留着抵触职业教育的情绪,从而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学习和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2. 样本选择及研究方法

2.1. 样本选择

从样本具有代表性和数据可获得性方面考虑,本研究问卷及访谈选择D县职业高级中学和E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D县职业高级中学是四川LS民族地区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在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E县职业高级中学是E县唯一一所职业中学。

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包含中职学生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等三个维度,共20个题目,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进行发放问卷。问卷使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5表示非常符合、4表示符合、3表示既不符合也不反对、2表示不符合、1表示非常不符合,最后得分越高表明作答者的职业教育认同度越高。

2.3. 问卷设计

为了客观实际了解四川LS民族地区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认同现状,本研究借助问卷调查的方法,总的设计30道题目,前4道题是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学生性别、专业、成绩排名、班级人数等信息,后26道题是问卷的主体,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主要围绕职业教育的价值、专业前景、课程安排、学习教材、教师的教学、学习环境、教学条件、资源、实训课程、实习岗位、就业前途等问题设计,分别从对应调查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就读意愿、态度,学习的积极性等情况,每个维度分别设计8、5、13道题。

Table 1. Scale reliability analysis

1. 量表信度分析

维度

克隆巴赫系数

项数

认知认同

0.954

8

情感认同

0.930

5

行为认同

0.984

13

整体量表

0.984

26

表1中可见各个二级维度的信度系数均在0.9~1的范围内。因此说明本次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均具有非常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非常好。

根据表2的模型适配检验结果可以看出,CMIN/DF (卡方自由度比)为3.365,在3~5范围内,表示可以接受。SRMR为0.034,小于0.08在可接受范围。同时,CFI、NFI、TLI的检验结果均在0.8以上,都达到标准值。因此,综合本次的分析结果可以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适配度。

根据表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本次区别效度检验中,各个维度两两之间的标准化相关系数均小于维度所对应的AVE值的平方根,因此说明各个维度之间均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Table 2. Measurement Model Fit Test

2. 量表模型适配检验

指标

CMIN/DF

CFI

NFI

TLI

SRMR

参考标准

3~5为良好

1~5为优秀

>0.9为优秀

>0.8为良好

>0.9为优秀

>0.8为良好

>0.9为优秀

>0.8为良好

<0.08

实测结果

3.365

0.899

0.863

0.889

0.034

Table 3. Results of discriminant validity tests for each dimension

3. 各个维度区别效度检验结果

变量

认知认同

情感认同

行为认同

认知认同

0.731

情感认同

0.865

0.74

行为认同

0.863

0.878

0.831

AVE值平方根

0.855

0.860

0.912

2.4. 访谈法

本研究以民族地区2所职中学校的学生为主要访谈对象,主要围绕中职学生认同度低的问题、影响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因素和提升策略方面,通过访谈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2.4.1. 访谈设计

为了深入了解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情况,同时弥补问卷带来的不足。从以下各方面的因素进一步了解情况,调查出这些因素是否影响学生或老师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此次访谈对象主要根据学生的问卷回答情况,在问卷的最后一题设置“如果您愿意和我们有更深入的交流,或者有相关的疑问都可以在此留下您宝贵的联系方式”,最后在339份中有46位学生留下了联系方式,从中选择出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访谈。从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学习环境、课程设置、专业前景、社会偏见等六个方面作为访谈的主要内容。

2.4.2.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Table 4. Statistics of basic information of students interviewed

4. 学生访谈对象基本信息统计

问卷编码

对象

性别

年级

志愿选择

专业

S61

D同学

高二

自主选择

烹饪

S130

L同学

高一

家人意愿

幼儿保育

S136

Z同学

高三

家人意愿

高星际旅游服务与管理

S149

T同学

高二

自主选择

运动训练

以上4个同学在整个问卷回答中得分都低,且都在最后一题中留下了联系方式,考虑此次研究访谈数据的可获取性,最后选择以上同学作为访谈对象,具体见表4。同时为了增加数据的区别度,选择了不同专业、不同志愿选择方式的学生有4个。

3. 民族地区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认同现状

本次研究收回问卷33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39份。问卷采用里克特五点计分量表,所得分数越高则表明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经分析整理可得,研究对象在三个维度上的认同程度如下。

3.1. 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知

认知认同维度是测量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程度。从主观层面上看,表现为中职学生对职业中学培养目标的了解,明确自己进入职业中学学习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了解所选专业需具备的基本素养、课程设置和安排、专业发展、学生就业等。从客观层面上看,表现为中职学生在校学习中对日常教学、校园环境、专业实习等情况的感知。

Table 5. Sco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gnitive identity dimension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5. 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认知认同维度题项得分

维度

变量

平均值

标准差

认知认同

Q5我认为职业教育很重要

3.41

1.546

Q6我们用的教材适合我们的学习需要

1.69

0.746

Q7我们课程设置很符合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1.66

0.733

Q8老师的授课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1.65

0.719

Q9学校的学习环境很好

3.30

1.440

Q10学校安排的实训课程能够让我们学到实际本领

1.68

0.717

Q11专业实习能够提升我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1.66

0.742

Q12我认为毕业后我能找到好工作

1.84

0.774

从问卷数据分析结果表5看,中职学生对学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就业期望等认同度偏低。值得注意的是,Q5得分最高为3.41,可见中职学生都认为职业教育是很重要的,其次是Q9为3.30,可见大部分中职学生认为学校的学习环境很好。但Q12的得分为1.84,表明中职学生对未来就业期望很低。看似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回答相互矛盾,实则不难分析出中职学生因为中考成绩差而被迫分流到中职学校,所以职业教育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不能被代替的,所以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意识到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因此认为职业教育是很重要的。而对未来就业的期望低,这可能和学校安排的课程和专业实习有关,大部分中职学生认为老师的授课学不到东西,Q8是本维度最低得分,为1.65;中职学生认为学校安排的实训课程学不到实际本领,得分为1.68,认为专业实习不能提升实际的工作能力,得分为1.66。问到课程时,中职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很不符合社会的要求,得分为1.66,其中中职学生认为使用的教材不适合学习的需要为1.69分。由此可以看出中职学生的职业教育认知认同偏低。从访谈数据分析结果来看,中职学生受到家庭错误的职业教育认知影响,加之学习成绩不理想,内心容易产生焦虑、失去学习动力等情况,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不能自主选择专业、学校课程安排不合理、未来就业期望低等因素使得中职学生在入学后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在不断减弱。

3.2. 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情感

情感认同维度是从心理学角度衡量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本研究中,主要通过学生表露推荐他人就读意愿、面对认同危机出现时表现的态度、对职业教育总体的喜好程度以及专业选择的持久度等方面进行考察。

Table 6. Sco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motional identity dimension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6.中职学生职业教育情感认同维度题项得分

维度

变量

均值

标准差

情感认同

Q13我喜欢职业教育

1.72

0.765

Q14我愿意推荐亲戚朋友家的孩子读职业学校

1.74

0.771

Q15我很反感别人说读职业学校没前途

3.35

1.494

Q16听到别人说职业教育很重要,我很高兴

3.37

1.483

Q17我没有想过要换专业学习

1.62

0.733

表6中可见,Q17得分最低,为1.62,说明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想要换专业,对目前的专业选择认可度低。问及是否愿意推荐亲戚朋友的孩子就读职业中学,大部分中职学生表示很不愿意,得分为1.74,可能和自己评价职业教育有关,问及“我喜欢职业”问题,大部分中职学生表示不喜欢,得分1.72。面对群体认同危机时,大部分中职学生都选择很反感别人说读职业中学没前途,相反听到别人说职业教育很重要很高兴,得分最高为3.37。虽然与Q13的回答看似相互矛盾,但可以分析出中职学生对未来实现个人价值充满渴望,内心希望获得其他群体的肯定和认同。由此看出中职学生的职业教育情感认同度偏低。结合访谈来看,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比较差,普遍都是考不上高中被分流到中职学校,所以入学后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加之社会职业教育认同度低,增加中职学生自卑心理,不敢轻易表露对职业教育的情感认知。特别是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对孩子的情感支持也欠缺。这些因素都导致中职学生职业教育情感认同偏低。

3.3. 中职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行为认同维度是情感认同的外化表现形式,具有稳定性。通过观察和测量中职学生参与学校举办的活动和比赛的积极性、准备考取专业相关资格证书的积极性、是否主动和同学讨论问题,主动请教老师疑惑、及时关注专业发展动态、关注毕业就业情况等。

Table 7. Sco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ehavior identity dimension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7. 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行为认同维度题项得分

维度

变量

平均值

标准差

行为认同

Q18无论周围人如何反对我,我都坚持目前的就读选择

1.70

0.764

Q19我想尽力学好自己的专业

1.68

0.733

Q20我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学好学校安排的课程

3.34

0.764

Q21我会主动参与学校技能培训课程

1.74

0.774

Q22.我会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比赛活动

1.69

0.751

Q23我会坚持上好每一节课

3.36

1.475

Q24经常和同学们在一起讨论和专业相关的问题

1.77

0.749

Q25课余时间,我会主动请教老师不懂的问题

1.80

0.780

Q26我会认真准备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

3.35

1.439

Q27我会积极争取好的实习机会

3.36

1.457

Q28我会主动向学姐学长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和就业情况

1.77

0.788

Q29我会关注本专业相关的国家政策和热点问题

1.72

0.750

Q30我会积极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37

1.456

表7统计中可知,Q19得分最低,大部分中职学生对所选专业认同度不高。Q19也和前面的Q17形成一个验证题项,回答验证了中职学生想换专业的心境,同时也可以侧面反映出此次问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得分最高的是Q30,可知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有积极克服困难的美好愿望。问及就读选择的持久度时,中职学生的回答是不稳定的,表明对自己的选择态度是不明确的。Q18得分为1.70,其次Q26、Q27得分均为3.36以上,问到就业相关的问题,大部分中职学生会认真准备专业资格的考试,并且积极争取好的实习机会,因为这和学生毕业后就业直接相关,表明中职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问题还是很关心的。Q20、Q23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会坚持认真上课,但是Q19、Q21、Q22、Q24、Q25、Q28、Q29表明中职学生的课后学习缺乏积极性,很少主动参与学习开展的相关活动来补充课堂以外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由此看出中职学生的职业教育行为认同度偏低。结合访谈结果分析,有部分学生是遵从家人意愿选择专业,由于父母错误的职业教育认知,最终很难给孩子选择正确的、合适的专业,导致中职学生入学后面临职业教育行为认同危机,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主动和同学老师建立良好联系、甚至质疑自身存在的价值等。

4. 民族地区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认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对职业学校来说,职业教育以培养基础性专业人才为教育目标,主要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但目前四川LS民族地区各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上盲目追随大流,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没有彰显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支柱性产业不能形成合力等,加之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普遍规模小,发展缓慢,对应的学校开设专业也少,这导致专业的可选择性少。这对中职学生而言,在入学前没有充分的了解相关的专业信息,加之中职学生年龄小,对专业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周围人传达的信息,还未形成自己独立的、正确的认识。所以在专业的选择上很容易出现不符合自己设想的局面,从而导致中职学生入学后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处于被动状态。

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6]。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主要以职业课程观为主,学科课程观为辅,需落实在实践层面上,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以“就业导向”和“升学导向”为双定位,但除了少部分学生继续升学外,大部分学生还是以就业为主。所以要求中职教育必须以实践为本,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专用型人才。这就违背了中职教育“就业导向”这一定位以及职业课程为主的课程教学观,导致学生课程教学认同感低,上课获得感不足。

4.2. 教师队伍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教师招聘定位不精准。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在引进师资时过于注重高学历,而忽视了实操经验的重要性。校本师资往往缺乏实践能力和从业经验,难以有效对接校企合作的需求。从专业技能教师的学历上看,普遍都是本科为主,但教师自身专业与所教课程和专业不相符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种没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很难传授专业的技能知识给学生,所以导致中职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低、就业质量不佳等问题。从教师培训体系来看,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缺乏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导致教师难以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和锻炼。此外,院校与行业企业间的双师型企业教师培育计划不足,每个学校所配备的校外企业指导导师不超过两名。

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民族地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严重依赖老年教师而缺乏年轻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导致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均衡的分布状态,如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民族地区尚未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中职学校占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总体数量偏低,部分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欠妥,效果不佳。

4.3. 学校教学和实训条件差

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教学设施陈旧、实训条件差,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实训设备数量不足且单一,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工作场景体验,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实训场地小,不利于开展实训活动;实训教材落后,不能满足学生上课需求;实训师资不足,无法充分指导学生实训操作等。

4.4. 学生就业期待低

从学生访谈信息中可见,中职学生对未来就业预期不高。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有待深化校企合作,不仅合作企业数量少,涉及领域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就业岗位选择性少。职业教育以培养基础性专业人才为目标,学校的校企合作必须保障学生的第一就业需求。合作企业的数量决定了毕业生就业的数量,目前四川LS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待加强,所涉及的领域不足,可供选择的岗位少。学生实习岗位对应的薪资报酬也是偏低的,学生就业质量得不到保障。所以中职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期望偏低。

4.5. 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不恰当认识和对子女不合理的期待

家长对子女不合理的期待。四川LS民族地区很多中职学生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经济落后,认为孩子受教育是为了“当官”。而中职学生在毕业后更多是从事企业工作,所以很多家庭都迫于无奈下选择让子女进入职业学校,他们并没有用心支持这部分子女的教育质量问题。这为学生在进入学校后没有足够的精神支持埋下伏笔,中职学生内心认为自己是个毫无价值的人,这种不良的情绪容易让学生自暴自弃,最终影响个人发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缺乏关注。这让职业教育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寸步难行,学生的表现也普遍不自信。

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不恰当认识。四川LS民族地区处于西部偏远山区,较于东部发达地区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加之家长文化水平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深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这种对职业教育的不恰当认识不利于子女对职业教育做出正确选择,不仅容易导致中职学生形成错误的职业教育观,也为打击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职业教育认同感低埋下伏笔,这种观念不利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于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的良性发展。

4.6. 社会偏见的影响

社会群体的认可也是加强职业教育认同的重要因素,在面对这种认同危机时,中职学生只能放弃“中职学生”的身份去和解,这种做法无疑是打击学生的最后一道防线,容易产生怀疑自我、否定自我的情绪,容易形成消极学习、不作为的表现方式。其次,社会为职业教育学习者提供的就业机会少。目前社会招聘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学历,随着教育普及,全国本科生人数不断增加,企业招聘多以专科和本科为起点,除了和职业院校密切合作的企业单位以外,很少有专门为职业院校提供的岗位,所以在这种处境下,中职学生的就业生存处境非常困难,从而导致了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的问题。

5. 提升民族地区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认同的策略

5.1. 学生自身方面

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首先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培养学习的兴趣,了解学习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其次选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为榜样,加强和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交往,获得他人高效学习的方法。在按时完成任务后设立对应的奖励机制,如奖励自己有额外的休息或娱乐时间等,这种正向激励有助于培养中职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学校的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咨询,主动和老师进行沟通,及时疏通心理障碍。民族地区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态,学生自尊心较强,遇到困难应该及时向父母、老师、同学求助。

5.2. 学校方面

5.2.1. 立足当地产业,开设优秀传统技艺相关专业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包括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中职教育要围绕“就业导向”这一定位,需要根据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来优化专业设置。凉山地区是彝族聚居地,这就决定了当地需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仅可以传承民族文化也能满足当地市场的消费需求。这相对于学校开设的专业是明显不足的,学生只能根据仅有的专业进行选择。2014年彝族服饰刺绣作为一项非遗文化项目进入大众视野,而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未开设彝族服饰刺绣相关专业。凉山彝族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而且不同方言地区的服饰也有不同的花样,不同裁剪方式等。有擦尔瓦(披衫)、上衣、百褶裙、帽子、各色装饰品等,都由手工制作完成。可以开设彝族服饰刺绣等纺织专业、彝族银器及漆器制作等传统手工工艺制作专业,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课堂。

5.2.2. 实施鼓励式教育提升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象

面对学习成绩本身偏低导致学习情绪不高的学生,作为一名老师应当以开导、劝解和鼓励教育为主。因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般都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内心不认同自己。所以必须采用平等的态度进行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别是民族地区职中学生,家庭父母给予的关爱比较少,内心极度的不自信,容易在学业上否定自己,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心灵上的安慰。只有建立起学生自信心,才能提高学习情绪。

5.2.3. 学校要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首先学校作为中间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才能培育出具有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这需要学校引进高质量专业技能型教师人才,组建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支撑。职业教育不能和普通高中一样以语数外等文化课程为主,最重要的还是引进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型人才。不能本末倒置,如今民族地区很多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招不到高质量专业型人才,为了完成任务,出现专业课让文化课老师代替的情况。只有高质量对口的专业型技能人才才能救职业教育于水火。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仅靠学校发力是不足以完成的,必须让当地政府、教育局部门给予强大的经济和政策支持。以高薪、编制、住房福利等手段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5.2.4. 建立校外导师制度

引进当地企业优秀专才共同培养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当地特别是和学校建立对口关系的企业应当给予技术上的帮扶,选择企业中有多年工作经验且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优秀工人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是个双赢的项目,学生不仅完成学校的实习任务,且毕业后可以对口就业,同时,企业不仅为未来发展培育合适的新人才,也缩短了进入企业后重新培养的时间成本。

5.2.5. 建立中职学生入学前进校体验的渠道

从访谈中发现,大部分中职学生入学前对职业教育、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的了解很少,加之中职学生年龄小,无法独立判断职业教育相关的信息,目前中职学校关于招生宣传力度还不够。这些都导致了中职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后产生职业教育的认同危机,面临很多问题。所以学校必须做好学生入学前的进校体验,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认识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各专业设置情况,就业前景等情况。建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对于中职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各中职学校应该加快建立中职学生进校体验的渠道。其次,要加强初中教师对学生及其家长的思想指导。初中教师要一对一的帮助即将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思想工作,结合目前学生的状况,帮助他们分析和规划学习及就业发展等目标,为此提出建设性意见。

5.3. 家庭方面

落实家校共育。民族地区父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全面、没有与时俱进,认为孩子去职业教育是没有办法的事,只是年龄小还不能出社会,对孩子也没有什么期望。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特别是民族地区,在父母的知识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对孩子学业上的帮助和指导是极小的,学生回家后和父母很少谈及在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所以学校应该及时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入学前应该向父母介绍目前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国家支持的力度、多元教育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社会就业状况等等。让父母了解更多目前国内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科学的认识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当下,老师应该和学生家长建立更快的沟通方式和渠道,让家长及时的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从而让家长更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5.4. 政府与社会方面

增强校企合作,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目前,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有限,加之创新性不足,导致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的职业数量有限,选择受限,有些专业不符合当地就业市场的需求等。如今,虽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打通了进一步升学渠道,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大学继续深造,但是更多的学生毕业即面临就业问题,特别是民族地区,学生家里经济来源少,父母多以务农为主的情况下,很多职中的学生毕业就需要工作为家庭减轻负担,所以能考取大学的学生并不多,这就需要学校给予更多可供选择的岗位。结合当下的时代与所处的环境,企业可在毕业季开展更多的招聘活动,增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力度,如企业可设立优秀学生助理岗位,增强校企合作力度,从而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保障学校输出高质量就业率的重要手段。

基金项目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民族地区初中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同研究——以凉山彝族地区为例(项目编号YB2023237)”。

参考文献

[1] 臧志军. 关于职业教育偏见与刻板印象[J]. 职教论坛, 2016(5): 1.
[2] 李名梁.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关键要素研究[J]. 江苏高职教育, 2022, 22(1): 23-30.
[3] 祁占勇, 冯啸然. 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理论模型与提升策略[J]. 教育研究, 2024, 45(7): 108-121.
[4] 沙莲香. 社会心理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
[5] 王歆. 认同理论的起源、发展与评述[J]. 新疆社科论坛, 2009(2): 78-83.
[6] 吴岩. 建设中国“金课” [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2):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