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其词汇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以认知方式理解语言,这对于高校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中,以期提高学生的词汇习得效率和深度。
2. 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
2.1. 概念隐喻的含义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框架,是指将熟悉的概念映射到不熟悉的概念上,以促进理解和记忆。这种映射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而且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优点是能借助源领域和目标领域间的联系,为人类构建一种相关联的记忆模式,这有助于人们去牢记那些生疏或难懂的东西,尤其在学习英语单词的过程中[1]。
2.2. 概念隐喻的类别
第一:结构隐喻。它是指通过概念结构的映射构建新的理解框架,是概念隐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比如英语中的“The mind is a machine”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基于这个结构特点,教师可以衍生出其他相似的表述,如“We’re still trying to grind out the solution to this question.”这种衍生的表达方式使得“mind”这个词语变得更为鲜活和具象化。借助结构隐喻,教师可以令学生对目标单词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方位隐喻。通过运用位置的空间观念,比如高低、左右、前后、深度等等,以此类比并暗示另一个概念。在中文里,这种方式常用于描述目的或其他事物;然而,在英语中,它主要被用于描绘情感状态,例如“up”和“down”这两个词在中文里的意义是上升与下降,但在英语解释上也可以代表着快乐与悲伤。这些空间词汇能够把本来模糊不清的心情明确地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印象。
第三:实体隐喻。一种独特的表达方法。它和前述两者的区别在于,它把人类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情感转化为可见的具体实物。借助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让那些难以理解或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情变得更加直观易懂。例如,使用容器隐喻时,教师会把目标对象视为一种容纳空间,扩大其范围以包含一些不易察觉的内容。
3. 概念隐喻在大学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3.1. 基本词汇教学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它通过将一个概念领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领域来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例如“Life is a journey”就是一个典型的结构隐喻。这种隐喻通过将生命(life)这一抽象概念与旅程(journey)这一具体经验相映射,帮助我们理解和思考生命的本质。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讨“life as a journey”的不同方面来加深对“life”一词的理解。例如,讨论生命中的重要“站点”(如教育、职业、家庭)和“路线”(如选择、机遇)。通过这种方式,概念隐喻理论不仅帮助学习者理解“life”的字面意义,还扩展了对其隐喻意义的认识,使得学习过程更加深入和全面。这种教学方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提高词汇学习的效果。
又如词语“eye”,是人体的器官,意思是“眼睛”。也有其他意义,例如“The eye of the story”这里的“eye”表示故事的核心或焦点。因此我们能看到,基本词汇通过概念隐喻的方式,可以传达多层含义,即词汇多义性的产生与隐喻化过程密切相关。
3.2. 应用词汇教学的可行性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假设多义词的意义结构是有动机的,并且可以通过概念隐喻的视角系统地解释[2]。笔者认为对多义词背后隐喻动机的明确指导将比传统词汇教学方法更能提升学习者理解和记忆词义的能力,即概念隐喻意识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EFL)在理解和记忆多义词方面有积极作用。
为证实这一假设,笔者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参与者为西南大学的46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22人)和实验组(24人)。两组学生均为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英语水平相当。实验材料为包含22个与“join”和“connect”相关的测试项目,涵盖多义词、短语动词和习语。对照组通过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学习,而实验组则采用认知语言学方法,强调多义词的隐喻动机。实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向实验组介绍“join”和“connect”的原型意义及其隐喻扩展;其次,通过例句和示意图讲解目标短语动词;最后,进行3天和14天的跟踪测试,以评估学习效果。
实验结果采用SPSS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3天后的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平均得分(8.917),对照组的平均得分(7.091)。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wo groups in 3-day-delay posttest
表1. 两个组3天后测试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Group |
N |
M |
SD |
S.E.M. |
Exp |
24 |
8.917 |
2.962 |
0.605 |
Ctrl |
22 |
7.091 |
2.448 |
0.522 |
3天后测试均值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t = 2.267, p = 0.028 < 0.05),如表2所示。
Table 2. 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on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in 3-day-delay posttest
表2. 两个组3天后测试均值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
|
Levene’s Test of E.V. |
t-test for Equality of Means |
|
F |
p |
t |
df |
p |
MD |
S.E.D. |
95% CI of D |
Lower |
Upper |
EV Ass |
0.264 |
0.610 |
2.267 |
44.000 |
0.028 |
1.826 |
0.805 |
0.202 |
3.449 |
EV Not Ass |
|
|
2.286 |
43.557 |
0.027 |
1.826 |
0.799 |
0.216 |
3.436 |
在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中,3天后的测试结果提供了有力的教学效果证据。实验数据显示,实验组学生在接受了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教学后,其平均得分(8.917)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组(7.091)。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的得分差异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t = 2.267, p = 0.028 < 0.05),这表明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能显著提升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3]。此外,这一教学方法还能增强学生对隐喻性词汇深层次含义的把握,从而在语言运用中更加灵活和准确[4]。
14天后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实验组的长期记忆效果优于对照组。这些结果支持了我们最初的假设,即概念隐喻意识的提升有助于增强EFL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多义词的理解和记忆。
3.3. 概念隐喻在习语学习中的应用
社会是文化的重要承载介质,不同语言涉及的概念隐喻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特点[5]。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对文化特定习语的分析揭示了文化差异对习语理解的深远影响。以英语习语“as busy as a bee”(忙碌如蜜蜂)为例,这一表达隐含了西方文化中对蜜蜂“忙碌”特性的认同,而在中文中,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忙得像陀螺”来表达相似的概念。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对同一概念的不同隐喻表达,也反映了概念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概念隐喻理论强调,通过揭示习语背后的隐喻结构,可以桥接文化差异,促进学习者对习语的深入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探索习语背后的文化隐喻,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所体现的西方文化中对时间的高度重视。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文化中对时间的不同隐喻,学习者不仅能够理解习语的字面意义,更能把握其深层文化内涵,进而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这有助于让孩子们更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点,并且提高他们在使用相关词汇时的准确度。
4. 结语
本研究强调,概念隐喻在理解和掌握英语词汇的多层意义、增强学生词汇记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也是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关键工具之一,能有效增加学习者的词汇储备数量。因此,老师们须有步骤并系统化的把这些理念融入语言学习的课堂之中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成果。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中的应用(SWU1909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