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子女代际支持则是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大多数老年人依赖子女提供生活和情感上的支持。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子女代际关系的变化可能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展家庭关爱老年人行动,加强子女赡养老人的法律保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本研究对于了解子女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而子女代际支持作为农村老年人生活中重要的支持来源之一,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子女代际支持的形式和程度也发生了变化,这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为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以往研究大多仅从相关性角度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关注点较为单一,大多集中在城市地区。而且,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和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研究结果也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旨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来探究子女代际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特别关注孤独感和心理一致感在它们之间的作用,深入探讨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1.1. 子女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是评估个体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指标,是个人按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持续一定时期的生活状况总体性的认知评估(Diener, 1996)。生活满意度通常包括身体健康、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社交活动、娱乐休闲等方面。生活满意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不仅反映了个体的主观感受,也反映了社会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和关心程度。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老年人来说,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可以改善他们的精神状态,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自信心。生活满意度的测量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定性方法主要是通过访谈等方式获取老年人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而定量方法则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量化测量。目前,生活满意度的测量工具已经相当成熟,如生活满意度量表(Diener et al., 1985)、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量表(李凌江,杨德森,1998)等。
子女代际支持指的是子女对其父母在生活、情感和经济等方面提供的各种支持和帮助,是家庭中代际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新鹏,2017)。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子女代际支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子女代际支持可以通过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子女代际支持的形式包括情感支持、实质支持和信息支持等。情感支持指的是子女通过陪伴、关注和鼓励等方式提供的情感上的支持;实质支持则是指子女为父母提供的物质上的帮助,如经济支持、照顾日常生活等;信息支持则是指子女为父母提供的信息和建议等方面的帮助。
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关于子女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例如,Barnett et al. (2010)的研究显示,子女代际支持是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他们还发现,子女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另一项研究由Pillemer and Suitor (2006)进行,他们发现,子女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感有积极影响。他们还指出,子女代际支持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包智俊,刘利鸽(2019)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子女的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情感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大。李荣超(2023)和周坚,何梦玲(2019)则认为,子女代际支持可以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从而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1.2. 孤独感在子女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孤独感是指由于个体与外界的隔离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谢祥龙等,2014),是渴望社会交往,但实际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感受。归属需要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建立和维持稳定、积极和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驱动力。当这一需要未获得满足时,就会产生孤独感。子女代际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孤独感有着显著的影响。以往研究发现,个体可以通过获得子女代际支持来降低孤独感水平(Drageset, 2004)。来自子女方面的支持能够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杨春江等,2017)。当归属感无法得到满足时,孤独感能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水平的降低(Mellor et al., 2008)。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可以通过降低孤独感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朱琳颖,2015)。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2:孤独感在子女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关系间存在中介作用。
1.3. 心理一致感的调节作用
心理一致感是指个体对生活的总体感受和认知,是个体内部积极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是一种普遍的、动态的、持续的信心感(Antonovsky, 1993)。心理一致感很高的人认为:1. 来自个体生命历程中内外部的压力是结构化的,可预测的,可解释的(可理解感);2. 个体能够取得资源来应对这种压力(可控制感);3. 这些压力是有挑战性同时又是值得为之投入的(意义感)。有研究表明,心理一致感可以增强对情感的感知,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占婷婷等,2019),当农村老年人的心理一致感较高时,他们可能会更积极地感知和评价子女的代际支持。这种积极的评价可能会提高他们对子女支持的满意度,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当现实生活中出现压力事件时,高心理一致感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将其合理化、有效应对并体会其中的意义,能有效帮助老年人降低孤独感水平(纪凡等,2024)。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3:心理一致感在子女代际支持与孤独感中存在调节作用。
综上,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1) 探讨子女代际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2) 考察孤独感对子女代际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是否具有中介作用;3) 检验心理一致感在该中介作用中是否具有调节效应。各变量的关系模型见图1。
Figure 1. Relationship model of variables
图1. 各变量的关系模型
2. 研究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以江西省赣州市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中介和调节效应。研究中抽取江西省赣州市农村老年人76例为调查对象,并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6份,回收问卷76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得到有效样本70名(男性32人,女性38人),样本有效率为92.1%。平均年龄69.91岁,标准差6.60岁。
2.2. 工具
2.2.1. 代际支持量表
采用张文娟和李树茁(2005)编制的代际支持量表,主要包括子女向父母提供的三类代际支持。该量表共9个项目,包括情感交流、生活照料和经济支持3个维度。量表采用5点记分(1 = 很少,5 = 总是),得分越高,表明代际支持的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41。
2.2.2. 生活满意度量表
采用熊承清和许远理(2009)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被广泛使用。本量表共5个题目,采用1~7点评分(1 = 非常不同意,7 = 非常同意),分数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56。
2.2.3. 情绪——社交孤独量表
采用Hays and DiMatteo (1987)编制的ULS-8孤独感量表。该量表共8个条目,采用4点计分(1 = 从不,4 = 一直),总分越高表示孤独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4。
采用Antonovsky (1993)编制的心理一致感量表。该量表共13个题目,采用1~7点评分(1 = 从来没有,7 = 经常发生),分数越高,心理一致感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84。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中数据全部由问卷收集,故有必要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根据相关研究(周浩,龙立荣,2004),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Harman单因素法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在未旋转时生成了4个因子,75.89%的方差变异被解释,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异的39.10%,小于40%的判断标准,所以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表1显示,子女代际支持、孤独感、心理一致感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均显著,子女代际支持与孤独感的相关显著,心理一致感和孤独感的相关显著。
Table 1.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variables
表1.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
M ± SD |
1 |
2 |
3 |
4 |
1子女代际支持 |
21.07 ± 5.03 |
1.000 |
|
|
|
2生活满意度 |
24.64 ± 7.68 |
0.857*** |
1.000 |
|
|
3孤独感 |
14.30 ± 5.09 |
−0.677*** |
−0.703*** |
1.000 |
|
4心理一致感 |
14.31 ± 4.28 |
−0.434*** |
−0.461*** |
−0.005*** |
1.000 |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3.3. 孤独感中介效应的检验
Table 2.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oneliness
表2. 孤独感中介效应分析
变量 |
生活满意度 |
孤独感 |
M1 |
M3 |
M2 |
(常量) |
−2.921 |
8.442* |
28.142*** |
子女代际支持 |
0.857*** |
0.679*** |
−0.650*** |
孤独感 |
|
−0.273** |
|
F |
187.253*** |
116.380*** |
49.814*** |
R2 |
0.734 |
0.776 |
0.423 |
调整后R2 |
0.730 |
0.770 |
0.414 |
本研究的中介效应检验首先采用Baron and Kenny (1986)的逐步检验法,共有三个步骤。首先,检验自变量(子女代际支持)对因变量(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得到模型M1;接着,检验自变量(子女代际支持)对中介变量(孤独感)的影响,得到模型M2;最后,同时引入自变量(子女代际支持)和中介变量(孤独感),检验中介效应是否显著,得到模型M3。假设检验结果如下所示。根据模型M1可以看到,子女代际支持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857,大于0,且在0.001水平上显著,即子女代际支持显著正向影响生活满意度,第一步得到验证。根据模型M2可以看到,子女代际支持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650,且在0.001水平上显著,即子女代际支持显著负向影响孤独感,第二步得到验证。根据模型M3可以看到,同时引入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后,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679,且在0.001水平上显著,孤独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73,且在0.01水平上显著,说明孤独感的中介效应成立,并且起部分中介作用。
3.4.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的检验
在进行调节效应检验前,为保证检验结果的精确性,将自变量、调节变量、交互项做中心化处理以减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构建交互项子女代际支持x心理一致感,将子女代际支持、心理一致感和交互项同时引入模型中,得到模型M4、M5,若交互项显著,则证明存在调节效应。根据模型M5可以看到,子女代际支持*心理一致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26,且在0.05水平上显著,即说明心理一致感的调节效应成立。
Table 3. Adjustment effect test
表3. 调节效应检验
变量 |
M4 |
M5 |
(常量) |
39.714*** |
35.462*** |
子女代际支持 |
−0.845*** |
−0.749*** |
心理一致感 |
−0.423*** |
−0.335** |
子女代际支持*心理一致感 |
|
−0.226* |
F |
43.262*** |
33.742*** |
R2 |
0.564 |
0.605 |
调整后R2 |
0.551 |
0.587 |
Figure 2.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onsistency on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of children and loneliness among rural elderly
图2. 心理一致性在子女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人孤独感的调节
为更清晰地显示心理一致性的调节作用,将心理一致性分成两组:高分组(平均值加1个标准差)和低分组(平均值减1个标准差),并进行简单斜率检验(图2)。图2表明,在低心理一致性下,子女代际支持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农村老年人的孤独感(b = −0.528, t = −4.35, p < 0.001);而在高心理一致性条件下,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孤独感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强(b = −1.032, t = −11.573, p < 0.001)。
4. 讨论与分析
4.1. 子女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基于社会支持和社会比较理论,探讨了子女代际支持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子女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具体而言,农村老年人得到的子女代际支持越大,其对生活满意程度就越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包智俊,刘利鸽2019)。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感受到的来自社会的各种帮助和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实质支持和评价支持等(吴捷,2008)。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子女代际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形式,能够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而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是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而形成的(Festinger, 1954)。与同龄人相比,老年人往往会感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从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而子女代际支持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和生活质量,从而减少他们的社会比较焦虑,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4.2.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孤独感在子女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子女代际支持在多个层面上缓解了老年人的孤独感。首先,子女的情感支持和关爱有助于强化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降低孤独感。其次,子女的生活照料和实际帮助能使老年人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从而减轻孤独感。此外,子女与老年人的互动和陪伴可以增加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使他们保持与外界的联系,进一步减少孤独感。在这种情况下,较低的孤独感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例如降低焦虑、抑郁症状,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因此,在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孤独感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有效地传递了这种正向影响(白世国等,2019)。
4.3. 心理一致感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心理一致感调节子女代际支持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首先,在高心理一致感下,代际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较小。研究证实,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往往体验到较低水平的焦虑、孤独、生活压力(Jorgensen, 1999),其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显著优于低心理一致感的。高心理一致感的青少年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和意义感水平较高,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负性压力生活事件时,更易将其合理化、有效应对并体会到其中的意义,因而其孤独感水平较低(李滢,刘俊升,2010)。而当个体在体验到较低水平心理一致感的情况下,代际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较大。这一结果与余泽梁(2017)结果相一致。余泽梁的研究发现在子代支持中,子女的情感支持能显著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增加老年人生活满意的概率。其次,心理一致感还可以加强子女代际支持和孤独感之间的负向预测作用,这一结果与孤独感自身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孤独感是指由于个体与外界的隔离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谢祥龙等,2014),是渴望社会交往,但实际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感受。因此在低心理一致感下,代际支持对孤独感产生的影响就越大。
4.4. 研究启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同时子女代际支持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一致感的调节作用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注和照顾。老年人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注和照顾,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其次,要鼓励和加强子女对父母的支持和关爱。子女代际支持是老年人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因此,子女应该加强对父母的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子女代际支持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子女更多地关心和照顾父母,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最后,要重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和维护。老年人的孤独感对其生活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和维护,帮助老年人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同时,老年人也应该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扩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减少自身的孤独感。
综上所述,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本研究应该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关注和照顾,鼓励和加强子女对父母的支持和关爱,重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和维护,为农村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营造更加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
4.5. 局限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所有的样本均来自于同一地区,样本代表性不足,结果外推受限,未来的研究需扩大调查范围;其次,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难以做出因果推断,因此需要纵向研究进一步验证。
5. 结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子女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孤独感在子女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一致感在子女代际支持和孤独感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即心理一致感加强了子女代际支持对孤独感的负向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