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电影字幕翻译作为跨语言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面临着语言障碍和多模态语篇特性的挑战。本文探讨了字幕翻译中语调补偿策略的应用,重点关注语调的三大功能——表态功能、语法功能和聚焦功能——在字幕翻译中的补偿问题。结合J. C. Wells的语调功能分类,本文采用ToBI语调标注方法对影视对白的语调进行分析,揭示了语调在传递情感、明确语法结构和突出信息焦点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老友记》这一经典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案例分析,本文总结了字幕翻译中适应多模态语篇特性的具体策略,为如何有效再现语调语用功能提供了可操作性建议。研究发现,表态功能的补偿主要通过感叹号和语气词等书面符号增强情感传递力;语法功能则通过标点符号和句式调整补偿语调在句法逻辑中的作用;聚焦功能则通过词汇选择和句子重组再现语调对核心信息的强调效果。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字幕翻译理论,也为提升字幕翻译实践的质量提供了参考。
Abstract: As an essential medium for cross-linguistic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lm subtitle translation faces challenges stemming from language barriers and the multimodal nature of discour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intonation compensatory strategies in subtitle translation, focusing on the compensation of intonation’s three main functions: attitudinal, grammatical, and focusing functions. Based on J. C. Wells’ classification of intonation functions, this study employs the ToBI intonation annotation system to analyze the intonation patterns in film dialogues, revealing the critical role of intonation in conveying emotions, clarifying syntactic structures, and highlighting focal information. Through case studies on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Friends, a classic TV ser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specific strategies that accommod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providing actionable insights for effectively reproducing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intonat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ompensation for attitudinal function primarily relies on written symbols such as exclamation marks and modal particles to enhance emotional expression;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is compensated through punctuation and syntactic adjustments to maintain syntactic logic; the focusing function is reproduced through lexical choice and sentence restructuring to emphasize key information. This study not only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but also offers practical guidance for improving translation quality.
1. 引言
自电影诞生以来,这一视觉艺术形式不断发展,成为全球观众分享故事和文化的重要媒介。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传递情感、观点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电影走出国门,跨越国界,迈入全球,语言障碍便成为了观众理解影片内容的主要挑战。为了克服这一障碍,字幕翻译应运而生。但电影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是由文本、图像、音频三者共同构成的一种多模态语篇,三者相互交织,共同完成了电影的意义传递。因此,对于电影字幕的翻译不能单纯地关注于文本,而应该将另外两个因素共同纳入考虑。其中,音频的因素尤为关键。电影字幕是电影中人物对话的直接转写,人物说话时的语调(intonation)也就与电影字幕产生了直接的联系。语调被用于携带许多种信息[1]。在传统文本中,语调在作品中一般是无标记的,它是被猜到的,在阅读时也不以语音方式表现出来[2]。所以,在传统文本的翻译当中,语调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显性因素。但在电影中,人物说话的语调是确定的,直接与字幕文本关联,这就要求在翻译时要将人物说话时的语调所传递的各种信息,用翻译的手段在字幕中重现。因此,本文将探讨字幕翻译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补偿策略,以再现语调所承载的信息。
2. 字幕翻译研究回顾
现代意义上的字幕翻译的出现相较于电影的出现要晚得多。在无声电影时期使用的插卡字幕(intertitle)可以看作是后来电影字幕的一个雏形,其主要作用是呈现重要对白、对重要剧情情节进行解释。而到了有声电影时期,电影的翻译有了两种主要的新形式:在电影上或电影旁的银幕上以标题的形式把书面文字投射出来,以及用当地观众所能听懂的语言取代电影原本的对白——这两者分别发展成了后来的字幕和配音[3]。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字幕技术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识的字幕形式。而针对字幕翻译的研究在西方于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了十分丰富的成果。例如,Gottlieb对电影字幕翻译所存在的限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影视字幕翻译存在形式限制以及文本限制,前者主要指电视大小对字幕字数的限制及普通观众阅读字幕速度慢于角色说话速度的限制,而后者主要指电影动静视觉特点对字幕出现位置及时间的限制和字幕文字需要反映对白风格速度等要素的限制[4]。Diaz总结了字幕翻译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强调了不同翻译模式的地理和历史偏好,以及未来可能的变化方向[5]。
Ramos试图为电影字幕方言翻译研究提出一个多模态的分析框架,将角色对话和电影场景纳入到了分析当中[6],但并没有对角色语调和翻译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实例分析。Pérez-González虽在书中提及了人物语调对字幕翻译有影响[7],但并没有进一步分析语调对字幕翻译的具体影响。而就国内而言,针对字幕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策略上,虽然也有部分学者从多模态的角度出发,对影视中的听觉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进行了考查,但仍然缺少专门针对人物语调与字幕翻译之间关系的研究。
3. 研究理论及方法
语调是语言交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传达了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还对理解和解读信息起着关键作用。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语调的再现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观众更准确地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和故事情节的氛围。因此,本文拟从语调的功能出发,探索字幕翻译是如何反映出语调所携带的信息的。对于语调功能的研究历史很长,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功能划分,而J. C. Wells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既富学术品位,又非常通俗易懂的研究和学习英语语调的方法[8]。所以本文将采用J. C. Wells对语调功能的划分方法,主要分析其中三种语用功能——表态功能(attitudinal function)、语法功能(grammatical function)、聚焦功能(focusing function)——对于字幕翻译的影响。
表态功能、语法功能及聚焦功能三者聚焦于语调语用功能的三个不同方面,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表态功能指的是语调用于表达我们的态度与情感的功能,是语调最为明显的功能;语法功能指的是语调用于帮助确定口语中语法结构的功能,这时语调就类似于书面语中的标点;聚焦功能指的是语调用于强调口语中部分内容的功能[9]。在对这三者的具体分析过程中,本文将采用ToBI方法将角色对白的语调转录为文字形式进行呈现,对角色语调所具有的具体语用功能进行分析。最后,结合语调语用功能对字幕翻译进行分析,探寻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在文本中再现了语调的语用功能。
4. 案例分析
4.1. 表态功能
在字幕翻译中,语调的表态功能往往是传达人物情感和态度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字幕的文本形式,语调这一重要的情感表达手段可能会在翻译过程中被削弱甚至丧失。表态功能,即语调用于表达说话者态度和情感的功能,是语调最显著的功能之一。它通过升降调、语速和重音等方式,传递复杂的情感信息和人际互动意图。在字幕翻译中,为了弥补原语音中表态功能的缺失,译者需要采取多种补偿策略,以确保观众能够准确感知和理解人物的态度与情感。接下来,将结合《老友记》字幕翻译实例,对字幕翻译中针对表态功能的补偿手段进行深入分析。
例1
ST: |
There’s |
gotta |
be |
something |
wrong |
with |
him |
语调层: |
|
|
|
!H* |
L* |
LL- |
间隔层: |
1 |
1 |
1 |
1 |
1 |
3 |
1 |
TT:多多少少一定有点问题!
从原句的ToBI标注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句的语调和断句特征体现了丰富的表态功能。高重音出现在“something”上,表现出说话者强烈的主观判断;低重音落在“wrong”上,进一步强化了对内容的明确否定态度;句末降调则通过语音上的情绪收束传递出一种略带调侃或戏谑的语气。这些韵律特征共同作用,传达了说话者既武断又戏谑的态度,充分展现了英语中语调的表态功能。在翻译成中文时,译文“多多少少一定有点问题!”通过增加感叹号和调整词汇选择,对原句中的表态功能进行了有效补偿。感叹号在书面文本中弥补了英语原句中语音层面韵律特征(如高低重音和降调)的缺失,增强了句子的情感传递力,使读者可以通过视觉符号感知到说话者的夸张语气和调侃态度。此外,译文中的“多多少少”和“一定”通过增强语气词的使用,替代了原句中“gotta”所体现的主观推断和肯定语气,使译文更贴近原句的情绪表达。结合感叹号的使用,这些语言策略共同传达了说话者的幽默感和对朋友关系的关切,既保留了原句的戏谑意味,也增强了中文表达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例2
ST: |
If |
people |
don’t |
know |
they |
shouldn’t |
just |
guess |
语调层: |
|
|
|
|
|
!H* |
|
L-L% |
间隔层: |
1 |
1 |
1 |
1 |
1 |
1 |
2 |
1 |
TT:他们不知道就不要乱猜!
在这句台词中,高重音落在“shouldn’t”上,突出否定核心词,表达了说话者对“乱猜”行为的强烈不满和生气情绪。句末降调落在“guess”上,通过语气的收束表现出一种带有压制性的愤怒,表明说话者的态度不仅坚定,而且隐含责备。中文译文“他们不知道就不要乱猜!”通过感叹号补偿了句末降调所传递的生气情绪,使译文在书面文本中呈现出强烈的情感表达。此外,“乱”字的加入不仅强化了对“猜”的否定,还加深了译文对行为不理性特质的批评,使说话者的愤怒情绪更为鲜明。译文紧凑的句式和直白的语气延续了原句的情感节奏,使目标语言的观众能清楚感受到说话者的生气与不满。
4.2. 语法功能
在字幕翻译中,语调的语法功能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翻译现象。语法功能指的是语调通过高低起伏和韵律变化,帮助听者确定口语中语法结构的作用,例如分句边界、问句或陈述句的区分等。这种功能类似于书面语中的标点符号,能够为语义解析提供清晰的逻辑框架。在原语音环境中,语调的语法功能往往不言自明,但在字幕翻译中,因缺乏直接的声调提示,译文需要通过书面符号或语言结构对其进行补偿,以确保语义的准确传递和观众对角色语义逻辑的清晰理解。本节将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字幕翻译中如何通过补偿源语语调的语法功能。
例3
ST: |
So |
like |
you |
guys |
all |
have |
jobs |
语调层: |
|
L* |
|
|
H*+L |
L+H* |
|
HL- |
间隔层: |
1 |
4 |
1 |
3 |
1 |
1 |
|
TT:你们都有工作吗?
这句台词通过语调的高低变化实现了显著的语法功能。句首的低重音落在“like”上,表明这是对话中的引入语,为后续内容铺垫语境。在“you guys all have jobs”部分,语调连续变化,先是由高降调,随后再升调,然后在句末“jobs”处进行降调,明确了句子的疑问语气,类似书面语中的问号功能,帮助听者识别这是一个提问而非陈述。中文译文“你们都有工作吗?”通过书面语言对这些语法功能进行了有效补偿。“吗”字作为汉语中典型的疑问标记,精准传递了原句中的疑问语气,避免了语义歧义;同时,问号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提问属性,使译文在视觉层面清晰呈现出句子的语法特性。
ST: |
Then |
I |
look |
down |
and |
I |
realize |
there |
is |
a |
phone |
there |
语调层: |
HL- |
|
L + H* |
HL-L* |
|
|
!H* |
|
H-L% |
L-H% |
间隔层: |
3 |
1 |
1 |
3 |
1 |
1 |
2 |
1 |
1 |
1 |
4 |
|
例4
TT:我低头一看,看见有一个电话……在那里
这句话的间隔层标注显示,动作短语“look down”后的断句指数为3,而“phone”后的断句指数为4,这些间隔在原句中起到了显著的语法功能。首先,“look down”后的3标志着短暂的停顿,将其与后续的“and I realize”分开,形成清晰的语法层次。这一停顿类似于书面语中的逗号功能,为叙述提供了逻辑分隔。其次,“phone”后的4是一个更强的断句标记,它明确了句子语法中的焦点词“phone”作为主要信息的地位,同时通过显著的间隔为句子的补充成分“there”创造了语义上的延续空间。中文译文通过语言结构和标点符号对这些语法功能进行了补偿。译文在“我低头一看”后添加了逗号,将其与后续内容分隔开,语义层次清晰,补偿了原句中“look down”后断句指数3所表达的逻辑分层。“电话…在那里”中的省略号延续了句子的叙述感,同时强调了“电话”作为信息焦点的作用,对原句中“phone”后断句指数4所表现的突出功能进行了有效再现。
4.3. 聚焦功能
在字幕翻译中,语调的聚焦功能是一个关键的语用特征,对其有效补偿对于传递源语的核心信息和情感意图至关重要。聚焦功能指语调用于强调口语中某些内容的功能,通常通过音调的升降、重音的分布或语句的节奏变化突出特定信息,从而引导听者关注话语中的焦点。在字幕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通过词汇选择、句式调整等手段补偿语调的聚焦功能,以突出重点信息并保持语义层次的清晰性。这种补偿不仅要求译者对源语语境和语调意图有精准的把握,还需在目标语言中再现语句的逻辑主次和情感表达,从而确保译文与原文在信息传递和表达效果上的一致性。本节将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字幕翻译中如何通过多种策略补偿源语的语调聚焦功能。
例5
ST: |
I |
just |
wanna |
be |
married |
again |
语调层: |
|
|
L* |
|
H* |
L-L% |
间隔层: |
1 |
1 |
1 |
3 |
1 |
|
TT:我只想……再次结婚!
这句台词通过重音和节奏变化实现了显著的聚焦功能。高重音(H*)落在“married”上,将注意力集中于“结婚”这一核心信息,明确了句子中语义的焦点;而“be”与“married”之间的间隔较大,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聚焦功能。译文“我只想……再次结婚!”通过词汇选择和标点符号对这些聚焦功能进行了有效补偿。译文中使用省略号表现了情感的延续性和内心的停顿感,补偿了语调中的节奏变化,同时将语义的重心转移到了省略号后的部分,用“再次结婚”重现了“married again”所承载的语义重点,最后的感叹号则进一步强化了说话者情感的迫切性和表达的张力感。
ST: |
We |
Haven’t |
told |
them |
we’re |
together |
because |
they |
hate |
me |
语调层: |
|
|
L* |
|
|
L-L% |
|
|
H* |
L-L% |
间隔层: |
1 |
2 |
1 |
1 |
1 |
3 |
1 |
1 |
1 |
|
例6
TT:就是因为他们讨厌我,我们才没公开
在这句台词中,语调的焦点落在了“they hate me”这一部分。首先,高重音在“hate”上,使得“hate”这一负面情感成为句子的核心焦点,突出了“他们讨厌我”这一情感冲突的严重性。接着,低重音和句尾的降调在“me”上进一步加强了情感的聚焦,表明这段未公开的关系主要是因为“我”被“讨厌”而无法公开。整个句子的情感负担集中在“they hate me”部分。在中文译文中,这一焦点得到了有效的补偿。译文通过“就是因为”突出了因果关系,确保了“他们讨厌我”作为句子核心原因的强调。同时,在中文中,句首常常是情感和信息的重点位置,因此将“他们讨厌我”提前,使得这一情感冲突成为句子的核心,确保了原文中的情感聚焦在翻译中得以再现。译文中的“我们才没公开”则承接了原句中的因果关系,间接补偿了原句中的情感焦点。
5. 结论
通过对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语调再现问题的分析,本文探讨了语调的三种主要语用功能——表态功能、语法功能和聚焦功能——在字幕翻译中的补偿策略。在表态功能的翻译中,译者通过添加感叹号、选择合适的语气词等手段,将源语中的情感态度有效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的情感传递。在语法功能的补偿方面,译者通过结构调整和标点符号的使用,清晰地传递源语中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层次,确保观众准确理解人物的言外之意。至于聚焦功能,译者通过调整词序、和使用适当的标点符号,有效地突出了话语的核心信息和情感焦点,使译文在信息传递上与原文保持一致。总体而言,电影字幕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多模态语篇中不同元素的协调与再现。语调作为电影对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态度和语法功能,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敏锐地把握语调所传递的多层次信息,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使字幕翻译能够充分还原原语音中语调所承载的意义和情感。未来的字幕翻译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语调与字幕翻译之间关系的探讨,并发展更加细化和多样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