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诗歌意象翻译——以《长干行》为例
Translation of Poetic Image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Taking Chang Gan Xing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5.131061, PDF, HTML, XML,   
作者: 邓婷婷: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意象中国古典诗歌文化障碍翻译策略Imag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Cultural Barriers Translation Strategy
摘要: 在当前的全球形势下,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和载体,而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结晶。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将诗歌从中文翻译成英文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因为意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诗歌意象的翻译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以便目标读者能够理解源文本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在跨文化交际中至关重要。《长干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它展现了唐代人的思想情感和日常生活,还因为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使其成为经典之作。其文学价值极高,值得深入研究。关于《长干行》的翻译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文本分析、翻译策略、案例分析、跨文化理解等方面。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长干行中的意象翻译进行研究。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基于文化重合、文化平行和文化缺省三种关系,分析了《长干行》中经典意象的翻译。通过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误区,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global situation, one of the root causes of firm cultural confidence is to let our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go abroad. Language is the medium and carrier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while poetry i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ulture. Imagery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 gem in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ng poetry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is a meticulous task, as images carry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of poetic image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so that the target readers can understand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which is crucial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hang Gan Xing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not only because it showcases the thoughts, emotions, and daily life of people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but also because its delicate emotional depiction and vivid imagery have made it a classic work. Its literary value is high and worthy of in-depth study. Regarding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of Chang Gan Xing, scholars mainly focus on text analysi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ase studies, and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imagery in Chang Gan X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 imagery in Chang Gan Xing based on three relationships: cultural overlap, cultural parallelism, and cultural default. By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caused b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we can better achieve the glob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邓婷婷. 跨文化视角下诗歌意象翻译——以《长干行》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 430-43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61

1. 引言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坚持弘扬中华文化的立场,不断加强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展示我国悠久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志,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家软实力。诗歌翻译是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意象是我们古典诗歌的灵魂;诗人常常使用生动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意象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感官化,以受众熟悉的方式将抽象的思想附着于具体的形象上。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诗歌中的意象容易引起误解甚至理解上的冲突。中国文化意象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在跨文化交流中对于理解中华文化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试图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和传播策略。

李白的《长干行》是这位诗人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展现了唐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及日常生活。本文将分析《长干行》中经典意象的翻译,以了解西方人如何感知中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中国诗歌中的许多意象对于目标语言读者来说难以理解。因此,本文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诗歌意象的翻译,探讨基于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三种关系类型的翻译策略,旨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2. 意象与文化

2.1. 意象的定义

“意象是客观现象融入主观情感的现象,或者是通过客观现象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1]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诗歌中的意象。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文学形式,而意象在诗歌理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意)指的是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象”(象)则指形象和现象。因此,意象就是审美主体心中的形象或他们心中的景象。然而,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学者对意象有着不同的看法。

2.1.1. 中国文学家关于意象的观点

在中国,意象的概念自古就有。起源于先秦时期,《易经·系辞》这部哲学著作中首次提到了意象,文中记载:“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这是属于哲学领域的象征。诗学借用了并扩展了这一概念[2]

尽管“立象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歌中的“象”不再是卦象或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现象。刘勰在其著名的《文心雕龙》中首次在讨论诗歌时提出了“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认为“象”是文学作品构成中的可视化表现,代表着诗人对物质世界的感官认识。它是通过语言媒介形成的艺术概念。

在现代,朱光潜将情感和意象视为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分割的两部分。童庆炳在《文学理论》中定义意象是为了表达哲学概念而设立的表现形式,具有象征性或荒诞性的特点,旨在传达人类存在的理想境界。然而,西方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观点。

2.1.2. 西方文学批评家关于意象的观点

意象直到20世纪才进入西方的视野。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诗歌意象的影响,同样强调情感的作用。英国诗人T.S.艾略特曾认为:“以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是找到情感的意象,即一组对象、一种情境、一系列事件;所有这些都将表达出那种特定的情感。”[3]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意象派诗歌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指出“意象是理性与情感的瞬间显现”[4]。可以说,意象是作者在抽象美学与具体现实之间的纠结,它来源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并通过客观现象得以表达。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意象因其“民族性”或“文化个性”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明代学者王夫之总结了诗歌意象的四大特征:完整性、真实性、模糊性和原创性;吴胜教授则突出了主观个性、象征意义及模糊性的重要性。基于这些研究,可以归纳出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主要特点为象征性、主观性、模糊性和创造性。意象通过具体物体或场景来表达抽象概念或情感,如梅花常被用来象征坚韧与纯洁。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视角,也意味着每位诗人对同一对象可能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这种主观性表明,意象不仅是对外界现实的再现,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体现。

此外,意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通常不是直接表述,而是通过隐喻和暗示等方式传达,鼓励读者自我体验与理解,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深度和丰富性。通过创新的语言运用和想象力,诗人为平凡事物赋予新的含义和生命力,创造出独特的情感与视觉效果[5]

2.2. 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源自德语的“Kultur”,最初指的是土地的开垦和植物的栽培,尤其是艺术和道德能力以及天赋的培养[6]。广义上讲,文化强调其全面性和整体性,将文化视为一个社会或群体在其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所有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总和。狭义上讲,文化强调文化的精神层面,将其视为通过学习和传承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元素的总和。意象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文化类型,因此属于狭义文化范畴。因此,本文将以狭义的文化概念作为讨论的基础。

正如王弼所说,没有什么比语言更能捕捉到意象的本质:语言揭示了意象。因此,意象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被视为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延伸。作为符号系统,语言本身承载着文化价值。它表达、体现并象征着文化现实[7]。同时,作为文化内容的可见形式,语言深深地嵌入在文化之中,受其影响并被塑造。

总的来说,文化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延伸。意象不仅是一种文学手法,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意象体系,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诗歌中,意象通过具体的物体传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表达方式深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差异导致意象表达和理解的差异,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流,达到文化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所以第三章将从跨文化视角分析《长干行》中的诗歌意象。

3. 《长干行》中从跨文化视角看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策略

3.1. 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可译性

在文学翻译研究中,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长期存在争议。奈达曾说过:“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张力,以及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之间的冲突,在诗歌翻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8]许多理论家对诗歌的可译性表示怀疑。然而,过于关注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论可能会忽视实际翻译工作的意义。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不仅提供感官吸引力,还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某些类型的意象可能难以翻译,但另一些则可以有效地再现,从而使诗歌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译性。

纽马克也强调,文本的可译性并不需要其所有意义方面都能在目标语言中准确再现。相反,译者必须根据翻译文本的不同意图和个人目标选择、平衡和比较不同的意义等值物和载体。

3.2.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国诗歌意象翻译策略——以《长干行》为例

实际上,诗歌意象的跨文化传播涉及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翻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因此,译者需要全面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具体的跨文化翻译和解释过程中,译者需要识别文化差异,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差异,以便发现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我们知道,在翻译诗歌意象时可以采用多种文化策略,如文化保留、替代、移植和补偿。译者可以根据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选择不同的方法。本文将文化关系分为三类:文化重叠、文化平行和文化缺失。

3.2.1. 文化重叠

文化重叠指的是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相似或相同的元素、符号或概念,这些元素在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中都被相似地理解和解释。例如,世界各地的许多文化都崇拜太阳并赋予其象征意义,因此太阳在不同文化中具有类似的象征意义。在《长干行》中,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展示了文化重叠:

原文:愿同尘与灰。

版本1:To mix my dust with his were my dear vows.

版本2:We wished to stay together like dust and ash.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是因为英文文化和中文文化之间的重叠。在英语中,人们非常熟悉“ashes to ashes, dust to dust”这一表达,这是葬礼中常用的句子。因此,西方人很容易理解“love me till we were dust and ashes”意味着“爱我至死”;“mix my dust with his/thine”意味着永远爱她的丈夫。所以“尘与灰”的直译很好地描绘了女子对她丈夫的深情。

3.2.2. 文化平行

文化平行发生在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存在相似之处时,这使得来自两种文化的读者可以轻松理解彼此。如果源语言中的意象在目标语言读者中无法引发相同联想,甚至可能导致误解,那么应该调整为目标语言中的不同意象。当目标文化中可以找到实现与原有意象对目标读者产生相同效果的等效替代物时,译者可以使用文化替代。

原文:绕床弄青梅

版本1:And around the bed we played with green plums.

版本2:Around the well we played with mumes still green.

在这句诗中,翻译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床”字的解释。版本1将其译为“bed”,因为“床”在中文中通常指“床”。然而,查阅《辞海》后发现“床”的另一种解释为“井台”。在这种情况下,“床”应被解释为“井台”,因为在古代中国,井通常位于社区内的公共地方,孩子们常在井边和梅树下玩耍[9]

3.2.3. 文化缺失

文化缺失指的是某一文化中存在的现象在另一文化中不存在的情况。在一个文化中熟悉的事物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是不常见的,这导致了文化缺失。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使用文化移植和创造性的文化补偿来传达外国文化概念或意象。

1) 移植

文化移植用于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没有确切对应物的情况。Hervey & Higgins将其定义为“源语言表达逐字转移到目标语言的过程,因为没有合适的等效物。移植的术语可以保持不变或进行轻微修改;然而,重要的是要在目标文本的上下文中明确借用表达的意义”。文化移植是向外国读者介绍源文化的主要方法,有助于促进更深入的文化交流。以下是一个《长干行》中的移植示例:

原文:郎骑竹马来

版本1:On hobbyhorse he came upon the scene.

版本2:You came riding on a bamboo-horse.

“竹马”是指用竹子做的马。在古代,孩子们会手持它,仿佛骑在马上。译者使用“hobby horse”来解释“竹马”是一种玩具。“hobby horse”在西方早已为人所知。

在西方,hobby horse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通常由一根带有马头的棍子组成,马头通常由毛绒或木头制成,孩子们骑在上面,假装骑在马上。这个玩具至今仍然流行,也在传统节日中出现,比如帕德斯托的“奥比奥斯节”和莫里斯舞蹈。然而,在这种背景下,西方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它是一种玩具。

2) 补偿

补偿是指“通过在目标文本中使用不同于源文本的方法来近似源文本重要特征的效果,以弥补翻译中重要源文本特征的损失”。文化补偿指的是使用文化手段在目标文本中替代源文本中的一种文本效果,以抵消翻译中重要特征的损失。

有时,由于文化差异,源文本中的某些元素在目标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等效物。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文化注释作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长歌行》中的一个例子:

原文: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版本1:My troth to thee till death I keep for aye: My eyes still gaze adoring on my lord.

版本2:If you have the faith of Wei-sheng. Why do I have to climb up the waiting tower?

对联“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包含两个历史典故,抱柱信和望夫台,这些典故非常晦涩,即使是中文读者也可能难以理解。抱柱信源于《庄子》中的一则故事,讲的是一位男子在洪水期间等待一位未能出现的女士,他紧抱着桥柱而不放弃信任。望夫台指的是中国古代妇女等待丈夫归来的地方,有些传说称她们在等待中变成了石头。这些典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文学深度,使其翻译相当困难。

在版本1中,译者仅专注于传达对联的意思,而没有提及典故,因为西方文化中没有直接对应抱柱信和望夫台的概念。提及这些典故不会触发西方读者关于信任和对丈夫的思念的联想。然而,这种方法导致了这首古典诗歌异域特色的部分丧失。

在版本2中,译者试图保留抱柱信的原始意象,保留诗歌的异域特色,但这使得西方读者在没有解释的情况下难以理解“Wei-sheng的信仰”这一概念。

注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版本2包括解释“Wei-sheng的信仰”和“望夫台”的注释,读者不仅能理解诗歌的意思,还能了解中国文化。

3) 增补

通常,译者没有权限随意在原诗中引入新的意象。然而,为了在译文中达到等效效果,译者可以根据上下文加入额外的意象。以下是一个诗中的增补示例:

原文:五月不可触

版本1:Where ships were wrecked when spring flood ran high.

版本2:The unpassable rapids in the fifth month.

这使得目标文化的读者在保持原意的同时,也能体验到相同的审美冲击。在翻译《长干行》中的“五月不可触”时,许多译者加入了“激流”或“春汛”等意象,以说明危险并增强读者的视觉效果。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时,往往会遇到文化重叠、文化平行和文化缺失等各种文化障碍。然而,这些文化障碍并非固定不变。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新发现为重新解读中国古典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中西方国家间日益增加的文化交流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中文化障碍的变化。因此,我们应该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视为动态的,并在特定的跨文化背景下持续评估文化障碍。译者必须沉浸在诗人的文化背景中,充分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同时,译者还应考虑目标读者的视角,使翻译在传达中国古典诗歌时更加易于理解。

4. 结论

没有任何语言不是深深植根于其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任何文化不是以自然语言的结构为核心。语言是文化传承的媒介和载体,而诗歌则是语言的精髓和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传统文化艺术模式体现了人们通过历史文化熟悉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行为,不仅旨在传达信息,还通过优质的翻译将中国独特的古代文学艺术形式介绍给外国文化,使中华民族的文学精华在全球范围内闪耀。诗歌是诗人个人情感在线条间的表达和反映,代表了诗人内在思想与外在物体形式的高度统一。这种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表现为“意象”。因此,在将中国诗歌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对意象翻译的研究尤为重要。

《长干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展现了唐代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细节。研究《长干行》翻译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文本分析、翻译策略、案例研究和跨文化理解上。因此,本文重点研究《长干行》中的意象翻译。

本文认为,虽然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大多数意象是可以翻译的,但由于无法克服的文化障碍,某些元素仍然无法翻译。可翻译的意象有助于外国读者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相比之下,保留或部分保留不可翻译的意象则维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新鲜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和理解。因此,诗歌的魅力得以延续。译者可以采用适应性策略来克服诗歌翻译中的文化障碍。

本文应用了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三种关系:文化重叠、文化平行和文化缺失。对于文化重叠,采用直译;对于文化平行,采用替换;而对于文化缺失,则建议采用四种策略:文化移植、文化补偿、增补和省略。无论采用哪种策略,主要目标都是与其他文化进行沟通,并将本土文化介绍给外部世界。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增加,汉语和英语都在不断发展,目标读者的文化视角也在不断拓宽。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中的文化差异将会减少,使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富含文化意象的内容。在跨文化背景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翻译,将有助于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全球,并更好地履行译者作为文化交流大使的角色。

本文仍有一些局限性。首先,本文使用的案例和篇幅有限。由于时间限制,对诗歌意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次,大多数译者通常专注于传达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或语义内容,常常忽略了其独特的“形式”。如果能有效翻译“神韵”和“形式”,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文学魅力就能充分展示给西方读者。显然,实现“理想翻译”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是作者未来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 黄河清.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翻译[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3] 李元洛. 诗美学[M].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
[4] 彼得·琼斯. 意象派诗选序[M]. 裘小龙, 译. 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89.
[5] 李加强. 由阐释学和接受美学观意象翻译[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安徽大学, 2005.
[6] 李延林. 英语文化译学教程[M].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
[7] Claire, K. (2000) Language and Cultur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8] Nida, E.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9] 王越. 许渊冲与庞德译作中的诗歌意象汉英翻译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