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说《巴别塔》简介
《巴别塔》是一部描绘语言奥妙与翻译魔力的奇幻小说,故事设定在1920年代广州瘟疫后的世界。主人公罗宾在经历家庭悲剧后,被教授洛弗尔收养并送往伦敦。他的目标是进入传奇的翻译中心——巴别塔。在这里,多语言专家们通过翻译激活魔法,而翻译误差形成的银条成为帝国力量的关键。这些银条催生了白银工业革命,助力英国掌控全球白银资源。随着罗宾在巴别塔的深入学习,他逐渐痴迷于翻译魔法,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严峻挑战。小说《巴别塔》荣获第58届美国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23年轨迹奖最佳奇幻长篇小说奖,2023年英国国家图书奖。
该书融合历史与奇幻,探讨语言和翻译的力量,其叙事结构复杂,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文化特定项和深刻的文学修辞。通过描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和事件,探讨了人类沟通与理解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因此,在翻译《巴别塔》的过程中,译者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如文化背景的再现、语言风格的保留以及文学修辞的传达。
2. 生态翻译理论和“三维转换”视角
2.1.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1]。它由中国本土学者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首次提出。它与生态学中的自然选择定律相结合,是一种生态学范式(也称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提出翻译即适应和选择[2]。生态翻译学作为目前国内流行的一种理论,也在慢慢发展,用生态翻译学来解释翻译作品和翻译过程的学位论文和论文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2.2. “三维转换”视角
在《生态翻译学》一书中,胡教授将生态翻译学中适应性选择理论的翻译方法简要概括为“三维转换”,即以“多维适应、适应性选择”为原则[3],相对侧重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往往会根据语言学、文化和传播学的不同阶段或顺序进行适应性的选择和转换。
一是语言的适应性转换维度。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就是译者在重译过程中对语言的适应性转换。每种语言发展的起点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是语言层面的差异[4]。因此,译者在将源文本翻译成目标文本时,更要注意选择词汇、短语、句法结构等。
二是文化层面的适应性转变。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的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形式在结构上的简单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5]。因此,译者不仅要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更要从文化层面进行适应性转换,对语言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进行加工,使目的语符合读者的需要,避免产生误解影响翻译效果。
最后是交际维度的适应性转换,这要求译者除了关注交际意图外,还要关注两种语言特点和文化层面的传递,注重交际层面的选择和转换,关注原文的跨文化因素,在译文中实现准确传递。这样,目标读者就能获得与源读者相同的信息和情感感受[6]。这三个方面共同维护和保持着源语和目的语的生态环境,但翻译过程中的转换并不局限于这三个方面。
3. 译本选例分析
例1
原文:If he let his gaze drift out of focus, the foreigner morphed into a giant bird…
译文:如果他不定睛凝神,这个外国人的现象就会虚化成一只大鸟……
在语言维度方面的转换,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条件句结构(If),但省略了主句。将“let his gaze drift out of focus”译为“不定睛凝神”,使用了更加简洁、富有文学性的中文表达。译文省略了原文后半部分“the foreigner morphed into a giant bird”的内容。
在文化维度方面的转换,使用“不定睛凝神”这一近似成语的表达,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化中喜欢使用四字格的特点。原文描述的是视觉焦点的模糊,译文转化为中国文化中常见的“凝神”概念,暗示了一种专注或出神的状态。省略了“giant bird”的直接翻译,可能是考虑到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不太常见或难以理解。
在交际维度方面的转换,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核心信息,即描述了一种特殊的视觉状态或注视方式。通过使用“不定睛凝神”这样富有文学色彩的表达,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性和想象空间。译文的简洁表达可能更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通过省略后半句,译文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能增加了一种神秘感或悬念感。
例2
原文:His tongue tripped over words he didn’t know, words he could only guess at and sound out.
译文:不认识的单词搞得他舌头打结,他只能连蒙带猜地拼读出来。
在语言维度方面的转换,原文使用了两个并列的从句,译文将其合并为一个复合句,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译文将“不认识的单词”前置,强调了造成困难的原因,符合中文的习惯表达。将“tongue tripped over”译为“舌头打结”,“guess at and sound out”译为“连蒙带猜地拼读”,都体现了对应的汉语习语表达。
在文化维度方面的转换,“舌头打结”是一个中文常用的形象化表达,对应英文的“tongue tripped over”,体现了译者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连蒙带猜”这个四字词组的使用,体现了中文文化中喜欢使用四字格的特点,增强了表达的文化亲和力。
在交际维度方面的转换,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核心信息和交际意图,即表达说话者因不熟悉单词而感到困难的状态。译文使用了更加口语化和生动的表达,如“搞得他舌头打结”、“连蒙带猜”,这些表达更容易引起中文读者的共鸣,增强了交际效果。译文的节奏感和简洁性可能比原文更强,这可能是为了适应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期待。
例3
原文:…and also explained why her accent, lilting and rhotic…
译文:……这就是为什么她的口音听起来抑扬顿挫,所有的r都发音……
在语言维度方面的转换,原文是两个并列的形容词“lilting and rhotic”,译文转换为两个并列的句子,大大扩展了原文的结构。“Lilting”被译为“抑扬顿挫”,使用了中文的成语来表达语音的特点。“rhotic”被解释性地翻译为“所有的r都发音”,使句子更加完整。
在文化维度方面的转换,原文使用的是专业的语言学术语,译文则转换为更容易理解的日常表达。使用“抑扬顿挫”这一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常用的成语,体现了对目标语文化的适应。针对汉语读者可能不熟悉的“rhotic”概念,译文直接解释了其在发音中的表现。
在交际维度方面的转换,译文保留并解释了原文的核心信息,使不熟悉语言学术语的读者也能理解。通过使用“抑扬顿挫”这样富有韵律感的成语,在某种程度上重现了原文描述的语音特点,即苏格兰口音的特性。考虑到普通中文读者可能不了解英语口音之间的区别,译文采用了更加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将抽象的语言学概念转换为具体的听觉感受和发音描述,使内容更加直观。
例4
原文:Coach is obvious, but…
译文:Coach有“车厢”和“长途车”的意思,这很好理解,但为什么前面还有一个stage (舞台)呢?
在语言维度方面的转换,原文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加省略,译文扩展为一个复合句,包含了解释和疑问两个部分。“Coach”的含义被详细解释为“车厢”和“长途车”。“obvious”被意译为“很好理解”。添加了原文中没有的“stage (舞台)”的概念,并提出了相关疑问。
在文化维度方面的转换,译文详细解释了“Coach”的多重含义,体现了对源语文化中词义的理解和传递。通过提出“stage”的概念,暗示了源语文化中可能存在的语言或文化联系,这在原文中并未明确提及。译文试图通过解释和提问的方式,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源语文化中的语言现象。
在交际维度方面的转换,译文不仅传达了原文的基本信息,还大幅扩展了内容,提供了更多的背景和上下文。考虑到中文读者可能不熟悉“Coach”的多重含义,译文提供了详细解释。通过提出问题“为什么前面还有一个stage呢?”,译文创造了一种与读者对话的感觉,增强了交际的互动性。译文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这超出了原文的直接内容。
4. 结论
通过对小说《巴别塔》英译本中多个片段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总结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与价值。本文认为小说《巴别塔》的译者在以下维度的转换上的处理值得学习:首先,在语言维度方面,译者在语言层面展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译者不仅进行了句法重构和词序调整,还采用了增译、省略等策略,以适应中文的表达习惯和节奏。这种转换既保留了原文的核心信息,又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生态;其次,在文化维度方面,译者在处理文化特定元素时表现出了敏锐的文化意识。或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或采用本土化的表达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寻求平衡。这种做法体现了对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生态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再次,在交际维度方面,译者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期待,通过调整信息量、增强表达效果、创造互动性等方式,提升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这种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策略有效促进了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
总的来说,小说《巴别塔》的英译本展现了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的实践价值。译者通过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巧妙转换,成功地在源语和目标语的生态系统之间搭建了桥梁,为中文读者呈现了一个既忠实原作精神又适应中国文化语境的译本。然而,本文也发现,生态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的抽象化描述可能不足以应对某些具体翻译场景,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平衡语言维度与文化维度之间的张力,仍需进一步探讨。此外,随着翻译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如多模态翻译、数字文本翻译),生态翻译学的适用范围是否能够涵盖这些新兴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希望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推进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以及对文学领域的译者提供一些借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