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现状与思考
Research Statu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Influence of Labor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ity
DOI: 10.12677/ae.2025.15108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瑞琳, 闫迎春, 付洋洋, 张 敏, 苏 伟*, 李 娜*: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山东 济宁;李 青:济宁医学院口腔学院,山东 济宁;王文铖:济宁医学院学生工作处,山东 济宁
关键词: 大学生劳动教育创造力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Creativity
摘要: 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创造力发展密切相关,劳动教育被视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回顾了目前对于劳动教育与创造力的定义以及有关现状、影响因素和特征,详细分析了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影响的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创造力的劳动教育策略,并对未来劳动教育与创造力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Abstract: The labor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s intrinsically linked to the enhancement of creativity and is considered a vital component of the talent development framework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current definitions of labor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 examines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offer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labor education impacts the crea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uilding upon this foundation, the study additionally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labor education aimed at fostering creativity, and anticipate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interse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
文章引用:张瑞琳, 闫迎春, 李青, 王文铖, 付洋洋, 张敏, 苏伟, 李娜.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现状与思考[J]. 教育进展, 2025, 15(1): 610-61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85

1. 引言

随着当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就业环境的日益竞争,大学生作为知识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体系对其劳动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投入了极大关注。传统观念中,劳动教育往往被视为培养学生基本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手段,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却揭示了劳动教育与创造力之间存在更深层次的联系,为高校人才培养策略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方向[1] [2]

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深入探讨劳动教育对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提出相关提升策略。同时,研究也探讨了在实际的劳动教育中如何更好地融入创新理念,指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劳动教育在促进创造力上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但目前的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内容单一、标准不统一,与学生专业发展和未来就业方向脱节等[4]。通过深入探讨与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中的不足,并据此提出了为劳动教育注入新动力的对策建议。在劳动教育与创造力的研究展望部分,针对存在问题,进一步构想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持续跟踪劳动教育对学生长远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以及探索更为系统化和多元化的劳动教育模式。总体上,本论文旨在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增强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最终旨在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充分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2.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 劳动教育

2.1.1.劳动教育的定义

以往对于劳动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大体可分为德育、智育,作为实践活动的教育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个层面[5]。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其目的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6]

2.1.2. 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劳动教育逐步被纳入全面育人框架中,但其课程设置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系统管理、内容和形式缺乏时代性等[7],一项基于在某高校的问卷调查中,师生普遍反映存在学校对于建设符合高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力度不够、实践机会少、评价机制待完善等问题[8],同时,评价机制问题同样在另一高校的调查中被再次强调[9]。一些高校对劳动教育本质含义的认识存在偏差,将劳动教育简化为体力劳动,忽略了其全面性和深度,在江苏的一项实证调查中,研究者就强调了课程体系不完善以及偏重劳动技能而忽视劳动观念建立的问题[10];且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领域如德育、思政、专业教育及学生管理脱节,缺乏有效的整合;家校合作的劳动教育模式尚未充分发展,家庭在其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利用[11]。同时,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缺乏也在多项调查中体现[12],而任课教师似乎也存在着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欠缺[13]

2.2. 创造力

2.2.1. 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通常被定义为个体产生新颖、有价值的想法或产品的能力[14]。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它涉及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表现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指产生新颖、独特且有价值想法的能力,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结合。评价创造性思维通常依据其成果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创造性表现能力指的是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能力,涉及相关知识、方法、技能和技巧。创造性人格则是推动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体现在个体在创造活动中的个性倾向[15]

2.2.2. 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储备、思维风格、人格特质以及动机水平。与此同时,学校教育环境在创造力培养的环境因素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16]。同时,研究表明大学生情绪智力显著正向影响创造力[17],自我效能感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创造力及各维度[18],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心理资本也对大学生的创造力有积极影响[19]。而情绪通过影响工作记忆、信息加工方式的认知路径,以及影响工作投入的动机路径影响创造力。但由于相同的情绪状态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路径对创造力产生影响,目前积极与消极情绪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研究呈现不一致甚至相反的倾向[20]

2.2.3. 我国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

我国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创造潜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性个性具有挑战性;创造性思维在其核心新颖性方面表现突出;在创造性思维能力典型表现的特征中,投射未来、评估力和通感尤为显著。虽然大学生在创造力倾向上表现良好,具备创造力的潜质和品格,但由于高校教学专业设置口径狭窄,缺乏交叉思维、教学侧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思考能力培养、价值取向过于功利化以及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等原因,我国大学生在创造力思维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详尽性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大学生创造力受专业类别、年级和性别差异、父母文化程度等的影响[15] [21],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3. 劳动教育与创造力

3.1. 劳动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

大学生创造力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格、智力、知识、动机、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22]。其中,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关注理论课程的传授,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锤炼和挑战的经历。众多研究表明,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对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劳动天然蕴含创新创造的维度[23],黎志勇等人的研究表明劳动教育在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24]。学校通过设定明确的创造力培养目标与指标、建立科学的创造力评估体系以及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同时,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发挥创造力所具备的重要品质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5]

3.2. 劳动教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机制

劳动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劳动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教育尤其会通过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提高创造力[26]

劳动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还体现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涵盖丰富知识经验、培养创造性思维与意识等),锻炼创造型人格特质,以及构建创新的外部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27]。同时,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致力于发展和增强学生的策划思维与设计能力,这与有效解决复杂问题息息相关。这既需要使用“信息收集、组织、存储、巩固、比较、分类、抽象、推理”等中低阶认知策略,也涉及“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反思、系统分析”等高阶认知策略[28],通过这些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可以得到显著增强。

加涅[29]将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的学习,劳动教育不仅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30]、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态度[31],这种全方位的学习为创造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情境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的本质在于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以及与特定文化的适应过程,即社会化过程。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是能力形成和社会化过程的必要途径。劳动教育不仅涉及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它还是一个构建个人社会身份及其文化意义的过程,结合了理论与实践,使得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32]。劳动教育在塑造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自主能力以及构建自主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33],而新劳动教育模式正是致力于通过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合作精神与探究能力[34]。这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得学生需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周围人合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究,这种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5]

约翰·杜威的“做中学”理念强调了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劳动教育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36]。通过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践,劳动教育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价值与社会职能的一致性,也对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造成积极的提升作用[3] [37]。在创造力构成要素中,知识创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被赋予了厚望,它们是大学教育在新世纪转型的关键能力指标,亦是当代大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基石[2]。劳动教育强调通过手工制作、农作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劳动技能,同时,使他们认识到劳动过程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3]。随之激发的对创新和改进现有技术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刷新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路径。在劳动教育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学生在实际劳动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以及对劳动价值认同的加深[1]也有助于创造力的提升。

其中创造性劳动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创造性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创造性劳动教育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创造性劳动,引导学生以手脑并用的方式,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过程。将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是提高创新人才培育成效的必要途径[38]。通过参与创造性或技术性的劳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随着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能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探索新的劳动方法和技术,从而变得更加“擅长劳动”[39]。创造性劳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关系[23]

4. 促进创造力的劳动教育策略

在21世纪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对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一种传统教育形式之一,正在被重新审视与强化,其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关联性也成为了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提升创造力的核心在于激发个体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劳动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化知识理解、锻炼实践技能、提升创造能力的平台[3]。将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融合,可以提高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直接地与创造力的培育相关,许多研究者已经提出了实施策略[40] [41]。例如,通过参与到真实的社会调查和技术研发中,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面对现实挑战,此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技能,也提升了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科就通过对“专业 + 劳动”体系的建设,打造特色课程、将专业实践技能学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在实践教学的多个环节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以“挑战杯”“互联网+”等比赛为灵感设计食品专业创新大赛、与企业联合建设劳育教育基地、组建食品专业劳育兼职教师队伍等,实现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促进[42]

在策略设计上,应强化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明确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中的定位。譬如,创设基于现代科技前沿的创新工坊和创客实验室,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领域,发起实际的创新项目和技术挑战。与此同时,学校应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以工程思维、设计思维为导向,整合资源,设置跨学科的项目制课程,使学生在跨学科交流和团队合作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另外,与行业界的深度合作也不可或缺,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实习计划为学生提供接触真实行业场景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专业服务和技术研深中,增进对当前行业发展趋势的理解,提前适应并影响未来的职业世界。贵阳某高校[43]通过整合通识教育、工程训练、新工科实践、校企合作、创客交流会、创客训练营、创业训练、思政二课堂、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丰富的活动资源,将产业新业态和劳动新形态融入劳动教育之中。这不仅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与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还能让学生体验到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然而,在执行上,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多侧重于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较少涉及到知识劳动和创新实践[44]。这种方式过于强调劳动的体力成分,忽略了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在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一些高校开始尝试,比如设置以创业为导向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挖掘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劳动创造价值并提升个人竞争力[1]。某校的《餐饮管理实务与运营》课程改革成功地将创新创业、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打造了一个“专业 + 创新 + 创业 + 劳动”四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构建学生团队、提供实验操作与管理培训、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运营,以及采用具有特色的课程考核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45]。为了提升这一教育模式的有效性,高校需要构建起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体验和成果,以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相契合。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强化与社会的联系,通过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多样化劳动形式,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机会,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46]通过校内外多方联络搭建志愿实践平台、开展专业技能较高的志愿活动、严格培训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全面跟进、合理考评,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总体而言,有效的劳动教育策略应从增强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等多维度出发,对传统劳动教育进行革新和深化。为此,高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综合战略中,长期持续地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全面提升。

5. 劳动教育与创造力研究展望

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和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高校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还需要发挥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在对现行大学劳动教育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未来研究的方向应更加注重劳动教育与创造力发展的内在联系。未来研究需要聚焦于劳动教育过程中创造力培养的生态系统设计,挖掘劳动教育对于创造力各个要素的促进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劳动教育系统化设计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整体水平。尤其应重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的融合,设计让学生参与到真实职场环境中的劳动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素养[2] [3]

大学劳动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系统性是提升创造力的关键。未来的研究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个体劳动与集体合作多种维度的教育模块,以及形成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增强学生的创新实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未来研究还需要关注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持续自我提升意愿的重要性,解析其在创造力形成中所起的激励与引导作用[47]

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未来研究方向之一是探索数字技术与传统劳动教育的结合点。由于知识技术更新迅速,研究需要设计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方案,例如利用慕课、在线实验室等网络平台和工具,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劳动实践中,从而适应未来劳动市场的需求。

研究还应关注劳动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心理预期建设,包括风险认知和挑战应对。通过创造性劳动的实践,学生可以培养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问题的勇气和智慧,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提升其变革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大学生通过参与劳动教育,能够显著提升自身的创造力水平,因此,未来研究应重视劳动教育与创造力的实证关联性,通过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式,系统地评估劳动教育对创造力衍生路径的作用机制,构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框架。最后,劳动教育内容的更新与丰富对于提升教育系统的适应性和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应着重探索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持续创新,为高校育人模式的转型提供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48]

6. 结论

劳动教育对于大学生创造力的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仍面临若干不足,相关领域尚存广阔的研究空间。有效的劳动教育策略应多方面提升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专业责任感和创造性劳动能力,革新传统劳动教育。高校需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战略,持续推动教育创新,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未来研究需要挖掘劳动教育对于创造力各个要素的促进作用,并通过系统化设计增强其效果。研究需关注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的结合,构建多样化和系统的教育模块。同时,研究应重视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提升意愿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在创造力形成中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研究方向应包括数字技术与传统劳动教育的结合,以及劳动教育对学生心理预期的影响。此外,应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评估劳动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的实证关联性,并建立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框架。

基金项目

济宁医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cx2024319py)。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徐宜宜. 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的研究[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35(9): 91-93.
[2] 马宽斌. 高校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及其融合[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1, 42(2): 192-195.
[3] 余宏亮, 王刚. 大学劳动教育简论[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1, 4(2): 100-106+130.
[4] 苗春凤. 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J]. 山东工会论坛, 2021, 27(6): 42-50.
[5] 郭敏.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工业大学, 2023.
[6] 曲霞, 刘向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2): 73-77.
[7] 古再努尔·吐洪. 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实施路径[J]. 世纪桥, 2024(13): 73-75.
[8] 王雍华, 葛丛栩, 吕芳萍, 丁郎, 杨超虹. 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个案研究——基于S校艺术类专业本科生的问卷调研[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7): 139-141.
[9] 丁彦, 孙娟玲.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探析——基于湖南农业大学的调查[J]. 黑龙江教育, 2023(13): 10-13.
[10] 田妹华.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与优化路径——基于18所高职院校的实证调查[J]. 江苏教育研究, 2023(Z1): 91-96.
[11] 王昭君. 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21): 24-25+35.
[12] 王飞, 徐继存.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2): 12-19.
[13] 杨建新, 梁雄, 彭世广, 李璠, 李双寿.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现状调研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J]. 大学教育, 2024(18): 1-5.
[14] Sternberg, R.J. and Lubart, T.I. (1993) Investing in Creativity. Psychological Inquiry, 4, 229-232.
https://doi.org/10.1207/s15327965pli0403_16
[15] 罗晓路. 大学生创造力特点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6(1): 168-172.
[16] 王寅枚, 张柏萍, 何聪. 大学生创造力影响因素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5(11): 165-166.
[17] 尤新新. 高校本科生情绪智力对创造力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 2022.
[18] 刘占波.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的预测: 班级氛围的调节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9.
[19] 孙栋艳.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以心理资本为中介[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财经大学, 2020.
[20] 艾树, 汤超颖. 情绪对创造力影响的研究综述[J]. 管理学报, 2011, 8(8): 1256-1262.
[21] 武艺. 中国高校大学生创造力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大学, 2019.
[22] 石变梅. 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心理资本和创造动机的中介作用[D]: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14.
[23] 周召婷, 周兴国. 创造性劳动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耦合的三维探赜[J]. 江淮论坛, 2024(3): 179-185.
[24] 黎志勇, 于兆勤, 杨斌. 劳动教育在应用型本科学生创造力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 汽车维修技师, 2023(11): 114-115.
[25] 郭梅, 姜仁安, 李岩松. 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10): 103-105.
[26] 陈豫岚. 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J]. 四川劳动保障, 2024(8): 83-85.
[27] 刘园. 小学劳动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与路径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7): 1987-199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7295
[28] 郑洁. 劳动教育中的筹划思维和设计能力[J]. 教学与管理, 2023(7): 19-22.
[29] Gagné, M.R.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30] 殷曈昕. 劳动教育在儿童言语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基于小学第一学段劳动课程设置的思考[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1(1): 109-113.
[31] 陈俊风, 邓立华, 谢迎娟. 基于多元协同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30): 35-38.
[32] 陶建兰, 李文迪, 吕丰.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高校校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同济大学为例[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4(1): 88-94.
[33] 马晓蕾. 绿植包养: 构建以劳动教育培养自主管理能力新路径[J]. 山东教育, 2024(7): 34-35.
[34] 蒋有兵, 王彩君. 劳动增智慧田园育素养——新劳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实践性习作教学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4(3): 60-62.
[35] 滕锦月. 浅谈自主学习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神州(上旬刊), 2013(9): 105.
[36] 李敏, 殷世东. 基于“做中学”的中小学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J]. 教学与管理, 2023(9): 77-80.
[37] 文晶娅.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18(9): 114-116.
[38] 张怡凡, 张莹. 高校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其实施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3(10): 107-111.
[39] 孙雷波. 劳动教育: 激活学生创造力与动手能力的金钥匙[J]. 科普童话, 2024(43): 22-24.
[40] 贾红, 梁广东, 唐玉蛟, 等. 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实践进路研究[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4, 24(1): 16-20.
[41] 李丽, 丁家恬, 王天波, 孙云艳, 杭卫星, 王奎洋. 课程思政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策略探讨——以《汽车服务工程》课程为例[J]. 时代汽车, 2024(8): 93-95.
[42] 宋爽, 林心萍, 祁立波, 闫春红, 吴海涛. 产教融合模式下的高校食品学科“专业 + 劳动教育”路径探索[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4(5): 93-96.
[43] 汪文云, 蒋泽标, 吴俨, 李疆, 杨秋萍. 新时代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索——以G本科高校为例[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11): 96-99.
[44] 严孟帅. 学生创造力培养及评价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45] 汪清蓉, 陈忻, 徐颂, 李飞, 曾飞.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践与反思——以《餐饮管理实务与运营》课程改革为例[J]. 高教学刊, 2021, 7(12): 42-45.
[46] 张伟.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打造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为例[J]. 就业与保障, 2021(21): 155-157.
[47] 李佳薇. 高校劳动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 大学, 2023(22): 69-72.
[48] 刘德恩. 生产与发展: 走向发展性的劳动教育[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0(12):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