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可视化工具培养初中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教学设计——以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为例
Teaching Design for Cultiva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Independent Reading Ability with Thinking Visualization Tools—Taking 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 as an Example
摘要: 基于读前激疑、读中自主探究解疑和读后自主迁移三个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教学环节,本文以人教版八下第一单元2b内容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为例,探讨如何恰当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来培养初中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最终得出如下四点启示: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其次,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教学,教师不可为了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而使用;第三,教师需注重教授学生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辅助阅读的技巧;第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自行绘制思维可视化工具。
Abstract: Based on three teaching stag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reading ability: pre reading questioning, during reading self-explor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and post reading self-transfer,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ontent of Unit 2b in the eighth edition of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how to properly use thinking visualization tools to cultivat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independent reading ability. The following four inspirations are ultimately drawn. Firstly, teachers should choose appropriate thinking visualization tools based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Secondly, not all content is suitable for using thinking visualization tools to teach, and teachers should not use them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using them. Thirdly, teacher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each students how to use thinking visualization tools to assist reading. Fourthly, teachers should provide students with adequate autonomy, allowing them to draw thinking visualization tools by themselves.
文章引用:李璐艳. 以思维可视化工具培养初中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教学设计——以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1): 618-62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86

1. 背景

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发展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倡导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构建和内化新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1]。由此可见,《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方面。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成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2]。然而,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常常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弱化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并且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假自主”和“浅自主”现象频发[3],这十分不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阅读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4]。自主阅读强调自主性,要求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和主动解疑[5],故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但每个学生在阅读时都有自己关心的内容,他们自主阅读后的输出一定是“碎片化”的,因而如何帮助学生获得“结构化”的学习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6]。思维可视化指用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和思维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7]。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使学生建构新意义的过程更加直观,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次解读阅读文本。故而,本文将以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为例,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进行培养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教学设计。

2. 相关概念

2.1. 自主阅读能力

自主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在阅读中的具体表现[8],它指学生在阅读内驱力的驱动下,自主阅读文本,并利用已有知识结构理解、分析、评价和整合文本,最终自主建构出新意义的阅读能力[9]。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可以确保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提升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拥有自主阅读能力的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可以自主提问、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和自主解疑。他们在读前能在阅读内驱力的驱动下自主提问;在读中,可以通过充分的、不被打扰的阅读自主探究、解疑;在读后,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有意义的阅读成果[9]

虽然对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自主不是自生自灭[5],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着“支持者”“赋能者”和“共赏者”的角色[8],学生需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自主规划、自主阅读、自主监控和自主思考[10]。葛炳芳(2021)认为,充足、无干扰的阅读时间和自主阅读基础性任务的设计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根本保障[6]。他强调时间和过程对发展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为了落实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深度自主阅读,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无干扰的阅读时间,还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

然而,学生的自主阅读输出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如何帮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获得对文本的“结构化”学习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6]。《课程标准》指出可以借助多种工具和手段,如思维导图、信息结构图等,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基于语篇的结构化新知。由此可见,思维可视化工具有助于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形成结构化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2. 思维可视化工具

“思维可视化”指用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和思维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7]。思维可视化工具则指将思维结构和思维路径展现出来的工具,常见的思维可视化工具有概念图、思维导图和思维地图[11]。其中,思维地图又称为八大思维图示法[12],包括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树形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和桥形图八种图式[13]。思维可视化工具具有丰富多样性,除上述三种较为主流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外,插图、KWL图、鱼骨图、时间轴、表格、T型图、汉堡包图等用于展现和组织认知思维过程的图式也属于思维可视化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趋于频繁,逐渐成为推动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抓手[12]。它可以分担学生的低阶认知负荷,让学生将更多的认知资源用于高层次的思维加工活动[14],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其次,思维可视化工具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通过将知识间的框架、结构、逻辑清晰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15],为学生学习和理解英语文章提供了具体的载体[16]。此外,思维可视化工具打破了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学过程更具趣味性和生动性[7]。鉴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上述优点,本文将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来辅助初中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3. 以思维可视化工具培养初中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教学设计

根据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课堂的特征——读前,学生在阅读内驱力的驱动下自主提问;读中,学生通过阅读自主探究、解疑;读后,学生能分享阅读体验和感受,主动建构有意义的阅读成果[9],本文将按读前激疑、读中自主探究解疑、读后自主迁移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3.1. 教学内容

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为人教版初中英语八下第一单元Whats the matter?中2b的文章。笔者将从what,why,how三个层面进行文本解读。

What本文的主题语境为人与自我之生命的意义。文章讲述主人公Aron Ralston在一次登山事故中不得不切断自己的右臂进行自救,并在失去手臂后仍然坚持登山的故事。

Why本文希望学生学习Aron坚强、勇敢、机智、珍爱生命、不放弃的品质。并且,希望用Aron的经历激励学生在面对困境时不轻言放弃,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决定来把握自己的人生。Aron关于生与死的困境离学生较远,但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面临困境和挫折,故教师可以将Aron的故事迁移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意识到困境并不可怕,只要勇敢面对,做出正确的选择,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How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是一篇记叙文。文章共有四段,第一段介绍了Aron的个人信息,第二、三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Aron遇险自救及失去手臂后的故事,第四段引发学生对自己能否在困境中做出正确决定的思考。文章多用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学生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学习如何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文写作。

3.2. 学习目标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制作Aron的个人信息表;

2) 画一条记录Aron断臂经过的时间轴,根据时间轴复述Aron的故事;

3) 用表格记录Aron面临的困境和做出的决定,并讨论自己在同样的困境下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4) 以气泡图的形式罗列Aron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品质和精神;

5) 分享自己曾经面临的困境和做出的决定。

3.3. 教学过程

3.3.1. 环节一:读前图片激疑

步骤:创设情境

教师在屏幕上展现Aron Ralston的生活照,告诉学生学校将请他来给我们做一场线上励志讲座,学生需要帮助老师制作一张宣传海报,向其他同学宣传讲座信息。教师需引导学生根据照片提问,询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im?

学生此时可能的提问有:

(1) What’s his name?

(2) What’s his job?

(3) Where does he come from?

(4) What’s his hobby?

(5) What kind of person is he?

【设计意图】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支持者的角色,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内驱力[8]。大部分学生对文章的主人公Aron Ralston并不熟悉,展示照片可以使人物形象可视化,有助于拉近学生和Aron的距离,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借助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立刻让学生进行自主提问,有助于学生形成阅读期待,从而更愿意投入到后续的阅读之中。

步骤二:根据插图及标题预测文章内容

教师向学生展示书本上登山的插图以及文章标题,让学生根据新增信息猜测前面问题(2)和(4)的答案。接着让学生根据插图和标题进行二次提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from the passage?

学生在此环节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6) How did he lose his arm?

(7) Why does he still climb after losing his arm?

教师将学生的提问按个人信息、个人经历和个人品质三个维度分类,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如图1所示。

Figure 1. Classification of students’ self-initiated questions

1. 学生自主提问分类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的一轮提问后,提供文章标题和插图,让学生进行二次提问。标题是文章主旨的浓缩概括,插图可以提供与文本紧密相关的直观信息[17],学生基于这二者提出的问题往往更具体和细致,更有利于学生后续的阅读探究。并且,用思维导图从不同的维度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整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行结构化阅读。

3.3.2. 环节二:读中自绘思维可视化工具探究解疑

活动:速读全文

学生需快速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文体并概括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快速阅读全文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形成整体印象,避免对文章片面化和碎片化的理解。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征,分析文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意图。

活动二:设计个人信息表提取信息

讲座的宣传海报需要介绍Aron的个人信息,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每组发一大张白纸。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划出Aron的个人信息,然后小组合作,设计Aron的个人信息表。绘制完成后,教师随机邀请一组同学进行展示,其他小组在该小组展示完成后进行评价并补充未涉及信息。表1为Aron个人信息参考表,教师可在学生评价补充完后展现该图供学生自查。

【设计意图】表格可以将繁琐的文字信息精简化,绘制个人信息表可以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Aron。该活动给予学生较高的自主性,教师事先并未向学生提供表格模板,学生需要自己提炼介绍表上的信息,自主设计表格的样式、大小、布局等,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阅读热情。在学生展示完本组的介绍表后,邀请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弥补遗漏信息,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丰富学生课堂参与度,更体现出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提炼和同伴评价补充的过程中锻炼了自主阅读能力。至此,环节一中有关个人信息维度的问题均已找到答案。

活动三:绘制时间轴复述事件经过

学生需根据文章描述,将Aron遇险及自救的过程以时间轴的形式绘制在海报上。教师先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进行小组绘制。绘制完毕后,随机邀请两组同学根据时间轴复述Aron的经历,然后请其余小组进行评价补充。图2为时间轴参考图,教师可在学生评价完毕后向学生展现,以供学生自查。

Table 1. Personal information reference table

1. 个人信息参考表

Personal Information

Name

Aron Ralston

Nationality

United States

Job

Mountain climber

Hobby

Mountain climbing

Representative work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Experience

Aron lost half his right arm when climbing in Utah

Figure 2. Reference diagram of time axis

2. 时间轴参考图

设计意图】时间轴以图文的形式清楚地展现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及过程。让学生自行绘制时间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Aron的经历,从而体会Aron在此事件中展现出来的品质和精神。教师未向学生提供时间点,时间轴的内容需学生自己去文中寻找,这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活动四:制作表格分析Aron的困境与决定

学生需再次阅读文章,寻找Aron在此次遭遇中遇到的两个困境和他在困境中做出的决定。学生先独立阅读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将Aron的困境和决定以表格的形式记录在海报上。在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询问学生如果他们遇到这些困境会做何选择,然后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选择和原因。表2为此活动的参考表。

设计意图】Aron在这次事故中遇到了两次困境,第一次是他的手臂被卡住,Aron选择原地等待救援;第二次是Aron带的水喝完了,他选择采取行动自救。以表格的形式记录Aron的困境和选择可以让学生清楚直观地了解Aron的经历,从而思考如果自己遇到这些情况会如何应对,这有助于学生体会Aron在面临生死困境时做出决定的不易。该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得到环节一中个人经历维度问题的答案。

活动五:绘制气泡图总结Aron的品质

学生需根据文章内容及前面活动的体会,分析Aron的精神品质,并以气泡图的形式展现在海报上。绘制完成后,教师随机邀请两组学生展示,其余小组在展示完毕后进行评价补充。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意识到困境并不可怕,只要勇敢面对,做出正确的选择,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图3为此活动的参考图。

Table 2. Reference table for difficulties and decisions

2. 困境与决定参考表

Dilemma

Decision

Aron’s arm was caught under a rock.

Wait for help.

Aron’s water ran out.

Cut off half his right arm to save himself.

Figure 3. Qualities of Aron

3. Aron的品质

【设计意图】气泡图用于描述或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12]。经过前面几个活动的铺垫,学生对Aron的经历有了详细的了解,此时让学生自行以气泡图的形式描述Aron的品质,不仅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间,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至此,学生在环节一中提出的有关个人品质维度的问题已回答完毕。

3.3.3. 环节三:读后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自主迁移

教师告诉学生Aron希望在讲座的最后和同学进行互动,同学们需要分享自己曾经在学业或生活中遭遇困境或挫折的经历,以及自己在当时做出的抉择。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分享,然后选出组内描述最佳的同学进行全班分享。教师提醒学生可借助时间轴理清事件发生的经过,以表格记录自己的困境和抉择,以此帮助自己顺畅表达。

【设计意图】课文以时间顺序描述了Aron遇险和自救的故事,经过环节二的五个活动学生对描述经历的方法有了深刻了解,故而在读后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学以致用的表达机会,使学生将课上所学迁移至日常生活。借助时间轴和表格理清自己经历的细节,可以使学生在表达时逻辑清晰顺畅,也可以锻炼学生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辅助表达的能力。

3.3.4. 作业

必做作业:学生需完善课上制作的宣传海报,并根据海报内容以小组形式录制宣传视频。

选做作业:借助时间轴和表格写一篇记录自己曾经困境的小短文。

【设计意图】必做作业可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文章内容,录制宣传视频不仅有助于学生熟悉文章内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完成作业。选做作业使得学生将课上所学迁移至日常生活,并能锻炼学生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辅助学习的能力。

4. 结语

4.1. 设计亮点

本文根据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课堂的特征从读前激疑、读中自主探究解疑和读后自主迁移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间。在读前图片激疑环节,笔者创设了学校邀请Aron做线上讲座的情境,并借助图片使得抽象的情境具体化,让学生进行了两轮自主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内驱力,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在读中自绘思维可视化工具探究解疑环节,笔者设计了五个活动,分别是速读全文、设计个人信息表、绘制时间轴、制作表格和绘制气泡图。学生通过这五个活动自主探究环节一的问题,掌握文章内容和主旨。在读后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自主迁移环节,学生需根据所学分享自己曾经的经历。学生在每个环节都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学生之所以可以实现对文章的自主探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读前环节的思维导图,读中环节的表格、时间轴和气泡图都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工具。它们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提取关键信息,获得关于文章的结构化知识。

4.2. 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启示

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得出了以下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启示。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思维可视化工具。思维可视化工具具有丰富多样性,每种工具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场合,教师需尽可能地了解每种思维可视化工具的特性,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工具。在此案例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了思维导图、表格、时间轴和气泡图这几个思维可视化工具来辅助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其次,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辅助教学,教师不可为了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而使用,否则会事倍功半。例如在环节二的活动一中,学生只需快速阅读全文分析文体和主要内容即可。若在此处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则会使简单的任务复杂化,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教师需在平时教授学生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辅助阅读的技巧,帮助学生了解思维可视化工具的类型,适用范围和绘制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课上熟练地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进行自主阅读。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极大地依托于学生对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掌握。

第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自行绘制思维可视化工具,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阅读体验。在此案例中,学生需自主设计绘制表格、时间轴和气泡图,这不仅赋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权,更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2] 钟影萱, 张小华. 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教学实践——以“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阅读课为例[J].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 2023(3): 10-16.
[3] 马青青. 依托任务开展指向自主阅读能力提升的高中英语教学——以“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阅读课为例[J].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 2023(3): 17-21.
[4] Nuttall, C. (1996)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3.
[5] 葛炳芳. 回归课堂: 以自主学习撬动英语课堂教学改进[J].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 2023(3): 3-9.
[6] 葛炳芳. 实践课标理念, 培养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基于浙江省2021年高中英语教学活动评审的思考[J].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 2021(10): 3-6.
[7] 刘濯源. 思维可视化: 减负增效的新支点[J]. 中小学管理, 2014(6): 10-13.
[8] 张楠翕. 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培养中的教师角色认知[J].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 2023(18): 30-35.
[9] 程如怡. 高中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以“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阅读课为例[J].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 2021(10): 6-11.
[10] 张宇峰, 徐鑫. 基于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分析和改进策略[J]. 英语教师, 2023, 23(12): 105-109.
[11] 国红延. 高中英语教材中思维可视化工具及活动的分析与利用[J]. 英语学习, 2023(3): 15-20.
[12] 赵国庆, 杨宣洋, 熊雅雯. 论思维可视化工具教学应用的原则和着力点[J]. 电化教育研究, 2019, 40(9): 59-66, 82.
[13] Hyerle, D. (1995) Thinking Maps-Seeing Is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 85-89.
[14] Lajoie, S.P. (1993) Computer Environments as Cognitive Tools for Enhancing Learning. In: Lajoie, S.P. and Derry, S.J., Eds., Computers as Cognitive Tools, Routledge, 261-288.
[15] 肖世杰, 徐笑梅. 探究思维地图可视化工具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 英语教师, 2017, 17(10): 132-136.
[16] 肖雅君.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J]. 华夏教师, 2023(3): 23-25.
[17] 宋颖超. 主动学习视域下学生英语阅读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J].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 2024(3): 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