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网络融合的机理研究——基于典型社区的案例分析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Party Building Leading Community Governance Network Integration—Case Analysis Based on Typical Communities
DOI: 10.12677/mm.2025.15103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 文, 聂继凯*: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城市社区基层党建多质态治理网络Urban Community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Multi-Faceted Governance Network
摘要: 治理网络作为网络化治理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与升级的有效实现方式,是实现城市社区自治的重要手段。当前城市社区的治理网络呈现网络分化程度、节点联结强度、交叠复杂程度等质态上的差异,并因此呈现多质态的治理网络。基层党建工作是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内容,党建如何引领城市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形成基层治理合力是建设新时代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问题。基于对典型案例的比对分析,析出党建引领“横向嵌入–纵向嵌入”的立体机制,探究党建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实践经验与体系。
Abstract: The governance network, as the main content of networked governanc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build and upgrade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commun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urban community autonomy. The current governance network of urban communities presents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network differentiation, node connectivity strength, and overlapping complexity, resulting in a multi-faceted governance network.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How party building leads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faceted governance networks in urban communities to form a grassroots governance synerg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building a community governance community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ypical cases, a three-dimensional mechanism of “horizontal embedding vertical embedding” led by party building is identified, an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system of party building leading the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multi-faceted governance networks are explored.
文章引用:王文, 聂继凯.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网络融合的机理研究——基于典型社区的案例分析[J]. 现代管理, 2025, 15(1): 275-283. https://doi.org/10.12677/mm.2025.151034

1. 问题提出

治理网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治理方式,通过链接社区治理中多主体形成治理合力以实现治理目标,推动国家行政权力的下沉与社区治理的高效高质[1]。囿于网格化治理的运行僵化与被动式管理,城市社区基于自身的高度发展与社区社会资本推动自身治理模式的转变,发展并分化产生的高度异质性、多质态的治理网络,治理网络呈现网络分化程度、节点联结强度、网络交叠复杂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性。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多质态治理网络充分激发各主体的参与动能,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由网格化的僵化与被动转向颇具活力的主动式管理。但基于社会资本产生的多质态治理网络难以形成城市社区治理合力,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因此,如何充分有效推动基层治理中多质态治理网络的融合以形成治理合力?如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在多质态治理网络力量间的整合作用?

2. 文献综述与研究进路

我国关于党建引领与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现状主要聚焦于党建作用于社区网格化治理的研究,以及关于社区网格化治理转向“网格化 + 网络化”叠加态治理的研究。

党建作用于社区网格化治理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切入研究:一是党建与社区网格化治理的整合视角,研究主要侧重于党建对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力量的整合[3]。网格化治理基于中国特有的党政统合机制,能够顺畅地将资源下沉到基层并进行有效整合[4] [5]。二是党组织建设与社区网格化治理的嵌入研究。嵌入视角是研究基层治理中党组织建设与社区网格化治理的相互衔接与互动过程的重要研究视角[6]。研究主要聚焦于党建在网格化治理中的“共建”作用以及党建对网格化治理弊端的有效消减,改善治理网络内在缺陷[7]。三是党组织建设与社区网格化治理的体系建设研究。研究基于结构主义对党组织与网格化治理有机结合与其体系的建设,及其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的结构作用与治理体系[8]

关于社区网格化治理转变为转向“网格化 + 网络化”叠加态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城市社区发展变化的剖析与网格化治理的内在缺陷。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致使城市社区治理呈现流动性与异质性的特点,并对城市社区治理能力与方式产生新的要求。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网格化作为基层城市社区的创新治理模式为大众所接受。但网格化在实践过程中显现出的内卷化以及自上而下的“强化行政而弱化治理”缺陷,使得网格化治理出现僵化等技术性问题[9] [10]。而网络化治理作为自上而下治理与自下而上自治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多元主体治理过程中的相互合作。因此我国部分城市社区也逐步展开“网格化 + 网络化”治理的实践[11]。将城市社区的治理格局从“一元治理”转为“多元共治”,在重新梳理多元主体的职责与作用的基础上链接多元主体资源,实现社区治理模式的建构与跃迁[12]。但治理网络中多元主体链接松散难以形成合力,亟需核心力量在多质态治理网络中发挥作用,而基层党组织建设能够有效引领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发挥治理合力。但关于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中多质态治理网络的研究文献较为薄弱,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内在嵌合机理与路径分析,进一步丰富既有研究内容与研究边界。

3. 分析框架

3.1. 理论基础:治理网络

网络化治理是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多元主体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共同达到治理目标,由美国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提出并逐渐完善。网络化治理注重治理结构的网络化、治理工具市场化以及价值取向民主化[13]。本文中的治理网络是网络化治理实现的基础与具体链路,多质态治理网络是网络化治理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分化程度不同、节点联结强弱不同、网络交叠程度不同的多种发展形态的网络。网络化治理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发展形成多质态的治理网络,而多质态治理网络往往存在目标欠缺一致性问题,亟需党建作为核心力量通过嵌入的方式引领多质态治理网络实现嵌合。

3.2. 分析框架:党建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机制

本文通过空间横向嵌入、时间纵向嵌入,从既有典型案例中重构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嵌合机理(图1)。横向嵌入分析是对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网络融合的静态关系截面,通过协同机制保障、治理平台建设、主体价值融合三方面嵌入关系分析党组织引领多质态网络融合的机理。纵向嵌入分析是对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网络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的纵深分析,通过动力转变、方式升级与主体激活三方面对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网络融合的嵌合机理及路径展开分析[14]

Figure 1. The mechanism of party building leading the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multi-quality governance networks

1. 党建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机制

4. 党建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地方实践案例

4.1. 案例选择

本研究在自2022年以来的长期实地调研与深入考察后,结合政府部门推荐,最终选取J省典型地区党建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较为典型的两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一是Z社区作为农民安置社区,从一开始的脏乱差到如今的“全国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等称号,党建引领其治理网络融合形成治理合力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二是S街道五年前还是作为老城区中基础设施落后、小区环境老旧脏乱的城中村,通过自身网格化转型升级网络化治理结合党建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不懈努力,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公布的“枫桥经验”表现突出集体。

4.2. 案例阐述

4.2.1. Z社区——党建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

Z社区成立于2002年,位于Y市北部的邗沟侧畔,占地约0.4平方公里,社区为农民安置社区,服务居民达4154户,12000多人。作为社区组织发展的代表性社区,从一开始的农民拆迁安置小区到取得如今的发展成就,党建引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社区内居民组织化发展水平较高,共有红帽子义工团队、唯美旗袍队、劲松残疾人之家、劲松巡逻队、奥斯卡摄影队、合唱队、太极拳队、广场舞队、书画社、诗词社等多种居民组织。Z社区以此为基础,通过党建嵌入的方式引领居民通过组织化形成社区自治网络。Z社区通过党建纵向嵌入的方式,实现党组织在居民自治网络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实现党支部与居民自治组织的精准对接。Z社区内部设立了社区组织孵化中心,通过Z社区党组织孵化、培育、成熟居民自治组织,并通过横向嵌入与纵向嵌入实现党建引领居民组织相互链接形成居民自治网络,推动居民自治网络发展与跃迁,形成完善成熟、复杂化的社区自治网络,最终实现多质态治理网络的融合。

4.2.2. S街道——党建引领“网格”升级“治理网络”再融合

S街道拥有13940位居民,下辖3个社区与2个行政村,是区村双元并存、贫富两级同在、新旧小区都有且地处国家5A级景区内部的复杂治理格局。自2018年S街道启动网格化治理实践,已初步建成“宜业”“宜游”“宜创”“宜居”的社区环境。但在网格化实践过程中,S街道逐渐产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被动式治理模式,且网格化因自身内在缺陷也产生内卷化与运行僵化等问题。因此S街道在党建引领下通过“点、线、面”嵌入网格化治理,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实现S街道的网络化治理转型,推动S街道由“一元治理”转向“多元共治”。社区内部逐渐产生居民自治网络、社区联动治理网络、社会组织支持网络等多质态治理网络的叠加态。

5. 党建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逻辑框架

党建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是网络化治理在城市社区治理场域中的具体成果,强调的是党建基于对嵌入机制对网络化治理、多元参与主体的引领。横向展开党建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嵌入关系梳理,纵向剖析党建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动态嵌入结构,基于Z社区与S街道的具体实践,形成党建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与复杂网络的再升级。

5.1. 横向嵌入:党建引领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关系截面

横向嵌入机制是对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机制保障、行动媒介以及价值共治等内在静态要素的剖析,是对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所运用的嵌入机制的内外部组织结构以及特征的截面考察,以及对嵌入结构双方互动的情景描述[15]

5.1.1. 协同机制保障

社区协同治理是党建引领与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机制保障,能够有效推动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城市社区中的多质态治理网络形成治理合力,推动社区治理参与主体广泛化。协同机制最重要的核心在于党建引领的嵌入,在充分激发多质态治理网络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协同机制的制度保障形成以党建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合力。Z社区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基层党建吸纳社区内部的居民自治组织,实现党组织对接自治力量,有效融合社区内外自治力量。Z社区内含多个自发居民组织,在Z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支持与培育下,推动社区居民组织经历“育种–萌芽–幼苗–成熟”的发展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尝试与建设协同机制,摒弃以往的“自上而下”式管理,而是充分协同社区内部力量。通过党组织对接与牵引等方式,实现党建引领与居民自治网络的嵌合,并不断引导与推动居民自治网络与社区内外治理网络的融合[16]。S街道的基层党组织通过“点对点”的协同共治机制挖掘社区治理主体。党员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过程,党支部联动社区内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街道党组织对参与过程展开统筹领导,引领居民自治网络、社区联动治理网络、社会组织支持网络融合,形成党建层层嵌入的基层治理合力[17]

5.1.2. 嵌入平台建设

社区治理平台建设是社区治理网络的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升级,党组织依托社区治理空间平台与虚拟平台实现对城市社区中多质态治理网络的有机统合。党建通过现实协商与行动空间的建设、主体虚拟化等平台建设措施,实现城市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的统筹,形成“一头摊派、分头执行”的多质态网络治理合力。面临自身治理力量不足、社区自治力量匮乏、社区资源匮乏的发展困境,Z社区党组织缺少枢纽性与综合性的平台实现对社区治理网络的治理合力,因此将原本无用的废旧场地建设成为全科社工的服务场地。相较于Z社区通过建设阵地以实现党建引领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平台保障,S街道通过社区党群服务站实现社区空间再造,在广泛群众意见后建立党群综合服务平台,并将党群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成为自身引领力发挥的主阵地[18]

在建设传统党建工作空间平台的基础上,虚拟空间平台建设也是城市社区党建引领的重要载体。在以往的信息交互虚拟平台中,“一元化”的治理形式将信息传播的形式固定为被动的传递方式,从而致使虚拟平台建设存在功能单一、交互匮乏的缺陷。Z社区与S街道在具体实践中打破既往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专设APP等线上交流方式实现党建的信息传递与治理网络的信息反馈,推动党建与多种治理网络的深度交互,形成以多质态网络融合为基础的良好互动生态[19]

5.1.3. 主体价值融合

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转型升级致使社区治理网络呈现多质态发展,即社区治理网络中包括不同发展形态的居民自治网络、社区资源联动网络、社会组织支持网络等,在治理实践中往往难以形成合力,而党建引领恰恰在多质态治理网络中发挥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主体价值认同是产生社区共治行动的先导,而价值引导往往通过建制规范与理念导引等方式实现,因此党建引领社区主体价值的融合正是基于自身政治环境话语的导引为多质态治理网络参与社区共治提供合法性基础[20]。Z社区基层党建保持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理念的引领,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与权威性全方位传播,联系社区内部的“社区达人”通过社会资本带动周边居民的广泛参与,通过宣讲、党课等方式引领城市社区多质态的治理网络中多元主体价值观念的融合。S街道基层党组织不仅强化多元主体价值观念融合,还通过协同机制等嵌入方式,将行动理念有效转化为多质态治理网络的行动目标。同时S街道通过基层党组织通过与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开展党建活动等方式,联结其他节点进入社区治理网络。

5.2. 纵向嵌入:党建引领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过程的动态纵深

纵向嵌入是指城市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党建引领的嵌入动力阶段性转变、嵌入方式阶段性升级、网络主体激活等要素的深度嵌入。纵向嵌入在于剖析党建引领的结构纵深性,通过党建的动态引领推动优化多质态治理网络的资源配置,为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形成基层治理合力提供借鉴与参考经验[21]

5.2.1. 阶段性转变嵌入动力

党建嵌入城市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的动力因阶段性发展而发生改变,其本质是党建引领的持续性与渐进性。并且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多质态网络融合也是党组织实现自身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22]。首先,在社区发展初期阶段,往往囿于自身的治理困境。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网络融合的动力则是出于自身的基层治理效能与执政基础,通过助推社区治理合力的形成,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突破阻碍,推动社区治理走上正轨。其次,在社区治理网络建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与社区治理面临“两层皮”、多质态治理网络难以融合的问题。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实践中与社区治理脱节的问题本质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治理间的脱嵌,多质态治理网络难以融合的问题则在于社区治理多元主体间缺乏推力,难以形成合作。因此党建嵌入多质态治理网络,通过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的融合,实现党建与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的“再嵌入”。再次,基于网络化治理的本质特征、国家基层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结合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战略布局,党建引领多质态社区治理网络融合的根本动能和目的在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基于此动机,党建充分发挥其在政党政治、政府行政、社区自治中的政治力量,通过多质态社区治理网络融合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23]

5.2.2. 阶段性升级嵌入方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全面完善”[24]。基于党中央对党建的战略规划,党建引领应通过资源支持等方式嵌入社区治理网络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党组织供给资源进一步细化分为实体性资源与引导性资源,通过不同资源与不同供给方式引领不同环节的多质态治理网络的建构与融合。实体性资源是基层党组织直接供给多质态治理网络推动其实现融合的人、财、物等资源,而引导性资源为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产生、发展、融合提供了有利于自身不断获取资源的合法性基础[25]。多质态治理网络取得自身的合法性基础后能够在基层党组织引导下展开自主发展,积极有效通过党建引领的优势实现融合。

5.2.3. 层次性激活网络主体

多质态治理网络的主体是党建引领推动治理网络融合的基础,因此,实现党建引领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层次性的嵌入方法激活参与治理网络的多元主体。以“点”带“面”是党建引领城市社区的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重要实现形式,党建通过层层嵌入实现纵向结构式引领,形成以党员为原点构建纵向政治沟通与引领渠道,通过纵向结构实现资源的捕获与补充,以实现多质态治理网络主体的层层激活[26]。一是通过党员个体嵌入,发挥自身社区社会资本,推动居民等个体参与;二是党组织连带式嵌入,即党组织联系社区组织与社会组织,利用党建联动充分挖掘社区内外部资源,促进各主体的广泛参与;三是社区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通过自身的执政基础统筹社区所在片区的资源调配,为社区治理网络的多质态化发展与融合注入新能。以S街道为例,S社区党组织依托网格化治理转型升级为网络化治理,通过党员个体深入群众联系楼宇与居民网格,实现以“点”带“面”,推动社区居民自治网络的建成,鼓励群众“自下而上”自发治理。

6. 党建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优化路径

通过对Z社区与S街道党建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系统剖析,总结出党建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内在嵌入机理。基于Z社区与S街道在党建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其适应性耦合的优化路径,推动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进一步完善。

6.1. 赋责增能——增强党组织责任治理与功能建设

建设责任性政党是党在新时代对自身锚定的新定位,责任性政党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其目的在于强化党的责任与担当实现权力、责任、使命的统一[27]。因此,赋责增能是基层党建回应新时代发展方向、推动党组织自身建设、实现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首先,基层党组织应当明晰自身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位置,并充分认识社区治理网络融合形成合力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以此为依托确立自身的建设目标,将推动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的发展与融合纳入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其次,加强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提升自身使命意识与责任意识[28]。党组织干部队伍是实现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重要力量和关键点。因此通过思想引导、政治学习加强党员干部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实现对党组织队伍的赋责增能。最后,基层党组织的责任治理本质在于对党员的有效管理,通过党员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将引领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发展与融合的责任落实到每名党员,并通过参与组织生活会、联系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等内容实现责任落地[29]

6.2. 资源供给——激活主体支持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

党建引领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有效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实现,进一步增强党社间的联结。一方面,基层党建通过横向嵌入与纵向嵌入的机理引领多质态治理网络、激发社区治理活力,进而增强自身执政的合法性,通过党建整合社区资源推动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的融合。另一方面,城市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借助社区外部丰富资源,依托党组织的培育,使自身实现治理的合法性与行动自主性。通过党建引领为社区多质态治理网络的融合注入资源,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合力,推动其贯彻基层治理中的方针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融合发展[30]。一方面,基于治理网络的多质态,党建引领的资源嵌入应当结合不同网络的质态特征匹配资源,居民自治网络、社会组织支持网络等应当分类分层依托资源供给。另一方面,党建引领应发挥自身资源统合作用,扎根社区充分挖掘内部资源,联动社区外部资源实现持续性资源供给,通过资源统合推动实现多质态治理网络间的联结与融合。

6.3. 嵌入式融合——把握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的“关键节点”

党建通过横向与纵向结构式动态嵌入等方式引领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但仍存在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间的虚化与弱化,难以实现社区治理网络间的充分融合。因此,党建应通过精准动员,积极吸纳多质态治理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成为党组织推动治理网络融合的锚点,充分利用社区达人的社会资本带动多元主体参与。一方面,党建通过吸纳社区关键群体实现“双向嵌入”与嵌入融合,发展“社区达人”成为党员,通过推动党员联户激活群众,最终实现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多元”基层治理合力[31] [32]。另一方面,基层党建应当精准识别居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居民组织等治理主体,推动治理网络各主体间的互动,实现对多质态治理网络融合中不同主体的精准动员[33]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社区治理中居民网络化参与路径研究”(2023SJYB2052)。扬州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社区公共服务居民组织化供给路径研究”(SXYYJSKC202413)。扬州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社区公共服务居民组织化供给路径研究”项目(XCX20240998)。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沈迁. 党建嵌入社区网格化治理: 实践形态、运行机制与内在逻辑[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2(1): 63-73.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7-8.
[3] 曹军辉. 结构调适与机制优化: 党建引领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实践路径——基于地方“红色网格”的多案例研究[J]. 重庆社会科学, 2023(10): 94-107.
[4] 吴青熹. 资源下沉、党政统合与基层治理体制创新——网格化治理模式的机制与逻辑解析[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22(6): 66-74, 111.
[5] 武小龙. 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中的政党整合逻辑[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2, 43(6): 37-44.
[6] 龚城, 陈玲, 冷向明. 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 制度变迁、主体实践与运行机制探究——以武汉市DH社区为例[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0(1): 133-141.
[7] 向春玲. “红色网格”: 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探索[J]. 科学社会主义, 2018(5): 107-113.
[8] 宋洋. 协同治理模型视角下城市网格化实践模式研究——以T市B区“四全”模式为例[J]. 行政论坛, 2022, 29(5): 86-92.
[9] 王雪竹. 基层社会治理: 从网格化管理到治理网络[J]. 理论探索, 2020(2): 76-80.
[10] 沈承诚, 侯玉芬. 经济发达镇的社会治理创新: “网格化 + 网络化”的复合模式——基于J市X镇的分析[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20(5): 101-110.
[11] 陈荣卓, 肖丹丹. 从网格化管理到治理网络——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发展与走向[J]. 社会主义研究, 2015(4): 83-89.
[12] 李海凤. 以网络化建设推进基层党建工作[J]. 人民论坛, 2017(28): 110-111.
[13] 岳建军, 龚俊丽, 徐锦星. 全民健身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何以形成——基于网络化治理视角的实证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 2022, 58(9): 15-22.
[14] 李增元, 杨健. 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机制研究——基于秭归县的案例分析[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23(1): 107-123, 128.
[15] 闫臻. 城市社区组织化治理: 自上而下的科层制嵌入与横向联系的扁平化合作[J]. 人文杂志, 2018(5): 120-128.
[16] 罗家德. 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43-47
[17] 郭根, 梁豪.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历史逻辑、制度密码与实践样态——超越“国家-社会”范式的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0(2): 73-84.
[18] 吴晓燕, 陈权科. 空间再造: 治理融合发展的社区平台构建实践——以成都市清源社区为例[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0(2): 58-69.
[19] 罗磊. “互联网+”背景下党建立体化工作平台建设[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44(S1): 42-44.
[20] 余敏江, 刘沛汉. 乡村环境治理中党建嵌入与“治联体”自治的双向耦合[J]. 江苏社会科学, 2024(1): 108-117.
[21] 娄倩, 蒋卫东, 张义会. 嵌入视角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6): 32-35.
[22] 李传兵, 喻琳. 嵌入性引领: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逻辑、机制与路径[J]. 中州学刊, 2024(2): 47-54.
[23] 陈万莎.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机制和现实路径[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6(2): 20-37.
[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7.
[25] 王清, 严泽鹏. 反向嵌入与资源扩展: 社会组织党建的机制分析[J]. 理论与改革, 2024(2): 47-60, 171.
[26] 张力伟, 高子涵. 嵌入、整合与共识: 党建引领城市基层协商治理的三重逻辑[J]. 长白学刊, 2023(6): 26-33.
[27] 李红权, 张春宇. 中国共产党推进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建设论析[J]. 理论探讨, 2018(4): 125-130.
[28] 杨正喜. 基层党组织适应性: 党建引领嵌入乡村治理逻辑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22(1): 101-107.
[29] 石东伟. 轮式驱动: 政党治理视域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运作与机理——基于S镇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的经验分析[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3(6): 43-51.
[30] 许爱梅, 崇维祥. 结构性嵌入: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实现机制[J]. 党政研究, 2019(4): 32-37.
[31] 周艳玲, 董航宇, 唐云霓. 党建引领、嵌入与联动: 基层社区共同体构建——以J社区365协商议事厅为例[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4(6): 69-75.
[32] 周俊, 徐久娟. 从嵌入到整合: 商务楼宇党建新发展——基于上海市H镇的实证分析[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1): 58-64.
[33] 袁校卫. 从嵌入到融合: 新时代新型社会组织的党建路径探析[J]. 河南社会科学, 2020, 28(9): 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