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剧《马克白》许渊冲译本的译者行为研究
A Study on the Translator’s Behavior in Yuanchong Xu’s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s Macbeth
摘要: 本研究以莎剧《马克白》许渊冲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译内和译外两个角度深入探讨译者行为及其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上的偏向。本研究在译内方面从词汇、语音、句子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挖掘译者的翻译偏向;在译外方面则从译者因素、读者因素以及时代背景因素三方面进行考量,并借助许渊冲先生相关论述寻求解释,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以译者行为批评的角度探析许渊冲的莎剧译本,可以洞悉影响译者翻译质量的译内语言性因素和译外社会性因素,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客观地对许渊冲译本的翻译效果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Abstract: Taking the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s Macbeth by Yuanchong Xu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ranslator’s behavior and his bias on the “Truth-Seeking-Utility-Attaining” continuum mode of evaluation from two perspectives: within the translation and outside the translation.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translator’s bias in terms of vocabulary, rhythm, and sentence structure in the internal translation, and considers the translator’s factors, the reader’s factors, and the contextual factors in the external translation, and seeks an explanation with the help of Yuanchong Xu’s relevant thesis to explore how these factors affect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behavior. By analyzing Yuanchong Xu’s Shakespearean trans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r’s behavioral criticism, it is possible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linguistic and soci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s, and to m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accurate, and objectiv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effects of Yuanchong Xu’s translations.
文章引用:温中晴. 莎剧《马克白》许渊冲译本的译者行为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 486-49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69

1. 引言

许渊冲莎剧汉译研究是许渊冲译者研究的一大空缺。许渊冲晚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以其颇具创新性的翻译思想体系和独具特色的翻译风格展现了其对译者主体地位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陆续对许渊冲翻译成果和翻译思想进行了诸多研究。但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对其中国经典文学外译(特别是诗词英译)的探讨上,而对其莎剧汉译的研究较少[1]。莎剧汉译作为许渊冲晚年的集大成之作,是基于其多年的翻译实践、在其翻译思想体系日趋完善的背景下诞生的,是许渊冲译者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2]

译者行为批评是中国学者周领顺于2009年着手构建的翻译理论话语,该理论“自成一格,领先国际前沿,其研究成果为理性规约未来译者的行为,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和实践上的预验证,更为翻译研究开展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资深化的主题”(许钧,2014) [3]。十几年来,随着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大批研究者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工具对不同类型作品开展了翻译批评,如诗歌、戏剧、小说等。虽然当前译者行为批评研究成果数量已蔚为大观,但结合理论分析许渊冲译本的研究则大部分集中于诗歌翻译。许渊冲在2016年“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时推出了《莎士比亚悲剧六种》,后浙江大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均推出了许译莎剧集,但当前相关研究较少。故本文以许渊冲《马克白》译本为例,探究许渊冲莎剧翻译话语和翻译实践的互动呈现,以推动中国翻译史及翻译话语研究的发展。

2. “翻译内”:《马克白》许渊冲译本的译内行为

译者在开展翻译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因此需要对翻译策略及方法进行最优选择,这充分体现了译者行为的伦理特性。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认为,“翻译内”指翻译的内部因素,也可称之为“语言内”,相关研究主要关注译者作为“语言人”所进行的语码转换上的问题[4]。所谓“译内效果”,在翻译效果中体现为译文相对于原文的真实程度,在译者行为中体现为译者在翻译中为接近原文所做的努力。因此,词汇、语音、句子等的翻译策略和取向都是译内行为要考虑的因素。

2.1. 词汇选择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词汇翻译是译文的基本要素。汉语与西方国家的语言存在巨大差异,且西方国家文化更为相近,语言之间一般存在大量对应词;而汉语与西方语言虽也有相近表达,但对应词较少。因此,在面对文化背景差异时,词汇对应抉择的难度可想而知。

许渊冲(2014) [5]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中文译者的母语优势,要敢于超越原文以更好地传递原作之美,并且他认为这正是“中国译论高于西方译论的理由”。以下是关于许渊冲译文中体现出词汇选择重要性及其处理方式所呈现的效果。

(例1)原文:“Great happiness!”

译文:“伟大的胜利!”

原文的great happiness直译是“伟大的幸福”或“洪福”,字面意思便为极大的幸福或喜悦感,与译文的“胜利”似乎并不关联。但结合故事背景来看,丹坎王在得知考朵爵士叛变投靠敌军后,我方战士仍在猛烈的进攻下取胜,属实不易,great happiness既是对战争胜利的反馈,亦是得知喜讯后的快感抒发。因此,许渊冲先生译为“伟大的胜利”虽看似不够忠实,但其结合了故事的情节发展,为读者提供了直接的背景信息,体现了许渊冲先生偏向“务实”的翻译特点。

(例2)原文:“Thanks for your pains.”

译文:“谢谢你们二位远来。”

原文中的pain可释义为努力,下苦功,或为做某事下了很大功夫。安格与罗斯奉命前来迎接马克白,并向其传达封赏的圣意。而马克白作为受赏功臣,虽心有喜悦,却对封号有所介意,在此情景下,pains一词既体现马克白不失礼貌,又稍显挖苦之意。若是直译为“多谢二位的努力”,则译文显得生硬干涩。而许渊冲先生将名词词性转化为副词与动词相结合——“远来”即“从远处来”。这样的处理方式对读者而言,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也避免了直译的生涩,同时也没有丢失原文中马克白话中所暗含之意,此时译文在“求真–务实”之间达到了良好的平衡。

2.2. 韵律处理

莎士比亚是以诗为媒介进行创作的剧作家。在其并不算漫长的创作生涯中,除了154首十四行诗和几首长诗是独立成篇外,其他的诗歌都依附剧本,为推动剧情、烘托气氛、塑造人物服务。莎剧中的对白77%为诗句,或者说“韵文”,这些诗句既要遵守格律,有乐感,念出来又要像自然的对话,以反映剧中人物的情绪、描述发生的冲突。要做到这些,仅靠一般意义上的遣词造句、锻造意象是不够的,还需要合辙押韵、声情并茂。换句话说,诗人必须从诗歌的基本单位音步起就开始精雕细琢。诗歌作为文学的文学,是音形义三者最完美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诗之感人之处不仅在意,还在其声。声,即韵律,诗歌的韵律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节奏,二是押韵。李正栓(2023) [6]认为,翻译诗歌不比创作诗歌容易,因为译者不仅要呈现原诗的形象,译出原文的内容,还要注意译文语言的诗性。若译文失去诗性,就丢掉了诗歌美的根本特征。

(例3)原文:

“I will drain him dry as hay:

Sleep shall neither night nor day

Hang upon his penthouse lid;

He shall live a man forbid.

Weary se’nnights nine times nine

Shall he dwindle, peak, and pine;

Though his bark cannot be lost,

Yet it shall be tempest-toss’d.”

译文:

“我要吸干他的精力,

日日夜夜不得休息,

我要封住他的眼皮,

白天不开黑夜又闭。

累他九十九个星期,

饥饿消瘦出不了气。

虽然人和船没分离,

却总在惊涛骇浪里。”

原文为女巫下达的诅咒,韵律为aabbccdd,而许渊冲译文将整段诗的尾韵处理成一个韵律,却没有出现凑韵重韵等现象,实属不易。此外,许渊冲译文每行的字数相等,字句工整,做到了结构一致,体现了许先生深厚的译诗功底。而整段诗的尾韵处理,正是中国读者最喜闻乐见的押韵方式,也符合我们国家读者的表达习惯。然而,对比原文与译文,其中许多部分在许先生的翻译下有些内容上的删减与增补,例如原句中的“I will drain him dry as hay”,许渊冲先生没有直译出来,省去了“干草”这个喻体,从而也没有采用原句的明喻修辞手法;而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我要吸干他的精力”,为女巫这个角色的形象塑造更添色彩,也比直译所展现的译文更具活力,可读性也更强。

有关诗歌部分,许渊冲的译文在“音”与“形”的处理上展现了其长期来诗歌翻译的扎实功底,为了达到较好的呈现效果,“义”难免要做出一些取舍,因此,许渊冲译文在此处仍更偏向于“务实”一端。

2.3. 句法编排

原文由于某些特殊句式,许渊冲的译文都做了灵活的处理,以便于读者理解。以《中国成语大辞典》为依据,借助Power GREP对译本进行深入观察,可见许译本使用了许多形式灵活的四字词组。这些丰富多样的成语和四字词组,传达了更为强烈的情感意义,向读者展现的人物情感表达更加丰富立体。

(例4)原文:“But I have none. The king-becoming graces, As justice, verity, temperance, stableness, Bounty, perseverance, mercy, lowliness, Devotion, patience, courage, fortitude, ...”

译文:“可惜我没有适合做君王的美德,如公平合理、诚实无欺、克制自己、稳打稳扎、宽宏大度、坚持不懈、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刻苦耐劳、勇敢坚强、谦虚谨慎,……”

原文为丹坎王之子马康原话,其为了试探马达夫是否忠诚而故意编造自己不适合做君王。原文以12个正面情感词对“king-becoming graces”进行了具体说明。许渊冲译文全部采用了四字格来传达马康的强烈情感,表现了马康对马克白的痛恨及其复仇的决心。许渊冲先生采用的四字格既包含成语(如“宽宏大度”“坚持不懈”),又包含了现代汉语常用的四字词组(如“公平合理”“勇敢坚强”)。此外,译文并未严格遵循原文情感词的顺序,为保持四字格形式上的统一、引起当代读者的强烈共鸣,许渊冲先生对情感词进行了顺序调整和语义重组,如将“lowliness”所含的“谦逊”含义后移、译为“谦虚谨慎”;以“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这一当代汉语常用组合创新地对原文中“mercy”的含义进行了增扩;将含有相似语义的“courage”和“fortitude”合译为“勇敢坚强”等。许渊冲译文以反复的四字格传达更强烈的情感,这种处理方式既将原文的情绪展现出来,又是中文读者习以为常的四字堆叠结构,许渊冲先生这一段的翻译是求真兼顾务实,务实兼顾求真,并在两者之间达到了理想的平衡。

3. “翻译外”:《马克白》许渊冲译本的译外行为

“翻译外”研究,主要探讨翻译的文本外因素,聚焦译者的“译外务实”行为。译外务实是译者为了考虑读者、市场、出版、审美、意识形态等文本外因素,充分体现“社会人”的角色,偏离文本、服务社会的社会化务实行为[7]。下文将从译者因素、读者因素以及时代背景因素三方面探讨《马克白》许渊冲译本的译外行为。

3.1. 译者的地域身份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在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积极对话中,译者处于这个活动场最中心的位置,相对于作者主体和读者主体,译者起着最积极的作用”[8]

(例5)原文:“O valiant cousin! Worthy gentleman!”

译文:“了不起的老表,名副其实的英雄!”

许渊冲于1921年在江西南昌出生,是地道江西南昌人,其生活方式与语言习惯难免会受到本土环境的影响。而“老表”作为江西人的符号表征,在众多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中,“老表”常与“江西”同时出现,“江西老表”这一指代“江西人”的符号表征便由此生产,是目前在社会中认同度较高、使用较为广泛的符号之一[9]。原文中的“cousin”并没有体现“老表”这个词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信息及地域性特征,但根据牛津词典释义,“cousin”一词可用于称呼与本民族在某方面类似的另一国人民,或来自不同国家但文化相近的人。“cousin”这个词可以有多种含义,这取决于它使用的上下文。在这个特定的上下文中,“cousin”指的是君主(统治者或领导者,比如国王或王后)和他们自己宫廷里的贵族之间的一种社会和尊重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表亲”是一个广义的词,用来暗示君主与贵族之间的亲属关系、同盟关系或熟悉程度。它强调了他们是同一个政治或社会圈子的一部分,他们的关系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联系。“cousin”这个词的使用可以是象征性的,并不一定表示有血缘关系或直接的家庭关系。

原文是丹坎在对浴血奋战的将士致以敬佩与欣赏时所发出的赞叹,“cousin”在此可作为有利于拉近双方关系的称呼。许渊冲先生翻译为“老表”既展现丹坎语外之意,又使译文更接地气且更加生动活泼,既体现了译者的地方特性,又便于读者阅读,亦即“务实”之举。

3.2. 译者的读者意识

读者的、市场的直至整个社会的审美既会影响市场,也会影响译者的行为,包括策略选择、字词选择(如将能够迎合大众审美的作为首选)等[10]。读者、市场、社会三者的审美需求对译者行为及其译文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莎剧在国内外皆广为流传,但许渊冲译本在国内的传播度和知名度其实较低,受研究者关注也不足。为了使译本得到认可并被普遍接受,读者成为译者翻译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失去读者,翻译活动便毫无意义可言。许渊冲十分重视读者阅读译文的体验,在知之、好之和乐之三者之间,许渊冲将乐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11],而这一点在其译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来说可以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内容方面,如将“insane root”改为“草根迷魂汤”,颇有仙侠小说的风格,亦没有脱离《马克白》具有魔幻性的故事背景,且对中国读者来说更有想象空间,距离感也快速拉近,能让读者不仅知之还能好之、且乐之。

在形式方面,许渊冲有时修改原文语句顺序也是出于提升阅读体验感的目的,以方便读者理解原文而做出的务实之举,如例4的内容中提及,调换译文语句顺序之后尽管与原文顺序有出入,但这一务实之举能够让读者瞬间明白重点而做到知之,同时改后上下文更为流畅,也能够让读者好之和乐之。

3.3. 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其进行翻译活动的社会环境,也是其选择翻译文本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译者的翻译行为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有人说翻译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实际上翻译应该是译者的自身条件与时代诗学结合的产物,是译者与时代诗学的审美凝聚在一起的产物”[12]。译者所处的时代是译者选择何种源文本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它们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毕竟所有语言不可能离开社会而中立,不可避免地被附加上一整套涉及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民族等层面的价值和意义,又总是与特定的意识形态牵连不断。译者也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受制于自身所处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13]。意识形态推动译者的选择,同时译者又受制于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使译文富含时代的内涵。

(例6)原文:“Give me your hand; Conduct me to mine host.”

译文:“伸出你的手来引路,让我去看我的东道主。”

在BCC语料库中历时检索许译正面情感独特词“东道主”,发现该词集中出现在1980年以后,且在1990年频次达到最高。彼时中国已走上改革开放道路,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与世界进行了频繁交流。据BCC语料库显示,在这一阶段与“东道主”相关的关键词为“亚运会的东道主”“首脑会议的东道主”“经贸盛会的东道主”“东道主中国”等。可见,“东道主”也是极具时代烙印的正面情感词。“东道主”即“请客的主人”。例6中原文“host”含有“请客的主人”的意思,许渊冲译为“东道主”,而相比较于朱生豪的译文,对应的翻译则是“居停主人”。由BCC历时检索“居停”,发现该词在1940年以前出现较多,当代汉语已较少使用。由此可见,许渊冲的翻译选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差异,反映了译者受时代环境的影响。

4. 结语

本文基于莎剧《马克白》许渊冲译本,结合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许渊冲翻译莎剧的译内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为译外行为寻求了合理解释。对比原文和译文来看,词汇的选择、韵律的处理以及句法的编排调整多属于务实之举,同时译文的呈现背因又与译者所处的环境、时代背景相关,也与译者面对读者所做出的考虑等译外因素息息相关。莎剧虽在国内传播已久,但许渊冲通过务实之举使重译后的莎剧再次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 Shakespeare, W. (1928) Shakespeare Complete Work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许渊冲. 许渊冲译莎士比亚戏剧集[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3] 许钧. 矻矻经年自成一格——《译者行为批评: 理论框架》与《译者行为批评: 路径探索》序[J]. 山东外语教学, 2014(1): 112.
[4] 周领顺. 译者行为批评中的“翻译外”研究——兼作翻译内外分析框架与“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评价系统的比较[J]. 中国外语, 2024, 21(5): 106-112.
[5] 许渊冲. 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梦[J]. 中国外语, 2014(5): 12-18.
[6] 李正栓, 张丹.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发展研究[J]. 中国翻译, 2023(4): 22-28.
[7] 周领顺, 周怡珂. 翻译批评需要怎样的标准?——译者行为批评模型构建尝试[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5): 107-117+138+150-151.
[8] 许钧. 翻译论[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4.
[9] 谢精忠. “老表”的形象建构: 符号、认同与新媒体实践[J]. 新余学院学报, 2021, 26(4): 99-106.
[10] 周领顺.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二) [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3(4): 62-71.
[11] 许渊冲. 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再谈发挥译文语言优势[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6): 34-38.
[12] 滑彦立, 李圣轩. 毛泽东诗词英译译者主体性研究[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6): 19-27+155.
[13] 李崇月. 意识形态与翻译——以《沁园春·长沙》的翻译为例[J]. 名作欣赏, 2010(24): 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