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以《管理学原理》课程为例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A Case Study of the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Course
DOI: 10.12677/ae.2025.15110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崔 霄, 姜晓培, 周曼婷:平顶山学院旅游与规划学院,河南 平顶山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管理学原理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Evaluation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摘要: 本文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针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评价现状,提出并构建了一套新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通过引入实践导向的评价方法、多元化的参与式教学策略以及基于SPOC平台的实时反馈机制,提升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与科学性。通过教学实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新体系在学生学习参与度、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方面显著优于传统模式,同时学生对评价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感知更高。本研究为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持。
Abstract: This study, grounded in the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ddresses the current state of teaching evaluation in the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course and proposes a novel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 research enhances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scientific rigor of teaching evaluation by incorporating practice-oriented evaluation methods, diversified participatory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a real-time feedback mechanism based on the SPOC platform. Comparative analysis through teaching experiments reveals that the new system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s the traditional model in terms of student engagement,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al skill development. Additionally, students demonstrate a higher perception of the fairness and reasonableness of the evalu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both pract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eform of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s in higher education.
文章引用:崔霄, 姜晓培, 周曼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以《管理学原理》课程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1): 744-75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02

1. 引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素质的人才[1]。这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力发展新文科的思路不谋而合,基于此,近年来,各类高校开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教学评价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因为它能够为教师提供宝贵的反馈,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2]。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教学评价体系依然是侧重知识灌输和考试成绩[3] [4],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评价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传统评级的局限性已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核。基于此,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一直致力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目前已建设成为河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如何构建适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成为该课程改革的重难点。故本文旨在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当前的评价问题,建立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成效评价体系,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学习方式展开,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该教学理念主要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知识是学生在与外部世界互动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索和建构得来的[5]

研究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包含多个核心要素,并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Tang (2023)的研究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个性化学习和自我导向的知识建构,通过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能力,同时强调学生在社会情境中的互动有助于其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6]。Dahl (2018)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激活学生的先前知识和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其知识建构,并提出,元认知反思与自我评估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调整学习策略[7]。Wang (2023)则强调,真实情境中的任务与实践能够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意识[8]。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主动学习、协作与社会互动、实践导向以及反思性学习。

2.2. 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教学评价指明了方向,强调对教师教学质量、学校管理水平等多维度的关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积极响应,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如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建设等课程评价活动备受重视。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课程的改进。尽管如此,当前的课程评价活动更注重教师教学质量,尚未充分展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理念。

目前,中国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已逐步建立,主要围绕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展开,评价方法以学生评教和教学督导为主。然而,当前的评价内容过于集中于教学行为和结果,如课堂表现、教学资料完善度及考试成绩等,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考量,尤其是在能力提升、个性化发展和学习兴趣激发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9] [10]。因此,教学评价改革需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以实现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范围界定

在高校教学中,教学评价的根本宗旨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学生学习效果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诉求[11]。故本研究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中主要是聚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以此优化教学实践。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于2022年和2023年分别在管理学课程的开课学期,针对平顶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1级和22级的4个班级共143名学生开展了两轮教学改革实验。这些班级依据学校分班制度形成,每个年级的2个班的高考成绩无显著差异(p > 0.05),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均衡。

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可比性,本研究初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1级1班和22级2班设为改革组,21级2班和22级1班设为对照组。改革组实施创新教学方法(线上线下 + 对分课堂法),对照组沿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线上线下)。在实验启动前,研究团队向所有学生充分说明了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流程,确保学生知情同意,并强调参与实验不会影响其课程成绩或其他权益。

两轮实验的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2022年(21级学生):改革组(1班) 34人;对照组(2班) 33人。

2023年(22级学生):改革组(2班) 40人;对照组(1班) 36人。

为控制教学内容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选择管理学课程的3个学时内容进行实验设计。这种短时干预方式能够避免因课程时长或其他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教学干预结束后,所有学生完成一份问卷,以反馈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体验。

4.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4.1.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评价现状

《管理学原理》是平顶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围绕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战略目标而设计。本课程核心目标在于培养管理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能够阐释和评判管理学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管理理论的演进,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内容及方法;基于此,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实际组织管理活动进行分析与实践,包括制定计划与决策、设计组织结构与权责关系、完善组织规范与人事管理,以及有效开展领导、激励、沟通与控制等活动;此外,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管理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高度责任感。

近年来,该校不断推进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当前主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结合对分课堂教学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现行教学评价体系,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评价标准与实践能力存在脱节。原有的评价体系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却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估,这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

其次,评价方式的单一。目前,评价体系主要依赖教师评价,缺乏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的融入,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

最后,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反馈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使得教学无法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而调整教学策略,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4.2. 评价内容及方法改革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旨在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期解决现有评价体系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能力的综合性和评价的过程性[12]。因此,该教学评价内容不再是仅仅对理论知识的考核,更要对学习态度、教学参与性、能力和过程的考核。

改革后的评价体系调整了权重分配和评价形式,更注重学生能力与过程的考核。新评价构成为:学习过程评价30% (包括平时作业、课堂互动和管理素养展示),大作业40% (聚焦管理实践活动报告与反思),以及闭卷考试30% (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这种多维度评价方式旨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管理素养和综合能力。以下是评价内容与方法的具体改进:

一是实践导向的评价设计:基于团队管理真实项目的探索

本课程引入团队管理真实项目的实践方式,以能力导向为评价设计的核心。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需构建一个支持性环境,激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并构建新知。学生的认知发展深受环境与社会互动的影响,故而,教师应创设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与合作学习来增进知识与技能。鉴于此,本课程紧密结合培养目标,设计了管理活动实践环节。

具体而言,该管理实践活动通过与校内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诸如“旅游文创商品营销项目”和“旅行社线路运营项目”等真实的企业运营管理项目。选择校内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这些企业多由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组成,为学生提供了向学长学姐学习的宝贵机会;二是便于学生团队在校内直接开展活动,特别是考虑到该课程未单独设置实践学时,这些活动主要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从而有效解决了学生校外实践的安全隐患。

整个学期中,学生持续参与该项目的实践。鉴于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五项核心管理能力,每完成一个知识版块的学习后,学生便需投入相应的实践训练,并对团队管理过程进行反思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项目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大作业为依据。大作业要求学生全面设计项目运作过程中的计划、组织架构、人员配置、领导方式和控制活动,并深入反思各版块的实际运营情况。大作业的评分不仅涵盖管理五大职能的评估,还特别纳入了团队管理成效的考核。团队管理成效的分数主要依据企业方负责人的评价、团队销售实际收益以及团队内部互评来确定。这一设计有效解决了评价标准与学生实际能力之间的脱节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应用能力。

二是运用多种参与式教学法,开展参与式学习的评价设计。本课程教学中运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对分课堂教学法相融合的模式,其中,对分课堂为我国本土原创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师精讲 + 内化吸收 + 小组探讨 + 师生对话”四个环节[13]。授课中围绕某一知识点的学习,通常进行线上的的教师精讲和学生通过学习任务(实践项目)进行内化吸收,然后在线下课中进行小组研讨和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评价。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增强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协作能力。

三是依据SPOC教学平台,构建及时的反馈机制。课程教学充分利用超星这一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平台支持该课程线上课的任务布置、课堂互动和学习进度追踪,确保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得到有效监控。此外,在线下课中,教师会利用该平台进行实时测验,生成学生的目标达成度数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5. 评价实施案例及效果

针对以上设计,本研究对两个班级进行了同一课程内容的设计对比,并开展了教学实施。其中改革组是开展混合式教学 + 实践项目考评的方式开展授课,对照组则是采用了线上线下教学,但是依然是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和理论测试结果的考核,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表1所示。

Table 1. Different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designs for the same course content

1. 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及考核设计

知识点:管理者(线上课)

改革组

对照组

内容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方式

教学活动

评价方式

管理者

目标1:能够辨析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

微课学习:管理者的界定、分类、技能

平台监控

同改革组

目标2:能够辨析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技能要求

完成微课后的测验题

平台数据反馈

目标3:能够阐述管理内涵及管理者主要技能

小组合作完成“管理者访谈”任务

实践引领 + 参与式学习 (对分课堂的内化吸收环节)

独立完成简答题:请结合案例,阐述管理内涵及管理者主要技能

答题

知识点:管理者(线下课)

改革组

对照组

内容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方式

教学活动

评价方式

管理者

同上目标3

学生进行组内研讨分享、教师随机抽检进行组间分享、教师总结

学生研讨 + 互评 + 教师总结 (对分课堂的讨论与对话环节)

教师讲解大家的线上课作业

教师为主体的讲解评价

为了对该教学活动的学习成效和考评方式进行科学评价,本研究借鉴了混合式授课的教学效果评价量表[14],对学生在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自我的学习获得感、参与性、批判性和管理能力感知以及考评方式感知进行了测评。本文选择了其中16道题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评价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使用了5点量表进行测量,其中1表示非常不赞同,5表示非常赞同,评价结果如下表2所示。

Table 2. Survey results on learning outcome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the course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2. 《管理学》学习效果及考评方式调研问卷结果

改革组平均分

对照组平均分

课堂获得感

我掌握了讲授的管理知识并深入理解了其内容。

3.71

3.42

该课程激发了我对管理领域的浓厚兴趣。

3.56

3.19

我从这门课程中汲取了许多有价值的知识。

4

3.77

我觉得这门课程既富有启发性又充满激励。

3.98

3.77

课程的讲授方式让我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度的兴趣。

3.74

3.65

参与性 与批判性

这门课程鼓励我勇于表达个人观点和提出质疑

4.1

3.97

我能够对比和分析各种管理者

4.09

3.87

在这门课程中,我敢于提问,并且老师会给予我富有意义的回应

4.13

3.94

这门课程邀请我分享个人见解和知识,促进交流

4.29

3.88

这门课程积极鼓励我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观点

4.06

4.1

能力感知

我的管理素养(如沟通合作能力等)有所提升

4.29

4.12

这门课程能够将教学目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4.19

3.91

考核感知

线上课程资料和作业对我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有很大帮助。

3.84

3.74

课后作业(任务)能够准确检验课程的教学重点

3.71

3.65

教师或者同学的反馈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

3.9

3.71

我认为这门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方式既公平又合理

3.82

3.74

对改革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如下表3所示,改革组的平均值为3.96313,对照组的平均值为3.77688,尽管它们的平均值差异非常小两个样本组在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p值均为0.000)。这说明,相较于对照组,改革组对学习收获和考评方式的评价都较高,且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该结果直接表明了本课程的实践导向、参与式学习和及时反馈的评价方式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

Table 3. One-sample test results for the reform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 改革组与对照组的单样本检验结果

检验值 = 0

t

自由度

Sig.

平均值差值

差值95%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改革组

72.410

15

0.000

3.96313

3.8465

4.0798

对照组

64.057

15

0.000

3.77688

3.6512

3.9025

6.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与实践探索,提出并验证了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设计中,引入了实践导向的评价方法、多元化的参与式教学法以及基于SPOC平台的实时反馈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该体系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批判性思维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对教学评价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感知更高,表明这一体系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进一步研究应扩大研究范围,探索该评价体系在不同课程和专业背景下的适用性,从而推动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基金项目

平顶山学院202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以《管理学原理》为例”(项目批准号:2023-JYZD07)。

参考文献

[1] 李嘉曾.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4): 54-56.
[2] Huang, N. (2017) Analysis and Desig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JSP Platfor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7, 43-50.
https://doi.org/10.5815/ijeme.2017.03.05
[3] 张焱. 数字化时代高校如何培养人才?——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 2024, 34(7): 61-69.
[4] 张明霜.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困境与破解对策——基于“红色剧本杀”视角[J]. 教育与研究, 2024, 6(10): 102-105.
[5] Schunk, D.H. (2012)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Pearson Education, Inc.
[6] Tang, K.H.D. (2023)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What Does It Really Mean? Acta Pedagogia Asiana, 2, 72-83.
https://doi.org/10.53623/apga.v2i2.218
[7] Dahl, R.M. (2018)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in Paleontology and Geoscience Classroo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9781108681483
[8] Wang, L. (2023) The Impact of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on Academic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A 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and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2, 346-353.
https://doi.org/10.54097/ehss.v22i.12463
[9] 黄春华. 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与改革思路探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 4(17): 165-167.
[10] 王晓佳. 高校课程评价问题与对策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 2015(3): 62-64.
[11] 王小鹤, 李延方.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教学评价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教育进展, 2021, 11(1): 120-12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1.111019
[12] 惠霞.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理论渊源、框架体系及教师角色[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2, 41(1): 51-55.
[13] 张学新. 对分课堂: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 2014, 12(5): 5-10.
[14] 徐彤薰. 基于高校教学的混合式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清华大学, 2019.